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美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a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翻转”“希沃”“大数据”“微弹幕”等在现代化技术下萌生出的新鲜字眼,经常闯入音乐教室。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我们不得不思考——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因此,我反复解读新课标,在理论与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探索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欣赏课堂,在信息技术下如何以一种美的姿态呈现在师生面前,引导学生体验与欣赏美,让欣赏课在美中滋生、在美中生长,让师生合力共谱一曲美的交响乐,我做了以下的探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音乐;欣赏课;美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符合中国的教育文化传统。这是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还强调,设置音乐课程的宗旨在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情感,彰显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形象,感性和快乐的形式表现艺术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条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带来的便利,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声音和图像同步的音乐展示空间,并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表达,演示,实践,互动和自学,引导学生体验与欣赏美,启发学生想象并创造美,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新型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我认为,这也是音乐欣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大方向。
  一、 身临其境感受美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音乐艺术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供人欣赏。音乐教育的目标,说通俗点,是为了培养审美的耳朵。怎样让一首大型钢琴变奏曲或管弦乐套曲变得轻松而不乏趣味呢?
  (一) 激趣教学感受美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为突出音乐课的审美教育功能,音乐课教学内容将“感受与欣赏”放在音乐教学第一位。学生的审美体验在音乐课中尤为重要,首先要感知音乐才能进一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而兴趣能让学生提高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使得音乐教学图、文、声、情、景并茂,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大量的音乐资源,共同分享,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愉悦学生情感,帮助加深理解音乐,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素质的目的。
  例如,《在钟表店里》这首管弦乐曲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钟表店里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微课以叙事性的故事情节,将学生带入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利用格式工厂软件将音乐剪辑成若干音频,采用完整聆听,分段式聆听的方式,使较为繁杂的曲子简而化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聆听乐曲的最佳感知时段,让学生在专心、专注的状态下感知音乐元素,在合理的环境中倾听并感受音乐的动态美。
  (二) 诱导启发感受美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音乐课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把学生的音乐活动参与音乐感受置于重要位置。”在感知中,音乐处在第一位,学生是欣赏音乐的主体,而且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关注他们对音乐的反应,让他们大胆地表现情感,充分地展示个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启发,才能建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
  当享受音乐《那不勒斯舞曲》时,学生感觉就像草原上的马匹。此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予以制止和批评,必将浇灭学生的热情。而若是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专心讨论——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带给我们的情绪是怎样的?是紧张?兴奋?抑或是激动的?而这首乐曲的速度慢慢变快,力度慢慢增强,带给人的情绪体验的确恰好是相同的。当教师在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必然十分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当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小细节控制课堂气氛,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创造适当的环境,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重视音乐学习。
  二、 低吟浅唱表现美
  人们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可见,唱曲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而唱的依据便是“谱”了。无论何种情况下,学习歌曲或是乐器都得“靠谱”。由于学段的不同,许多欣赏课没有要求学生要非常熟练地识谱、唱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要捕捉学生听到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哼唱。
  (一) 吟唱模仿表现美
  说到吟唱一些欣赏曲的主题着实让学生为难,这时候需要教师在备课中集思广益,将所有有利于学生记忆主题旋律的方式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来,诠释欣赏课中记忆与欣赏的关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从而表现美。
  《跳圆舞曲的小猫》这首管弦乐曲,教师在让学生聆听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乐曲主旋律谱例展示在学生面前,根据旋律填好词。当聆听过程中出现主旋律时,教师可轻轻唱出歌曲,并且提醒学生“数一数,乐曲中小猫是怎样叫的?请你学一学。”另外,当这段音乐出来时,舞会上小猫便出现了,请学生一起来唱曲谱,欢迎这只活泼自信的小猫。学生将小猫的姿态神情以及模仿小猫叫声淋漓尽致地融入主题音乐中,表现一种别样的美。
  (二) 积极律动表演美
  声势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手段。声能是一种利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运动发出声音的手段。有:绊脚石,鼓掌,鼓掌,蹲伏。从小学音乐课堂的角度来看,声势教学有很大的可行性,它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声音,体验美妙的声音,突破音乐中学生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可以成为音乐的创造者。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强,演出意愿强,参与活动的热情高,可以听音乐。一边进行律动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在表现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美、故事美、课堂美。
  “律动”是学生表达音乐的最直接方式。通过律动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所听到的音乐,启发其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如欣赏《口哨与小狗》,我看到很多学生把自己置身于音乐中,跟着幽默的乐曲,自由地晃动脑袋,拍动着身体,将拍手,跺脚,捻指、拍腿结合起来做律动。这种积极有节奏的方法是培养孩子更好地表达音乐,了解音乐世界,并提高音乐素养。   三、 引人入胜欣赏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欣赏是开展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听音乐的独立情感和观点,养成听音乐的习惯,逐渐积累享受音乐的经验。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Emile JaquesDalcroze)曾经说过,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着迷和欣喜的事情,我们可以从中体验人类创作音乐的共同情感。
  (一) 静态教学欣赏美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中说,如果我们可以唤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强烈热情,如果我们可以延长这种兴趣好几年,并慢慢提到更高层次,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艺术大师,他会通过音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幸福,为自己创造更愉快的生活和更开朗的个性。
  如乐曲《朝景》,充满了静态的音乐美。先以长笛奏出了优美且具有牧歌风格的主题,接着双簧管重复了一遍,最后加入弦乐。自始至终乐曲都是中速,宁静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相对宁静的曲子里,寻找相对明显的力度对比,节奏、旋律变化,让学生在安静谧的氛围里展开情景联想,欣赏静态中的美。
  (二) 师生互动欣赏美
  “音乐课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特别是对于欣赏课来说,教师的地位显得比唱歌课更加重要。學生需要通过教师营造的环境,教师编制的语言象牙塔,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积累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为师生互动欣赏美创造温床。
  四、 见微知著创造美
  音乐学习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我经常提醒孩子们,每个人的家庭、经历、文化各不相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我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敞开心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曲独立自主地感知音乐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在听《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时,我提到了歌曲的情绪——B段优美、抒情的。学生立刻反驳:可是我觉得木琴的音色和节奏型听起来就是活泼、热烈的。我当机立断,表扬学生有自己的见地,乐曲给人们的感觉也永远没有正确答案。虽然与以往学过的曲子相比,B段的节奏都是紧凑的,我们所谓的优美、抒情,是建立在木琴独奏本身的节奏型的差异之下的。学生愕然,在之后学习的欣赏曲子中,没有再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一) 体验无形创造美
  体验无形——没有一个固定的表达方式;体验有型——总能找到一个适合的体验方式。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在孩子们畅所欲言的情形下,自由地用多种方式来表现、展示内心的最初情感体验。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自由表达,不拘一格。老师应当用微笑和欣赏的态度积极鼓励,对学生的表现积极的评价。为了刺激学生的审美欲望,应当通过教学组织自然而然地实现目的。当音乐教师上课时,应该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会有得“优”的可能。
  (二) 即兴自由创造美
  如《打字机》是一首管弦乐合奏,学生对于古老的打字机自然不熟悉,也难听懂。在初次聆听这首乐曲时,询问学生他们听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他们所构思的音乐情境中接触到音乐故事。让学生在同一个情景中设想打字员打字的姿势、休息的姿态,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诙谐的聊天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模拟打字员们情态,运用口风琴或电子琴自由演奏乐曲主题音乐,参与音乐创造活动。这种情境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聆听乐曲、听辩乐器的音色以及理解乐曲方面能有不错的效果,并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一致的共鸣,在教室里创造一种音乐的审美体验。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美学的体验,感悟,交流和沟通,也是对不同音乐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的认识。这个概念是基于中国数千年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政策中的“美育”相对应,突出了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完美人格和美育方面的作用。音乐欣赏是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又怎能不具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呢?
  我认为,音乐欣赏课不能只抓住欣赏课的外壳,而忽略音乐的本体。音乐的答案没有唯一,作为新时代音乐教师,要切实地运用信息技术,把握住欣赏课的本体音乐:先质疑、后设疑;结合“希沃”技术提供的便利,围绕教学目标,引领课堂。做到在课堂中静若处子,又能动若脱兔,让涓涓曲谱口中吟,美美余音乐中生!
  参考文献:
  [1]杨和平.音乐审美问题研究[M].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
  [2]黄小芬.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4(14).
  [3]毛雪鹏.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欣赏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4]音乐课程标准开发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张英俊,副高级教师,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安口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改认为小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批判了教师将其割裂成四个独立教学内容的教学做法,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四者相互促进,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其中,阅读与写作的统一教学是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许多教师都以读写结合教学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改革。本文将以课外阅读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联系为切入点,从能够积累写作素材、能够丰富写作形式、能够提供写作指导三个角度来
如何提高政治主观题答题的正确率是令许多学生头痛的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主观题的“问什么”“答什么”“答多少”都具有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
目的:观察保济丸联合多潘立酮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收治的11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
根据任意亏格和任意边界的3D网格模型,给出一种网格重建算法。该算法通过对原始网格进行一系列自适应的局部修改操作,改进网格中三角形的质量和顶点位置分布。为减少优化过程中误差的累积,提出基于距离场的算法将新生成的顶点保留到原始网格曲面上,该算法实现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全局参数化操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快速、稳定。
<正>湘江是贯穿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纽带,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长株潭湘江风光旅游带逐步形成规模,探讨长株潭湘江风光带体育休闲旅游发展问题,对合理规划湘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