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城务工人数增多,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而且关乎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养成教育
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常期进城务工或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两个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教育的特殊要求,在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陷入了困境。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归根结底在于德育工作的缺失,因此,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德育缺失问题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点滴抓起,加强人文关怀
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最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的,就是生活上十分随意。他们想吃的时候往往猛吃一顿,不想吃就“节省粮食”。他们没人笑的时候常常“花脸和尚”、“黑脸包公”,有人笑就“衣冠楚楚”、“白马王子”。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必定要对学习上的习惯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想培养好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就必须从他们的生活点滴上抓起。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抓呢?第一,提出必要的要求。我们要在班上强调:不允许节省“口粮”饿肚子,问他们连饭都不愿好好吃,会愿意好好学习吗?不允许“鞋也破,帽也破”,就像一个“醉公”和“癫婆”,告诉他们这样子不但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别人的情绪。不允许等到饭前便后才记得洗手,要时刻注意保持干净,提醒自己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第二,进行必要的监管。我们可以委派一名或几名与之邻近或亲近的同学进行监督,同时要明确告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不要让他们之间产生误解。要让受监督的同学明白这是为自己好,让监督的同学乐于做好此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就会有较大的改变与进步。那么这种进步再通过我们有意识的表彰和渲染,就可以对其学习习惯起到积极可观的作用。
二、加强营养科学和体能训练,改善生活质量
这里的生活质量是指留守儿童在家中的饮食卫生、营养摄取、居住条件等生活状况。当前虽然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可农村的饮食卫生等生活质量不容乐观,这些留守学生他们大都和祖辈或亲朋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依然延用着很传统的方式。祖辈们年龄较大、体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条件较差,室内摆放无秩序,有的地方压水井较浅,用水质量差,水质碱化现象严重。虽然父母在外打工挣了些钱,但为了建设房屋无心来改善居住的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极易导致病菌的侵扰。其次,由于祖辈年龄较大,加之离集市较远,购物不便,有的一日三餐是“饭就馍、馍就饭,一坛酱豆吃一年”的现象。这些留守少年他们父母只能在年终回家一趟,来不及洗刷他们的衣被,小孩子没有养成洗衣叠被习惯、床上长期不整理,室内环境真可谓“脏、乱、差”。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作为学校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有组织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活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不足。
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四、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只要我们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和行为习惯,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像滋润万物的春雨一样,把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好,让他们更加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 (1).
[3]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
[4]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养成教育
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常期进城务工或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两个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教育的特殊要求,在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陷入了困境。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归根结底在于德育工作的缺失,因此,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德育缺失问题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点滴抓起,加强人文关怀
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最让人感到“与众不同”的,就是生活上十分随意。他们想吃的时候往往猛吃一顿,不想吃就“节省粮食”。他们没人笑的时候常常“花脸和尚”、“黑脸包公”,有人笑就“衣冠楚楚”、“白马王子”。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必定要对学习上的习惯产生消极影响。所以,要想培养好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就必须从他们的生活点滴上抓起。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抓呢?第一,提出必要的要求。我们要在班上强调:不允许节省“口粮”饿肚子,问他们连饭都不愿好好吃,会愿意好好学习吗?不允许“鞋也破,帽也破”,就像一个“醉公”和“癫婆”,告诉他们这样子不但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别人的情绪。不允许等到饭前便后才记得洗手,要时刻注意保持干净,提醒自己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第二,进行必要的监管。我们可以委派一名或几名与之邻近或亲近的同学进行监督,同时要明确告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不要让他们之间产生误解。要让受监督的同学明白这是为自己好,让监督的同学乐于做好此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就会有较大的改变与进步。那么这种进步再通过我们有意识的表彰和渲染,就可以对其学习习惯起到积极可观的作用。
二、加强营养科学和体能训练,改善生活质量
这里的生活质量是指留守儿童在家中的饮食卫生、营养摄取、居住条件等生活状况。当前虽然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可农村的饮食卫生等生活质量不容乐观,这些留守学生他们大都和祖辈或亲朋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依然延用着很传统的方式。祖辈们年龄较大、体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条件较差,室内摆放无秩序,有的地方压水井较浅,用水质量差,水质碱化现象严重。虽然父母在外打工挣了些钱,但为了建设房屋无心来改善居住的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极易导致病菌的侵扰。其次,由于祖辈年龄较大,加之离集市较远,购物不便,有的一日三餐是“饭就馍、馍就饭,一坛酱豆吃一年”的现象。这些留守少年他们父母只能在年终回家一趟,来不及洗刷他们的衣被,小孩子没有养成洗衣叠被习惯、床上长期不整理,室内环境真可谓“脏、乱、差”。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极有可能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作为学校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有组织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活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不足。
矫正留守儿童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四、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只要我们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和行为习惯,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像滋润万物的春雨一样,把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好,让他们更加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 (1).
[3]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
[4]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