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新课改的推行使高中教师们意识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教师们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部分课堂仍存在着重形式轻质量的倾向。如何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参与的效度呢?作者对此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 学生参与 热度 广度 深度
近日,笔者所在的地区举行了生物学科优质课评比,笔者有幸听了其中的几节课。参赛老师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笔者也深感钦佩,并有意识地对这些课做了详细的记录。应该说,高中新课改推行至今,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等落后的课堂模式已经很少见了,教师们都意识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笔者同时也观察到,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仅注重学生参与的形式而忽视学生参与的质量即效度,并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参与的效度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热度”
要提高学生参与的效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在进行高中生物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一节的教学时,一位教师用一首小诗导入新课: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天夜晚萤火虫发出的点点荧光。教师创设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凉爽的夏夜,美不胜收的夜色和语言优美的诗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充满期待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内驱力,是学生学习动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生物学科容易与物理、化学、地理进行有机的联系,甚至是语文、历史等知识也可以为我们所用,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在生物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实物投影机、图表、实物等,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功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同时,利用生物学科特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精彩化、趣味化,活跃生物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对生物学充满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即“热度”,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效度。
二、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
案例2:笔者用《学生参与情况记录表》对其中的一节课进行了如下记录(说明:本表从互联网下载,打“√”表示选择该项)。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是本节课学生参与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师总计提出了24个问题,学生集体回答8个,学生个别回答14人次,还有2个问题是教师自问自答。表面上看,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学生有整体回答,有个别回答,师生互动很热闹。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举手的总是那么十几个学生,大多学生只是旁观者,课堂变成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很显然,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的广度远远不够。
出现上述情景,除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看法的原因外,还由于学生在知识和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按统一的内容、教法、目标去教学生,势必存在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矛盾,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有的学生始终很活跃,能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则因不会回答而越来越消极,直至后来干脆变为根本不想回答教师的问题,丧失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布置不同的作业;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尽量缩短统一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加强针对性辅导,注重全员参与,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
三、指导学生学会参与,提高参与的深度
案例3:教师在展示案例1中提及的萤火虫的有关课件后,提出问题:“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呢?”随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要求学生依据实验进行探究:“萤火虫发光时由糖类供能还是有其他物质供能呢?”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小声议论起来。几分钟以后,教师提问,结果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说: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对象”,引起了哄堂大笑……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提出一些“……对吗?”“……是吗?”之类的问题外,还提问了一些答案在教材中的问题。表面上看,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们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次上,几乎没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明显不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師要想提高学生参与的效度,必须先教会学生如何“参与”,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
在本案例中教师问出的“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主要是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铺垫,而这位同学回答的是“萤火虫发光是为了什么”。如果说这个学生不是想哗众取宠的话,就是属于典型的不会“参与”,因为萤火虫发光求偶的问题与本节内容毫无关联。
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使学生先学会“参与”。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出示阅读提纲、指出阅读重点、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准确理解问题的主旨;再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启发,指导学生提炼要点、找出规律,学会归纳总结,最终正确回答问题。
在学生学会参与的基础上,教师再设法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将一些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统领在一起,形成问题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犹如剥笋一般,使学生的思维既不会“短路”,又不会“断线”,才可以避免让学生的思维和讨论仅仅在浅层次徘徊。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知道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学生课堂参与的效度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提高参与质量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内容,保证学生每一次参与有效,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学生参与 热度 广度 深度
近日,笔者所在的地区举行了生物学科优质课评比,笔者有幸听了其中的几节课。参赛老师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笔者也深感钦佩,并有意识地对这些课做了详细的记录。应该说,高中新课改推行至今,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等落后的课堂模式已经很少见了,教师们都意识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笔者同时也观察到,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仅注重学生参与的形式而忽视学生参与的质量即效度,并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参与的效度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热度”
要提高学生参与的效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在进行高中生物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一节的教学时,一位教师用一首小诗导入新课: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天夜晚萤火虫发出的点点荧光。教师创设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凉爽的夏夜,美不胜收的夜色和语言优美的诗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充满期待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内驱力,是学生学习动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生物学科容易与物理、化学、地理进行有机的联系,甚至是语文、历史等知识也可以为我们所用,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在生物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实物投影机、图表、实物等,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功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同时,利用生物学科特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精彩化、趣味化,活跃生物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对生物学充满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即“热度”,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效度。
二、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
案例2:笔者用《学生参与情况记录表》对其中的一节课进行了如下记录(说明:本表从互联网下载,打“√”表示选择该项)。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是本节课学生参与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师总计提出了24个问题,学生集体回答8个,学生个别回答14人次,还有2个问题是教师自问自答。表面上看,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学生有整体回答,有个别回答,师生互动很热闹。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举手的总是那么十几个学生,大多学生只是旁观者,课堂变成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很显然,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的广度远远不够。
出现上述情景,除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看法的原因外,还由于学生在知识和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按统一的内容、教法、目标去教学生,势必存在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矛盾,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有的学生始终很活跃,能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则因不会回答而越来越消极,直至后来干脆变为根本不想回答教师的问题,丧失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布置不同的作业;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尽量缩短统一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加强针对性辅导,注重全员参与,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
三、指导学生学会参与,提高参与的深度
案例3:教师在展示案例1中提及的萤火虫的有关课件后,提出问题:“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呢?”随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要求学生依据实验进行探究:“萤火虫发光时由糖类供能还是有其他物质供能呢?”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小声议论起来。几分钟以后,教师提问,结果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说: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对象”,引起了哄堂大笑……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提出一些“……对吗?”“……是吗?”之类的问题外,还提问了一些答案在教材中的问题。表面上看,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们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次上,几乎没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明显不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師要想提高学生参与的效度,必须先教会学生如何“参与”,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
在本案例中教师问出的“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主要是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铺垫,而这位同学回答的是“萤火虫发光是为了什么”。如果说这个学生不是想哗众取宠的话,就是属于典型的不会“参与”,因为萤火虫发光求偶的问题与本节内容毫无关联。
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使学生先学会“参与”。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出示阅读提纲、指出阅读重点、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准确理解问题的主旨;再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启发,指导学生提炼要点、找出规律,学会归纳总结,最终正确回答问题。
在学生学会参与的基础上,教师再设法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将一些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统领在一起,形成问题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犹如剥笋一般,使学生的思维既不会“短路”,又不会“断线”,才可以避免让学生的思维和讨论仅仅在浅层次徘徊。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知道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学生课堂参与的效度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提高参与质量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内容,保证学生每一次参与有效,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