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助推大清灭亡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ee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新年刚过,日讲起居注官(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为皇帝讲经读史)恽毓鼎还没来得及好好安排下自己新一年的工作,就接到了各种邀约:冀州一位官员前来拜访,要与他探讨某书稿问题;大学士李鸿章也邀他探讨政事……不过这些是公事,恽毓鼎尚且可以忍受。
  让他无法忍受的是不断的私人邀约:先是被同年邀请中午去某饭店聚餐,结果一去就到了大半夜;接着被邀请去参加另一场饭局,上午九点就出门了,一直到次日凌晨才回到家,“疲倦已极,不能支持”。恽毓鼎好不容易找借口推掉了几场饭局,很快又接到了其他饭局的邀约,赴约回来又是半夜……他不由自主地开骂,觉得自己整日被饭局所累,不仅“费光阴,耗精神”,连本职工作都耽误了,实在可悲。
  后来随着官职的变化,饭局越来越多,很多公事也搬到了饭局上。1906年,已经升任国史馆总纂的恽毓鼎一天之内竟连续接待了五拨客人,一圈下来,恽毓鼎禁不住呕吐起来。而且,这拨客人饭也吃了,酒也喝了,要谈的公事却闭口不谈,好一点儿的结局也是对方在拉足家常后才吞吞吐吐地说出自己要谈的公事,直到把恽毓鼎弄得心烦意乱。恽毓鼎回家后忍不住吐槽:我们吃的是饭吗?分明是心塞!
  即使在宣统二年(1910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一年,恽毓鼎需要奔赴的饭局次数仍未消减……
  恽毓鼎不断奔赴各种饭局是因为他人缘极好,大家都愿意和他一起吃饭吗?显然不是。
  实际上,自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已经处在了风雨飘摇的关头,正是需要各路人才力挽狂澜的时刻。然而,晚清官員们一味沉浸在个人应酬中不能自拔,完全忘记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规律。虽然恽毓鼎有济世救民的抱负,并发出过“此正我君臣上下卧薪尝胆、全力保邦之时,而非创制显庸、文饰承平之时也”的悲叹,但凭他一己之力又岂能阻挡大清覆灭的脚步?他于是将自己所看所想付诸笔端,写成了共计120万字的《恽毓鼎澄斋日记》供后人反思。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清朝官员们对这类饭局早已习以为常,认为“若不赴席,不宴客,即不列于人数”。也就是说,别人请客你不去,你也不宴请大家,时间长了你就不是圈子里的人了。显然若被排挤出这个饭局圈子,你离下岗也就不远了,更别说实现政治抱负了。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就连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也无法摆脱这个怪圈。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他起初的京官生活也是每天奔波在各个饭局以及各种聚会之中,一天的时间几乎一大半都用在了拜客上。
  到了恽毓鼎这个时期,清朝命不久矣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即使本身是“性恶烦扰”、心怀社稷的恽毓鼎都不得不为了所谓的圈子奔赴饭局,更何况那些本就尸位素餐、心中没有朝廷、百姓的官员呢?大清在这样一帮“饭局至上、其他靠边站”的臣子的辅佐下,不亡才奇怪呢!
其他文献
文天祥名垂青史,世人皆知,殊不知他的朋友张千载也很了不起,尤其在文天祥遭受牢狱之灾时,张天载尽到了一个朋友应尽的责任,堪称文天祥的贵人。  张千载跟文天祥是同乡好友,从小在一起读书。可惜张千载的运气不太好,当文天祥高中状元、飞黄腾达甚至官至宰相时,他还只是一个举人,郁郁不得志。文天祥知道他的才学,就想拉他一把,推荐他出来做官。但张千载无动于衷,始终没有去见文天祥,一直在家里种田、读书,安贫乐道——
嘉靖年间,何以尚在户部任职,严嵩为逢迎嘉靖而提议修建宫殿与先帝陵墓,但此时正值倭寇入侵,云南又有地震,何以尚接连三次拒绝拨钱。还有一次,嘉靖因沉迷炼丹而需进购域外珍贵的龙涎香,何以尚再次驳回。嘉靖气得骂他“沽名钓誉”,但关于灾情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来,嘉靖只好作罢。  耿直的何以尚得罪不少权臣,海瑞却对他青眼有加。他们对嘉靖昏聩误国、枉杀忠良的行为痛心疾首,海瑞决定冒死进谏,对何以尚说:“万一我遭
1921年1月,绍兴。鲁迅冒着严寒,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他以为故乡依旧像当年一样美好,没想到,早已物是人非。他十分伤感,写了一篇小说叫《故乡》。80年后,《故乡》的一段被选人小学语文教材,取名为《少年闰土》,成为小学生必背、必考的重要课程。  曾几何时,我们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
黄花梨木的案几旁,一位素衣少女手握一管羊毫,在宣纸上勾画淋漓重叠的峰峦,涂抹往来的云烟,她专注的眼神和挥洒自如的姿态使整个人看起来熠熠生辉。待她画完,侍女忙递上一封花笺,言明是别府小姐相约一起赏花诗会的帖子,她看罢只淡淡浅笑,提笔回帖婉拒。  这位女子就是明代女画家、会稽人士傅道坤。  会稽的傅氏是明代书香世家,傅道坤自幼就勤习诗书,尤其精于丹青,她的性格沉静,素来不爱热闹,只喜沉浸于水墨山水之中
現在不减肥,夏季徒伤悲
期刊
一  再大的地方也会有边缘人物,比如《红楼梦》中贾府的贾芸。贾芸虽然和贾宝玉是一个姓,身份却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曹雪芹写到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扑面而来就是一个香喷喷的马屁。  众所周知,贾府人丁兴旺,谁都认识贾宝玉,贾宝玉却未必记得谁是谁。幸好贾芸长得斯文清秀,贾宝玉愿意和他搭个话,出口却语不惊人死不休:“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像我的儿子。”这一句一出来,现场气氛顿时尴尬起来,连一边的堂兄贾链都看不
一  入春不久,南山的天气还一直带着凉意,乌云笼罩了许多时日,终于聚成一场大雨。沈卿和不由看了眼窗外,心想这么大的雨,那位姑娘怕是不会来了吧。  一个月前,从未有外人踏足的画棠阁突然来了位客人。她自称是山下村民的女儿,姓许,只为向他求一幅画。被拒绝多次后她还不死心,每日都在此时来南山,执拗得很。沈卿和曾是少年成名的相门之子,身负才学却无意于仕途,得了个探花郎之后,竟执意归隐南山,再不问世事。也有人
国画《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著名作品,许多人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就认识它了。然而,真正了解它背后故事的人并不多,它表现的是修筑“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感人故事。  画中六个健壮的赤膊民夫,顶天立地,在画面中央并列排开;他们肌肉鼓张的躯体大幅度扭曲,正挥舞铁耙,奋力开山;白发长须的老者在一旁交代着什么,眼中透着镇定和坚毅;妇女和孩子也出现在工地上,显然也经历了一番辛苦劳作……画中的这些民夫,表面上是愚
生活不像相册,可以永远地岁月静好,美丽相册的背后是人生的无常。  这是一本流落在文庙旧货市场的老相册,装帧考究的绣花册子中,记录了一位生于民国的上海女子的一生。  这位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女子,身上有着那个时代的气质和芬芳。  看相貌气质,她的父亲似非达官贵人,也不像知识精英,可能是个比较成功的生意人。她还有一个弟弟,他的人生道路与她迥然不同。  虽世多离乱,但在父亲的庇荫之下,生活在上海的她依
某宝年度账单出炉,大家纷纷表现出杰瑞式震惊:我哪儿来这么多钱?如果年度账单这种东西出现在古代,想必古人也持同样的看法。  比如苏轼,打开年度账单的那一刻,他傻眼了,只见上面写着全年总支出4086.05贯,其中吃吃喝喝1236.5贯,居家生活927.85贯,生活缴费402.27贯,穿衣打扮295.71贯,交通出行124.42贯……苏轼的年度关键词堪称“生活有滋有味”。  一个需要养家的人,居然把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