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是老板,我是工友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年只开业100天,赚100万台币”,“那你可以干200天,赚200万,干300天,赚300万啊”,“我的老板青蛙要休息,游客很多,青蛙可就要跑走了,我们这些工友可就要失业了。”这是2009年我们来台湾的第一个早晨,一边吃着当地特色早餐,一边和我们住宿的桃米生态民宿“绿屋”主人邱富添继续着昨夜的话题。
  邱富添这种先进的环保经营理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与1999年“九·二一”地震有关。地震后一切归零,邱富添等桃米社区居民一起进行了10年的努力,他们迷茫过、选择过、尝试过、曲折过,最后他们成功了,并造就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青蛙王国。
  邱富添说,目前桃米社区经营生态旅游的定位是体验经济。无论民宿主人(民宿,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的住宿处所),生态资源解说员,还是美食班妈妈,都希望游客来到桃米是快乐的,能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曾经的桃米——老人与麻竹笋
  
  16岁那年,邱富添读完国中,离开桃米去都市寻找新的生活。从国小到国中,他都跟着老一辈种麻竹笋,挖麻竹笋来卖。只够糊口的收入满足不了生存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大批青壮年涌向都市做工的现象,致使台湾农村老龄化,并且经济产值低迷。曾经的桃米村,也只剩下老人们以种麻竹笋或者其他农产品为生,成为一个弱势而且没有动力的社区。
  在都市的邱富添半工半读,一边读高职一边作学徒,做过很多工作,比较稳定的工作是做电视台综艺节目的灯光师。后来因为母亲跟都市生活不合,遂在都市生活了16年后搬回了桃米,继续种麻竹笋为生。
  回来没多久,1999年发生了“九·二一”地震,桃米人的生活又再一次陷入困境。桃米的房屋倒塌了2/3以上,虽说土地还在,但是能够做什么?是修好房屋继续以往的农耕生活吗?在都市的部分青壮年回到了桃米,想要挽救自己的故乡。大家都想要改变原来的生存方式,可是不知道努力的方向。
  
  以工代赈——震后造血
  
  地震后的桃米,尤其对未来生活迷茫的桃米,需要的是造血,而不是输血。
  “九·二一”地震后大家茫然不知所措,每天的余震也使得工作无法进行。然而肚子是需要填饱的,大家取出冰箱里剩下的东西,煮大锅饭一起吃——这时候,小时候农村“守望相助”的感觉回来了,大家一起分享的感觉能遮盖些灾难的痛苦。震后第三天,台湾慈济佛教基金会(下文简称慈济)来到桃米,对人们进行心理安抚和物资帮助。接着,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下文简称新故乡)也来到了桃米,世新大学观光学系的教授们也来了。一个概念在桃米新兴并流行起来——“社区营造”(简称社造)。
  地震后第一个社造观念很简单,老人基本上一直从事种植产业,当务之急是吸引青壮年回来一起做环境改良。地震后政府有补助性政策,房屋全倒的补助20万新台币,部分损坏的补助10万新台币,可这远远无法让返乡救灾的桃米人找到经济发展的方向。新故乡向公部门(政府部门)申请了一项救灾方案:以工代赈。以工代赈持续11个月,参加的社区成员每个月可得基本工资15840新台币。新故乡在其中扮演着监督掌控的中间角色。
  
  从掌控到陪伴——信心的建立
  
  最初以工代赈的11个月,是新故乡进行掌控的阶段,这个阶段也被邱富添称为绑桩。桃米社区包括邱富添在内,共有25个居民参加,白天做工,平时晚上(1-2个)和周末要上课学习,总共600个学时。课程内容一是公部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辅导居民进行资源调查和教育,把桃米的资源做整合:二是世新大学观光学系的教授们教授经营管理模式。大家根据桃米特色讨论发展方向问题,其结果便是让桃米做生态民宿,而不是休闲民宿,或者产业民宿。
  11个月结束后,新故乡和教授们指导培训社区的人学习做解说员,学习煮饭,学习经营民宿。这个阶段也叫“支持性疗法”,基金会进行陪伴和支持,社区居民自己动手进行尝试。在游客和社区人员的互动中,桃米的模式逐渐形成并成熟,桃米人的信心也逐渐建立起来。邱富添也说,最初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一开始他家就修了两间民宿看能不能做得下去;跟住宿的游客聊天,大家都很鼓励他支持他,生意慢慢开始盈利,他这才坚定了继续做民宿和解说员的决心。
  如今,桃米生态村健康地存活了下来,在台湾乃至更大区域都小有名气。现在,教授们再去桃米就不是去教桃米人怎么经营,而是向邱富添这些桃米生态资源经营者求学了。
  
  点工购料——促进情感连结
  
  地震后,新故乡除了掌控桃米社区居民在最初的以工代赈阶段上课之外,还做了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新故乡会举办一些活动,让大家接触更多,并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以工代赈时的做工,就包括了一项“点工购料”。其意思是,如果有人需要别人帮忙,可以点名要求擅长此项工作的人来做,付给工人一定报酬(比市场价低20%),而工作所需要的材料是由自己购买。邱富添说自己家的房子,以及用作民宿的房间,从地基到完工均是社区里的人一块设计建造起来的。这期间大家互相帮助支持,出力出钱,从初期一起参与,产生一种革命感情,而不是以经济利益为衡量的标准,“这是无可取代的”。社区行为方面,人和人之间的连结其实占了很大的部分。社区一群人从生存走向生活,发展为现在桃米的操作模式并不简单,人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此外,邱富添还说,社区不能老年化太严重,因为老人学习迟缓,必须要有中年人和年轻人来交接。如今桃米的经济产值足以吸引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回乡发展。
  在社造的整个过程中,居民可以学到一些技能,第一能产生信心;第二就是观念改变,或者叫意识抬头;第三是知识的吸收;第四是产生决心;第五是开始行动。公部门、NGO、大学教授,集合了很多资源在这个小区,以邱富添为代表的桃米人,一年迎客100天,赚100万新台币,已是一般大学毕业生收入的3倍,在台湾算是中高收入了,他们终于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活的质变。
  今天的桃米人都知道所有这些都是来自社区的好环境,来自他们的青蛙老板,故桃米人心中对生态的理解有着自己的顺序:有好的环境之后,才有文化,才有经济,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不能是先有经济。
  桃米村现在的经济收入跟“九·二一”地震前相比,提高了不止10倍。从以往农业的直接生产,发展到如今的间接生产。人们认识当地的生态资源并从中创造经济产值,这一新方式被邱富添形象地比喻为“洗宝”和“展宝”。因为是生态村,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高,而以往被破坏的方面也采取了补偿性的措施。如今桃米人不再使用农药,同时废耕,因而野生物种的密度得以恢复,蛇、青蛙和鸟类的数量都比以往多了许多。桃米人继续拥有着自己的土地,也从中创造了产值,还更好的享受着生活。桃米人明白这 个产值不仅建立在环境上,还建立在人的行为上,人们回过头去保护环境,补偿环境,久而久之就会建立起一种永续性的循环。
  桃米现在人口约为1200人,但真正的桃米社区的居民只有700来个,其他人是外游。700个人里面有1/5参与生态产业;另外大概200人还在做传统的农业,也因此传统农业才得以保存;此外还有人在埔里镇的工厂、医院上班。
  桃米社区存在公共财的概念。虽然这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存在于社区每个人的意识中。环境是社区共有的,资源是社区共有的。自家建设的生态池也是社区共有的,有解说员带游客到某家去参观生态池的时候,这家主人不能也不会拒绝。在接待客人方面,由社区组织出面,或者由一位执行官出面处理都是可以的。桃米人的想法是,只要把资源留在桃米村,无论是哪家民宿接待,或者哪位解说员带领,都是可以的,因为执行官都会做出相对公平的安排。
  此外,桃米社区建立了公积金制度,无论是解说组、民宿组,还是别的工作组,服务游客后的收入,要扣除一定比例来做公积金,为社区共有,用来对应公共事务的支出,比如维修公共设施等。
  
  生态融入生活——永续经营
  
  如今的桃米,3月份开始看青蛙,4-5月份看萤火虫和油桐花,6-7月份是独角仙,8-9月份针对小朋友们做暑假教学,10月份以后做教育团,公部门集结公教人员来研习受教,包括教育团、亲子团、社区参访团和学术研讨团。
  最初议题的提出,叫“生态为体,产业为用”,既可以产生经济产值,又可以照顾到土地,又有本地的文化,又有特色的凸显。现在桃米社区负责生态旅游经营的是四个小组,包括解说组(30人),美食组(3类),民宿组(16家,现更新至17家),空间组(规划施工),大家相互之间是有支持的。
  桃米人现在有一个口头禅——“生态融入生活,兼济经济,结合生命,得永续经营”。这里面包含着桃米村居民的价值观,一种对简单生活模式的追求和坚持。“我是从都市回来的,我也知道都市可以赚很多钱,但是引发的问题也很多,人没有危机的时候是不会想这些的,也不会主动去改变。”邱富添这样说。他认为人类是最恶劣的,很多动物是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但人是改变环境来给自己享受,这样恶劣下去的话就会走向灭亡。当代工业社会急速发展,带来的是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得我们的下一代的生活将会很难过。当生存都困难的时候,人们会用土地和环境来换取金钱。而有一天,当人想要用经济来换取好的环境时,是否还来的及呢?邱富添的话听起来像一个正在上课的大学教授,他对此也很自豪:“地震后的这10年(1999年-2009年)我们最起码与超过100个大学教授一起会谈、工作、学习过,我们吸收了他们很多知识、智慧和理念,这样的学习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碰到的,即使是研究生、博士生也不一定会有。”
  
  让蛙声传一些——利用好双刃剑
  
  不管是青蛙、萤火虫、油桐花还是独角仙,如果没人了解也不会产生生态旅游价值,要让游客知晓社区的特色,必须通过媒体。但媒体是双刃剑,当社区还不成熟,准备不够时,如果媒体介入大量曝光,马上就会被媒体搞死掉。只有在合适的时间、恰当地运用媒体才会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社区产业永续发展协会的邢圣得理事长在世新大学举行的两岸媒体交流会上,做了题为“用报道引领永续的农村发展”,对此有着精辟的分析:首先媒体报道的力量是巨大的,媒体无孔不入、无时无刻、无边无界、无所不在;其次,对农村的报道要全方位,要有深度(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环境生态之中的不为人所知的内容和内涵)、广度(要分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来对报道的对象进行整体的、多元化的挖掘整理)、要有与人能互动的元素(好山、好水、好人情都是好的报道题材)、要有特色(独特性和多样性都是特色)。他用了五个词进行了总结,作为农村报道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即报道要“有中生有”、“小题要做”、“追求永续”、“创造唯一”、“随时求变”。
  幸运的是我们社区与媒体合作得比较成功,邱富添说,媒体报道最初切入的角度不是经济视角,而是以“台湾本地生态生命力”的角色出发,以教育、引路的方式来报道。这些对树立桃米人的形象,开拓人们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炼化而非净化——价值观的坚守
  
  邱富添说:“地震是危机,也是转机。如果没有地震,我就不会是解说员。”没有地震的话,社区里的人没办法吸收知识,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没办法产生生态产值,更无法吸引年轻人留在桃米开创生活。
  灾难之后,慈济和新故乡介入桃米,帮助桃米人形成互助的机制,这对人的慰藉感是非常强烈的。“当然你会对很多东西的认识发生改变,社造让你觉得是分享。路越走越广,”邱富添说。桃米人为了故乡的传承做着认真的努力。
  对于社区里人和人之间的冲突,邱富添有着宗教意味的理解。他把解决冲突的过程理解为炼化,而不是净化。他认为净化就是简单地将社区中具有不合群意见的人驱除,这是不行的。而炼化,是在社区居民心中产生一种互相约束、互相信任的机制,这其中存在着社区的核心价值观。炼化,需要人和人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用共同的价值观来进行思想意识的影响,这个过程可能要好几年的时间。社区居民相互之间有着行为监测,若有人走偏了,就会有人出来帮忙矫正,这里面更多的是公益成份,因为社区居民共同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分工合作,都是为了故乡的发展。
  对于目前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桃米人有没有想过扩大经营呢7答案是不行。邱富添说桃米也是经历过扩大经营、增加游客的曲折之路,走不通。在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桃米依然坚持着目前的规模。走过弯路后,桃米人更加了解他们赖以为生的生态资源。生态资源有限,所以不能做大,更不能做房地产。因为它的产值是需要有社区的组织,人与人的连结,每一个社区人的创意和自觉的行动,是没有办法去复制的。桃米社区管理有总量控制,最多能容纳的游客总量是500人,但通常不会一次性容纳到总量,基本上超过100个人的团体就不接待。
  “因为客人多了,那种体验的感受就不会好了”一一这就是桃米人坚守的理由和底线。
  
  出售桃米的故事·追求特色“唯一”
  
  现在桃米社区的管理主要有两个组织牵头,“社区发展协会”和“自然保育及生态旅游协会”。以往是NGO替社区申请公部门的经费来发展,现在社区成熟了,可以自己发展,便由组织出面进行议题申请。近几年桃米村都能申请到“信义房屋”的经费,每年20万新台币。如DIY(自己动手做)生态池就是议题之一,包括生活废水处理等过程,做完之后做公共财,大家分享共同维护。
  桃米村做生态旅游,坚持的口号是“不做第一,只做唯一”。从寻找自身特色,到如何经营,大家共同商讨,也坚决维持。这从桃米人接待客人的思想准备上就足以管中窥豹。邱富添说:“其实客人还没有到之 前,我们就要第一个去了解他为什么要来。你准备好了才能接客人,你没有准备好就不能接待。因为你没有准备好,就会把整个桃米的品牌砸掉。”桃米的品牌就被如此维护着。
  我们社区中有一些年纪大的婆婆工作不方便,在公部门的培训下学习了工艺品制作,比如帽子、青蛙等,售卖来增加收入。当然这些工艺品不会被推销,而是被游客主动选择,顺带出售的还有桃米的故事。桃米人认为他们向游客卖出的,是当地的故事和感情,有文化面的呈现,这就是特色。
  因为桃米人对特色的坚持,来桃米的很多客人都是回头客。一位教授在跟邱富添聊天分享的过程中,被桃米人感动,个人捐出100万新台币来支持生态民宿的发展。邱富添在中秋节这一天不营业,而是招待天南地北熟识的客人来家里,只是要求每位客人带上一份小礼物。每年中秋节邱富添的家里爆满,住不下的人还去屋外扎帐篷露营一夜。
  
  十年风雨——公心多一些
  
  当初新故乡不是只选了桃米村,还选了台湾中部20多个点来做,只有桃米这个点后来做得比较成功。邱富添一边回顾这10年的风风雨雨,一边说,生态社区的成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公部门、NGO、大学教授、新闻媒体等多方的真心合作,互相支持,帮忙不添乱,时机的把握,度的把握都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社区居民必须团结,公心要多一些,那些不太成功的社区,问题大多数出在了“私”字上。
  而我们社区经过多年的炼化,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现在“把资源留在桃米社区”是我们的共识,这是共生的理念,区别于以前的竞争观念(我要把你干掉,我要做第一),我们都坚持只做唯一,唯一就是差别,这样就能把内部的冲突降到最小,共同分享,每一家民宿都是所有民宿的服务窗口,“我客满了,我分享出去,我替其他人做客服。”
  邱富添有两个孩子,当问及小孩长大了会去都市寻找新生活,还是会留在桃米的时候,他很有信心的说,我不干涉,但他们很有可能是会留下来的。如今桃米的老一辈并不会做传统的强势教育,而是给孩子们很大学习碰撞的空间,并且以自身建设新社区的行动感染着下一代。邱富添们相信如今一群人在为故乡做事,留下好的环境,最起码有机会让下一代传承。桃米居民从生存走向了生活,认同当前的生活模式,也明白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可以平衡的。经过10年的社造,桃米居民总结了4个永续:家庭永续、身体永续、人格永续、快乐永续。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9-0180-03  【摘要】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该研究从无边界组织视角论述政府大部制机构设置的动因以及存在的合理性和还未获得的优势。该研究是从突破各种有形和无形边界以淡化行政色彩的视角来回应当前公民对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诉求,回归政府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9-021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感知的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批准号:70972107,课题负责人:陈维政)。   第一作者简介:唐仁虎(1984-),男,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二作者简介:陈维政(1951-),男,重庆人,四川大学工商管
期刊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9-0206-03    作者简介:周健(1977-),男,江苏吴江人,工学硕士,苏州市行政学院信息中心讲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  【摘要】加强互联网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要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阵地,就必须实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互联网的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9-0228-02  【摘要】临床实验室有极好的就业机会,它的就业机会增长高于平均就业增长。临床实验技师通常要求具有医学技术或生命科学的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四年制);临床实验技术员一般需要有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两年制,类似我国的专科文凭)或从业执照。大部分工作职
期刊
翻 译/宋燕波  Cristina Mittermeier的文字充满了诗意,然而镜头中却是深深的忧虑。她决心投入自己毕生的精力去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之后,很快就意识到,用吸引眼球的图片比仅仅用科学更能有效应对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关键的问题在于,对于自然保护摄影来说,使命感比技术更加重要。不仅要拍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照片,更要拍出能让自然界本身恒久存在下去的照片。这就是难度所在。她在雨林中的经历,完全可
期刊
台湾鸟会的一项贡献是游说政府将重要的野鸟自然栖息地划设为保护区,并进一步协助政府建构鸟类保护地为赏鸟旅游的热点。  每年10月至翌年4、5月,候鸟黑面琵鹭(黑脸琵鹭)便会从北方飞到台南市七股区附近越冬。由于七股工业区及滨南工业区等开发案可能导致黑面琵鹭栖息环境的破坏,经台南鸟会与“中华鸟会”以及诸多当地保育团体的奔走努力,2002年催生了七股300公顷的“黑面琵鹭保护区”。地方政府复于该地设置数座
期刊
幸福农庄位于台北县淡水镇与三芝乡交界处,是由黎旭瀛、陈惠雯夫妇带领会员、志工一同建立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教育基地”,以推广“秀明自然农法”和“健康饮食教育”理念为目的。秀明自然农法又称“无肥料栽培”,是一种提倡自耕自足的生活方式,作物栽培不加任何肥料甚至畜牧粪便,讲究食物均取之天然。其原理来自大自然:森林中的树木或路边的野草无人施肥,仍能生生不息;而田间的蔬菜正是过度地依赖外力,才失去从土地获取养分
期刊
阿里山与日月潭是大陆游客心中台湾最美的两个地方,其实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并没有一个山头名叫“阿里山”,她是一群山脉,正确称呼应该是“阿里山山脉”,而大陆游客常去的则是“阿里山森林游乐区”,是阿里山山脉众多旅游点之一,但因常是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大陆朋友对阿里山的美看不到千分之一。而在阿里山众多景点中,“顶笨仔”聚落(汉人村落)就是一个崭露头脚的生态旅游好去处。  顶笨仔聚落部分居民有感于当今工业化社
期刊
步道,是人们走向自然的路径,是生态旅游中重要的环节。步道承载人们由此进入风景区中,进而欣赏大自然,但事实上却常常被人忽视为生态旅游的附属品,甚至是必要的基础建设。然而,路径本身的宽度、铺面、材质以及工程对周边原始景观的友善与融合度,以及选择的交通工具、速度与移动方式等,实际上与景区构成了一个整体。当我们推动对自然万物更友善、更负责任的生态旅游价值观时,强调慢速、快乐地步行,步道本身的营造也应与此价
期刊
生活水准快速提升的人们正在为全球旅游经济创造利润奇迹。几乎每处保留有自然风光的地方都急于赚钱,渴望加速发展,旅游“大开发”让保护人士和学者们忧心忡忡一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一旦降临,我们将永远失去。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曾有过相似的教训。  泰国经济几乎可与旅游经济划等号,那里是世界旅游的一个标志地区。旅游业获取的高额外汇收入曾使泰国经济一片繁荣。但秀丽的风光好像在一夜间被魔鬼窃走了。景区因污染纷纷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