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与强弱势文化区的互动交流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o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强势文化区、弱势文化区及回归强势文化区三方面动态展示了岑参与强、弱势文化的关系。分析岑参文化区转变的原因,进一步解释岑参个人气质与边塞地域风情的融合以及弱势文化区给予岑参的强势馈赠。最后说明西北弱势文化区的现实。
  【关键词】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弱势文化;强势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18-02
  众所周知,文化可以分为弱势与强势两大区域,文化的强势区与政治中心及其直接受辐射区域密切相关。唐代长安与洛阳为主流强势文化区,而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且多少数民族居住,与主流汉文化区呈现不同的风貌,为弱势文化区。岑参的边塞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一、岑参由强势文化区进入到弱势文化区
  岑参由强势文化区进入弱势文化区受到深刻的时代潮流和个人背景的影响。岑参入北庭封常清幕之前,公元751至公元753年罢安西幕在帝都闲居,除两次出使边塞的时间外,一直处于强势文化区。那岑参为什么要入幕做官呢?
  首先,唐代由于频繁受到异族的入侵,初唐诗人杨炯“宁为百夫長,胜作一书生”就是当时士人的心灵写照。岑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文化参军的影响。其次,岑家在唐代有三人官至宰相。岑文本、岑长倩及岑羲。特别是岑文本,是唐太宗重臣,受到太宗的万分赏识。岑参受传统儒家家天下的影响,不可避免的有振兴家族、接续辉煌的文化心理。并且岑参公元744年中进士,在成才的路上看到了曙光。一直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动力转化为建功立业的抱负,这是其毕生的追求。再次,入幕是唐代升官建功的捷径。岑参着急建功立业,那参军入幕的大流中肯定有其身影。所以陕西、河南两地的官制文化及儒家的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观念是主流文化区对岑参的文化影响。
  正是有这样的契机,岑参又一次踏上了西域。这是在那个交通状况下一般人不可能有的机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北庭期间写的,是岑参第二次与西北文化接触后的成果。是岑参在强势文化积累之后,与西北弱势文化碰撞产生的结晶。
  二、弱势文化区的强势书写
  西北边疆地区是弱势文化区,对其诗界疆域开拓的主力军为外来人士。多是有良好文学积淀的士人。岑参是作为幕僚加入西北弱势文化区的一员。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的经典之作。弱势文化区是指创作于西北地区,反映西北地域文化。强势书写是指感情真挚、形式独构、后世影响深远,奠定了岑参诗坛地位。
  (一)西北自然物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五个方面介绍了西北的自然物候气象。地点在轮台,“轮台”有汉轮台与唐轮台。本诗作于地处北疆的唐轮台;岑仲勉先生《自汉至唐漠北几个地名之考定》一文考证唐轮台地处天山北麓,与博格达峰相对。而天山北麓与南麓的景色也不相同。南麓气候比北麓温暖,不会出现诗中描绘的“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壮阔景色,故确定为天山北麓。岑诗中的“瀚海”是山川,不是水域或者沙漠的名称。即指今博格达山北侧之阴崖,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积雪终年不化,远眺雪山一望无际,岑参在帝都未见如此壮阔的景色,诗中多有 “雪海”的字眼。这“雪海”是随着作者的心境被赋予悲喜;气候是极度寒冷大风,八月就狂风伴随下雪,寒风凛冽,极端恶劣天气。人的活动范围急剧缩小,但是队伍有时还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行军打仗,难度非同小可;名物白草,是产于西北一带的牧草。草秆直立,高约盈尺。秆头长着圆锥形灰白色的绒毛。它长年生长在苦寒地区,性至坚韧,不易折断。诗中“白草折”一语暗示风力之大,土生土长的白草都不能适应这样的天气,那作者这样一个外迁人员更感寒冷萧瑟;音乐是少数民族乐器,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乐器在唐代诗歌意象中多表示悲伤。
  (二)西北人文好友圈
  除自然风貌外,岑参也展现其边塞好友圈。这一批士人是西北边塞的独特风景线,用诗意中和边塞的萧瑟,身体力行地开辟了一方诗界的疆土。据孙植博士在其论文中进一步细究,岑诗标题中的武判官是武就,其时同在边塞入幕的还有李栖筠、张谓、刘单。他们不仅同时入幕做官,而且是同门诗友。岑参与武就人生轨迹基本相同,读书中进士做官后入幕。现在国家局势紧张且多变,好友即将远离边塞大有作为,作为诗友依依不舍,为友人高兴也为自己伤怀,多种情绪交汇触发诗兴;李栖筠与武就的良好关系不仅存在,还延续到了下一代李吉甫和武元衡两大宰相身上;从《为封大夫谢敕赐衣及绫彩表》一诗中可以推断张谓从军西域的具体时间即公元754年或公元755年秋天。这时间与岑参相仿。岑参有《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这说明刘单也是边疆行军的一分子,此是他们身处边塞的证明。
  西域地处偏僻且气候极端恶劣,条件如此艰苦的西北地区,岑参如何坚持下来?首先是有个人抱负的精神动力,这是内在动力。更重要的是朋友们之间的相互鼓励支持与陪伴,这是外在激励。好友圈是可以战胜地域、排遣孤独的法宝。诗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交流,寻求精神慰藉。边塞弱势文化区的诗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北的壮阔寂寥之美。他们都有文学积淀、有理想抱负、有诗歌唱和,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什么是边塞诗的高峰?
  首先,岑参有长时间深切的西域历练,拥有发现西域之美平和的心理状态。第一次入幕时还有些许不适应不接受现状的心绪,但是第二次入幕时从心底接受了这个现实,对西域有一双发现美的心灵之眼。这是诗歌创作的基础。郑振铎先生曾经写道:“岑参是开、天时代最富于异国情调的诗人。”唐代诗人写作边塞诗多主观想象,岑参诗歌中的一言一语、一字一句都从体验中总结,从血汗中凝结。第一次出使西塞有描写西域的作品,第二次的边塞作品感情热烈,写作手法匠心独具。   第二,岑参诗歌典型描绘了新疆的地域之美。这是同时代的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从经历上来说,岑参、骆宾王及张宣明都到过边塞。骆宾王曾经从军西域,张宣明曾出使至三姓咽面,北庭都护府管辖三姓咽面部;从形式上说,骆、张都为五言律诗,岑为七言歌行;从构思上说,岑略胜一筹。感情基调为“愁”,用雪景联系全篇;从情感上说骆宾王诗中尽显失意之情,心中全是长安,所以诗中关于地域方面的内容就少之又少。岑参诗作多角度、多方面为后世留存了西域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并带着欣赏的角度写作。这是唐代仅有的写在今新疆地区的作品并广为赞扬,岑参在开拓新疆诗界的贡献不言而喻。
  最后,与其边塞好友圈相比,岑参个人气质与边塞地域气质融合程度最高,故诗作最具艺术感染力。这是弱势文化区给予岑参的强势馈赠。岑参心胸宽广,西域寂寥壮阔;岑参艰苦奋进,西域苦难与美丽并存;岑参前途坎坷,西域硬朗苍茫。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西北异域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族内在生命力与个人气质精神完美结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两种文化碰撞的显示。奇丽的想象都是有现实基础的积淀。诗人开阔了眼界,从没有八月就见过如此的情景。雪和梨花的景色错落,在诗人的想象与现实交织下成为千古绝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辽阔的场景中展示的是无尽的愁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公元757年春,岑参眼见好友区中的人都被召返,只剩下自己一人留在这“白茫茫一片”的西北大地上,前途未卜,且国家沦于苦难战乱中,精神支柱轰然倒塌,知己靠山都没有,思想中只剩下了愁,没有人诉说,只好回归笔墨,在诗中留下自己的心迹。
  三、岑参回归强势文化区
  岑参被召入京,弱势文化区也又一次回归了弱势。等待之后的外来人士重新发掘创新。
  公元757至公元759年,岑参由于杜甫的推荐任右补阙,官职比入幕北庭时升了一级,居强势文化区。后迁转起居舍人,岑参非常高兴,因为又离皇族中心权力近了一步。与高官贵人、皇亲国戚接触交往,岑参持向往的态度。参军入幕的捷径貌似使岑参离理想又近了一步。
  弱势文化區虽然曾经有过岑参这样的创作高峰,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其弱势的现状:第一,个体上,岑参主观上是被迫进入西北地区的,他没有要改变弱势地区的文化现状。他作为一个诗人,只是由衷地吐露心迹、抒发感兴、陶冶情操。群体上,岑参及其周围的诗人群在其时其地并没有能影响诗坛风潮。只有一人单薄的势力,想必当时影响力不大、波及范围有限;第二,强势文化区的文化根深蒂固,升官显名显贵的功利心诱惑,文化影响时间长且强度大,人人不可能逃脱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弱势文化区的文化积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几代或者代代文士的辛勤耕耘才可能开出文化之果。所以即使有岑参的创作,也不能立即改变西北的弱势文化地位。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李初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感情基调小议[J].江西师院学报,1982.
  [3]岑参.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4]姚春梅.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
  [5]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孙植.岑参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袁淑敏,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文化娱乐百花齐放的今天,同人作品已经在我国文化娱乐圈生根发芽,大量的同人作品伴随着原作品的巨大流量指引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出来。这种同人文化已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并产生了专属于同人文化的“小圈子”,然而这种与原作品有众多相似的同人作品却为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带来了巨大的困扰,长期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的同人作品需要为它们自己寻找法律层面的一席之地。同人作品若具备独创性,理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其
期刊
【摘要】 特别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思践悟继而知行合一;将习语中的教育思想应用于新闻学的教学中。立志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教师。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教育新论;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127-02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深度学
期刊
【摘要】 音频传播形式在人类社交媒体发展的道路上,自始至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跟随着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的进程,音频与移动“互联网+”的相结合,完全颠覆了以往的音频传播形式,广播电台受到新形式的严重冲击,走向下坡路,日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批引领移动互联时代的音频分享平台。本文将以“播客”音频软件为例,分析播客的生存现状,整理剖析播客的传播特点,并指出播客发展举步维艰的问题所在及解决问题的路径。
期刊
【摘要】 文化具有地域特点,精神地标具有传递主流价值功能,浙江精神是充满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价值取向,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源动力,是造就浙江经济社会勃勃生机的精神支撑,是浙江魅力之彰显、内涵之所在。金华,人类活动发韧甚早,处于古代吴、越、楚国的地界,被称为“吴根越角”“楚头吴尾”,形成既体现江南文化总特色又有浙江个性的婺文化。本文基于婺文化视野,从地域文明的孕育形成、地域价值的确立发展、地域特质的延续
期刊
【摘要】 “水”的意象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后,已经成为承载民族文化内涵的独立意象。但受象征主义影响,孔见笔下的诗歌意象呈现私人化趋势,在其组诗《西海岸》里“水”的意象作为作家个人省思意味的体现,蕴含着作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反思,具有极为浓厚的哲学意味。本文将围绕诗集中“水”意象的内蕴展开思考与讨论。  【关键词】 《西海岸》;孔见;水;象征;私人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其注书大大丰富了《三国志》原有的内容,极受推崇,但同时也因引用志怪小说以及一些神鬼怪异的内容受到诟病。事实上,裴注虽引用志怪小说二十余处,但他对其中内容并未尽信,且并非仅因其个人“嗜奇”而引用,社会氛围、著史传统以及统治者喜好等亦是导致其引用志怪小说的原因。  【关键词】 《三国志》;裴注;志怪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
期刊
【摘要】 《人生》中高加林被迫从城市回到农村,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所面临的生存与精神困境。知识青年高加林身处农村时精神一直受到束缚,其自身的城市人思维与在乡村单薄的人际关系网,使他与农村之间存在较深的隔阂;他怀有远大的志向,但闭塞乡村无法为其提供相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陷入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高加林的精神束缚来自他与养育自己的土地之间的复杂纠葛,最终他与黄土地达成和解,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其精神上的枷
期刊
【摘要】 孙少平如何从自卑变得自信,从迷茫变得坚定,从别人的负担变得有担当,这一切的改变都少不了生活的磨炼。苦难生活造就他的坚韧和勇敢;宽容、大度的他只收获了短暂的爱情;有一颗正义的心他敢于见义勇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从求知求学到奋斗不止再到成熟蜕变,孙少平为我们演绎了一场自卑的青年通过自己的拼搏塑造了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关键词】 逆境;磨炼;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将「地点+に」、「地点+で」、「地点+を」两两对比,假设法和分类讨论对探究地点后接助词「に」或「で」或「を」的区别。  【关键词】 に和で;に和を;で和を;助词;场所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125-02  日语句子中经常出现「地点+に+谓语」、「地点+で+谓语」、「地点+を+谓语」三种结构。例
期刊
【摘要】 作为《呼啸山庄》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功能。它引导读者对小说情节、主题,甚至作者的生命观、自然观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首先以“风”为切入点,分析“风”在小说情节制造中的作用,如对封闭空间的克服和对小说整体情节的推进等。接着,通过“风”的象征意义,分析小说的主题,挖掘小说的核心。最后,基于以上内容,剖析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命观与自然观,以此来探索“风”的成因。  【关键词】 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