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将仲子》“刺庄公”说的解读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gq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仲子》 一诗的主旨解读,历代观点无一不围绕《诗序》 中所提“刺庄公”而展开,可见其重要性。此说在后世亦衍生出了不同解读观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淡出研究视野,但其所传达出的诗歌文化意义却仍然值得关注。本文首先对《将仲子》主旨解读的流变进行梳理,其次通过分析《左传》 中所载“郑伯克段于鄢”事来探究《将仲子》之“刺庄公”论所包含的道德评判,进而探讨此诗所反映出的“主文谲谏”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将仲子》 “刺庄公” 谲谏
  《将仲子》全诗共三章,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书写,直叙主人公之拒辞,从“畏我父母”“畏我诸兄”到“畏人之多言”,情感表态层层递进,无不流露出婉言拒绝的情意。然此诗究竟所指何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短短几行拒辞,实际上包含了诗人想要传达的深层意旨。本文将对历代各家解读进行归类分析,并探究诗歌传达出的文化内涵。
  一、诗旨解读的流变
  《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从其表层义看,是一位女子拒绝前来私会的情人。诗中有六处先后提到了“畏”字,据此意解,即女子因害怕父母族亲和邻里,而不得不将对方的情意深藏于心,当代《诗经》赏析作品在解读《将仲子》一诗时,几乎皆如是定义。然而,关于《将仲子》诗旨的解读,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自汉儒始至清代学者,都提出过不同的看法,综合历代解诗观点,大致可分为四类:“刺庄公”说、“淫诗”说、“改行”说、民谣情歌说。
  “刺庄公”说的提出首见于《毛诗序》:“《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a后代学者郑玄、孔颖达皆演《诗序》之意加以阐释,将《诗序》所言奉为圭臬,不敢诋排。直至有宋一朝,方有学者开始对《诗序》的主张提出疑问。苏辙在《诗集传》中对《诗序》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将仲子》既隐喻《左传》隐公元年事,却与《春秋》褒贬之意有差,因此《诗序》的解读为误。后代持“刺庄公”说观点的学者,诸如宋代学者李樗、黄櫄,明代学者曹学佺,皆沿袭苏辙之意。虽然书中指出《诗序》的误解,但苏辙仍赞同《将仲子》一诗乃是讽谏郑庄公之辞。《诗序》传达出的“诗言志”思想以及对政治、教化的关怀,始终有其权威性。虽然“刺庄公”这一解诗观点逐渐不被重视,但每一朝代都会有部分学者仍然赞同甚至延续《诗序》的观点。如宋代学者严粲在《诗缉》中说道:“诗止以公与祭仲有杀段之谋,故设为公拒祭仲之辞,以天理感动之,公论开悟之耳,如此则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b作为“刺庄公”说的延续,严粲将诗文与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强调了诗歌“主文谲谏”的作用。这正是“刺庄公”一说的核心所在。
  朱熹《诗集传》引郑樵语道:“此实淫奔之诗,无与于庄公叔段之事。《序》盖失之,而说者又从而巧为之说,以实其事。”c以郑樵、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学者,本着重新审视《诗序》解诗的意图,提出“淫诗”的观点。在朱熹看来,郑诗“皆为女惑男之语……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d,由此可见,所谓“淫奔”是指女主人公深夜私会男子这一行为实乃冒大不韪。在朱熹看来,男女有情亦是自然之故,即所谓心中的欲念,但此女放任自己的欲望,对前来相会的男子欲拒还迎,仍然说出“仲可怀也”这样的话,是绝不能容忍的行径。细察之,朱熹在评诗时,首先肯定了诗文言说情事的性质,而后才以越礼之罪对诗中男女这一逾矩行为大加批判。就此而言,朱熹解诗便与《诗序》言政事的观点完全对立,此主张的提出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方面激发了学者们对汉儒论诗的重新思考;另一方面,开启了以情解诗的先河,使得“刺庄公”说这一观点逐渐边缘化。
  随着朱熹“淫诗”说的提出,其间有学者开始围绕“淫诗”说发展出新的观点。宋代学者辅广、王柏就朱熹的观点提出,“淫奔”之语似有不妥之处,诗中女子虽无视礼法规矩私会男子,但她仍然心有所忌,不至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因此,王柏在朱熹“淫诗”说的基础上提出《将仲子》当为“淫奔改行之诗”e。此观点与朱熹的看法不同,王柏认为女子虽然心底里想接受男子的情意,但却能对当时的人言产生畏惧,诗中明确多次提到“畏”,女子亦有“岂敢爱之”的拒辞,无论是顾忌父母族亲还是“人之多言”,实是对礼法的敬畏心理,因此,女子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行为选择是不能被批判的。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女子态度由贬转褒的重要体现。清代学者姚际恒承袭此意,在《诗经通论》中有言:“此虽属淫,然女子以婉转之辞以谢男子,而以父母诸兄及人言可畏,大有廉耻,又岂得为淫者哉?”f這与王柏的观点大致相同,姚际恒所谓“廉耻”之心,实际上也是与朱熹在《诗集传》中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男女私情,暗中苟合这一行为是可耻的。因此,反映出私会场景的这样一首诗是可定义为淫诗的。转而一想,姚际恒就诗文中多次提到的“畏言”,又指出女子深知此事不妥,便警醒男子切毋做私相授受之事,否定郑樵、朱熹武断地用“淫奔”一词就概括了整首诗。窃以为,姚际恒所指“大有廉耻”与王柏言“淫奔改行”实际都是倡导礼教的表现,认为女子最终因知礼、畏礼,而及时控制了自己错误的行为,因此不可称“淫奔者”。
  “改行”论与“淫诗”说都反对《诗序》所言“刺庄公”,认为言诗当以本事论,不可以意逆志,比附他事。“改行”说源出郑樵、朱熹的论断,两者共同之处,都将情事视为不合礼法之举,世人当以此为诫。两者论诗首先都承认了诗文言情的本事,但就其主旨而言,反映的是礼义教化的重要性。
  以情解诗由朱熹提出后,清代学者方玉润沿着“情”这一主旨,在《诗经原始》中开始重新反思《将仲子》所表达的内涵。他首先还是和王柏、姚际恒的观点一致,认为此诗不得谓“淫奔者之辞”,其后便提出“难保非采自民间闾巷鄙夫妇相爱慕之辞”g。方玉润于此首次提出《将仲子》大概是一首反映郑地民风的爱情歌谣,与政治、教化全无关系。此解读对当代研究有极大影响,当代的研究作品对《将仲子》主旨的解读,无论是女子对爱情的低诉和渴望,还是批判封建礼教对情感婚姻的禁锢,抑或是欲望与理性的冲突,本质上都将《将仲子》定义成为一首爱情诗,而不再讨论它对政治事件的讽刺作用。   三、诗之主文谲谏
  《将仲子》一诗,观其诗语,若解作情诗,言男女之间欲拒还迎的情意,或言陈民间闾巷之辞,亦无不可。但中国古典诗歌从其产生之初便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诗序》言《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8。诗歌自有其手法运用的艺术性,或类比,或起兴,或铺陈直叙,因而意蕴深婉。位上者以诗行教化之事,而处下者托诗以讽上,可见,诗在当时即有教化、讽谏之用,因此诗中所蕴含的不仅是诗人本身的意志,也有为达到一定社会功用而传达出的褒贬思想。
  《将仲子》即表达了诗人对国君的劝谏之意,因不能直面君上,故而托诗讽之。庄公一举击溃叔段后,将母亲囚于城颍,并发誓“不及黄泉,不相见也”。郑伯克段虽事出有因,但因其过于决绝,不免遭到国人非议。《左传》于此事之后载庄公“既而悔之”,颍考叔知君上之意,面上时以为母留肉之行谏庄公,后献策使庄公掘地见母,成其孝名。正如 《诗序》 《左传》所言,叔段为弟不恭,庄公身为兄长,却放任不管,如国有二君,以致祸起萧墙,继而出兵讨伐,国家内乱在所难免。《将仲子》为刺庄公纵容叔段为乱而作,不直言“郑伯克段于鄢”一事,而选取男女私会之景,比庄公祭仲之对,隐喻庄公引发战乱的不当。庄公于事后能积极采纳颍考叔的谏言,正可谓达到了“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目的。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9,此为诗歌言赋诗者的意志,诗为诗者心中的语言,若言语不足方歌咏之,进而手舞足蹈,同时表明诗、乐、舞皆为意志之体现。但诗歌之用并非仅限于言志,换言之,此志并非只是个人意志,当与社会政治密切关联,因而诗歌亦可行教化、移风俗、干政事。若将《诗经》中此类诗歌说成政治比附,便是忽视了诗歌本有的社会功能。真正的“诗言志”——反映与表现了对文学作用与社会意义的认识,是我国文学批评在早期阶段的出行。这就是《诗经》中一些篇章自身所言及的内容——表达讽刺与歌颂@ 0。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魏风·硕鼠》)之“刺重敛”;“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之“美召伯也”。这些篇章一则真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二则于诗中蕴含美刺之意,起到干政事、行教化的社会功用。
  ahpq! 8 ! 9〔清〕 阮元 校刻,〔汉〕 毛亨 传,〔汉〕 郑玄笺, 〔唐〕 孔颖达 正义: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 2009年版,第711页,第712页,第712页,第712页,第16页,第13页。
  b 〔宋〕 严粲 撰: 《诗缉》(《四库全书》本)卷八,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第7页。
  cd〔宋〕 朱熹 撰 :《诗集传》 , 中华书局 2011年版,第62页,第62页。
  e 〔宋〕 王柏 撰: 《诗疑》(《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第4页。
  f 〔清〕 姚际恒 撰 :《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本) 卷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3页。
  g 〔清〕 方玉润 撰 :《诗经原始》,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205页
  p〔宋〕 苏辙 撰 :《诗集传》(《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0页,第10页。
  jl〔晋〕 杜预 集解: 〔唐〕 孔颖达 正义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61页,第62页。
  m 王国轩 译注: 《大学·中庸》,中华书局 2014年版,第4页。
  n 〔汉〕 何休 解诂: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20页。
  o 〔晋〕范宁 集解 《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5页。
  t 徐志啸:《论〈诗经〉的社会功用及其多重价值》, 《诗经研究丛刊》2004年第1期,第146—166页。
  参考文献:
  [1] 〔清〕 阮元 校刻, 〔汉〕 毛亨 传 〔汉〕 郑玄 笺 〔唐〕 孔颖达 正义.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 严粲撰.诗缉(《四库全书》本) [M] .北京: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3] 朱熹撰.诗集传 [M] .台北:中华书局, 2011.
  [4] 王柏撰 .詩疑(《续修四库全书》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5] 苏辙撰.诗集传(《续修四库全书》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6] 姚际恒撰.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7] 方玉润撰.诗经原始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8] 杜预集解,〔唐〕孔颖达 正义.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9] 王国轩 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10] 何休解诂.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1] 范宁集解.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2] 徐志啸.论《诗经》的社会功用及其多重价值[J]. 诗经研究丛刊,2004(1).
  作 者: 文艺菲,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吵吵闹闹做家务  ◆王安忆  既然耐不住孤独要有个家,那么有了家必定就有了家务,就只好吵吵闹闹地做家务了。  我们在理论上先明确了分工,他买菜、洗衣、洗碗,我烧饭。  他的任务听起来很伟大,一共有三项,而我是一项。可事实上,家务里除了有名目的以外,还有更多更多没有名字、细碎得羞于说出口的工作。他每日里八小时坐班,每天早上,洗过脸,吃过早饭,便上班去,一天很美好地开始了。而我还须将整个家收拾一遍,衣
摘 要:李锐的《颜色》以一个进城乡下人的口吻叙述城内见闻,小说便有乡下人的叙述视角和城乡碰撞的冲突矛盾,紧扣新时代社会语境中的“乡下人进城”命题,而在当下文学创作中,乡下人进城小说往往是最具有乡土中国气息、最接近现下中国大陆社会结构模式的文本,与城市化发展趋向的相关性最强。乡下人玉明进城后被都市的各种颜色包围、挤压并迷失其中,这其中每一种色彩都包含着一定的内涵,传达着作者不同的写作思考。  关键词
2017年新年伊始,安徽女孩、英国牛津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陈梦鸽发出的一張结婚证刷爆了朋友圈,她的爱情,被誉为“最佳爱情”的范本,她和男友周思小学同窗、中学同桌、研究生同校,并共赴牛津读博,她自己也成为牛津大学历史系第一个读博的中国人。  你是“小胖纸”,我是“小白鸽”  1990年4月出生的周思,家住安徽省铜陵市。小学就读于铜陵市淮河路小学。因为妈妈做得一手好菜,饮食上又会搭配,惹得周思每顿都要吃几
傍晚到市场买东西,听到小贩的扩音喇叭声四起。有卖豆腐的,卖馒头的,卖橘子的……现如今,扩音喇叭声取代了多年前音調各异韵味悠长的吆喝声,虽多少有些失落,但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依旧。突然,我听到喇叭声里传来几句:“砂糖橘,砂糖橘,真甜啊!”  我不由得“扑哧”笑出了声,要知道,小贩们的吆喝声一般都单调机械,卖豆腐的吆喝“买豆腐来”,卖馒头的吆喝“买馒头来”。这个卖砂糖橘的吆喝了句“真甜啊!”感觉特别亲
摘 要:民间故事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而日渐丰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推进工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民间故事在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表现出明显的动力不足,对比分析传统与当下民间故事的内容变化,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民间故事的活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新的传承。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新)民间故事 问题和策略  从国家积极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十九届五中全
摘 要:《爱药》是路易丝·厄德里克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一经出版即获众多奖项并引发评论家大量关注。但迄今为止,作者的女性观尚未引起评论界的足够重视。女性在印地安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家庭,也是部落的重要支柱。小说中玛丽和露露在家庭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体现了厄德里克对女性善良贤惠、守护家庭等传统美德的珍视和弘扬。另外,通过分析《爱药》中忠诚捍卫部落传统、守护族人利益的露露和在西方文化入侵下迷失了
现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是前总理老特鲁多的儿子,他们是加拿大历史上的首对父子总l理。他的父亲皮埃尔·特鲁多曾于1968年至1984年间两次出任加拿大总理,老特鲁多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担任总理期间,曾经冲破外界阻挠,推动中加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小特魯多如今对中加关系的未来也抱有信心,子承父业,积极促进中加合作。中加关系已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红色中国的不速之客”
王子和灰姑娘结婚后,他们的日常对话,一定不是我愛你,我也爱你,而是今天谁洗碗?今天谁晾衣服?今天谁拖地?今天谁丢垃圾?  一句话:谁做家务?  因为家务问题而引发的夫妻争吵、家庭战争乃至婚姻破裂,一点都不罕见。一项调查显示,25%的夫妻认为家务分配不公是导致他们离婚的主要原因。  听着“劳动最光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长大的我们,终究没能成为热爱做家务的人。但家务这道坎,我们都不可能绕过。有家
抽一滴血就能知晓孩子是否“天赋异禀”,取一滴唾液就能预测你的未来……近年来,基因检测市场日益火爆,各种基因测序项目层出不穷。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看似“无所不能”的基因测序项目,实际上不少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高科技陷阱”。  乱象:“无所不能”的基因检测  近年来,基因检测市场日渐红火。记者在某大型电商平台上搜索“基因检测”几个字,出现2000多条相关产品信息。在企信宝、国家企业信用信
摘 要: 安提戈涅并不是代表神法的一极,她身上体现了一个伦理实体分裂,而新的平衡体系未能建立的迷茫。她是神法作为社会普遍规则向人法作为社会普遍规则的过渡期的象征。正是人法的现实性与神法的正当性的矛盾构成了安提戈涅的悲剧。也是因为一个个安提戈涅的悲剧促使人法反思修正,不断地向蕴含普遍精神的理想法律靠拢,最终建成理想的伦理体系。  关键词:安提戈涅 人法 神法 伦理体系  《安提戈涅》作为典范的悲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