黄瓜面疙瘩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iji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文殊院背后有一座道观,名曰娘娘庙,庙里有一家茶馆,老天井、老竹椅桌凳、老茶碗,外加从四面八方来的老茶客,可谓是老到骨子里了。这里的茶4元一位,斋饭6元,与一墙之隔的旅游景区的价格,有天壤之别。许多喜欢古旧回忆的人们常来这里放松身心——身边那个天天都在变大变壮的城市,除了名字之外,越来越陌生,惟有在这片小小天地里,他们还能找回一些与他们记忆相符的场景。
  茶友老晃,与我就是在这里认识的。他究竟姓王还是黄,我至今也没确定,只记得他喝茶时,时常把屁股下的竹椅晃得嘎嘎嘎的,宛如浮在水中的一艘船。他的整个人,也就在这飘飘荡荡的晃动中,成为老晃。名字只是个代号而已,他知道我在喊他,我也知道喊的是他,就足矣。在老茶馆里,这样称兄道弟喝三五年甚至十几二十年而叫不出名字的,都大有人在。这并不妨碍大家在一起享受“茶钱各给各,龙门阵打伙摆”的愉快生活。
  老晃长我十几岁,早年在川南乡下当过知青。与许多老知青一说起那段岁月就指天恨地,咬牙切齿,大叹岁月蹉跎的状态不一样,老晃对那段时光,倒有不少美好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大多与食物有关。诸如每天凌晨到山上挑竹根水酿酒,跟着山民去望着天空挖竹笋;或半夜在秧田里抓青蛙或套狗捉鸡,睡在西瓜地或甘蔗林中一边啃一边看星星……
  这些颇有画面感的回忆,给我描绘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知青生活场景,与我此前看到听到的各种苦大仇深的回忆,出入很大。我为此曾经怼过他,怀疑他的记忆是不是出了问题。他只是淡淡笑了笑,说:“你听到的那些悲伤和苦难,是真实的;我所说的快乐和美好,也是真实的。二者如硬币的两面,紧密联在一起,分都分不开。他们所体验的艰难与痛苦,我都体会过;我所体验到的乐趣与愉快,他们也体验过。生活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只是你在回忆中愿意选择哪一个。就像你口袋里又有中药又有甜酒,你愿意拎哪一瓶出来而已。”
  老晃说这话时,眼中竟有了一点泪光。
  到这时,我也就知趣地不再往下问去。
  但老晃似乎有想说的愿望,自顾自地往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自己原本是不想回城的。在那片一望无际的竹海中,有他渴望得到的宽敞与自在。当时,在城里,他们一家六口,挤在三十几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家里除了床,几乎就没有别的家具,他和弟弟挤一张床,时常因为争地盘扯被子之类的事打架。他报名下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去到一个不那么憋屈的地方。而“广阔天地”,于他而言,不是个口号,而是一个诱惑。所以,当他住进四人一间有门有窗的知青宿舍里,恍然竟有了天堂的感觉。那天晚上,他头朝着窗,窗里是梦想了多年而不得的写字台,虽是与别人共用,但总算也有自己几分之一的天地,上面放着他全部的家当,一个饭盒,一个水壶,一个搪瓷盅和五六本书,倒也感觉到富足和安详。窗外,是无边的竹林,在轻风摇动下月影婆娑,把他们的小竹楼拥在怀中宛如湖面上轻漾的小船。那晚,他睡得特别香,像在襁褓中,被母亲的手轻摇着。
  人的起点越低,幸福感越强。因为之前的生活太过于不堪,知青生活的那些艰难,自然就算不得什么。陌生的农活,倒有些新鲜感。繁重的体力活,累皮不累心。乡村的许多事物,对他这个生长于贫困家庭的城市底层青年来说,都是新奇而陌生的。由着性子去探幽寻奇,正是渴望流浪的青春期最大的渴望。
  在这里,他找到了前文所述的令他回忆了大半辈子的奇异场景。但今天讲的,却是之前从没有讲过的,似乎像一个锦盒里层层包裹着一直不肯打开的宝物。
  掀开记忆的层层包裹,里面是一座竹桥,有篷顶可以避风挡雨的廊桥。桥西头,连着一条望不到头的路,钻进竹林,蜿蜒通向远方。桥东头,是两间半竹房,临路那半间,准确地讲,只算一个竹棚,没有墙围,只有顶子。后面的两间正房,倚着河边,顺势而建,房的旁边,是两间屋大小的一个晒台,晒台下面,有石阶连向桥下,绿水青苔,别有一番韵味。
  这里原是一家供路人歇脚的幺店,风雨桥上的石缸中,终年有清水和木瓢供人们取饮。小店也卖些茶水凉粉瓜子之类。后来这些都当成尾巴给割掉了,小店就像被人掐了香火的小庙,渐渐黯淡下来。
  小店的主人,是一位五十来岁的寡妇,带着她出嫁之后又回娘家再也不走的女儿,以及那段她不想与人说起的婚姻留给她的惟一纪念品——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婆孙三人,没一个全劳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老寡妇做农活不行,却炒得一手好菜。这本事,在那个年代,相当于屠龙的绝技,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与机会。即便小店不被关,也没有哪家能拿得出像样的东西让她拿去办酒桌。那时候,人们碗中的食物,无须任何调味品,便能吃个风卷残云。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饿急的人,猪食里加几颗盐,可以当成满汉全席来吃。
  但也有少数对食物有较高要求的人,比如,临时来检查工作的公社领导,偶尔来帮忙犁田的拖拉机手,这些人一到,生产队长就得为派饭伤脑筋。这时,老寡妇的手艺,便能派上用场。三两根黄瓜,小半斤黄豆,几块土豆或茄子,就能被她变着花样做出一小桌既不算失礼还颇有面子的饭食来。吃得客人们大叹,这些在乡下司空见惯的东西,怎么就不像他们原本认识的那个样子?干炒黄豆中几滴酸菜水和红辣椒绿葱叶,土豆片里撒几节切得匀称的盐菜,煮茄子里加几片叫不出名字的野菜苗,再滴上幾滴泡了青花椒的菜油,甑子饭里隐埋下几根细细的萝卜丝,味道瞬间就变得不一样了。
  除了以上东西,大娘还有一绝,就是黄瓜面疙瘩。将黄瓜切成薄如蝉翼的片,与花椒姜末盐一起,倒入煮沸的洗米水中,然后把新面粉调成的糊,用筷子挑了,抻拉成薄皮,快速放入沸水中,待它定形后抽筷子,面皮便在沸水中,与青翠的黄瓜一起,盘旋沸腾,成一锅清香扑面的面疙瘩汤,往粗砺的大品碗里一装,宛如娇美的鲜花进了朴拙的花瓶,泛着香味的热气,围绕着它,跳缱绻之舞,百媚千娇,风情万种,消散于绿得快要滴出水的空气中,那滋味……   老晃包着口水,无限神往地回忆着。屁股底下的椅子,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打晃,而显出了少有的庄重。
  看着他元神出窍的表情,我开玩笑地说:“看样子,恐怕不是一碗面疙瘩几份爽口小菜的事情吧?后面有故事?那可是寡妇门前哦!”
  老晃咂吧了一下嘴,没有接我的话头,继续讲。
  后来,知青们都知道了寡妇的手艺,纷纷带了食物,来找大妈加工。城里寄来的腊肉香肠罐头,地里新挖出的笋子土豆,河里捞起的鱼,田里揪出的黄鳝,只要他们能搞到的,除了偷来的鸡和狗,大妈都能帮他们做成令他们意想不到的美味。大妈也不收钱,只是做好之后,婆孙三个一起吃。没用完的柴和物料,留给他们做生活之用。一来二去,居然把各地的一些特产,攒在一起,互通有无。有了这些物料的支持,寡妇大妈的手艺,也越来越好。桥头这两间半小屋,俨然又有了鸡毛小店的气息。但因为没收钱,且常去的大多是知青,队长偶尔也会带客人来,所以,就没把他们当尾巴。有时,风声紧时,队长还要帮忙报个信,让大家避一下风头,但风头一过,大家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回来。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知青食堂,一个苦难生活中小小的避风港湾。在这里,大家会片刻忘却正在经历的不痛快,而重温被当成私念而被拒斥的家的温暖。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冲着食物去的。至少有一半男知青,是冲着幺妹去的。
  幺妹就是寡妇的女儿,虽然已嫁了人而且生了小孩,其实年纪也仅有二十出头。她既有二十来岁女孩的美丽与灵秀,也有一个初为人母女子的温厚与善良,眉眼之间还有一丝不愿与人道出的忧郁。这比化妆品还厉害,把她那原本俊俏的脸蛋,变得更加耐看。
  男知青们常冲着幺妹去寡妇家坐坐,或凑份子吃饭,或没话找话讨杯水喝。每次,幺妹都文静地端茶送水,言语并不多,偶尔搭一句腔或笑笑,足以让他们高兴小半天,而被同伴们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挤兑很久。
  如果说这个小小食堂是知青们艰难生活中的一片难得的美丽图画,那么,幺妹则是这画中最亮的风景。在老晃的讲述中,我眼前闪过的,便是这样一幅图景:竹林围绕的廊桥前,穿着蓝底白花布衣的幺妹,拖着长长的乌黑发辫,嘴角上挂着礼貌的笑意,眼里却闪着掩饰不住的忧郁,手里端着一个老陶土碗,里面装着疙瘩汤,青青的黄瓜,白白的面……
  在知青中,幺妹最喜欢和老晃打交道,因为他举止文雅,喜欢帮她做事,而且很招幺妹的儿子的喜欢,讲一个小故事或削一只小竹笛,总能引得小家伙如麻雀般拍手嬉笑。这场景,成了老晃当年,乃至整个后半辈子里不多的美梦场景,在那梦里,绿色的竹影绿色的水边,幺妹在洗着衣物,时不时地回头看他和孩子两眼。
  这个梦,让他突然有一种要把扎根乡村这句口号落实的愿望。他与幺妹越来越接近,话也越来越多起来。幺妹还送给他一双袜垫,上面绣着两朵荷花并蒂开着,旁边还有一朵伶俐待放的骨朵……
  老晃一脸快乐地将鞋垫拿给好兄弟牟三看,并把自己打算安家落户的计划,喜滋滋地告诉了他。牟三听后,焦虑地对他说:“这事可不行,外面传闻上山下乡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迟早是要回城的。我们迟早都会离开这鬼都不下蛋的地方。你想不想回城?想不想老父母?想不想灯会花会青羊宫动物园?想不想到工厂上班,天天开机器,不用再修理地球?”
  老实说,他说的这些,老晃都想过,但并不是特别想。他见老晃面有迟疑之色,就又说:“你想一下,等我们走了,你一个人在这里,与那乡下妹子生一堆娃娃,子子孙孙都当农民?”
  那晚,在蚊帐里,牟三像个害怕孩子走上歧途的老母亲,把老晃想要留下的想法,从头批到尾,一点点地消磨蚕食,让老晃从信心百倍,到手脚冰凉。他原本打算天亮就去桥边对幺妹说的话,像被一场冻雨淋过的种子,再也发不出芽来。
  此后,有大半个月,他没去廊桥。再过一段时间,知青们开始闹大返城,他也随大流回了城,进了一家街道工厂,并开始了他黯淡的后半生生活。相比于之前逃离的乡村生活,他觉得后半生的人生,倒更像一部黑白电影。
  当年苦口婆心勸他回城的牟三,自己却并没有回城。在大家都忙着闹返城的时候,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地往寡妇家跑,并最终与幺妹好上了。多年后,他成了农家乐老板,还开了酒厂和竹笋厂。在知青战友聚会上,他向大家解释自己之所以留下的原因,是清楚自己条件差,没法与大家竞争。
  他说得很诚恳,但自始至终,没有敢看老晃的眼睛。
  (Amy摘自文化发展出版社《川味人间》)
其他文献
从2008年以来,重庆在全市村、社区探索建立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的“三项制度”。各个区县在贯彻落实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的过程中,亮点纷呈,各具特色,其中不少机制对于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万盛区: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度    为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作用,切实解决山区群众办
2012年6月1日,巫溪县巫溪中学。  “‘娃娃呀,你啷个总是不听话哟!’每次我们犯了错误,她总是摸着我们的头,那份恨铁不成钢的爱,让我们感觉她就像妈妈一样。”高一学生谭薇一边模仿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谭治华说话,一边“咯咯”直笑。  同谭薇一样,在巫溪这个偏远山区的学生心里,谭治华就是严慈相济的妈妈。  慈母之心  仰望天空,郑平忍不住想哭。  4月的巫溪已是春意盎然,可对巫溪中学高三学生郑平来说,2
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花生市场”上,剥壳的、筛选的、装包的和贩运的商贩和农民一片忙碌。而一辆辆满载花生的加长“大卡”已在附近的豫信花生有限公司门前启动,正准备驶向广东、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在花生收获的季节,每公斤花生卖到4元,销售的旺季即将到来,当地农民喜上眉梢。  “时下我们这里每天都有一车车的花生被运往全国各地。2005年的交易量12.5万吨以上,交易额突破6亿元,拉动运输、餐饮等相
田玉梅怒斥叛徒。剧中经典的“高低相”,田玉梅点燃了桂英心中的火种。田玉梅带着女儿昂然就义。  2021年7月1日,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现代京剧《党的女儿》。  红军长征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后白色恐怖遍布,女共产党员田玉梅矢志不渝坚持革命,直至英勇就义。剧情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唱念做舞具有京剧美,是一部成功的京剧现代戏。  创排经过  《党的女儿》取材于王愿坚的小说《党费》。1958年电影《
医院门诊大厅门口,一个老人颓然地坐在台阶上,眼眶里无休止地往外冒着水,他低垂的手上拎着一张化验单。  旁边一位太婆担心他,说:“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医学发达了,啥病都有得治,你看我,20年前就查出乳腺癌,现在还不照样好好的?”  老头这才意识到有人在和他说话,便说:“大姐,谢谢您关心,我没事,没事。”他说话间,化验单脱手,被风带着,飞了很远。  太婆赶紧上前帮他捡起,趁便拿起来对着光看看,但化验单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近1 亿的农民工朋友远离家乡和亲人, 作为新时期的劳动者, 辛勤地工作在城市的建筑工地、运输企业、家政餐饮和保安服务等各个行业, 用双手和汗水, 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 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外出打工, 实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同时, 也滋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农民工子
摘要:《故乡》重在文本细读。从闰土这个人物出发,以人物间的对话为切口,从多个角度分析闰土三十年前与现在的语言差异,深入文本、解读文本。  关键词:《故乡》;闰土;人物对话  《故乡》一文可供探讨的角度很多:把握故事情节,了解插叙、倒叙的记叙顺序;“现实”与“回忆”的反复穿插,分析人物描写;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等。人物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常被当作分析的重点。《故乡》的人物对话非常独特,尤其“我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来,重庆市扶贫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国务院扶贫办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切实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创新方式、统筹结合,有力有序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疫情发生后,市扶贫办第一时间组建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市各级扶贫部门与广大扶贫干部切实做好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近4100家,包括6家国有大行(中农工建交邮储)、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134家城商行、1200多家农商行、 965家农信社、1624家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传统上,不同类型银行有着不同的客户定位,比如大行做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股份行做大中型企业,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做当地中小微企业。  大银行拥有着小银行无法匹敌的资金低成本,中小行贷款产品在大行的低利率面前毫无竞争
开路打先锋  “幡鼓齐动十三档”最先登场的是钢叉表演,意为“开路打先锋”。开路就是耍钢叉,叉是我国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开路会中的叉,是经过艺术加工美化了的,叉杆上缠有各种花布条,叉头锃明瓦亮成“山”字形,叉头下还装有环形铁片,抖动起来哗哗作响,声色俱烈,上下飞舞,撼动人心,一出场就调动起了观众的热情,掌声即刻响起来。  开路,象征着为前来参加庙会的各路神仙打开道路,驱走魍魉魑魅。表演钢叉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