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荀子人性论的千年迷雾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化部“孔子文化奖”推选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孟学史”首席专家。出版过多部著作,在核心期刊发表50余篇文章。
  说到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学术界最流行的说法是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但这种看法实际是有问题的。
  孟子认为,人性之中至少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 是“ 味、 色、 声、 嗅 ”等生理欲望,一方面是“仁、义、礼、智”的道德禀赋,孟子主张应将后者看作真正的性。正是基于此,我将孟子性善论称为“以善为性论”。孟子性善论的核心不在于“人性为什么是善的”,而在于人是否有善性、为什么要将善性看作是真正的性、以善为性对于我们生命的成长以及发展有何积极的意义。将孟子的性善论理解为“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汉代以后才形成的,并不符合孟子的思想。《孟子》一书只讲“道性善”“言性善”,“道”和“言”是动词,是指宣传、言说关于性善的一种学说和道理,而这种学说和道理是不能用“人性是善的”这样一个命题来概括的,而至少需要三个命题 :人有善性 ;人应当以此善性为性 ;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实现他真正的性。
  通 过 孟 子 的 性 善 论,我们发现,一个完整的人性论至少应当包括两方面的 内 容 :一 是 事 实 判 断,即人性包含什么内容?二是价值判断,人应该追求和选择什么?中国人讨论人性问题是要给人生指明一个方向,借人性问题解决人生问题。所以,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内容,才可以称作是一个完整的人性论。我们想一下,如果荀子主张“性恶”,那么它可以算是一个完整的人性论吗?显然不是。“性恶”只是对人性做了个事实判断,认为人性中有恶。“性恶论”并不是完整的人性论,把荀子的人性论概括为“性恶”是不准确的。
  (一)荀子“性恶论”误读原因
  为 什 么 会 有 荀 子 主张“性恶论”的说法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荀子》三十二篇中,有一篇就叫《性恶》,人们由此认为荀子的人性论就是“性恶论”。然而我们都知道,《荀子》的篇名往往只有两个字,用两个字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肯定是不全面的。《性恶》篇开篇第一句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对于人性一个基本的判断,在全篇中反复出现,共有八次。荀子没有一次是说“人之性恶”,相反都是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关于人性的主张实际有二 :一是说“性恶”,一是说“善伪”或“伪善”。一方面说恶来自性,另一方面又说善来自“伪”,解释人为何有善,这才是荀子对于人性的完整表达,或者说是他完整的思想。
  所以,仅仅用性恶概括《性恶》篇的主旨是不全面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可是由于篇名的原因,人们往往只注意前半句、忽略了后半句,这就造成对荀子人性论的误读。
  另 一 个 误 读 的 原 因是,“其善者伪”比较费解,曾有学者注意到,荀子不仅谈性恶,也谈善伪,但善伪是什么意思呢?还是不清楚。“伪”的字面意思是虚伪、不真实,若按照字面理解,则“其善者伪”就是善是虚伪的。当然很少有人这样去理解,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蜀学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就是这样理解的,他说按照荀子的说法,桀、纣是本性、性情的流露,而尧、舜反而是虚伪的,所以荀子的看法是不对的。
  民国学者中也有人这样理解,但大部分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将“伪”等同于“虚伪”。一般人们是将“伪”理解成“为”,即作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说,人的恶来自于本性,善则是作为的结果。这种解释初看好像说得通,矛盾似乎消除了,但是仔细一想,还是有问题。人的作为有各种形式,最多算是中性的,怎么能必然导致善呢?因此,作为并不能导致善。相反,作为以什么为动机反而决定了作为的结果,出于善的动机可能导致善,出于恶的动机则可能导致恶。所以说用作为来解释善,是说不通的。其实稍稍追问一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
  但是,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一旦约定俗成,人云亦云,就会以讹传讹,影响后人的理解。
  (二)“人之性恶,其善者偽也”
  我们来看看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有“好利”“疾恶”“好声色”之性,“顺是”就会产生争夺、残贼、淫 乱, 导 致 辞 让、 忠 信、礼义的消亡。这是荀子对人性的基本判断,也是其对性恶的基本理解。关于这点,分歧较少,暂不讨论。我们主要来看“其善者伪也”。关于“伪”,杨倞注 :“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按杨倞的理解,伪就是为,是一种作为,但不是一般的作为,而是圣人、先王教化民众的行为,具体说就是圣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的行为。所以我们的善是来自师长、圣王的教导,这种教导就是伪。这种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它是日常经验的,而不是哲学的。从日常经验看,我们的善当然最早都是父母、师长教导的,但如果追问一下,父母、师长的善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就推到了圣人、先王,再推下去就产生了荀学研究中所谓第一个圣王是如何出现的难题。如果说圣人与常人不一样,圣人性善,有独特的禀赋,可以教化大众,引导大众,这样当然可以讲得通。但荀子恰恰不是这样主张的,在荀子看来,圣人与常人的性是一样的,“圣人之同于常人者,性也 ;圣人之异于常人者,伪也”。所以,圣人不是特殊的人,他们在本性上与常人是没有差别的,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在于伪。这个伪当然不是被动接受教化,而是“起礼义”“制法度”的创造活动。但是圣人为何又能“起礼义”“制法度”呢?按荀子的说法,这就是因为伪。所以伪不仅仅是矫或者教化,还是道德创造活动,是与人的道德主体联系在一起的。
  1998 年,我国公布了一批竹简,这就是著名的“郭店竹简”。在竹简当中有一个字 :伪。它是个会意字,或者说会意形声字。庞朴先生较早注意到这个字,他说“‘伪’字原作上为下心,它表示一种心态,为的心态或心态的为,它 不 是 行 为 而 是 心 为 ”。也就是说它不只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心态的为。值得注意的是,郭店竹简中也多次出现“为”,但没有心旁。这点裘锡圭先生已经注意到了,他说在郭店竹简中,表示一般“作为”义的“为”字极常见,都不加“心”旁。“伪”显然不是用来表示一般“作为”之义的。   郭店竹简公布后,庞朴先生有个天才的猜测,他说《荀子·正名》篇“‘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句中的‘伪’字,本来大概写作‘伪’,至少也是理解如‘伪’,即心中的有以为……只是由于后来字消失了,抄书者不识‘伪’为何物,遂以‘伪’代之”。庞朴先生的这个看法非常重要,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字,但却是打开荀子人性论之谜的一把钥匙。荀子“其善者伪”的“伪”确实应当从“伪”去理解。首先,荀子明确将“伪”定义为“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这个伪当然不是一般的作为,而是心的思虑活动及其行为,是心为而不是行为。其次,在《荀子》一书中,“伪”用作“诈伪”,是负面的,需要禁绝的,与荀子正面主张的伪是根本对立的。所以荀子不可能用同一个字去表达两个相反的概念,既表示虚伪、诈伪,又表示“其善者伪”。合理的解释是,两个概念是用不同的字来表示的,用“伪”表示虚伪、诈伪,用“ ”表示心经过思虑后做出的选择、行为。这不仅于文字有据,也符合荀子“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的定义。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理解为 :人的性是恶的,善则来自心的思虑及行为。简而言之,荀子的人性论便可称为“性恶、心善”说。
  (三)荀子 “性恶、心善”说
  荀子的心首先是道德直觉心,在荀子看来,心好治恶乱,好善恶恶,具有道德判断力,这是心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荀子对于心的一个重要规定。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凭借着这种心,人类才走出“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而导致的“偏险悖乱”,走向由礼义法度之“正理平治”。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在哪里?荀子说“辨”也,即辨别是非善恶,也就是辨“礼义、辞让、忠信”之是,辨“污漫、争夺、贪利”之非,这显然是心的作用和能力。这种“辨”是人的族类规定性,是“人之所为人为者”,所以应该是与生俱来的。
  大 家 可 能 会 有 疑 问,孟子的心和荀子的心有区别吗?
  当然是有区别的,孟子的心是有具体内容的,具有善端,所以是四端之心,可以由内而外表现出善的行为,故我称为“实心”。荀子的心虽然有道德 判 断 和 直 觉, 但 没 有内容,我称之为“虚心”。荀子所谓人有辨,更像是语言的能力,人生而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但并不意 味 人 一 生 下 来 就 会 说话,人真正掌握语言,具有表达能力,还需要经历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虽然从根源上讲,语言是人的创造,是心的产物,但语言并不是从心“扩而充之”的,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够创造发明的,经过千千万万的人的共同努力,是千千万万个心灵探索、尝试的結果,是自生、自发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结果。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杰出人物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规定了以后语言的发展方向,但归根结底,语言的产生是由于人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还需在后天的实践中得以实现而已。对于荀子的“辨”也应当这样去理解。明白了这一点,荀子研究中所谓的“第一个圣人如何制作礼义”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如果说荀子通过“性恶”揭示了人性中的一股逆 流 的 话, 那 么 又 通 过“心”发现了人生的一座灯塔,引领人生的航船逆流而上,抵达善之彼岸。
  所以荀子的“性恶、心善”说实际揭示了人生中的两种力量,一种是以性为代表的向下堕失的力量,一种则是以心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由于荀子主张性恶、心善,一方面性有 恶 端 可 以 为 恶, 另 一方 面 心 好 善、 知 善、 为善,二者形成一种张力关系。因此当人们“从人之性,顺人之情”滑向恶时,由于心好治恶乱、好善恶恶开始发挥作用,“欲为善”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荀子提出“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这就好比,学生都是希望有好的成绩,当考试失误,成绩不理想时,必然会促使其发愤为学 ;相反,当成绩较为优异时,反而会有所满足,不思进取。
其他文献
人物小传:陈广生, 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雷锋生前所在团俱乐部主任。  我1949年参军,之后随部队赴朝鲜采访战地生活。回国后,到东北军区俱乐部工作,1955年下部队代职,到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任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就在这期间,我结识并熟悉了雷锋。  1960年1月8日,雷锋入伍的第一天,我作为欢迎新战友大会的司仪,亲眼目睹了新兵代表雷锋在会上的发言。那天,天冷风大,雷锋的讲稿被风吹得翻弄不开,
期刊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对于“道”的探索和“德”的追求贯穿始终,生生不息。《论语》论“道德”,范君子言行举止之准则;《老子》论“道德”,谈万物肇始终极之玄妙。“道德”二字超脱范式,包容万象。中华民族是一个“尚德”的民族,子路借米、管宁善化,范纯仁不援维例,求无愧于心……“德行”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尺,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中,亦以“修身”作为前提和根本。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传统中朴素的道德观为新时
期刊
望城,雷锋的故乡,50多年来,雷锋精神在望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茂密成一片森林 ;雷锋精神在望城薪火传递、代代传承,不断丰富、发展为一股顶天立地的正能量。  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几十年来望城的学雷锋行动久久为功,涌现出了一批批雷锋传人。  望城区有一个茶亭镇,镇上有个大垸子,湘江流经侧畔,奔向洞庭湖,沿河堤岸长达 14.8 公里。垸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苏蓼垸,因这个
期刊
最美志愿者(100人)  北 京  贺玉凤北京市延庆区环保志愿者  王翠华北京市顺义区公共文明引导员大队公交中队队长  韩 贤北京市美新路公益基金会志愿者  天 津  王志仁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志愿者  元 也天津市体育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  安 旭天津市南开区社区绿邻居志愿者团队志愿者  河 北  付宏伟河北省邢台市敬老爱亲服务队志愿者  王 萍河北省衡水市爱心联合会会长  刘 斌河
期刊
第一板块:榜样的力量 用事实说话  我是雷锋生前所在连司务长 杨丰普  我是1958年入伍,1959年到工程兵十团运输连任司务员,1960年任代理司务长,1961年正式被任命为司务长。  我和雷锋相处了2年零8个月,雷锋在部队成长很快。他是个孤儿,亲人在万恶的旧社会被迫害致死,阶级仇恨深深地扎在他心里。党从火海里把他救出来,后来他又参军,到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里锻炼成长。他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不忘阶
期刊
习近平达沃斯演讲再出金句  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以充满哲理的“中国声音”与“中国智慧”展现应时而为、开放包容的大国担当。  1.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
期刊
金猴扫妖辞旧岁,金鸡报晓迎春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习近平对新闻和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心系人民、讴歌人民”“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然而,在全国人民喜迎鸡年新春佳节之际,在网络舆论场上,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电视评论人梁宏达在某视频节目中口出狂言:“送给大
期刊
我在《雷锋》杂志2018年第4期上看到报道,他走了,《雷锋的故事》还在传颂。得知陈广生老人病逝的不幸消息,我非常悲痛,因为我和老伴曾一起到沈阳多次拜访他老人家。我们一起探讨在新時期如何学雷锋,他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战友的经验,使我们受益匪浅。2008年6月他曾赠送给我一本《雷锋在我心中》的书,并在书中为我题词:人生要成功就要学雷锋,我们还一起合影留念。这一切我都难以忘怀,我经常翻看他赠送的书,从中得到
期刊
近日,资深媒体人梁宏达诋毁雷锋的视频引起了广大“雷锋人”的反击和声讨。其实,对雷锋的抹黑和质疑早就有之,比如为什么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为什么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小学毕业的雷锋为何能写出那么精彩的文字?……对于这些质疑,很多专家、学者、雷锋的战友都已给出了客观明确的解释。  这一次,梁宏达用一个真命题即“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来证明他的伪命题即“雷锋好自我表现
期刊
近日,女大学生“裸条”借贷事件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不少猎奇者通过各种渠道纷纷以不同价码在网络上购买“裸条”相关照片和视频。看后让人大跌眼镜,现在的女大学生怎么了?  所谓“裸条”是指在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作为“担保”的借贷方式,当借款人违约不予还款时,放贷人则以公开借款人裸体照片并告知其父母作为手段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裸体照片加上身份信息就能作为担保,从放贷者手中获得真金白银满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