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服务业发展笔谈(五篇)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f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特别是“十五”期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近两个百分点。但是,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服务业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本期特组织五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把脉河南服务业的发展,以期对推进河南服务业发展有所裨益。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4-0058-10
  
  发展河南服务业的分析与思考
  王彦武
  
  一、河南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近些年来,河南服务业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整个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先进省市差距较大。
  
  1.总量不足,比重太小。2006年,河南服务业(也称第三产业,下同)增加值为3652.27亿元,总量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上海、河北之后居第八位,且差距较大,仅是居第一位的广东的1/3或、第六位的上海的70%,这与河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其中工业居第五位、农业居第二位很不相称。由于总体规模相对不足,因此,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比较低。2006年,河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3%,比上年还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居各省市排序的末位。在中部六省中,湖南、安徽、湖北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0.5%、40.O%、39.9%,居于前列;山西、江西分别为36.4%和32.7%,居于中间;河南居于后列。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的资料,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收入国家平均为72.2%,中等收入国家为52.3%,低收入国家为49.8%。河南2006年的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1700美元,应列为下中等收入范畴,但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显然太低了,甚至赶不上印度(服务业占53.2%)、印尼(服务业占41.4%)、越南(服务业占38.2%)、缅甸(服务业占33.1%)等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2.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滞后于第二产业。从图1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服务业虽然也有较快的增长,但相对于整个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增长,还是慢了许多。1990年至2006年,河南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8%,较GDP的增长慢了0.4个百分点,较第二产业增长慢了3.8个百分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河南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第二产业快速增长,与服务业的发展差距愈拉愈大,2003年至2006年,发展速度年均相差5个百分点以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35.5%,增长到2006年的54.3%,上升了18.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却一直徘徊不前,其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29.6%,2006年为29.3%,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所占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0.3个百分点。
  
  3.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太小。河南服务业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内部结构也很不合理,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批发零售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优势地位,而以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却比较小。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交通运输、仓储、邮电、批发零售贸易等就占了一半以上,而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特别是金融保险业规模太小,其增加值仅相当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20%-30%;房地产业发展也有很大差距,其增加值仅相当于沿海发达省份的35%-50%。这与河南的总体经济规模很不相称。
  
  二、河南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河南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分析起来有以下4点:
  
  1.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河南长期以来以农业大省著称,农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199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4.9%,第二产业占GDP的35.5%,二者几乎相当,这样的经济结构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是必然的选择。河南的地上地下资源比较丰富,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工业化确实为河南开辟了致富的途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中对工业的高度依赖,而对发展第三产业却重视不够。客观上来看,河南的工业结构比较粗放,能源、原材料及初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了较大的比重,深加工、高新技术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小。由于前者对资源、劳动力需求较大,后者对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需求较多,因此,河南的工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城镇化水平低,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河南的城镇化水平长期以来都是比较低的,1949年,河南城镇化水平为2.3%,当时全国平均水平是9.6%,世界平均水平是29%。2000年,河南城镇化率为23.2%,在全国排序除西藏外是倒数第一。2005年,河南城镇化率为30.7%,全国平均水平为43%,而世界平均水平已达50%以上,河南分别低10多个和20多个百分点。服务业无论是生产性服务、还是生活性服务,其生存和发展,客观上都要求服务对象的集聚性,集聚程度越高,越能产生集聚效应,越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反之亦然。一方面,河南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农民居住比较分散;另一方面,河南城镇人口不仅所占比重较少,而且河南多数城镇规模也比较小。城市不发达严重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
  
  3.居民收入水平低,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河南农村人口多,农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2005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870.6元,在全国排第19位,在中部排第5位,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2%,分别相当于浙江、江苏的43.1%和54.4%。即使在中部,也列在江西、湖南、湖北、山西之后,仅仅高于安徽。河南不仅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城镇职工收入水平也很低,2005年,河南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为14282元,在全国居第30位,仅仅高于江西,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8%,分别相当于上海、浙江的41.6%和55.2%。河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比较低,2005年为866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6%,在全国居第20位,在中部略高于江西和安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直接限制了他们的消费,必然影响服务业的发展。
  
  4.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比较落后,直接拖累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河南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为迅猛,普通高校在校生由2000年的26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85万人,增长2.27倍。但是,由于基数较小,即使如此快速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2005年,河南人口为全国人口总数的7.47%,而在校大 学生却仅相当于全国大学生总数的5.44%。医疗卫生情况也大体如此,2005年,河南医院的病床数为20.23万张,相当于全国病床总数的6.45%,河南的医生数也仅相当于全国医生总数的5.73%。2005年,河南GDP相当于全国的5.8%,而研发经费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35%,技术市场成交额也仅占全国的1.7%。文化方面也存在同样情况,2005年,河南报纸总印数占全国总印数的4.6%,河南图书总印数占全国总印数的4.26%。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全国的位置,与河南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都是不相称的,是比较滞后的。
  
  三、对策与建议
  
  为了加快河南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规划。服务业的发展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在不久前召开的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从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东部沿海许多省市的服务业发展原本就有比较好的基础,近两年,又明显加大了工作的力度,许多省市都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和政策措施,一些省市还制定了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几年虽然对发展服务业也很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总体来看,还需进一步在全省上下统一思想认识。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来认识,作为扩大就业、扩大消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来认识,作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以抓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力度,抓好服务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发展服务业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规划协调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务之急是首先搞好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然后制定发展的规划和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措施。
  
  2.突出发展重点,择优扶持。服务业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发展中一定要注意突出重点,重点就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所谓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附加值的生产、生活服务。就河南情况来看,一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通过对原国有文化单位的改制重组,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培育一批实力强、影响大的文化产业集团。二是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建立起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要积极引进国外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培育完善资本市场,扩大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河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各具特色,要加强策划、整合、包装、推出,逐渐由单纯的观光游向会展游、休闲游扩展,以旅游业带动餐饮业、酒店业、经贸业等产业的发展。四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河南房地产业近几年虽然有了比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全国的大格局中,仍然规模偏小,房产价格也不太高。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培育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优化房地产结构,以增加居民住宅有效供给为重点,建立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相互配套、比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五是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河南的地理位置为其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创造了条件,但是,目前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企业规模和物流管理手段均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规划、投入和建设,使河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物流集散地。六是着力拓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是现代服务业中科技含量最高、同时也是最基础性的产业,要大力发展软件业,积极推进软件业的集聚和提升,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改革体制和机制,增强生机和活力。服务业发展比较缓慢,与改革滞后有密切关系,一部分服务业属于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具有社会公益公用性质;一部分服务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涉及国计民生,如金融、通信、电力等,具有垄断性质;一部分服务业涉及舆论宣传、意识形态领域,如报纸、电视、电台、新闻出版等,属于党和国家要控制的范畴。由于情况复杂,改革难度也比较大,要一业一策,分类实施。总的来看,要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都要允许民营企业、外商企业以独资、合资、参股等形式进入。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一部分能够推向市场的经营性单位,要实行企业化管理;一部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也要引进竞争机制;要积极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并允许其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活动。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政府要转变职能,改革不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减少审批程序和环节,加强对服务市场的监管,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4.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互动发展。新技术革命推动了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由单纯的制造产品向为客户提供各种售后服务延伸;同时,服务业也加速向制造业生产的前期研发、设计、融资以及后期的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渗透。发展先进制造业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因此,工业企业要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增加投入力度,搞好产品研发、行业咨询、工程设计、科技孵化、信息交流、市场调研和开拓、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服务业也要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要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实现服务企业信息化,努力打造市场知名品牌。
  
  5.加快城镇化进程,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人口和生产的聚集是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条件,城镇就是这种聚集的载体,因此,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往往取决于城镇化的规模和水平。河南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与河南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以及河南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很不相称,近几年城镇化发展步伐虽然有所加快,但是仍不能适应需要,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中原城市群及周边城镇体系的建设,形成有机的城镇网络;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城镇的发展必须与工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支撑城镇的发展;服务业要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6.积极扶持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社区服务是近年来新兴的服务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社区服务业具有需求多、投资少、就业渠道宽等特点,是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发展社区 服务业要坚持国家扶持、以集体和个体投资为主体的市场化的发展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发展资金,按照市场机制运作。要根据消费群体的多元化,开展多层面、多领域、全方位的服务,发展面向一般居民家庭的社区超市、餐饮店、肉菜店、洗衣店等便民服务;发展保洁、保安、保姆、维修等家政服务;发展家庭医生、家庭教师、家庭理财、家庭法律顾问等专业服务,努力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
  
  河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刘 勇
  
  一、河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在未来若干年内,河南省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坚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科技、人才、区位和城区基础设施完善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与城市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相适应,并以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流通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精心塑造“河南服务”的新优势,将郑州建成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研发设计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商务中心和物流中心,推动郑州和洛阳的经济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制造和服务并重,增强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性、中心性和整合力。
  在未来若干年内,河南省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定位: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省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并在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以及“下游”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与之相配套。通过构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完整体系,对内形成河南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软环境,成为全省市场资源强有力的调配器,对外服务于整个中部城区,辐射全国,建成与郑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二、河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在未来若干年内,根据河南省产业基础和城市发展战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应当集中在以下行业及服务领域,即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通过鼓励发展这些行业,力争到2010年,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区的产业能级,增强郑州和洛阳等中心城市对区域性经济活动的综合服务功能。
  
  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未来若干年内,重点发展研究开发、产品开发、技术交易、技术评估、测试测量、知识产权、工业设计等服务行业。在实施计划上,全省应以郑州和洛阳为支撑点,围绕“建设两个中心(研发设计中心和技术交易中心),发展一批重点企业”的思路推进研发和技术服务业的发展。(1)研发设计中心。对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机构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以一批研发机构为重点,通过相互协作实现双赢,鼓励和引导若干有相当研发实力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尽快转制,鼓励现有市场化的研发设计公司加快发展和提升档次,同时积极引入外资研发机构和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郑州和洛阳建立研发中心,在未来5年内,形成河南具有竞争力的研发优势。(2)技术交易中心。加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交流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技术交易的对外合作模式,大力拓展技术交易合作的范围。依托河南科技市场或有关科研院所,重点建设辐射国内外的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促使国内外更多的优秀成果为河南省经济建设服务。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展难题招标、技术诊断、项目咨询、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技术交易鉴证等一系列服务,推动技术交易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使郑州和洛阳成为全省最有影响的技术交易中心。
  
  2.信息服务业。未来若干年内,河南应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数字通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服务、信息化工程策划、计算机服务、承包、监理等服务。在实施计划上,全省应以电子商务建设为主,重点推进面向国内外的工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未来5年内,河南电子商务的工作重心主要是推动以下三大平台建设:(1)重点企业的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平台;(2)各类专业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3)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易平台。具体来说,河南要全面普及计算机应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推进商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管理技术,改造企业的传统业务流程,积极推进企业网和供应商、制造商的网络连结,发展网上采购、网上交易、网上购物和网上服务,整合现行的重点网站,培育和扶持省内商业性强、有盈利的网上购物“示范企业”,力争使河南商业和工业信息化水平在中部城区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3.金融服务业。重点发展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信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专业票据等服务。在未来5年内,河南省应充分利用郑州的金融服务业优势,完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大力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和金融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促进金融领域电子商务的发展,努力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中介机构,更好地发挥金融中心的集聚辐射作用。重视发展银行融资业务,保证资金流向效益好的企业;发展规范的银行同业拆借和票据市场,形成统一的全国性资金拆借市场;完善金融支付清算系统,积极培育金融市场。
  
  4.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的发展重点主要包括:广告服务、市场调查、管理咨询、工程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营销服务、会展服务、商业情报、人才培训、公共关系等。在未来5年内,河南应重点扶持一批从事商业咨询、管理咨询、工程咨询、会计审计和法律等服务企业,推进原有的事业研究单位进行企业化运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优化商务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政策,规范商务服务企业的经营机制。鼓励商务服务企业采用适应不同规模的经营策略,拓展业务范围,扩大生存空间,加强国际交往,提高执业水平,采用新的科技手段,改变服务策略。此外,全省应重视商务服务业的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努力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高级财务、涉外商务、涉外法律等各类人才,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了解国际市场、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懂得国际准则,具有相当外语水平,能直接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支撑商务服务业的发展。
  
  5.流通服务业。全省应重点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健全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与交易结算功能,加强物流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此外,一些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也应给予重视和支持,如工业房地产服务、工业环保服务、快速服务、租赁服务、安全服务等。
  
  三、河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布局
  
  在未来若干年内,河南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布局思路,应当是通过科学规划,引导郑州和洛阳的现代生产性服务行业向各自的产业服务功能区和产业带相对集中,发挥产业集聚效益,为周边地区提供多样化、高品质、多层次的服 务,增强河南对国内外资本的吸引力,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把郑州和洛阳建成河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极,增强郑州和洛阳等中心城市对中原城市群和省内外经济活动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郑州成长为中部地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城市。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郑州和洛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各自中心城区形成了若干重要的产业服务功能区的雏形,并且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都具有不同的产业服务功能。在这方面,郑州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金水区经三路为轴线的金融服务功能区。洛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涧西区南昌路一线的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功能区,在该服务功能区内聚集了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院所。从这些重要的服务功能区的空间配置角度看,呈现以下共同特点:1.服务行业的集聚度比较高;2.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相对明显;3.依托某一服务行业赋予该区域特定的功能定位。
  应当看到,这些产业服务功能承载区的形成,发挥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了郑州和洛阳等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郑州和洛阳对国内外服务资本的吸引力。进一步拓展上述产业服务功能区,在郑州和洛阳中心城区打造若干特定的服务产业带,对于推进郑州和洛阳两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河南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布局应当首先从郑州和洛阳两市做起,郑州和洛阳两市应从各自中心城区的产业服务功能区做起。只有这样,河南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布局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若干年内,郑州应利用人才、技术、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密集的优势,凭借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围绕建设服务于全省和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务中心、信息中心和科技中心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增强对中原城市群的综合服务功能。
  在产业布局上,郑州应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以及产业分布,重点规划和建设一批新的产业服务功能区:1.以郑东新区为中心和以经三路为轴线,精心构筑中原城市群的金融服务业的核心区域,推进区域性大都市金融中心建设。郑州要以上述金融服务功能区为品牌,充分发挥其对外联系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海外金融机构和国外资本进入郑州,提升河南金融服务业的档次。2.以河南科技市场为中心和以东风路为轴线,精心打造信息产业服务功能区。目前该区域伴随计算机、电子产品、通讯设备的研发和销售,出现一大批与之相配套的电子商务、数字通讯、系统集成、数据服务、信息化工程策划、计算机服务、承包、监理等公司,其服务范围已辐射全省,在未来若干年内,应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国内外信息服务行业进驻上述区域。3.以农业路为轴线,建设郑州新的商务服务业产业带。随着楼宇经济的发展,上千家商务公司入驻农业路两侧的写字楼,良好的商务办公设施吸引了大批从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优秀人才。以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国际企业中心为例,可容纳1万名白领阶层的员工。农业路正在演变为郑州最重要的商务服务业产业带。此外,郑州应高度关注新通桥商务服务功能区、未来路中段综合服务功能区、花园路中段科技服务功能区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的发展,给予重点规划和建设。
  洛阳市应利用涧西区科研机构密集和技术人才聚集的优势,出台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引导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科技人员在洛阳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科技服务型公司。鼓励国内外更多的研发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进驻,形成新的科技服务功能区,使洛阳成为全省最大最强的科技服务中心。
  
  四、河南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1.组织编制和实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全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和重点,省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对全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功能区域(如金融功能区、商务功能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带)的分布及其产业的潜在发展趋势,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好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定期发布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的指导性目录,引导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有序地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开发商按照产业布局规划确定正确的投资方向。
  
  2.确立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引导河南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增长方式,加快自身结构的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二是实施集团发展战略,加强河南省现代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资源整合,组建服务业的大集团。三是实施“突出主业”的发展战略,引导河南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进行市场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自己的服务主业,防止盲目多元化发展。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引导全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积极开展与国际服务业合作。重点引起先进服务技术,加强与跨国公司、港澳台服务企业的合作。
  
  3.以发展楼宇经济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郑州和洛阳中心城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此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在中心城区规划和建设一批新的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功能区域,精心打造若干新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不断强化郑州和洛阳等城市中心城区的某些服务功能,提升上述城市在全省的影响力、整合力和核心竞争力。
  
  4.大力促进河南省现代生产性服务行业或企业的总量扩张,提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
  
  5.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建设服务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加科技创新技术投入和创新源头建设。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和骨干大型企业的科研人员深入技术创新服务一线,从事科技服务业,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电子化和自动化进程,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6.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强“河南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未来若干年内,河南应加快以信息化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的步伐,大力推进金融、商务、技术交易、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行政管理、财税、贸易、工商管理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大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生产性服务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水平,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不断增强郑州和洛阳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
  
  基于城镇化基础上的河南服务业发展模式探讨
  房海鹏 秦远建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城镇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相互补充、互为推进。由于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河南省的服务业发展要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发展模 式。
  
  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经济欠发达,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薄弱,就业人口和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压力很大。目前,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以下突出问题。
  
  1.总体水平不高,全省范围内来看发展极不平衡。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城镇化水平。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在40%左右。200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0.53%,而2004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仅仅为28.9%,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无论与国外相比,还是与我国或其他省市地区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另外,河南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2004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城镇化水平50%以上的城市只有省会郑州;30%-40%之间的有4个;20%-30%之间共有6个;20%以下的有6个,并且河南省辖各个地市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河南省地级市城镇化水平最高的郑州为57.9%,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周口仅为16.59%,两者间相差41.31个百分点。其他市(县)级城镇化水平在10%-60%不等。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和其他省份。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速度非常缓慢,1949年到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比重由6.35%提高到28.9%,上升了22.55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在同期上升了30.16个百分点,比河南省高出7.61个百分点。
  
  2.城镇空间分布不均,体系发展不完善。从数量上看,河南省城市在全国位居前列,但中小城市居多,整体城市功能不强。就其城市功能来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具有全国性的辐射能力,即全国性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应具有区域性辐射能力,即区域性中心城市;小城市应具有城乡结合、局部性辐射能力,即局部性中心城市。河南省的城镇多分布在京广、陇海和焦枝三条铁路沿线和陇海路以北地区。在这块土地面积不到全省25%的地区,集中了全省50%以上的城市、60%以上的城镇人口和5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其他地区城镇数量相对稀疏,形成地理上的分布不均衡。此外,城镇人口比重悬殊,如郑州、洛阳、焦作城镇人口达30%以上,而周口、驻马店城镇人口仅为10%左右。河南省除郑州可以起到全国性中心城市作用外,其余各城市在全国中心城市中的作用不明显、区域中心城市特色优势不突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3.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设施不足。城市基础设施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城市基础结构系统,是指城市可利用的各种设施及质量,包括交通系统、通讯系统、能源动力系统、住房储备、文卫科教机构和设施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上升,但仍有很大不足。公路投资总量虽居全国前列,但主要是修建高速公路完成的,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农村公路以及场站建设任务还很重,与建设全国公路交通枢纽中心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热、供气特别是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欠账较多。住宅建设速度远远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2004年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投资不足5%,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相对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河南省人均所得城市建设资金较少、人均享用的设施水平不高,特别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整体水平比较落后。
  
  二、服务业发展模式及其选择
  
  河南省地区之间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河南省在服务业发展模式上不能“一刀切”,必须结合当前各地市城镇化水平采取不同的服务业发展模式。
  
  1.内涵——裂变式发展模式
  对于河南省来说,城镇化水平在50%以上的综合型的大城市,应采取内涵——裂变式发展模式。这类城市主要是郑州,郑州是河南的省会,是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服务业体系建设相对比较完善,而且具有一定的发展经验。因此,需要在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的基础上,依托行业和产业链平台,着力促进大型龙头服务企业的建设,注重服务业集群化、内涵化的发展,通过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组织形态和服务品种,走以知识型、效益型、生产配套型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时机成熟时促发并加强裂变效应,使之对周围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发展产生拉力,加快服务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现有服务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服务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深化服务业的内部分工,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促进服务产业的大力发展。加强对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加大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对教育、培训、科研和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多方面素质,从而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素质。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加大培养外向型服务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力度,加快人才激励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积极引进人才并防止人才流失。同时,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把郑州建成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产业聚集,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发挥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2.外包——牵引式发展模式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在30%-40%之间,且城市类型主要为工业型的城市,包括洛阳、新乡、安阳、许昌、三门峡等城市,这类城市主要以工业为主,如洛阳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因此,在发展服务业方面适合外包——牵引模式。这是因为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势头。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工业化城市中制造业发展较为完善、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较强,通过资源外向配置和业务外包,企业可以与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分担风险,达到缩减成本的目的。同时,外包出去的部分由于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经营思想,在企业业绩、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对本地原有的企业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拉动原有企业采取技术改造、生产流程重组等一系列进步措施,进而达到竞争力的共同提高。河南省发改委日前提出的着力发展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密切郑州与新乡、许昌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对接的战略更是为这种类型的城市采取外包模式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当然,服务外包在减少企业对业务的监控的同时,增大了企业责任外移的可能性。企业可通过不断监控外包服务企业的行为,并与之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关系,来达到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目的。
  
  3.招商——聚变式发展模式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在30%-40%之间,且城市类型主要 为资源型的城市,加快服务业发展适用招商——聚变模式。如平顶山、焦作、鹤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我国的重点煤炭生产基地。这种模式要求通过建立招商促进机构,通过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吸引内资和外资来投资服务业。服务业项目占用土地资源少,可以通过该模式突破土地制约瓶颈。这类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要立足功能定位和特色优势,根据区域服务业发展需要,政府可规划组织一批招商项目,把引进服务业项目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对投资服务业领域重点产业的企业,政府在税收、用地、奖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首先,可凭借与当地自然资源产业捆绑的方式引进一批大型服务业项目,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外资服务业知识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区域服务业整体素质与行业竞争力;其次,可以通过召开“产业配套招商会”等多种形式,满足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服务需求。随着招商引资的不断发展,应对规模不断扩大的服务业进行整合,促发产生聚变效应,优化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
  
  4.供应链——横向联盟式发展模式
  城镇化水平在20%-30%之间的综合型的农业城市,包括南阳、信阳、商丘等在内的城市,以及城镇化水平在20%以下的欠发达城市,如驻马店、周口等。这些城市因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在联结城市和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因此服务业的发展适用供应链——联盟发展模式,这类城市可采用成为上述几类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原料提供、半成品加工基地的方式,逐步发展与之配套的服务行业,当地政府要加强政策上的引导和富余劳动力的聚集,发挥人力资本低廉的优势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同时,为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能,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建立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盟,特色互补,以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侯红昌
  
  一、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偏低。21世纪初,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由100多年前的20%多增长到60%--70%,世界服务业平均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也达到50%以上。2005年我国的这一比重为39.9%,而同期河南的比重仅为30.0%,两者相差了近10个百分点。其中,全省的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科研综合技术等现代服务业,2005年创造的增加值为707.7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22.2%,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7%。河南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偏低,规模较小。
  
  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较低。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河南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较高,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那些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比较优势的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层次亟待提升。2005年,河南的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5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48.1%,远远超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相对应的是全省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金融、保险业的比重只占全省的服务业的5.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占4.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1.0%。
  
  3.现代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劳动力的比重过低。2005河南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比重为22.5%,中部六省中倒数第一,比中部地区最高的湖北省低了近1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9个百分点。
  
  4.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竞争力弱,关联度较低。总体来看,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仍然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难以与当前全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发展方向相匹配。
  
  5.在市场化改革方面,河南现代服务业的进展缓慢,竞争不够充分,生产效率低下,公益性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地区差别较大。加上受服务业人才职业化机制不畅的制约,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成本昂贵,这些都导致了全省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较弱。
  
  二、加快发展河南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选择
  
  1.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一要严格按照《河南省旅游管理条理》及其实施细则监管旅游市场,净化河南旅游软环境。二要加大投入,改变过分依赖政府投资旅游业的现状。广泛吸纳海内外各类资本,促使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改善旅游设施与环境,提升旅游品位。三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业体系。四要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具有文物不可替代性质,需要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以形成古迹观光与文物保护相结合,景观开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局面。
  
  2.现代物流。一要按照《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纲要》的要求,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物流设施,建设物流园区,扶持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打造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和公共物流信息三大平台,构建完善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确立郑州在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地位。二要确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管理机构或建立统一协调机制。严格按照物流业执业标准,解决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三要加强与先进地区的学习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提高河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
  
  3.金融保险。河南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应是把省会郑州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为此,一要鼓励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服务水平,吸纳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河南开展业务。在大力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加大金融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票据、拆借、债券、离岸金融等业务,培育金融衍生产品。二要健全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协调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股份制改造,整合、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三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继续为金融保险业提供软环境保护和技术支持,保持和扩大金融服务手段领先地位,保证金融行业安全运行。
  
  4.信息服务。发展信息服务业一要构建完整的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光缆城域网和县乡光缆网,整合社会信息资源,构筑各类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保障、旅游信息、社会信用信息等服务系统。二要加强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通信资源,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促进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建立为全省发展服务的统一开 放、高效快捷的多媒体公用信息综合传输平台。三要重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5.文化产业。发展河南文化产业一要按照《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打好开放牌、特色牌、市场牌。加快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培育,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二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拓宽文化产业融资领域和渠道,促进多元化投资结构。三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创造精美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河南省与相关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比较
  郭小燕
  
  近年来,河南省服务业尽管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与河南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本文将河南省与相关省份第三产业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欲反映出近年来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所处地位,以期对河南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为增强可比性,比较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了三条标准:一是过去或现在与河南经济总量接近;二是地理区位相邻;三是东、中、西部各有代表。据此,选择了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和四川8省。
  
  一、第三产业总量及增速比较
  
  表1的统计数据显示,9个省份都越来越重视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各省份第三产业增加值从高到低排序,2001年为山东、河北、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山西,河南居第三位;2005年为山东、河北、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山西、陕西,河南居第三位,位次没有发生变化。计算2001-2005年各省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西、安徽、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居第四位。从表1亦可看出,2001-2005年,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四个省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年均增速;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五个省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低于GDP年均增速。
  


  河南与相关省份第三产业的总量和发展速度比较反映:河南第三产业总量处于中间状态,但发展速度较为落后。2001-2005年,河南第三产业平均增速低于陕西、山西、安徽三省,也低于全省GDP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可见,河南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亟须加快。
  
  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
  
  一般来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就业比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就高。反之,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就低。但是,这两个指标是结构相对指标,反映的是三次产业在总体中的构成状况,仅用此两个指标不足以表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需引入另两个强度相对指标: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强度相对指标的作用在于:一是说明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经济实力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二是由于这种指标表现为一种单位水平,因而便于在不同地区或时间条件下进行比较。因此,衡量9个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宜综合采用上述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总人数比重、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服务密度。其中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分别等于第三产业除以总人口和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总面积。表2是9个省份2005年第三产业4项发展水平指标表。
  


  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高到低排序为: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河南居最末位,与排名第一的安徽相差1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由高到低排序为:湖北、四川、陕西、山西、山东、湖南、安徽、河北、河南,河南居最末位,与排名第一的湖北相差15.6个百分点。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由高到低排序为:山东、河北、山西、湖北、湖南、陕西、安徽、四川、河南,河南也居最末位,与排名第一的山东相差3014.9元/人,仅为山东的52.9%。服务密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四川,河南居第二位,但仅为山东的50.5%。
  河南与相关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反映:河南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第三产业4项发展水平指标除了服务密度外,其他三项指标均居9个省份的最末位。由此可以看出,河南急需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较
  
  


  对2005年9个省份第三产业各行业增加值作一比较,结果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河南列于前三位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三个行业均为传统服务业,其总和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6%。而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湖北、湖南、安徽和四川的这三个行业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7.2%、42.1%、43.9%、46.2%、41.7%、38.3%、39.1%和38.0%,可见,河南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在9个省份中居第一位,与最末位的四川相比高出10.6个百分点。
  然而,河南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2005年,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湖北、湖南、安徽和四川9个省份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总和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5.1%、18.9%、15.0%、14.6%、14.6%、13.1%、13.6%、15.2%和19.3%。河南省居第四位,与居第一位的四川省相差4.2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5.7%,在9个省份中位居第6位,与居第一位的四川省相差3.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4%,在9个省份中位居第4位,与居第一位的山东省相差1.6个百分点。
  河南与相关省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反映:河南第三产业行业结构分布不尽合理,传统产业发展相对充分,新兴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四、结论及对策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看居中游水平;从发展水平来看居落后地位;从内部结构来看,行业分布不是很合理,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坚持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调整结构、增强功能、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突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瓶颈,实现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一要转变思维,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二要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环境。打破片面追求短平快的政绩观,把如何对待发展服务业作为一把衡量政府官员政绩观的尺子;强化政府部门的规范化治理与服务功能;制定正确的政策体系,通过税收、信贷、审批等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三要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继续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优势,组建实力强大的服务业“航空母舰”,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业聚集水平;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活力。四要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带动城镇服务业快速发展,强化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责任编辑:晓 立
其他文献
摘要:明末李自成军中的李岩,是一个长期争议的传奇人物,而材料的不足,使之成为难以破解的一个悬案。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的发现,使得处于停滞状态的李岩研究再次活跃起来。谱中有关河内唐村李岩的记述,不是取之于社会上各种不实的传闻,而是取材于与李岩同时加入李自成军为将的父辈,以及当年唐村李氏族人的口述,撰者亲见李岩之祖父、父亲、兄长及其妻室,因而真实可信。这些记述的动机,不是为着开展学术研究,更不是为
期刊
编者按: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反腐败斗争至今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在这近30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泛滥蔓延势头,而且在整体上保证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当然,中国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2005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
期刊
摘要:15世纪以来,朝鲜诗话兴起,明诗之评为其重要内容。有关批评大抵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朝鲜中宗至仁祖初为发轫期,仁祖中至肃宗间为发展期,英祖中至哲宗间为兴盛期。由于七子诗话及《列朝诗集》、《明诗综》的东传,朝鲜诗人多以七子为正变,公安、竟陵之变为明诗之衰,批评“明调”,认为远逊于唐宋,同时反思复古之弊,指出其种种弊端。流派之评以复古派为重心,有关王阳明、唐顺之、陈献章、袁中郎及明使之诗的评说,颇
期刊
摘 要:中原大地及李佩甫对中原大地的情感牵扯既造就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他的创作没有摆脱他思想中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存在的中原传统文化负面精神积淀的影响,很多中原传统文化的负面精神积淀成为他讴歌或者宽容的对象,在男女关系描写和女性形象塑造上流露出强烈的男权意识。反复书写同一种目光审视下的生活让他的创作出现了重复现象。另外,作者的艺术风格上也深深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  关键词:中原大地;李
期刊
编者按:2007年环境保护领域最激动人心的关键词莫过于“生态文明”,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新概念,将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蔡守秋教授、徐详民教授、王曦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法与生态文明问题,他们在文中或从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关系谈起,主张“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或认为“应该按照能否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来思考环境法
期刊
编者按: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根。“身在异国,根在河洛”,表达了全球华人对河洛文化的思慕、向往和倾心。为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河洛文化与民
期刊
摘 要:对三类村庄的实证调查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致力于供给农民急需的村庄基本公共产品,它与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总体是吻合的,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大部分项目是满意的,对新农村建设的赞同度呈上升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为农民满意的建设项目以及脱离农民实际需要的项目。鉴于此,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八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民;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195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独特的文化经历使他们有着一种较强的无根的焦虑,他们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新时期文坛上此起彼伏的文学思潮为她们的崛起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但是经验的贫乏、文化结构的缺损和自我定位的影响使她们当下的文学创作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1950年代生女作家;时代;机遇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农民工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应当享有与其他劳动者相同的劳动权,但现实中农民工的劳动权经常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民工是弱势群体,我国应当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尝试构建宪法诉讼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重点改革和完善涉及劳动权保护案件的诉讼程序,包括扩大受案范围,合理分配举证责任,降低诉讼保全和先于执行的条件,加大用人单位诉讼费用的承担成本等,最终实现农民工劳动权的有效保护。  关键词:农民工劳
期刊
摘 要:“X奴”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词语,大多用作名词,表示人名、物名和品牌名等。“x奴”类名称的语义源于“奴”的鄙称义、谦称义和美称义。“X奴”类名称的大量产生,与粤方言的强势侵入有关,也与国民思想观念改变以及国民根深蒂固的主奴意识有关。“X奴”类名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但目前似乎出现了泛滥之势。  关键词:X奴;语言学;鄙称;谦称;美称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