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疾病也能导致听障
颅内感染。如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各种脑炎等都容易引起听力障碍。
感冒。一岁以内的宝宝,要特别警惕感冒,因为感冒很容易引起急性中耳炎,这是因为婴儿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与中耳相通。当宝宝感冒时,致病菌容易通过开放的咽鼓管波及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鼻炎。鼻炎时鼻黏膜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会波及咽鼓管,使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失去平衡,从而影响声音信号的传播。炎症也会使咽鼓管变得狭窄或闭塞,导致中耳膜产生负压,使耳鼓膜产生内陷影响听力。咽鼓管闭塞将导致分泌物在中耳膜堆积,时间一长,会使听力下降。
抗生素可能损伤听力
婴幼儿时期使用损伤听神经的药物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导致聋哑的重要原因。氨基糖甙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听力障碍可在用药期间出现,也可在用药后数月乃至半年后才出现。
这些行为最好不做
在孩子面前吸烟。 孩子常吸二手烟会扰乱耳小血管的血液流动,可致听力下降。近期美国研究结果发现,吸二手烟者的听力更容易比其他人差,被动吸烟使他们的听力风险增加了约1/3。
戴耳机听音乐。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有些家长直接让孩子戴着耳机听音乐、听音频,戴耳机时,声音没有出处,全部被鼓膜接收,时间较长可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高达110分贝以上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感觉毛细胞死亡。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
常掏耳朵。掏耳朵难免会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发炎。尤其是用了不洁东西掏耳朵,更容易引发耳部疾病。儿童的耳道比较细嫩,容易受伤感染,所以更应避免常掏挖。
习惯大声。有些家长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听力障碍,常常会不自觉地大声说话或是将音量调大,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宝,听力也易受损。
打耳光。撇开体罚的粗暴不说,该行为可能带来气压的突然改变,鼓膜有可能破裂,进而导致听力受损或丧失。
细观察,早判断
宝宝小时候一定要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平时在家,家长可用铃声、掌声、哨声对两岁内孩子测试听力。
对铃声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妈妈在宝宝耳边摇铃时,宝宝会有眨眼或相应动作,满百天后,听到声音会扭头寻找声源。
对音乐的反应。婴儿听到柔和或恬静的音乐,会转动头部和眼睛寻找声音的来源,听到熟悉的音乐,表情放松,有时还会随着节奏手舞足蹈。妈妈每次喂奶前让宝宝听音乐,经1个月左右,正常宝宝即可建立起条件反射,只要听到音乐声,即有吮奶动作。正常婴儿还对噪声敏感,会有烦躁、哭泣等表现,会背对噪声方向。
对人声的反应。正常孩子生下来就喜欢人的声音,尤其是妈妈的声音,因为他将母亲的声音与温暖、食物和舒适联系在一起,常会寻找妈妈声音的方向。正常的婴幼儿,两个月左右可以发出“啊、噢”等元音;六个月时一般会模仿大人的声音咿咿呀呀,并能发出难以控制的单音节;八个月大时,听到叫自己名字会扭头等,听到哄逗声会有喜悦的表情,听到吵架声会出现不安。
如果一个半月的宝宝对铃声没有反应,六个月的孩子对自己手摇玩具发出的声音反应淡漠,八个月的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无动于衷,一岁半还不会说话,两岁不能说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或听不懂简单的语言,就应该考虑是否有听力障碍,并及时到医院或康复机构进行听力检查。
小细节,多留心
远离噪音。家中的环境应尽量安静,外出时,要格外注意游乐场、购物街及百货商店,因为这些地方的音乐通常都很大声,有可能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慢性的损伤。
选择柔和音乐。隔代抚养的家庭,爷爷奶奶不要按自己的习惯选择家中电视或孩子玩具的音量——老人听清的时候,孩子已经会嫌吵了。
正确擤鼻涕。宝宝感冒或是有鼻炎时,用手指紧捏双侧鼻孔,过于用力擤鼻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一次擤一边,擤鼻涕时张开嘴。
使用柔软的掏耳工具。用干净的棉织品或棉纸,卷成小卷来帮宝宝掏耳朵,顶端不要包上棉花,以免脱落在耳道里,不要使用任何种类的小棍棍。
当发现孩子有听力障碍症状时,可以用助听器补偿听力,这是目前听力障碍儿童最有效的康复方法。选配助听器一定要到医院或专业的助听器选配中心,以确保选配的助听器的质量和补偿效果。
宝宝听力自测表
1~3个月 对突然的声响有惊吓反应,如哭闹。
3~9个月 能把头偏向声源侧。
9~12个月 能盯住正在谈话的大人或是他们谈论的物品。
12~15个月 能说简单的叠词,如爸爸、妈妈等。
15~18个月 对隔壁的声音有反应,并主动搜索声源。
18~24个月 能说出至少带3~4个字的简单句。
24~30个月 能说出的字词不少于100个。
30~36个月 能说出带4~6个字词的简单句子。
颅内感染。如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各种脑炎等都容易引起听力障碍。
感冒。一岁以内的宝宝,要特别警惕感冒,因为感冒很容易引起急性中耳炎,这是因为婴儿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与中耳相通。当宝宝感冒时,致病菌容易通过开放的咽鼓管波及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鼻炎。鼻炎时鼻黏膜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会波及咽鼓管,使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失去平衡,从而影响声音信号的传播。炎症也会使咽鼓管变得狭窄或闭塞,导致中耳膜产生负压,使耳鼓膜产生内陷影响听力。咽鼓管闭塞将导致分泌物在中耳膜堆积,时间一长,会使听力下降。
抗生素可能损伤听力
婴幼儿时期使用损伤听神经的药物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导致聋哑的重要原因。氨基糖甙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听力障碍可在用药期间出现,也可在用药后数月乃至半年后才出现。
这些行为最好不做
在孩子面前吸烟。 孩子常吸二手烟会扰乱耳小血管的血液流动,可致听力下降。近期美国研究结果发现,吸二手烟者的听力更容易比其他人差,被动吸烟使他们的听力风险增加了约1/3。
戴耳机听音乐。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有些家长直接让孩子戴着耳机听音乐、听音频,戴耳机时,声音没有出处,全部被鼓膜接收,时间较长可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高达110分贝以上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感觉毛细胞死亡。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
常掏耳朵。掏耳朵难免会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发炎。尤其是用了不洁东西掏耳朵,更容易引发耳部疾病。儿童的耳道比较细嫩,容易受伤感染,所以更应避免常掏挖。
习惯大声。有些家长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听力障碍,常常会不自觉地大声说话或是将音量调大,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宝,听力也易受损。
打耳光。撇开体罚的粗暴不说,该行为可能带来气压的突然改变,鼓膜有可能破裂,进而导致听力受损或丧失。
细观察,早判断
宝宝小时候一定要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平时在家,家长可用铃声、掌声、哨声对两岁内孩子测试听力。
对铃声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妈妈在宝宝耳边摇铃时,宝宝会有眨眼或相应动作,满百天后,听到声音会扭头寻找声源。
对音乐的反应。婴儿听到柔和或恬静的音乐,会转动头部和眼睛寻找声音的来源,听到熟悉的音乐,表情放松,有时还会随着节奏手舞足蹈。妈妈每次喂奶前让宝宝听音乐,经1个月左右,正常宝宝即可建立起条件反射,只要听到音乐声,即有吮奶动作。正常婴儿还对噪声敏感,会有烦躁、哭泣等表现,会背对噪声方向。
对人声的反应。正常孩子生下来就喜欢人的声音,尤其是妈妈的声音,因为他将母亲的声音与温暖、食物和舒适联系在一起,常会寻找妈妈声音的方向。正常的婴幼儿,两个月左右可以发出“啊、噢”等元音;六个月时一般会模仿大人的声音咿咿呀呀,并能发出难以控制的单音节;八个月大时,听到叫自己名字会扭头等,听到哄逗声会有喜悦的表情,听到吵架声会出现不安。
如果一个半月的宝宝对铃声没有反应,六个月的孩子对自己手摇玩具发出的声音反应淡漠,八个月的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无动于衷,一岁半还不会说话,两岁不能说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或听不懂简单的语言,就应该考虑是否有听力障碍,并及时到医院或康复机构进行听力检查。
小细节,多留心
远离噪音。家中的环境应尽量安静,外出时,要格外注意游乐场、购物街及百货商店,因为这些地方的音乐通常都很大声,有可能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慢性的损伤。
选择柔和音乐。隔代抚养的家庭,爷爷奶奶不要按自己的习惯选择家中电视或孩子玩具的音量——老人听清的时候,孩子已经会嫌吵了。
正确擤鼻涕。宝宝感冒或是有鼻炎时,用手指紧捏双侧鼻孔,过于用力擤鼻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一次擤一边,擤鼻涕时张开嘴。
使用柔软的掏耳工具。用干净的棉织品或棉纸,卷成小卷来帮宝宝掏耳朵,顶端不要包上棉花,以免脱落在耳道里,不要使用任何种类的小棍棍。
当发现孩子有听力障碍症状时,可以用助听器补偿听力,这是目前听力障碍儿童最有效的康复方法。选配助听器一定要到医院或专业的助听器选配中心,以确保选配的助听器的质量和补偿效果。
宝宝听力自测表
1~3个月 对突然的声响有惊吓反应,如哭闹。
3~9个月 能把头偏向声源侧。
9~12个月 能盯住正在谈话的大人或是他们谈论的物品。
12~15个月 能说简单的叠词,如爸爸、妈妈等。
15~18个月 对隔壁的声音有反应,并主动搜索声源。
18~24个月 能说出至少带3~4个字的简单句。
24~30个月 能说出的字词不少于100个。
30~36个月 能说出带4~6个字词的简单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