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有伊丽莎白梦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HIQIANG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相信,如果一个女的爱看《傲慢与偏见》,那她的心里肯定会有一个伊丽莎白梦。
  谁不喜欢达西呢?所有女青年心中的完美男人标准,有个性,有智慧,贵族出身,坚毅英俊。他的感情不仅完美,而且具有超长的保质期。求婚遭到强烈的拒绝之后,他继续淡定地生活,但并不因此而死心,而是反思自己,继续为了心上人而付出,高潮是放下贵族的架子去解决相当棘手、耗时耗力的问题,最后修得正果。
  完了之后我也有些奇怪,简·奥斯汀为什么在她年龄更大的时候,反而放弃了她在《理智与情感》中对婚姻的看法,在作为改良版的《傲慢与偏见》中创造出了更加理想的男主角形象。相比达西先生,上校是一个多少显得孤僻木讷的人,相貌也不咋样,而且年龄更大。他所爱的女士,是一个轻狂然而可爱、具有可改造性的聪明敏感的小姐。《傲慢与偏见》把受蒙蔽的对象换成了伊丽莎白的一个更加愚蠢轻浮的小妹莉迪亚,实在是对伊丽莎白这一形象的大大的提升。而《理智与情感》中小姐对财产的鄙夷也变成了伊丽莎白理智淡定地表示“如果有人不介意我每年的50镑收入就好了然而我肯定不会爱上这样一个人因为这样的他太愚蠢了”。伊丽莎白应当聪明睿智,真诚而世故,不然怎么配得上我们的达西先生呢?伊丽莎白一开场就已经很冷静成熟,而《理智与情感》是以上校夫人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结尾。
  《傲慢与偏见》就是讲述在人格、性格上完全平等的两个人怎样告别性格上的瑕疵并因此而成就一段美丽的爱情和婚姻的故事。
  我们先生说,简·奥斯汀和她的《傲慢与偏见》是反文艺的,我向来觉得他很犀利,但是对这评价我是不敢苟同——毕竟他是一位绅士,或许从《傲慢与偏见》里他看到了从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折射出的世界万物和英伦文化,我倒情愿停留在这些爱情和日常生活的层面。《傲慢与偏见》与奥斯汀的可爱之处在于她对于浪漫的言不由衷。她的文字是活泼幽默的,讲的故事也饱含了真诚机智,日常生活里的小伎俩都在里面。伊丽莎白也喜欢八卦,喜欢跳舞,爱照镜子,老是盘算怎么嫁得更好,后悔跟达西诉说家丑,埋怨自己的小妹可能给自己的名声带来影响。从抽象的角度来评价,世故而体贴,自我而不自私,善于社交然而不失原则。这当然不是文艺小清新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但是反文艺只是表象——伊丽莎自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她的真命天子,并且经历了从讨厌到敬重及爱慕的巨大的转化过程,这不是浪漫,还有什么叫做浪漫?达西为了伊丽莎白的名誉,在第一时间赶去伦敦,放下贵族的身段,跟本不屑一顾的伦敦底层打交道以解决问题,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还不让自己的心上人知道,这简直就是浪漫的爱情小说的桥段。而伊丽莎白,她虽然会盘算怎么嫁得更好以生活得更好,但她既不会接受猥琐、靠谱的表兄,也不会接受傲慢自私的有钱人的求婚(她对第一次求婚的达西先生的印象),也不会对伤害到她家庭声誉的德波夫人忍气吞声以求取接受。骨子里的倔强不正是浪漫?而一个聪明正派的绅士,愿意向同一位女性求婚两次,这勇气不也是出于坚定不移的对浪漫的追求?
  奥斯汀本人也并非不浪漫。她教导女性要理智现实,然而她自己在爱情上可不是这样的人。我只看过电影《成为简奥斯汀》,她大致是有类似伊丽莎白的智慧和勇敢,差点跟人私奔,而后考虑了他可能的大好前途和他的家庭(这个可以看做她的现实主义是为了别人的现实的利益和情境着想)放弃私奔,而她自己最终选择了独身,在41岁离世。这是简·奥斯汀的浪漫一生,她先是付出名声的代价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爱情,而后考虑对方的现实而拒绝对方的爱情,然后用独身承担了因浪漫而产生的罪责。浪漫,最好的情况是两个人共享,但它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现实是,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会追求浪漫,只有少数感情的痴狂者、不介意公平与否的消极的权力主义者才会。奥斯汀式的浪漫是藏在现实之下的,为了对方的现实而不计回报的付出。
  所以简·奥斯汀随着自己的成长,并没有变得更加现实。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她对爱情的要求更高、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理智与情感》里她宣稱,一个男人最好结婚不要太早,年轻的绅士缺乏主见,会被诡计多端的妻子哄骗。这个倒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男性其实并非全无浪漫可言,对女性的包容最接近浪漫,而判断一个男人是否浪漫不是在他冲动的时候干过什么,而是他成熟以后,理智能够接受他自己做的事情。所以张爱玲在她二十几岁的时候宣布,最好的结婚对象比自己要大10岁以上。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充分说明了现实与浪漫的很少兼容———过于体贴的浪漫很可能是伪装的。当男性因包容而变得浪漫的时候,小姐们反而会变得现实,她会变得理智、持家,能够有限地向现实妥协,这时候就真的是幸福了。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责任编辑 徐聪颖)
其他文献
针对地下混合动力铲运机的作业工况和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需求,设计了混合动力铲运机以主控制器为主,传统线束和CAN总线通信相结合的电控系统。实现了主控制器对整车各子系统
和许多孩子一样,一开始,写作文对天一来说也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后来,我引导天一喜欢上了阅读、学会了观察,并在网上开了博客.在这个过程中,天一爱上了写作,发现了写作的快乐
本文着重介绍了山西省引沁入汾和川引水枢纽工程V3-2滑坡体治理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确定,选定了经济适用的设计方案。从工程完工后的运行情况来看,未发现任何不良情况,有效克制了V3-2滑坡体的变形失稳,保证了工程安全,达到了设计规范要求及预期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小枫引海德格尔的话说:“世界不是立于我们面前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它从来就是诞生与死亡、祝福与亵渎的路径,使我们失魂落魄般地把持着存在。”这份年轻的善良与纯朴只有得到守护,才有可能在天黑之前到达我们要去的地方。    一、 保尔与冬妮娅    十年前,一位老师受命为理工科的大学生编一本关于世界名著导读的教科书,他这一卷是关于外国文学的,却把我叫去要我写一篇。外国文学非我所长,而题目只剩下了三个,
多年前,曾前往湘西风凰古城。未能免俗,至沈从文先生故居前合影留念。故居入口处对沈从文的一段简介似是从死板的教科书抄来,满篇“湘西系列”或“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云云。内中设一摊铺,贩卖《沈从文小说集》一类图书,给人感觉是旅游得很、商业得很、平庸得很。据说,沈从文在家乡的墓碑刻有铭文,日:先生一生时刻关心国之安危、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特此立碑,落款为“县人民政府”。我想,这位经过“商业洗礼”加
□70年代则是一个蹊跷的时代,“有如两场大戏之间的过场,有如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夹缝”,但却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年代,他们自80年代直至今日仍然在社会上发生着影响,尽管影响深浅可以见仁见智。    七十年代  北岛、李陀主编,三联书店,2009    一    回望20世纪70年代,暮色四合;80年代,花开灿烂。对于80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追怀,已有前几年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作了美好的展示。而
"噼里啪啦……"顿时鞭炮声喧天,震撼了整个铜川市新区.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一位胸前佩戴大红花、满面笑容的中年男子被簇拥着走上了台阶,他神采飞扬,使劲冲大家招手,手里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