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五个要素。本期智力游戏从智力的构成要素入手,如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回忆的水平(低水平是再认,高水平是再现)、想象的类型(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思维的过程(比较、抽象、具体化)与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与训练。快放寒假了,爸爸妈妈和小宝宝一起来玩智力游戏吧!
儿童的智力水平受制于先天遗传,也取决于后天经验。智力游戏因其材料的具体性、形象性,过程的操作性、挑战性,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发展孩子智力的最好载体。
活动1:接通电话
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游戏训练的是孩子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力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的长短。孩子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女孩比男孩有性别优势。注意的稳定性是从事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一个不能专心听讲的孩子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准备:在一张纸的左侧画上4部电话,右侧也画4部电话。左右两边的电话分别用曲线相连。
玩法:要求孩子找出左右相连的两部电话,看看究竟谁接通了谁。
温馨提示:游戏时,孩子,必须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对线的注视上,稍一分神,连线便中断。家长可以先设计简约粗疏的连线,再逐步提高连线的繁复程度;增加游戏难度。
在游戏中,可以允许孩子借助手指或笔尖来保持视觉的追踪。
活动2:你变我也变
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游戏训练孩子注意的转移能力。注意的转移是指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快慢程度。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虽然两者的注意内容都发生了由此及彼的改变,但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消极的,降低了活动的效率,而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积极的,有利于新活动的成功。一般说来,在注意的转移方面,男孩比女孩更有性别优势。
准备:室内或室外可以让亲子自由伸展肢体的空间。
玩法:亲子面对面,父母变换动作或姿势,要求孩子立即跟着变换。
温馨提示:这个游戏的重点不在动作模仿而在反应的迅捷程度上。父母不必频繁变换姿势与动作,前一个动作可以稍微保持一段时间,这样,孩子很容易形成惯性,这时家长突然变换活动,孩子就需要克服惯性,主动及时地跟上新动作新姿势。
孩子的方位知觉的发展尚处在自我中心阶段,所以,当孩子的动作与对面父母的动作像照镜子一样是在同一方向时,不能算作犯规。
活动3:找错误
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游戏训练的是孩子的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力强的人在认知活动的初始阶段就能获得充分而精确的信息输入,因此,科学研究与儿童学习都依赖于观察水平。幼儿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顺序性都不强,有意识地利用游戏进行观察训练能提高孩子的观察品质。
准备:找几幅包含美术错误(如牛长着象牙、鸡长着鸭脚)或逻辑错误(如公鸡在水里游、太阳当头照而星星眨眼睛)的图片。
玩法:要求孩子根据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图片的细致观察,找出图片中的错误。
温馨提示:这个游戏复合了认知理解与视觉观察两种活动。孩子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是观察找错的认知基础。但有了认知基础也未必能找到错误,它还需要对图片的每一部分进行系统精细的搜索。因此,父母要着重指导孩子的两种观察技巧:一是顺序观察,如自上而下地看,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找,这样才能保证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二是精细观察,发现不起眼的细节错误。
活动4:百宝箱
对爸爸妈妈说:在幼年阶段,儿童认识能力发展的重点不是思维也不是记忆,而是初级认识能力——感知。触觉是人的五官之一,通过触觉,我们可以获得对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与粗糙等属性的认识。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依赖于触觉来认识事物。百宝箱游戏训练的正是孩子的触觉辨物能力。
准备:找一个纸箱,里面装上各种相似的触摸物,如都是圆形的纽扣、棋子、瓶盖等。纸箱上要留有一个小洞口以便孩子伸手进去触摸取物。也可以用能收口的布口袋代替纸箱。
玩法让孩子凭触觉摸出指定的物品。
温馨提示如果你的孩子对触觉辨别相似物有困难,你也可以降低难度,在箱子里放一些具有相对特征的东西,如大小不同的球、长短不一的尺、软硬不同的水果,让孩子摸出具有某一特征的东西,如大的、软的等。也可以在箱子里任意放一些物品,其中只有两个是同样的,让孩子凭手感摸出两个一样的东西。触摸游戏可以结合语言训练一起进行,在取出箱子前先让孩子描述手里物品的特征,再取出来判断对错。
活动5:什么东西不见了
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游戏训练的是孩子识记一再认的记忆能力。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过程,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回忆。
准备:找一组实物或图片。
玩法: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对这组实物或图片内容或顺序进行识记,然后背着孩子拿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或者调整它们的位置或顺序,要求孩子发现什么东西不见了或发生了什么变化。
温馨提示:最好不用几何图形或字符作为替代,因为幼儿难以识记抽象的内容。游戏耍考虑难度上的循序渐进,如先减少一个物品,再逐渐减少几个物品。先对物品的内容进行识记再对物品的顺序进行识记。
活动6:配对联想
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游戏训练的是孩子识记一再现的记忆能力。再现是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然能在头脑中回忆出事物
特征的过程,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忆。
准备:找两组实物或图片,如一组是动物类的,一组是服装类的。
玩法:把实物或图片两两配对,比如手套配大象、裤子配蚂蚁等,让孩子花一些时间记住它们谁配谁,然后背着孩子把配对中的一个拿走,让孩子回忆剩下的原来是和什么配对的。
温馨提示:一开始,呈现的配对组合不要太多,如果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完成,那么家长可以逐渐增加组合提高难度。对于无法完成的孩子,要教给他们配对联想的方法,比如公鸡配西瓜,可以借助大公鸡鸡冠红和西瓜瓤红这个共同的颜色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也可以借助大公鸡啄食西瓜籽这个情境,在两个本来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活动7:猜想
对爸爸妈妈说:猜谜是一项发展再造想象和分析推断的传统游戏。谜语一般都是些集知识性、文学性、悬疑性和挑战性于一体的短歌谣,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游戏中,幼儿要通过对谜面的理解、想象、猜测、验证,才能找出隐藏着的谜底。
准备:搜集一些浅易的谜语,谜底应是孩子比较熟悉的生活物品或社会自然现象。
玩法:父母念谜面,孩子猜谜底。
温馨提示:如果孩子没有过猜谜语的经验,那么,要先用一个简单的谜语让孩子理解谜语有谜面与谜底,谜面是对谜底特征的描述,但不涉及谜底名称,猜谜的人要依据谜面去 猜谜底。幼儿在猜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思考不全面,不能兼顾所有特征,所以家长念谜面的速度一定要慢。如果孩子猜错了,家长不要急于告诉孩子谜底,要引导他把错误的谜底与谜面逐句核对,找到不吻合的方面,重新猜一次。
活动8:读编故事
对爸爸妈妈说:续编故事是让孩子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进行续编,这种游戏能激发幼儿创造想象
和语言思维的发展。
准备找一些孩子喜欢的故事或童话主角,设计一个故事开头与发展。
玩法:父母讲故事前段,让孩子续编。
温馨提示:故事中断要得当。如果过早中断,孩子还没有卷入故事情境,缺少创编欲望。如果中断过晚,故事的情节已经被确定,没有多少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是想象大胆独特但目的性不强,容易天马行空,乱想一气,父母要在孩子偏题时引导孩子围绕故事主题进行续编。
活动9:送图片回家
对爸爸妈妈说:在送图片回家的游戏中,孩子练习的是分类的思维操作。不同的分类任务可以刺激孩子思维的不同侧面。比如,一堆积木,当你让孩子按照颜色将它们分类时,孩子要能自始至终遵循颜色标准来确定积木的归属,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性会得到发展;当你鼓励孩子再用其他不同方式将积木重新归类时(如按形状、按大小),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会得到促进;当你要孩子把红色三角的积木放一起时,孩子思维的广阔性和逻辑性会得到锻炼。无论哪种方式,分类时都要求孩子在头脑中从积木整体中分离出某个属性,总结时都要求孩子在口头上概括类的共同特征,这样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准备:可供分类的实物或图片。
玩法:
1 按一维特征分:要求孩子按颜色对实物或图片进行分类,如一种颜色放一堆。也可以让孩子自定依据分类,如孩子会按照用途分吃的、穿的、玩的。
2 按多维特征分:先带孩子认识分类标记,如“≡△”表示红色的三角形。再让孩子把图片分别放在画有不同标记的盒子里。
温馨提示:孩子在分类问题上容易犯的错误是分类标准有变化,比如,刚开始时是按照颜色分的,可是实物和图片让他联想到大小的特征,于是接下来他就按照大小继续分类。这时父母要通过检查的方式让孩子发现问题,告诉孩子分类标准要贯彻始终,如可以先按颜色分,再按大小分。
活动9:有趣的纸牌
对爸爸妈妈说:纸牌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智力游戏。打牌是有规则的,练习打牌就是学习规则和运
用规则的过程。抓牌理牌,反应迅速、动作麻利、有条不紊,给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自己独当一面,权衡利弊,决定取舍,可以考验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抓到手的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教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方的情况灵活应变地组合,在多种可能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也就在发展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以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根据已出的牌和手中的牌推测对方的牌,对自己的每一步出牌后果有预见性,发展孩子思维的运算推理能力。所以,在纸牌游戏中孩子的各种思维元素都可以得到综合训练。
准备:扑克牌一副。
玩法:
扑克牌除了常见的“抽乌龟”、“接龙”、“争上游”等传统玩法,还可以自创一些玩法:
1 摆图形猜名称。父母把纸牌摆成各种几何图阵,叫孩子说出图形名称。也可以父母说图形名称,让孩子摆,这适合小班的孩子。
2 请纸牌归队。接一定的规律(如1,2,3或1,3,5或1,4,7等)排列纸牌,先让孩子看清楚,然后背着孩子把其中一张或几张拿走,要求孩子把你所拿走的纸牌补上。这个游戏既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又发展了孩子的归纳演绎思维,适合大班的孩子。
温馨提示:除了纸牌游戏,下棋也可以综训练孩子的思维。一般适合幼儿的棋类游戏是一些趣味性强,而难度较低的游戏棋,如斗兽棋、飞行棋、足球模、大富翁等。在打牌和下模时,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认真沉着,开动脑筋,并经受胜利与失败的考验。因此,和孩子打牌下模,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品质的养成。
儿童的智力水平受制于先天遗传,也取决于后天经验。智力游戏因其材料的具体性、形象性,过程的操作性、挑战性,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发展孩子智力的最好载体。
活动1:接通电话
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游戏训练的是孩子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力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的长短。孩子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女孩比男孩有性别优势。注意的稳定性是从事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一个不能专心听讲的孩子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准备:在一张纸的左侧画上4部电话,右侧也画4部电话。左右两边的电话分别用曲线相连。
玩法:要求孩子找出左右相连的两部电话,看看究竟谁接通了谁。
温馨提示:游戏时,孩子,必须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对线的注视上,稍一分神,连线便中断。家长可以先设计简约粗疏的连线,再逐步提高连线的繁复程度;增加游戏难度。
在游戏中,可以允许孩子借助手指或笔尖来保持视觉的追踪。
活动2:你变我也变
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游戏训练孩子注意的转移能力。注意的转移是指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快慢程度。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虽然两者的注意内容都发生了由此及彼的改变,但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消极的,降低了活动的效率,而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积极的,有利于新活动的成功。一般说来,在注意的转移方面,男孩比女孩更有性别优势。
准备:室内或室外可以让亲子自由伸展肢体的空间。
玩法:亲子面对面,父母变换动作或姿势,要求孩子立即跟着变换。
温馨提示:这个游戏的重点不在动作模仿而在反应的迅捷程度上。父母不必频繁变换姿势与动作,前一个动作可以稍微保持一段时间,这样,孩子很容易形成惯性,这时家长突然变换活动,孩子就需要克服惯性,主动及时地跟上新动作新姿势。
孩子的方位知觉的发展尚处在自我中心阶段,所以,当孩子的动作与对面父母的动作像照镜子一样是在同一方向时,不能算作犯规。
活动3:找错误
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游戏训练的是孩子的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力强的人在认知活动的初始阶段就能获得充分而精确的信息输入,因此,科学研究与儿童学习都依赖于观察水平。幼儿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顺序性都不强,有意识地利用游戏进行观察训练能提高孩子的观察品质。
准备:找几幅包含美术错误(如牛长着象牙、鸡长着鸭脚)或逻辑错误(如公鸡在水里游、太阳当头照而星星眨眼睛)的图片。
玩法:要求孩子根据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图片的细致观察,找出图片中的错误。
温馨提示:这个游戏复合了认知理解与视觉观察两种活动。孩子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是观察找错的认知基础。但有了认知基础也未必能找到错误,它还需要对图片的每一部分进行系统精细的搜索。因此,父母要着重指导孩子的两种观察技巧:一是顺序观察,如自上而下地看,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找,这样才能保证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二是精细观察,发现不起眼的细节错误。
活动4:百宝箱
对爸爸妈妈说:在幼年阶段,儿童认识能力发展的重点不是思维也不是记忆,而是初级认识能力——感知。触觉是人的五官之一,通过触觉,我们可以获得对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与粗糙等属性的认识。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依赖于触觉来认识事物。百宝箱游戏训练的正是孩子的触觉辨物能力。
准备:找一个纸箱,里面装上各种相似的触摸物,如都是圆形的纽扣、棋子、瓶盖等。纸箱上要留有一个小洞口以便孩子伸手进去触摸取物。也可以用能收口的布口袋代替纸箱。
玩法让孩子凭触觉摸出指定的物品。
温馨提示如果你的孩子对触觉辨别相似物有困难,你也可以降低难度,在箱子里放一些具有相对特征的东西,如大小不同的球、长短不一的尺、软硬不同的水果,让孩子摸出具有某一特征的东西,如大的、软的等。也可以在箱子里任意放一些物品,其中只有两个是同样的,让孩子凭手感摸出两个一样的东西。触摸游戏可以结合语言训练一起进行,在取出箱子前先让孩子描述手里物品的特征,再取出来判断对错。
活动5:什么东西不见了
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游戏训练的是孩子识记一再认的记忆能力。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过程,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回忆。
准备:找一组实物或图片。
玩法: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对这组实物或图片内容或顺序进行识记,然后背着孩子拿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或者调整它们的位置或顺序,要求孩子发现什么东西不见了或发生了什么变化。
温馨提示:最好不用几何图形或字符作为替代,因为幼儿难以识记抽象的内容。游戏耍考虑难度上的循序渐进,如先减少一个物品,再逐渐减少几个物品。先对物品的内容进行识记再对物品的顺序进行识记。
活动6:配对联想
对爸爸妈妈说,这个游戏训练的是孩子识记一再现的记忆能力。再现是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然能在头脑中回忆出事物
特征的过程,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忆。
准备:找两组实物或图片,如一组是动物类的,一组是服装类的。
玩法:把实物或图片两两配对,比如手套配大象、裤子配蚂蚁等,让孩子花一些时间记住它们谁配谁,然后背着孩子把配对中的一个拿走,让孩子回忆剩下的原来是和什么配对的。
温馨提示:一开始,呈现的配对组合不要太多,如果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完成,那么家长可以逐渐增加组合提高难度。对于无法完成的孩子,要教给他们配对联想的方法,比如公鸡配西瓜,可以借助大公鸡鸡冠红和西瓜瓤红这个共同的颜色特征把它们联系起来,也可以借助大公鸡啄食西瓜籽这个情境,在两个本来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活动7:猜想
对爸爸妈妈说:猜谜是一项发展再造想象和分析推断的传统游戏。谜语一般都是些集知识性、文学性、悬疑性和挑战性于一体的短歌谣,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游戏中,幼儿要通过对谜面的理解、想象、猜测、验证,才能找出隐藏着的谜底。
准备:搜集一些浅易的谜语,谜底应是孩子比较熟悉的生活物品或社会自然现象。
玩法:父母念谜面,孩子猜谜底。
温馨提示:如果孩子没有过猜谜语的经验,那么,要先用一个简单的谜语让孩子理解谜语有谜面与谜底,谜面是对谜底特征的描述,但不涉及谜底名称,猜谜的人要依据谜面去 猜谜底。幼儿在猜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思考不全面,不能兼顾所有特征,所以家长念谜面的速度一定要慢。如果孩子猜错了,家长不要急于告诉孩子谜底,要引导他把错误的谜底与谜面逐句核对,找到不吻合的方面,重新猜一次。
活动8:读编故事
对爸爸妈妈说:续编故事是让孩子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进行续编,这种游戏能激发幼儿创造想象
和语言思维的发展。
准备找一些孩子喜欢的故事或童话主角,设计一个故事开头与发展。
玩法:父母讲故事前段,让孩子续编。
温馨提示:故事中断要得当。如果过早中断,孩子还没有卷入故事情境,缺少创编欲望。如果中断过晚,故事的情节已经被确定,没有多少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是想象大胆独特但目的性不强,容易天马行空,乱想一气,父母要在孩子偏题时引导孩子围绕故事主题进行续编。
活动9:送图片回家
对爸爸妈妈说:在送图片回家的游戏中,孩子练习的是分类的思维操作。不同的分类任务可以刺激孩子思维的不同侧面。比如,一堆积木,当你让孩子按照颜色将它们分类时,孩子要能自始至终遵循颜色标准来确定积木的归属,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性会得到发展;当你鼓励孩子再用其他不同方式将积木重新归类时(如按形状、按大小),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会得到促进;当你要孩子把红色三角的积木放一起时,孩子思维的广阔性和逻辑性会得到锻炼。无论哪种方式,分类时都要求孩子在头脑中从积木整体中分离出某个属性,总结时都要求孩子在口头上概括类的共同特征,这样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准备:可供分类的实物或图片。
玩法:
1 按一维特征分:要求孩子按颜色对实物或图片进行分类,如一种颜色放一堆。也可以让孩子自定依据分类,如孩子会按照用途分吃的、穿的、玩的。
2 按多维特征分:先带孩子认识分类标记,如“≡△”表示红色的三角形。再让孩子把图片分别放在画有不同标记的盒子里。
温馨提示:孩子在分类问题上容易犯的错误是分类标准有变化,比如,刚开始时是按照颜色分的,可是实物和图片让他联想到大小的特征,于是接下来他就按照大小继续分类。这时父母要通过检查的方式让孩子发现问题,告诉孩子分类标准要贯彻始终,如可以先按颜色分,再按大小分。
活动9:有趣的纸牌
对爸爸妈妈说:纸牌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智力游戏。打牌是有规则的,练习打牌就是学习规则和运
用规则的过程。抓牌理牌,反应迅速、动作麻利、有条不紊,给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自己独当一面,权衡利弊,决定取舍,可以考验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抓到手的牌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教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方的情况灵活应变地组合,在多种可能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也就在发展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以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根据已出的牌和手中的牌推测对方的牌,对自己的每一步出牌后果有预见性,发展孩子思维的运算推理能力。所以,在纸牌游戏中孩子的各种思维元素都可以得到综合训练。
准备:扑克牌一副。
玩法:
扑克牌除了常见的“抽乌龟”、“接龙”、“争上游”等传统玩法,还可以自创一些玩法:
1 摆图形猜名称。父母把纸牌摆成各种几何图阵,叫孩子说出图形名称。也可以父母说图形名称,让孩子摆,这适合小班的孩子。
2 请纸牌归队。接一定的规律(如1,2,3或1,3,5或1,4,7等)排列纸牌,先让孩子看清楚,然后背着孩子把其中一张或几张拿走,要求孩子把你所拿走的纸牌补上。这个游戏既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又发展了孩子的归纳演绎思维,适合大班的孩子。
温馨提示:除了纸牌游戏,下棋也可以综训练孩子的思维。一般适合幼儿的棋类游戏是一些趣味性强,而难度较低的游戏棋,如斗兽棋、飞行棋、足球模、大富翁等。在打牌和下模时,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认真沉着,开动脑筋,并经受胜利与失败的考验。因此,和孩子打牌下模,在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智力水平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品质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