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并从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喜欢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
  【关键词】数学学习数学
  所有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通常道理,再去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一旦对一件事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而富有情趣的情境恰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将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放动画等形式,把枯燥的数学变成使用性、愉悦性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趣味化的情境固然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但并非所有教材都能制成动画效果,或编成谜语儿歌等。还有很多公式的推导、定理的归纳、法则的概括等都需要教师通过制造"认知悬念",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导入阶段教师有意识地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44÷12和144÷1.2,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解答,第二题就卡住了。这时学生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算?能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呢等等。这一系列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学习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引导动手操作,主动建构知识
  小学生还具有好动的特点,而这恰好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好契机。皮亚杰认为:"儿童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生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手做一做,才能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把蒙眬的想法转化为实在的行动,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如"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活动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为学生准备若干组圆柱和圆锥体学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高都不等和等底又等高,组织学生做盛水实验,通過实验,使学生发现,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才有联系,并且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了这一实验基础,圆锥体积公式的概括就水到渠成。
  四、活化活用教材,激发创新潜能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们要活化教材,变"以本为本"为"学生为本",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鉴于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我们除了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选的教学内容不仅有现实意义,还要富有挑战性,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且可选择,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呈多极与多元状态时,学生才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开发区要修一条长500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计划的20%,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这道题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留给了学生一个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学生可以选择全部信息来解题,也可以选择部分信息探求出富有个性化的解题策略,在这寻找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必将获得丰富的发展体验,开启思维创新的闸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五、融数学于生活,开展学习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可多渠道接受信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不在限于课本与课堂。新课程下的数学必然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学生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学习活动的时空也以开放的形式而存在。这就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它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内知识的延伸,也可以是多学科的综合实践。如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出示:"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如果我班同学每人各自买一瓶矿泉水,单价是2元。如果整箱买:小箱12瓶可打九折,大箱20瓶可打八折。怎样买最合算?请你设计一个购买方案。"这种研究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实践能力,渗透了统筹优化的思想。在方案研究中,学生成了活生生的社会人。在个体研究和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创新欲望空前高涨。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
【摘要】从小学到初中,知识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大幅提高,但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暂时性结果。本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提到,要想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必须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如将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诗歌、幽默风趣的笑话等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氛围生動活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好的
期刊
进入新时代,国有煤炭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工作指导,坚持把党规党纪挺在前面,进一步聚焦政治监督,创新日常监督,促进党员严格遵守政
什么是创新思维呢?简言之,凡是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都可以称为创新性思维。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尖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创新思维,这与其所受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1.我国的传统教育多采用灌注式、填鸭式,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而压抑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即: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同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这使数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了许多活动课的内容,增设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结合教学内容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这些内容和知识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及组织教学的可操作性等鲜明特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 、"议一议" 、"试一试" 、"做一做"等栏目,结
期刊
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中考)应体现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经历探究数学的活动过程,获得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推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