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钩形制的演变与欣赏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rab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钩是古人衣着佩束腰带的一种饰件和实用器物,也作为贵族和文人武士钩系革带的钩挂之物。带钩不仅仅是日常所需的实用之物,也是尽显身份的装饰品,是其身份与职位的象征。
  带钩一般分大革,革带两种。大革以布帛制作用于束腰紧身,由于质地是布帛,不太容易保管,所以保存完好的少之甚少。革带多以生革为之,主要用于系佩组绶、印章、囊、刀剑等物,因革带硬而厚实,无法像大革一样系结,使用时多借助于带头扣联,此类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称为带钩。根据作用不同,带钩又分为三种:一种是分别套结在腰带的两端,两钩相挂,作为束腰用,犹如现在的皮带头,这样的带钩形体宽厚,两个一对,横着使用;另一种是安装在腰带上供悬挂东西用,形状似长方形,底部平板,而顶部略微隆起,与玉剑燧有些相似,很多人将两者混淆,或将两者视为同物;还有一种是用来绶在衣襟上,以作为钩挂衣襟活佩物用,此类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以龙头居多,故称为龙钩。龙钩的形状简洁大方,主要有钩首、钩身及钩钮三部分组成。
  现今传世的带钩中以玉龙勾居多,而且用料很广,有南阳玉,南田玉,岫岩玉,但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青玉为主,其中以和田白玉玉龙钩最为珍贵。因为过去这类在收藏者眼中不被看好的藏品,随着和田玉日渐匮乏及上等珍品日渐稀少,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玉带钩起源较早,一般认为不迟于春秋时期。此时期的龙钩体型较小,长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雕琢工艺简单,多为水禽形,钩首向上回望,素面或龙雷纹,多数钩体背部没钮,也有部分有钩钮,但钩钮多靠近钩尾,随着年代后移,钩钮有渐离尾部而向体中部靠近,长度也渐趋加长。
  战国时期的玉龙钩已经基本形成由钩首、钩体、钩纽三部分组成的完备形态。其形制多样有体形较小的水禽形,有细长曲棒形,这两类有一共性:钩体的腹面多为素面或上刻几何或兽面纹。还有一类的钩首呈方形与颈腹部同宽,多素面,有的在钩首或腹面刻有凸起的弦纹。这一时期钩纽继续向中央移动,多数位于距离钩尾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处,个别已移至钩体中部位置。
  湖北荆门左冢战国中期墓1号墓出土的玉带钩钩首似鸭头状,有二圆眼,长颈两侧呈斜坡状,钩身呈宽阔的长方形,上段中部饰一朝上的兽面纹,下段为一对颠倒的相同之龙,龙头接近钩尾,纹饰皆为浅浮雕,中间加阴刻T字形、三角形或半圆形网纹,钩身为长条形,钩尾大致平直,钩钮为长方柱形。
  汉代是玉带钩制造和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玉带钩制作用料考究,刀法简约大气,琢磨抛光细腻,纹饰线条粗犷挺劲,简洁精整,娴熟自然,圆润流畅,尽显独特艺术神韵。此时期有一类兽首形玉带钩特流行,体为曲棒形琵琶状,多素面或钩体上部斜磨几道凸棱,钩首刻几条粗阴线,刀法极简,螭纹带钩也多见,螭纹多雕成浅浮雕状,螭头短宽,足有两尖爪,这是汉代以前未曾见过的。两汉之际,钩纽继续渐离钩尾向钩体中部移动,至东汉钩纽几乎在钩体中部位置。
  陕西宜川出土的汉代中期玉龙钩,钩首呈兽头状,钩身为琵琶形,其上饰一高浮雕螭虎,钩尾圆弧形,钩纽为圆柱形。
  魏晋南北朝玉带钩形状脱胎与汉,但更为简约,钩首只见其形不见其纹,颇为小巧,钩腹多光素平整。
  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的玉龙钩,其钩首为兽头状,钩身短而鼓起,钩身为琵琶行,其上有二道坚凹槽,钩尾弧形,钩纽呈圆柱形。
  宋代玉龙钩风格特征也带有汉代遗风,钩首多作禽鸟形,兽面形,体多扁宽而薄,也有窄腹体厚者,纹饰雕琢简练,矮纽,纽端扁圆状。其实从东汉至唐宋,玉带钩的使用量急剧减少,即使偶有,其风格特征也与汉代相似而不见创新变革之处,研究者称这一阶段为玉带钩制造使用的衰落期。
  江西吉水南宋墓出土的玉带钩钩首呈龙头状,长角,嘴角侧面横穿一孔,以示口腔,钩身为琵琶形并有三道长凹弧面,钩尾呈弧形,钩纽为椭圆柱形。
  到了元代,玉龙钩大部分形质较宽像琵琶,钩首瘦长,多浅浮雕龙纹,头小而扁长,短且靠前,面颊平整,眉额隆起,眉毛上扬,龙嘴多闭合且龙嘴口部上下较平直,钩体上雕的螭虎紧贴腹面,双肩上耸,前腿同时向前伸呈爬行状,后腿一弯一伸,矫健有力,钩纽琢成长方形环孔或锤形,钮端扁圆,贴于尾部。
  西安电子城刘达墓出土的元代玉龙钩钩首呈高浮雕龙头状,头顶双角,分别刻出节状,宽高额,上端左右有浮雕卷云及长鬃毛,粗眉,眼窝甚深,倒T形鼻,刻出排牙,嘴角侧面横穿一孔,钩身呈扁平琵琶形其上饰一高浮雕螭虎,口衔一枝花,上有三朵俏色灵芝,钩尾呈弧形,钩纽为蘑菇状,柱帽呈扁半球形。
  明代龙钩的造型较元代更为丰富,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有条形,圆棒形及雕成龙、螭、鸟、兽、虫等异形龙钩,其中以螳螂肚形数量最多。明代玉龙钩的钩首多为龙头,头短而厚微昂,前额稍隆起,虾米眼。龙颈较元代窄,龙嘴呈斜直状,不露整齐牙齿,露牙也只是上下两颗牙。龙嘴口角线开口大而深,吻部斜杀明显。钩面上的螭虎身为腾空之势,张口露齿,与龙头作近距离相望。
  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的明代玉龙钩钩首呈龙头状,双角向后卷曲,长发侧披,卷云形耳,长眉上卷,张口,刻出排牙,钩身为扁平琵琶形,其上饰一高浮雕螭虎,钩尾呈弧形,钩纽为圆柱形。
  玉龙钩到了清代已无实际使用功能,既而转化为文房陈设或笔架使用,可玩可赏,这也是为何很多后人会将玉剑饰中的玉剑彘与玉带钩中的玉带銙相互混淆的原因之一。清代玉龙钩的钩首也以龙头居多,龙首高昂,有威猛凶悍之感,龙首额部出现块状起凸,龙眼更为突出,龙耳由猫耳形转为棒状形,龙腮上出现表示力度的块状肌肉,鼻翼开阔,鼻尖隆起,龙发较明代更少更短,甚至不雕毛发。钩面纹饰多样,以龙、螭相组合最为多见,钩首与钩面还有其他造型纹饰组合,但无论纹饰如何变化,都含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是清代玉雕最为典型的特征,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祥和,家庭幸福和美,夫妻团圆,子孙如意,健康长寿等等美好心愿。
  下面介绍几件不同造型却又常见的清代玉龙钩,以飨爱好者共同欣赏。   白玉俏雕玉龙钩,龙钩长10.5厘米,宽0.22厘米,件头不小,既可以当件摆设品,又可握于手中把玩,已由原先实用的腰带扣转变为装饰性的玩赏之物。它是由和田白玉和带红皮的白玉籽料巧妙雕刻而成,其玉质感温润,质地细腻,脉理坚密,有少许棉絮状,算不上羊脂白玉,也是白玉中的上等品,红色玉皮巧妙地分布于龙头和钩体,显得十分自然得体。钩首为龙头,龙眼突出,大鼻巨口,双耳后抿,双角卷曲,龙首微微向上昂起,显得十分精神,背面圆钮,钩体与多数龙钩不同,大多数龙钩的钩体要么素面要么雕一螭虎趴于其上,而此件龙钩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乍一看上去,钩体上雕了一只凤凰,纹饰采用清代常用的阴刻、阳线勾勒,平凹,突起,俏色,抛光,碾磨等技法,将风回首间的妩媚及一条长长饱满的羽翼雕刻得淋漓尽致。古人认为龙是兽之王,凤是百鸟之王,哪里有龙出现,哪里就有凤来仪,哪里就会天下太平,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也是高贵吉祥的表现。现代人们常常把结婚之喜比作龙凤呈祥或龙祥凤瑞,表示夫妻喜庆。更为难得的是这块龙钩的钩体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似雕琢成一只憨厚可爱的小螭虎顽皮地趴于钩面,好像在与钩首的龙妈妈嬉戏玩耍,如此精湛的雕琢工艺,使得这块玉龙钩不失为清代玉龙钩中的精品佳作。
  清代青玉龙钩。玉质细腻,玉色泛青且带糖色,龙钩长9厘米,宽1.7厘米。钩首是龙首,龙头微微昂起,突眼,龙额突出,龙嘴微微张开,无龙发,背面圆纽,钩体上雕一枝叶缠绕的葫芦,葫芦上刻了几个米字纹,喻示龙的子孙延绵不断,整个雕琢工艺简洁利索。
  清代青白玉龙钩。玉质纯净,光滑滋润,手感好,只是玉色稍稍泛青,龙钩长12厘米,宽2.4厘米,件头较大,钩首为龙首,龙头短而厚且高昂,突眼,龙颈狭窄,龙嘴张开,嘴呈斜直状,露上下两颗牙,龙嘴口角线开口大而深,吻部斜杀明显,无龙发。钩体雕一螭虎,螭体圆浑,螭首上仰,螭身抬起而与钩背的连接点较多,几乎紧紧贴于钩背,龙首与螭之间的距离很窄,恰好能搁住一只自来水钢笔,背面圆纽,清代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清代青玉鹅首带钩。玉质油润光滑,少许杂质,玉色较青,带钩长6厘米,宽1.2厘米,器形呈鹅首回顾状,鹅头简单明了,额头高高鼓出一块,像顶着一个小圆球,圆眼,钩体腹部微隆形成一条弧线,背面圆纽,整件器物型制简约、小巧,线条流畅,让人爱不释手。
  玉龙钩是一个集具体形态、完美工艺、文化内涵、时代风格于一身的实用器物,古往今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它不仅带给后人带来完美的艺术享受,也让后人了解了各时代的历史背景及风土文化,作为文物,它的经济价值、收藏价值也都在不断攀升之中。
  (责任编辑:马怡运)
其他文献
周午生艺术简历  周午生,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祖籍河北任丘,200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花鸟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131”创新型人才。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兰州、台湾及日本、韩国展出并发表。出版有《周午生画选》《当代中国画坛十家精粹——周午生卷》《当代名家工笔花鸟
期刊
香港四月春拍行情下滑  三月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的拍卖每年都受业界人士关注,视其动向为年度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今年安思远藏品专拍吸引了中外奢侈品消费人群、富豪等买家,“安思远效应”的价格已脱离了正常的艺术品价值、价格评价体系,尽管新颖的招商方式和结果让从业者脑洞大开,但对中国市场的现实意义不大。  四月初香港槌声又起。不少媒体对纽约、香港拍后的结果态度积极,坊间充斥回暖论,然而事实“很骨感”,数据可
期刊
定瓷拍卖一季度内四件创纪录  定窑瓷器无疑是近两年来高古瓷拍卖交易的明星拍品。  今年4月8日,从4000万港币起拍的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图一)在香港苏富比拍至1.4684亿港币,这件直径22.2厘米的定窑碗成为继2012年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2.0786亿港币成交之后的第二件亿元高古瓷。  巧合的是,这两件高价瓷器都曾经英国知名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妇(Alfred and Ivy clark
期刊
多种青花料的使用,为明代瓷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青花料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钴,明代瓷器所用青花料按产地可以分为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  进口青料为产于西亚的苏麻离青,是高铁低锰型青料,烧成后青花上局部有黑色结晶斑,下沉并渗入胎骨,看上去好像用工具在胎上雕刻后填色一般,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绘制的图案线条有晕散的特点。  国产青料种类较多,包括平等青、回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都属于低铁型青料,
期刊
徐悲鸿手札一直是研究徐悲鸿的重要资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最近在云南昆明发现两封徐悲鸿书札,其中一封信反映了1942年徐悲鸿丢失《八十七神仙卷》的史料信息。可以说这封书信填补了徐悲鸿研究的一项空白。  1942年1月,徐悲鸿经由新加坡、印度、缅甸转道至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云南的滇缅边境古城保山,随后来到昆明小住一段,随身携带《八十七神仙卷》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昆期间徐悲鸿寓居于云南大学映秋院,与留法同学
期刊
古代西藏西部包括今阿里地区和拉达克地区。拉达克位于喀什米尔东南部,阿里地区以西。有关阿里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早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史籍记载,阿里地区的“象雄文化”是西藏的古老文化之一(象雄古国,也是苯教发源地),至公元7世纪末,吐蕃王朝收复象雄。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后,吐蕃王朝后裔吉德尼玛衮于9世纪末逃往阿里,受到了普兰土王的礼遇,并娶土王的女儿为妻,最终被推举为王
期刊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尊者,她的形象和居住地在我国最早的神话书《山海经》中就多有反映。其《西山经》中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后及五残。”其《大荒西经》有:“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还有“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三青鸟,赤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枕具是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荐首之具”,伴随人类走过了千百年的历史。关于枕头的起源,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殷商时代,中国的枕具文化既已出现,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魏咸熙年间,因诛梁翼而得其玉石虎头枕,枕下篆书“帝辛”二字,因此断为“帝辛之枕”。尽管对于枕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春秋战国时枕已普遍流行。又有《淮南子》记载:“楚将子发好技道之士,有善偷者
期刊
今人收藏明清家具、文玩清供,面对的是一件件脱离了原有书斋环境的孤品,很容易落入重物质轻精神的窠臼。要想真正体验书斋文玩的魅力,还得回归到书房的环境之中。在“以文为业砚为田”的传统社会,书房是古代文人怡情翰墨、醉意诗书的精神乐园,尤其是明代文人书房,布局格调独具匠心,充满着闲情雅趣。书房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宅第里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间,成为文人雅士躲进小屋成一统,追求精神快乐的乐园。与登高远游、泛舟湖上、饮
期刊
中国古代地毯最早产生于几千年前。几千年的发展成熟使其形成特色鲜明的五大派系:宁夏毯、新疆毯、藏毯、蒙古毯、北京毯。在这五大派系毯中,宁夏毯因其清雅的风格及精良的品质得到早期清统治者高度的重视,成为古代地毯中的珍品。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东迁归顺大清朝。康熙皇帝将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划为和硕特部驻地,并立阿拉善厄鲁特旗。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在阿拉善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