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其中,名师工作室无疑是促进和造就名师的重要方式。《教育》记者调查发现:名师工作室自21世纪初兴起以来,已雨后春笋般在各地萌生,逐渐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范式。
从上海开始兴起
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顾泠沅认为:“名师在教师在职教育中具有引领作用。第一,他们具有从初入职到逐渐积累经验、再到成为专家教师的全程经历,无论是面对哪一阶段的老师,他们都能以身说法。第二,他们或在学科教学,或在学生工作,甚至在学校管理方面,有过硬的功力,有‘独门绝活’。第三,他们一般都善于以例说事,不仅能隐喻深远,而且与教师的话语体系天然融合。这样的优势,让他们在教师培训中具有难以替代的功能。”
从目前可查阅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名师工作室”发轫于新一轮课改前期,是从当时科技界和文艺界时兴的“名人工作室”中获得启迪而移植于教育事业的。
2000年9月8日,上海市卢湾区印发《中共卢湾区教育局委员会卢湾区教育局关于建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通知》。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这一新生事物正式面世。同年,该区首次推出了5个名师工作室。领衔的5位特级教师,都是上海市教育界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
当年媒体报道说:卢湾区举办名师工作室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本市青年骨干教师青黄不接的境况。之前,上海中心城区因为人口出生率降低、居民动迁和学校拆并等各种原因,均面临学生人数减少、教师人数富余的问题。而此时,在教学领域有所建树和创新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却又相对缺乏。于是,卢湾区教育局决定建立“名教师工作室”,加快优秀青年教师培养的步伐。
此后,上海市其他区县也相继成立了区级“名师工作室”“学科首席教师工作室”“优秀青年教师协作指导组”等优秀教师培养团队。到2004年,上海市已经成立了各级各类名师名校长工作室80多个。在此期间,北京、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也开始尝试性地建立名师工作室。
从引领到辐射
得益于传统的“师徒制”经验,名师工作室发展很快,运作机制也越来越成熟,并且还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2015年12月28日,福建省教育厅出台的《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工作室建设期间,每年为每个名师工作室提供不低于10万元的业务活动经费,用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活动,包括课题研究、举办讲座、跟岗学习、送培送教、学习考察、学术交流、网站建设、购买办公用品和资料,以及必要的工作补贴等。此外,名师工作室所在地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名师工作室提供相应活动经费,并确保名师工作室享受不低于市級名师工作室的政策待遇,或纳入本地相关人才支持计划予以扶持。名师工作室一般依托领衔名师所在单位设立,建设周期为3年,动态管理。3年建设期满后,由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合格”及以上的自动进入下一周期的工作室建设,“优秀”的将予以表彰和奖励;“不合格”的撤销该工作室和领衔名师称号。
《教育》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运行机制的不断成熟,名师工作室逐渐成为中小学教科研的新基地,甚至还承担了省级、市级或区县级的大部分教科研课题。
2015年,袁薇薇作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林新堤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在武汉市育才中学努力推行预生案、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并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育才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办学实践研究》的结题。她说:“这一年来,工作室的各项活动,让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物理同行、专家、名师,让我的视野更广阔,让我的思想更成熟。”同时,她在优质课上获得了江岸区初中物理说课比赛一等奖、武汉市初中物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湖北省物理展示课一等奖。这一年,她还收了个“徒弟”,并带着徒弟多次参与优质课的试讲和比赛活动。
通过分享名教师的先进经验,工作室成员可以规划自身的前进方向。当然,工作室也能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辐射当地教育教学。江苏省特级教师崔国明说:“辐射是名教师工作室的重要特性,它见证了名教师工作的影响。名教师工作室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一个‘辐射源’,对周边学校和工作室成员以外的教师形成辐射、发挥影响。”几年间,崔国明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从课堂教学,到课题研究,再到教师发展……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而送课到周边兄弟学校、开设各级各类学术讲座、通过网络展示交流等工作,更体现出了这种名师辐射的影响。
从“试验田”到“星工场”
湖南省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周丛笑指出:“名师工作室是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是教育方法的交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名师破茧成蝶的场所。工作室要出高徒、出实效、出成果。努力提高实践、研究、辐射能力。通过名师队伍的打造,促进和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如何建立起适合本地实情的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普通区县教育主管关注的一件大事。
今年3月15日,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首批名师工作室举行成立仪式。新晃县教育局为学前教育“李奕工作室”、小学语文“杨芳玲工作室”、中学语文“汪君工作室”正式授牌,并公告了9名辅导员、41名研修员和3个基地学校名单。目的是加快优秀教学教研人才专业化成长,培养一批有思想、有素养、有风格的学科带头人。新晃县名师工作室,采取个人申报、学校推荐、专家审核、教育局审批的方式进行组建,由教育局认定并授牌,以3年为一个工作周期。此外,新晃县教育局还制定了《创建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名师工作室管理考核办法》,并每年在师训专项经费中,下拨每个名师工作室工作经费2万元,专项用于名师工作室的日常开支。 佛山市南海实验中学的方毅宁老师,2012年9月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之一。他的工作室因而成为佛山市首个初中历史教师工作室。方毅宁坦言:名师工作室就是成为名师的“星工场”。一帮有志之士朝着共同目标一同前行,一同收获专业成长。名师工作室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风格,制定了个性化的三年发展规划。想成为名师,必须爱学习、会学习,还善于分享经验。所以,名师工作室不单单是跟岗时候发挥作用,平时还会利用QQ群、微信群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碎片化学习。
校级名师的草根化研究
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必然是名师,至少是当地名师。在各地名师工作室申报与评聘方案中,都明确要求领衔人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超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拥有特级教师、市级中小学教育专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有突出贡献或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之类的称号。基于本地实际和自身需要,除了省、市、县各级教育部门之外,不少学校也行动起来,把校内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列为名师,成立了校一级的名师工作室。
“武进区中小学体育谭文杰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谭文杰,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武进区第一位篮球“国家级裁判员”。他所在的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近两年陆续成立了10个校级名教师工作室。这些校级名师工作室由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主持,涉及语文、数学、德育、英语、化学、艺术、体育等学科。该校对校级名师工作室成员采取的是招募制:先确定招募条件,然后发动全校教师自主报名,最后由领衔人充分考虑申报者对工作室研究方向的了解程度以及其参与热情和研究能力,对成员进行筛选和认定。无论是领衔人还是成员,都是校内一线教师,有新教师,也有成熟型教师,体现了工作室组成人员的层次性,为工作室研究主题的深入和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比如,何江燕名师工作室发放《个人专业成长手册》,指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为工作室每位成员量身制订成长方案,促使工作室成员快速成长为在语文学科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骨干。
近两年来,星辰实验学校的校级名教师工作室,运作越来越成熟,各种研究研讨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更多的人员关注或参与。常州市英语骨干教师、星辰实验学校校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赵芳,在2015年度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因为有不同层次一线教师的参与,校级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化研究。”
乡村名师与示范引领
教育均衡化发展离不开乡村教育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乡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有专家指出:从全国范围看,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还不平衡,内部运行机制还存在种种问题。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多,活动频繁,影响力较大;而内地、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因此,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安排也不能仅仅局于沿海省份和大城市。除了城市名师“送教下乡”之外,还可以把名师工作室设在乡村学校,培养更多的乡村名师。
3月24日,贵州省教育厅公布省级乡村名师选拔培养工作结果:300人为首批省级乡村名师人选,50人为首批省级乡村教育家培养对象人选。贵州省教育厅的这一举措,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乡村名师的示范引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记者了解到,贵州对于名师培养,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分学科、学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培养。第一阶段着眼于乡村名师整体教育素质提高和学科素养提升,送到省内外优质培训基地进行集中研修培训;第二阶段,分学科、学段为乡村名师组建“名师工作室”和网络研修工作坊,并予以相应任务驱动,充分发挥乡村名师的骨干带动和示范引領作用,促进其他学员教师专业发展;第三阶段,对乡村名师发挥作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合格的继续给予支持,考核不合格的取消乡村名师和“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称号。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新生事物,因其“新生”的性质,可资借鉴的经验不多。然而,它的出现,毕竟改变了过去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也不是那种散漫的“教学沙龙”,而是有明确目标和管理制度的“成长共同体”。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国际的视野来考量名师工作室的发展,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更专业化和个性化。
从上海开始兴起
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顾泠沅认为:“名师在教师在职教育中具有引领作用。第一,他们具有从初入职到逐渐积累经验、再到成为专家教师的全程经历,无论是面对哪一阶段的老师,他们都能以身说法。第二,他们或在学科教学,或在学生工作,甚至在学校管理方面,有过硬的功力,有‘独门绝活’。第三,他们一般都善于以例说事,不仅能隐喻深远,而且与教师的话语体系天然融合。这样的优势,让他们在教师培训中具有难以替代的功能。”
从目前可查阅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名师工作室”发轫于新一轮课改前期,是从当时科技界和文艺界时兴的“名人工作室”中获得启迪而移植于教育事业的。
2000年9月8日,上海市卢湾区印发《中共卢湾区教育局委员会卢湾区教育局关于建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通知》。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这一新生事物正式面世。同年,该区首次推出了5个名师工作室。领衔的5位特级教师,都是上海市教育界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
当年媒体报道说:卢湾区举办名师工作室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缓解本市青年骨干教师青黄不接的境况。之前,上海中心城区因为人口出生率降低、居民动迁和学校拆并等各种原因,均面临学生人数减少、教师人数富余的问题。而此时,在教学领域有所建树和创新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却又相对缺乏。于是,卢湾区教育局决定建立“名教师工作室”,加快优秀青年教师培养的步伐。
此后,上海市其他区县也相继成立了区级“名师工作室”“学科首席教师工作室”“优秀青年教师协作指导组”等优秀教师培养团队。到2004年,上海市已经成立了各级各类名师名校长工作室80多个。在此期间,北京、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也开始尝试性地建立名师工作室。
从引领到辐射
得益于传统的“师徒制”经验,名师工作室发展很快,运作机制也越来越成熟,并且还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2015年12月28日,福建省教育厅出台的《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工作室建设期间,每年为每个名师工作室提供不低于10万元的业务活动经费,用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活动,包括课题研究、举办讲座、跟岗学习、送培送教、学习考察、学术交流、网站建设、购买办公用品和资料,以及必要的工作补贴等。此外,名师工作室所在地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名师工作室提供相应活动经费,并确保名师工作室享受不低于市級名师工作室的政策待遇,或纳入本地相关人才支持计划予以扶持。名师工作室一般依托领衔名师所在单位设立,建设周期为3年,动态管理。3年建设期满后,由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合格”及以上的自动进入下一周期的工作室建设,“优秀”的将予以表彰和奖励;“不合格”的撤销该工作室和领衔名师称号。
《教育》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运行机制的不断成熟,名师工作室逐渐成为中小学教科研的新基地,甚至还承担了省级、市级或区县级的大部分教科研课题。
2015年,袁薇薇作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林新堤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在武汉市育才中学努力推行预生案、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并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育才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办学实践研究》的结题。她说:“这一年来,工作室的各项活动,让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物理同行、专家、名师,让我的视野更广阔,让我的思想更成熟。”同时,她在优质课上获得了江岸区初中物理说课比赛一等奖、武汉市初中物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湖北省物理展示课一等奖。这一年,她还收了个“徒弟”,并带着徒弟多次参与优质课的试讲和比赛活动。
通过分享名教师的先进经验,工作室成员可以规划自身的前进方向。当然,工作室也能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辐射当地教育教学。江苏省特级教师崔国明说:“辐射是名教师工作室的重要特性,它见证了名教师工作的影响。名教师工作室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一个‘辐射源’,对周边学校和工作室成员以外的教师形成辐射、发挥影响。”几年间,崔国明领衔的名师工作室从课堂教学,到课题研究,再到教师发展……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而送课到周边兄弟学校、开设各级各类学术讲座、通过网络展示交流等工作,更体现出了这种名师辐射的影响。
从“试验田”到“星工场”
湖南省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周丛笑指出:“名师工作室是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是教育方法的交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名师破茧成蝶的场所。工作室要出高徒、出实效、出成果。努力提高实践、研究、辐射能力。通过名师队伍的打造,促进和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如何建立起适合本地实情的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普通区县教育主管关注的一件大事。
今年3月15日,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首批名师工作室举行成立仪式。新晃县教育局为学前教育“李奕工作室”、小学语文“杨芳玲工作室”、中学语文“汪君工作室”正式授牌,并公告了9名辅导员、41名研修员和3个基地学校名单。目的是加快优秀教学教研人才专业化成长,培养一批有思想、有素养、有风格的学科带头人。新晃县名师工作室,采取个人申报、学校推荐、专家审核、教育局审批的方式进行组建,由教育局认定并授牌,以3年为一个工作周期。此外,新晃县教育局还制定了《创建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名师工作室管理考核办法》,并每年在师训专项经费中,下拨每个名师工作室工作经费2万元,专项用于名师工作室的日常开支。 佛山市南海实验中学的方毅宁老师,2012年9月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之一。他的工作室因而成为佛山市首个初中历史教师工作室。方毅宁坦言:名师工作室就是成为名师的“星工场”。一帮有志之士朝着共同目标一同前行,一同收获专业成长。名师工作室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风格,制定了个性化的三年发展规划。想成为名师,必须爱学习、会学习,还善于分享经验。所以,名师工作室不单单是跟岗时候发挥作用,平时还会利用QQ群、微信群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碎片化学习。
校级名师的草根化研究
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必然是名师,至少是当地名师。在各地名师工作室申报与评聘方案中,都明确要求领衔人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超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应拥有特级教师、市级中小学教育专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有突出贡献或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之类的称号。基于本地实际和自身需要,除了省、市、县各级教育部门之外,不少学校也行动起来,把校内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列为名师,成立了校一级的名师工作室。
“武进区中小学体育谭文杰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谭文杰,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武进区第一位篮球“国家级裁判员”。他所在的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近两年陆续成立了10个校级名教师工作室。这些校级名师工作室由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主持,涉及语文、数学、德育、英语、化学、艺术、体育等学科。该校对校级名师工作室成员采取的是招募制:先确定招募条件,然后发动全校教师自主报名,最后由领衔人充分考虑申报者对工作室研究方向的了解程度以及其参与热情和研究能力,对成员进行筛选和认定。无论是领衔人还是成员,都是校内一线教师,有新教师,也有成熟型教师,体现了工作室组成人员的层次性,为工作室研究主题的深入和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比如,何江燕名师工作室发放《个人专业成长手册》,指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为工作室每位成员量身制订成长方案,促使工作室成员快速成长为在语文学科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骨干。
近两年来,星辰实验学校的校级名教师工作室,运作越来越成熟,各种研究研讨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更多的人员关注或参与。常州市英语骨干教师、星辰实验学校校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赵芳,在2015年度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因为有不同层次一线教师的参与,校级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化研究。”
乡村名师与示范引领
教育均衡化发展离不开乡村教育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乡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有专家指出:从全国范围看,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还不平衡,内部运行机制还存在种种问题。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多,活动频繁,影响力较大;而内地、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因此,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安排也不能仅仅局于沿海省份和大城市。除了城市名师“送教下乡”之外,还可以把名师工作室设在乡村学校,培养更多的乡村名师。
3月24日,贵州省教育厅公布省级乡村名师选拔培养工作结果:300人为首批省级乡村名师人选,50人为首批省级乡村教育家培养对象人选。贵州省教育厅的这一举措,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乡村名师的示范引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记者了解到,贵州对于名师培养,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分学科、学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培养。第一阶段着眼于乡村名师整体教育素质提高和学科素养提升,送到省内外优质培训基地进行集中研修培训;第二阶段,分学科、学段为乡村名师组建“名师工作室”和网络研修工作坊,并予以相应任务驱动,充分发挥乡村名师的骨干带动和示范引領作用,促进其他学员教师专业发展;第三阶段,对乡村名师发挥作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合格的继续给予支持,考核不合格的取消乡村名师和“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称号。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新生事物,因其“新生”的性质,可资借鉴的经验不多。然而,它的出现,毕竟改变了过去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也不是那种散漫的“教学沙龙”,而是有明确目标和管理制度的“成长共同体”。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国际的视野来考量名师工作室的发展,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更专业化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