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不良生活习惯扰了生物实验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bne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参加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一个关于初中生物实验展演活动的录制,其中有一个现场操作实验是“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所给的材料有两盆大小相似的天竺葵、两个相同大小的保鲜袋、剪刀、塑料绳等。我思考后认为正确的实验步骤应该是:一盆天竺葵保留叶片,用保鲜袋将整个植株罩住,并用塑料绳在植株的下端将袋口扎紧;另一盆天竺葵的所有叶片用剪刀去掉,然后用保鲜袋罩住,也用塑料绳在植株的下端将袋口扎紧。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还考虑到保鲜袋决不能将花盆整个罩住,因为花盆土壤中的水分会直接蒸发到保鲜袋内壁上,影响实验结果。因为我平时对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研究很细致,所以这个实验操作对我来说应该是非常简单的。我当时觉得自己完成实验很完美,在电视节目播出后,才发现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犯了一个错误——我在实验过程中多吹了一口气!我在展演台上没有意识到这个小动作,因为保鲜袋不容易打开,为了快速使保鲜袋张开以便更容易套住植株,我按照平时的生活习惯,打开袋口后往保鲜袋中吹了一口气。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给实验增加了无关操作,让我非常懊恼和羞愧。
  为此,我认真进行了反思。
  一、实验中增加无关操作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中,多吹了一口气,看似极小的动作,却会影响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是给罩住保留叶片的天竺葵的保鲜袋多吹了一口气,会造成两组实验的变量不唯一,不能构成对照;如果是给罩住没有叶片的天竺葵的保鲜袋多吹了一口气,不仅造成多余变量,而且所吹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在保鲜袋内壁形成小水珠,导致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如果都给两组罩住植株的保鲜袋多吹了一口气,看似两组实验还是唯一变量,其实这个无关操作已经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了。
  二、实验中的无关操作源于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
  此次实验出现多吹一口气的操作,我认为是平时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因为平时使用保鲜袋时,为了更快速地打开袋子,我经常往袋里吹一口气,渐渐形成习惯,拿起塑料袋要打开时就往其中吹气。其实,要快速打开塑料袋完全可以打开袋口往后一挥,让空气装满塑料袋的同时就撑开了袋子。看来,我平时要注意不要养成坏习惯,更要注意不要将生活中的不良动作用到生物实验操作中来。
  三、规范的实验操作源于平时的严格训练
  从这次实验的操作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要想具备精湛的实验操作技能,平时必须严格训练。实验操作能力是广大生物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教师的一招一式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都应真正动手做一做,而且要认真研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力求操作规范,准确无误。其次,教师应反复多次做实验,进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课本“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实验中“酒精脱色”这一步实验的操作细节就很多。如剪取叶片时,尽量选择既成熟又小一点的叶片,因为选择成熟的叶片不容易被煮烂,而选择小一点的叶片既容易放进小烧杯,又可以减少脱色的时间;隔水加热所选择的水最好用热水,不要用凉水,这样可以节约加热的时间;加入的热水量约为大烧杯的1/3,少则容易烧干,达不到隔水的效果,多则造成浪费;要先将叶片放进小烧杯再加入酒精,叶片放进小烧杯应该是叶柄朝上,酒精不需要稀释,直接加入小烧杯完全将叶片浸没为宜,可易使叶片脱色,多则又会造成浪费;将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将小烧杯放进大烧杯中,使小烧杯浮在水中,再将大烧杯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均匀受热;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将酒精灯放在三脚架下加热,观察一下是不是用外焰加热,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如果酒精灯需要垫高只能用小木板,而不能使用火柴盒;加热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也可以搅拌一下酒精,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更快溶解;当观察叶片的颜色完全变成黄白色,没有绿色时,才可以将酒精灯熄灭,因为脱色要充分;熄灭酒精灯的时候不能用嘴吹,直接用灯帽盖住就行,可以盖2~3次,以备下次使用时容易打开……看似简单的一步“酒精脱色”的实验操作,竟然包含这么多的细节!如果生物教师不能在平时真正做一做,不能认真揣摩每一个操作的步骤,不能反复研究,肯定不会取得生物实验的最好效果。
  总之,我会永远记住自己曾在生物实验中多吹了一口气,并让它时刻提醒我勤修内功,努力练就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坚决不让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扰了生物实验。
  (责任编辑杜华)
其他文献
历史故事是以史料材料为依据,用通俗口语写成的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叙述对象的故事,具有知识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于调节课堂氛围,优化教学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一、讲述历史故事,诱发探究欲望  历史故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
酸制酸是中学化学一条重要的反应规律。一般判断酸制酸的复分解反应能不能发生,除了要看酸的强弱还要考虑有没有沉淀、气体、高沸点或低沸点酸的生成。换句话说,要看整个反应是否向著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对于判断酸制酸的氧化还原反应能不能发生,一定要看是否是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  一、强酸制弱酸  酸性较强的酸能够制取酸性较弱的酸,是因为较强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于较弱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可以跟较弱酸的酸
态势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人们习惯用“察颜观色”来推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又用“指手画脚”来传递某种用意。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直很少有人去研究态势语,去自觉而科学地运用态势语。真正把态势语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行为学家朱丽叶斯法斯特于1970年发表《BODY LANGUAGE》(《体态语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开始重视态势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教学态
中学数学教学要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有意的尝试.  一、围绕数学中“数”与“形”的结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  “数形结合”是现代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有机结合能使许多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具体,因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得数学的学习不再让学生望而却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化学实验能够创设一个个巧妙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的知识,并在分析研究实验的过程中,从生动的直观现象中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获得抽象的思维知识。  化学实验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力手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在培养学生严谨、
尽管现在从小学就开始设有英语课了,但农村小学的英语课大多只是个形式而已,造成了从小学学生就不重视英语,讨厌英语。到了初中,我们才刚开始第一节课他们就已是厌烦英语了的,有些学生连英语老师也一并讨厌了。大多学生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幸好,到了初中之后,我们重视英语,一切从零开始,字母—音标—单词—句型—英语写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冲。经过师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在中考中我们看到了希望,在中考中能达到A 的人数
通过研究系统从启动到用户程序运行的完整过程,分析了MTX操作系统内核的设计和实现,重点分析了进程的数据结构及进程切换和系统调用的底层代码,总结了系统引导程序的设计要点
有研究报告显示,无论是择期手术还是急诊手术,使用达比加群与华法林的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新课标中关于口语交际提到:“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很是让教师头疼,尤其是农村一线教师。农村学生在交际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学生。但是,自从那一次与公民教育的辅导员一起带学生进行公民实践活动后,我发现农村口语交际之花在公民教育中可以盛开。  学生以七八个人为一组,提出自己最想解决的本地的一个“公共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批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