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的策略探究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er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城务工人数增多,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而且关乎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养成教育
  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常期进城务工或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两个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教育的特殊要求,在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陷入了困境。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归根结底在于德育工作的缺失,因此,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德育缺失问题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点滴抓起,加强人文关怀
  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最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的,就是生活上十分随意。他们想吃的时候往往猛吃一顿,不想吃就“节省粮食”。他们没人笑的时候常常“花脸和尚”、“黑脸包公”,有人笑就“衣冠楚楚”、“白马王子”。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必定要对学习上的习惯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想培养好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就必须从他们的生活点滴上抓起。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抓呢?第一,提出必要的要求。我们要在班上强调:不允许节省“口粮”饿肚子,问他们连饭都不愿好好吃,会愿意好好学习吗?不允许“鞋也破,帽也破”,就像一个“醉公”和“癫婆”,告诉他们这样子不但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别人的情绪。不允许等到饭前便后才记得洗手,要时刻注意保持干净,提醒自己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第二,进行必要的监管。我们可以委派一名或几名与之邻近或亲近的同学进行监督,同时要明确告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不要让他们之间产生误解。要让受监督的同学明白这是为自己好,让监督的同学乐于做好此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就会有较大的改变与进步。那么这种进步再通过我们有意识的表彰和渲染,就可以对其学习习惯起到积极可观的作用。
  二、加强营养科学和体能训练,改善生活质量
  这里的生活质量是指留守儿童在家中的饮食卫生、营养摄取、居住条件等生活状况。当前虽然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可农村的饮食卫生等生活质量不容乐观,这些留守学生他们大都和祖辈或亲朋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依然延用着很传统的方式。祖辈们年龄较大、体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条件较差,室内摆放无秩序,有的地方压水井较浅,用水质量差,水质碱化现象严重。虽然父母在外打工挣了些钱,但为了建设房屋无心来改善居住的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极易导致病菌的侵扰。其次,由于祖辈年龄较大,加之离集市较远,购物不便,有的一日三餐是“饭就馍、馍就饭,一坛酱豆吃一年”的现象。这些留守少年他们父母只能在年终回家一趟,来不及洗刷他们的衣被,小孩子没有养成洗衣叠被习惯、床上长期不整理,室内环境真可谓“脏、乱、差”。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作为学校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有组织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活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不足。
  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四、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只要我们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和行为习惯,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像滋润万物的春雨一样,把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好,让他们更加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 (1).
  [3]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
  [4]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特有的剧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音乐教育中,将赣南采茶戏的内容引入音乐课堂,可以营造较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音乐的教学。本文对赣南采茶戏走进音乐课堂的有效方法进行浅要的分析探讨,旨在促进音乐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音乐;方法  作为我国江西赣南地区特有的剧种,赣南采茶戏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价值。赣
期刊
摘 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一切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在都市化、法治化建设的背景下,全新地价值体系开始悄然兴起,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现代性”为标识。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简单阐述了相关看法。  关键词:现代舞蹈;艺术创新;创新环境  舞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能够反映出人的内心情感与心理表现,在现代审美思想与美学意识的影响下,就必然
期刊
摘 要:林兆华先生的“春秋三部曲”中关于舞台设计的特色与创新为它们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让我们一起探索,从布景、灯光、道具的角度看一部成功的剧作是如何出彩地在舞台设计方面进行调度策划。  关键词:布景;灯光;道具  谈起林兆华先生“春秋三部曲”的成功,大家都会联想到别出心裁的剧作改编,演员张弛有度的表演,融合多种古典现代元素的音乐,其实,优秀的舞台设计也是三部曲能取得口碑与票房的一大利器,下面就让
期刊
摘 要:剧本质量直接决定着电影的效益,舞蹈创作也直接关乎着最终的艺术效果。由此可知,舞蹈创作是弘扬与发展舞蹈艺术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存在多种艺术潮流并且相互摩擦,这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舞蹈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笔者将围绕街舞,对舞蹈创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街舞;舞蹈创作;运用;思考  在当代舞蹈作品中,舞蹈创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人们愈发重视街舞与其它舞种的融
期刊
调查背景:  除了学习,同学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休息娱乐,谈心交友都离不开宿舍,宿舍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之一,宿舍就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宿舍文化是什么呢?宿舍文化是一宿舍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成员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文化。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校园舆论等等。那么,宿舍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他又是怎样
期刊
摘 要:《西厢记》作为元代剧坛上的一树奇葩,它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丰富、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的形象尤为突出,并通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反应了封建势力的外强中干,歌颂了大胆追求恋爱自由,勇敢反对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门第观念的青年男女,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女性;反叛;机智;封建  一、勇于追求—崔莺莺  在王实甫笔下,崔莺莺无疑是一位大家闺秀
期刊
摘 要: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现在语文课堂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或多或少的泛起了许多泡沫,就像美好事物的产生总会出现一些负面的东西,在接受这美好事物的同时应当去除那些“杂质”,辩证的去接受这一事物。其实语文课堂也一样,如何追求其有效性已成为当下必须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否更大程度的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