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人,就是拥抱世界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个议题到另一个议题的自然过渡构成了完整的学术研究历程。选择元稹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追溯到博士论文的选题,2006年底论文开题,到底写什么摆在眼前。中唐文学一直是我关注的领域,读的最多的是两《唐书》,而两《唐书》的中唐文学家传记是可以找到研究话题的。那时候正在读周勋初、梁承根《师门问学录》、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自然就从五大文学家的传记比较研究入手,元稹便闯入我的研究视野。元白并称,故而元稹和白居易传记书写便是《唐宋变革视域下的中唐文学家传记研究》中的一章。
  研究元稹,卞孝萱《元稹年谱》、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冀勤点校《元稹集》是必读书。写作的过程中,陈才智《元白诗派研究》出版,关于元白并称、元和体的考辨让我想到元白交游形成的文学世界。那时候,我主要的关注点还在韩愈、柳宗元身上,并没有将书写的中心放在元稹这里。博士毕业后,陆续在学术会议上遇见我的同门学长杨军、周相录教授,两位均是元稹研究领域的专家。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重新审视元稹这个人和他在中国文学史的贡献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可发掘的研究议题。杨军教授赠我《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周相录教授陆续赠我《元稹年谱新编》《元稹集校注》《元稹研究资料汇编》,包括最新出版《元稹形象接受史》。于是,2013年,完成《柳宗元的心灵世界》后,我便开始细读元稹的作品,希冀能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我把自己的研究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元稹心态研究;第二步是元稹诗歌研究。《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态》便是第一步的产品。2014年,我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胡姓士族与文学研究”,元稹研究恰好可以纳入这个项目之中。虽然最后的成稿有些偏离主题,却可以独立成书,露出原本的面目了。
  《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态》的第一部分将元稹融入时代的歌唱之中,去思考群体对于个人的影响。一方面,我思考的是元稹与唐代士风的关系。阅读中发现以阳城为中心可以构成一个共同的话题,元稹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形成合唱的效果,透过关于阳城的书写成为追求直正品格的楷模。而后以韩愈任史官为标志,柳宗元、元稹与韩愈的对话形成了独立存在的又一个单元。史才、诗笔、议论不仅仅在举子应试存在,而且影响到他们此后的人生。《史才、诗笔、议论与元和士风之骏发》就是这样逐渐成文的。关注元稹,还要关注那个时代的大事儿,“平淮西”便不能忽略。战事之前有《赠李十一》,后有《贺诛吴元济表》《贺裴相公破淮西启》,当然还有名篇《连昌宫词》,这场战事不仅关涉政局,而且与士大夫群体的分野关联甚深。于是,我将元稹放在合唱的队伍里借助战事与文学的关系探讨士风的另一个面相。写成的《平淮西与元和士人的文学书写》或许新见不多,却从中能见士人的家国情怀。学术产品离不开学术研究的场域,两次参加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我提交的这两篇论文分别得到陈尚君、李浩、王兆鹏、沈文凡等学者的点评,让我认真地思考一个人在自己时代呈现出的人生面相。充分吸收大家的建议后,文章分别在《社会科学论坛》《唐代文学研究》发表。另一方面,我想选择一些属于个体人生的小角度思考士风的变化。透过人生的某个横断面,完成富有张力的文字。于是,我便对准了贬谪与中唐士人的文学书写所建立的联系。元和十年是元稹、刘禹锡、柳宗元的人生节点,三人试图消解苦闷,走出贬谪的阴影,既渴望回归京城,又不改旧志,波澜不惊地面对挫折。元和十年被召回京城,元稹、刘禹锡、柳宗元的诗作中充满憧憬,甚至在京城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所创作的作品是他们接下来漫漫贬途中的追忆资本。吕温之死则是一个触发点,觸发元稹、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对于贬谪生涯的深度思考。元和十年前后,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贬谪之旅让这些正当壮年的士人们告别了气志如神的慷慨往事,在地域的迁徙中颠簸,一时之激情换得无限苍凉。
  我还借助于梳理元稹的文学交游思考士风与文学的关系。关于元稹交游的考证,前辈学者如卞孝萱、王拾遗、刘维治等都有所涉猎,我充分吸收已有成果,主要从士族间的交游入手,争取构成有意味的话题。这部分由《元稹的亲缘与身份意识》《元稹文学交游考论》《元稹任职浙东时期唱和活动考述》等3篇论文组成,主要侧重于元稹文学交游空间的梳理,从而展示出激发文学创作的刺激元素。《元稹的亲缘与身份意识》主要集中于元稹的家族婚姻关系、职事活动与文学活动、诗家名望与无嗣之忧三个方面,侧重分析因其胡姓士族身份所形成的交往群落,这个群落对于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元稹的谏官、御史官、翰林学士身份与其文学书写息息相关,而他的无嗣之忧是家庭生活缺失的直接反映。无嗣之忧源于生活,体现在元稹的诗作中,并与诗家名望有密切的关系,家庭生活滋生之,仕宦迁转强化之,诗家名望压迫之。元稹书写无嗣之忧的作品游走于文学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将生活负重寓于文学书写之中,形成无嗣之忧的书写主题。中唐时期,元稹并不孤立,白居易、柳宗元都有根植于家庭生活现状的此类作品,一方面基于被贬的迁谪仕宦生活,另一方面基于文学名望与治世理想的延续。阅读这些作品可以窥知诗人的日常生活体验,日常生活的诗化与诗人之心理息息相关,藉此知人论世的内蕴自可了解,创作心理与文本样态也就此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无嗣之忧在仕宦迁转的背景下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能够呈现元稹心灵世界的一个空间。《元稹文学交游考论》主要梳理元稹与范阳卢氏和山东李氏家族交游之情况。元稹个人身上,则其与赵郡李氏、范阳卢氏出身的士人多有交往,而且均在其婚姻、仕宦的特定处境之中,从中可窥知元稹婚、宦中的心态变化。元稹与出身于范阳卢氏的卢载、卢戡、卢士衍均有交游。以出土墓志可以证实,卢子蒙即卢载,与元稹均历丧妻之痛,此一特定之交游时段对于元稹的文学创作深有影响。元稹自开启仕宦生涯便与李景俭、李建、李绅相熟,入职学士院与李德裕相识,以江陵、通州、长安、浙东为交游空间,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任职两京,还是任地方官时期,元稹与“四李”不仅仅是在政事方面互相配合,而且在文学活动中交集甚多,元稹时常以诉诸诗文的方式传情达意。“四李”出身显贵,均属名门望族,复有儒士、诗人、清望官之身份,是元稹文学交游空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四李”不仅与元稹交游,与白居易亦往来唱酬不绝,从多个方面影响到元稹的为人、为文,他们所形成的中唐文儒群体代表了中唐士风中的某些征象。《元稹任职浙东时期唱和活动主题叙论》主要分析元稹任职浙东以来的文学唱和主题。元稹任职浙东,无嗣之忧仅与两个人倾诉,即裴淑和白居易。这与洛阳、江陵时期很不一样,固定的倾诉对象便把夫妻之情、朋友之情鲜活地呈现出来。元稹与裴淑的唱和主要写因无嗣而带来的家庭生活的缺失感,元白之间此一主题的唱酬乃在彼此均无嗣,因此已经编辑整理的文集传世便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任职浙东是元稹人生后半段难忘的经历,此际的元稹,因时事或为改革文体自觉创作的欲望大减,主要是与白居易、李复言、李德裕的唱和活动,与僚佐诗酒文会唱和活动。自长庆三年(823)八月至大和三年(829)九月,元稹任职浙东刚好六载,这六年中他的诗作主要是唱酬往来的产物。无嗣之忧、往事之念、故交之情都写入唱和诗作之中了。这部分经过整理,先是发表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栏目中,反响还不错。   后来人如何看待元稹这个人的?元稹创作的文本又是如何被接受的?我选了两个维度:乐府诗和元稹形象的接受。一个方面关于元稹诗歌接受研究,周相录教授已经从整体上做得很好了,我只好另辟蹊径试图“分体”讨论。《文学史中的元稹乐府诗》只是关于元稹乐府诗系列中的一篇,借此探探路。《文学史中的元稹乐府诗》侧重于文学接受史研究,从接受状况考察元稹乐府诗与元白并称、元白优劣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史的浩瀚长河中,文学史家常以元白对比,元在白下,以白居易为中心乃是普遍之趋向,元稹在唐代已经趋于第二梯队,而步入文学史之中,则显得更为晦暗,能够以“新乐府运动”而得到沾溉而入史已经是一件幸事。各个不同时期的唐代文学史中,元稹乐府诗多数被划归“新乐府运动”之内,或者成为白居易乐府诗论的注脚,对于元稹乐府诗的评价偏低者居多。唐诗史类著作本应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元稹乐府诗,却并非如此。从内容上看,与文学通史差异不大,所呈现的叙述格局甚至不如一些唐代文学史。对于域外文学史而言,元稹乐府诗并没有获得认可,即便是与白居易并提也通常一掠而过,在文学史长河中留下一道浅浅的印痕,需要仔细辩别才能隐隐看到若有若无的影像。关于元稹形象的傳播与接受的文章成篇最早,也比较粗糙。相比之下,周相录《元稹形象接受史》中相关部分的讨论更加深入,我的这篇文章写的表面化,算是粗线条的勾勒。《元稹形象的传播与接受》从文学接受史寻索元稹的文学家形象与士人形象的关联性。思考的是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元稹形象的变化,主要围绕文格与人格之间的争论而展开的。元稹的心灵世界与阅读的视野、所处的时代、交往的人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我们透过文学文本遥望曾经有过的历史图景,一代士人群体的家国情怀往往诉诸笔下,成为自己的小世界之缩影。
  选这样的一个题目,自然受到前辈学者著作的影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关于士与大一统政权的融合或疏离、玄学与士人节操的关联性、玄释合流与士风等等均极有见地。读罢此书,总觉得其中有情有思有妙悟在焉。此外,我还读过左东岭《李贽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对于时代思潮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上溯文化传统,再看时代风会,而后则关注心灵的探寻,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十五年来,我所关注的学术问题在变,有一点却没有改变,那就是继续关注“人的文学”。文本、生活、读者都离不开作者,作者创造的文本是研究的起点,史传文学研究让我认识了很多面孔,这些面孔具有不确定性,只有放在群体中与时代风会联系起来才会活灵活现。我的聚焦点依然是中唐,关注的人物从柳宗元则换为元稹,实际上关注的是制度、身份、地域与文学的关系。以元稹为中心阅读中唐士人的文学文本,让我产生了很多自以为很新鲜的想法,于是,依据常见材料的思考,这部书稿就此诞生。我读懂元稹了吗?只有读懂一个人才能进入更加广阔的世界。读懂一个人离不开他成长的环境、身份的变化,在不同的空间所呈现出的自我形象,而这些是要用怀疑的目光去咀嚼史料的。回顾这段上下求索的历程,有些许收获,更多的却是不安,作品一出来,才发觉可能缺少了精雕细琢的过程。姑且抛砖引玉,学步者总是要付出努力的,而无论求索的收获,还是留下的缺失,都会化作沿着这条小径前行的灯光。青灯摊书的往事也会被驻存在记忆的深处,古典文化的微光一定能够照亮现代人的心灵世界。
  (作者系文学博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源自学人的主动性,文人靠一个个大脑、一支支笔、几本刊物,引入西方现代民主思想,摧毁桎梏国人心灵的枷锁,进而改造国民性,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虞等人反对的对象基本一致,初步采取的方式也基本一致。但目标的相同并不能弥合观念本来的不同,新文化诸人的思想认知、价值体系、学术观念和理想抱负本来就不一样。出发点一致,并不能确保共同走向终点;敌人相同,并不代表真的志同道合。观
/壹/  现当代戏剧史的写作很难。这是我写完《20世纪中国戏剧史》,尤其是完成了当代部分后最突出的感受。通常人们会认为,从事现当代研究与现当代史写作最大的学术便利,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处于大致相同的年代,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直接感受,有效地消除了对被研究者所处环境的距离感;而且,只要你愿意,多半可以直接接触研究对象,至少可以接触到他们参与各种活动的见证者。然而我的感受是,所有这些方便都不足以抵消潜在的不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危机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但危机也会促使人类反思存在的问题,促使人类回到理性的发展轨道。在当前形势下,消除共同面临的危机,是全人类的责任,此时需要的是善良、友爱、真诚和勇于承担的精神,需要的是充分合作与相互信任。为此,构建新的应对全球性危机机制,以应对和遏制人类公共危机就尤为迫切和紧要。这涉及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民族信仰、人口结构、自然资源与生态文
/一/  在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媒体对他以及他的小说作品进行了大量报道。许多关于他的介绍性文字都提到,石黑一雄同拉什迪(Salman Rushdie)和奈保尔(V. S. Naipaul)一道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然而,与另外两位作家明显不同的是,尽管石黑一雄身为日裔移民,但其小说却对移民生存经验、族裔身份探索等主题涉及甚少。实际上,石黑一雄本人并不希望外界过分关注自己的族
本单元通过对著名的卡通人物和卡通创造者的介绍让学生对卡通有进一步的了解。本课以阅读和口头表达训练为主,让学生能就“卡通英雄”的话题展开讨论,并对卡通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继续who that 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学习。本单元前两个模块已进行定语从句的学习,本课则是前面知识的延续。  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形象、直观,能激活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推
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南海康先生传》一文,其时,康有为尚在人世。梁启超之所以违背常情,为其师生前立传,自有其苦衷所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氏被迫流离海外,清廷虽无力缉捕,然而因倡导变法,康氏被时论视作毁弃祖宗之法的大胆狂徒与不法逆贼,深受痛诋。在此背景下,梁启超为其师描摹胸怀、袒露心声,一方面争取世人理解,另一方面则希望对簿公堂,留待历史审判。在这篇为其师申诉的文章中,梁启超最终将
2021年3月14日,《北京日报》的一条《“书店渐远,记忆永存”,盛世情书店今天正式关张》的消息引发了朋友圈的热议。因为购书,我与盛世情书店老板范玉福夫妇(他们都姓范,男的我称老范,女的我叫小范)已有二十多年的交往,以前我也在文章中两次涉及这家书店,于是第二天我便写一篇千字文《模范夫妻“盛世情”》,并附上以前写的片断文字,用我公众号推出,以作纪念。没想到的是,此文两天时间,阅读过万,且有四五家媒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促进合作交流学习成为人们日益密切关注的课题,我国教育部也从2002年开始启动“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项目。本文通过对具有国际影响的促进青少年全球学习交流合作的挪威Kidlink网站及其提供的“我是谁”免费课程的介绍,试图分析蕴涵其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扩大其影响,鼓励我国更多学生、教师参与此项有意义的活动,帮助造就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一、Kidl
新地理课程理念是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即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高中地理必修模块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等,可见信息技术应用已经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始终。下面向大家推介几个网站,共
什么是学校理想的样子?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不断探索,且众说纷纭。日本黑柳彻子则用文学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一幅她心中好学校的模样——这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书中有一位深深热爱并懂得孩子的小林校长,他说: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基于这样的认识,小林校长充分尊重并理解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让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