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in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品德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过多的注重量化的结果,忽视评价过程,关注终结性评价等等。这些评价忽视了被评价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技能的提高,使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评价地位,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思品与社会 教学 过程评价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都是本课程的主要资源”。要全面实施课程目标,教师需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在学习评价中,要强调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可见,改革学科教学评价,关注评价过程,发展学生个性是学科评价发展的新趋势。
  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时时有自信,人人有追求,天天有目标,常常有成功的喜悦。学生从自我体验中主动、全面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真实评价,诱发情感
  人在不自觉状态下流露出来的行为是最真实的,因而利用真实情景,选好行为的观测点,捕捉个体的无意识道德信息,是实现品德测评真实的一条捷径。
  如,我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之前,一连几天留心观察升旗仪式时同学们的表现,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几名学校运动队员每次在升旗仪式之前就结束早间训练回教室休息。我把观察到的这一行为信息制成辨析题引导学生讨论。在大家众说纷纭中,运动员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不管训练后有多累多脏,都应该严肃认真地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其他同学也从这件事中明白参加升旗仪式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因此,捕捉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行为信息,加以指导、分析,能使学生在具体的行为中学会评价,学会改进。
  二、因人评价,激发情感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引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小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他们缺乏自信,有时在课堂上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现象。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知识结构,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我在评价性格比较外向并善于发言的学生时,是这样评价的:“能有这样的想法,老师真为你高兴”。对认识问题比较偏激、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是这样评价的:“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你乐于思考的表现,不过在思考问题时,应学会从多角度进行灵活思考。”对问题思考很独特也很深刻,但自己不善于与人交流的同学,评价我认为可以从这里切入:“你的每次发言都能给我们带来喜悦,以后的学习能否与大家多交流,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思考、创造的快乐。”而更多的时候则需要客观地指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指引新的思考、研究方向:“你的观点很好,但不太全面,这样想,如何?”教师不仅要做好具体科目的评价目标、评价要点和评价参考形式,而且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评价形式要注意儿童化、情趣化。
  三、准确评价,沟通情感
  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欠佳,不准确的评价往往会误导学生,偏离教学。一位教师在讲《助人为乐》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说说你或你周围助人为乐的人和事。其中一个学生发言说,他拾到了一部手机,交给了学校。教师问他:“这么贵重的物品,你为什么不留下呢?”他说:“我爸爸有部同样的手机。” 老师夸赞他拾到东西没有归为己有,这种品德值得大家学习。不难看出,教师的评价出了问题,评判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激励评价,深化情感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在谈到发展学生的智力时强调指出:“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流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教师给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学习中的成功者。教师应多使用“老师欣赏你这个见解”“大家为你的好思想、好见解鼓掌”等评语。例如,我在教学《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一文时,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兴趣爱好,同学们有的唱歌,有的画画,有的吹奏。这时给予及时评价:“你的歌声真动听,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五、期待评价,升华情感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快慰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情感力量。” “情感”从来都是彼此交流,双向畅通的。教学中教师应以一种鼓励、期待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评价要在尊重学生见解的同时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但也需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情由理出,行由情发”。道德情感在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内驱力。我在教《爱护名胜古迹》一课时,采取了这样的提问:“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爱护名胜古迹?”一学生回答:“要做到不乱刻乱画,不攀爬践踏,不抚摸文物。”教师适时评价:“你说得对,我们应该像他这样爱护名胜古迹。不仅要自己自觉爱护,而且要主动劝阻损坏名胜古迹的行为。”这样,学生就会不满足于自己能爱护名胜古迹,而且能主动做好宣传工作,从而达到“课中止,情未尽。”这样方能形成学生课后参与道德实践,落实导行的内驱力。
  赞可夫说:“学生只有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怎样让学生情欲高涨呢?我个人认为:课上教师的眼睛要善于观察,对不同的学生用以不同的眼神。如,对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要用温和、平等的眼神去观望,使学生感到气氛融洽,心态轻松;对走神的同学,教师可用目光警示学生,使之集中精力;对回答问题十分精彩的同学,教师可用喜悦的目光、赞扬的手势给予表扬。评价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動、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责编 闫祥)
其他文献
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不享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拨款,同时因学校创办的时间较短,学校也就没有像公办普通高校那样具有完善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包括"奖、贷、助、补、减"和"
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施地图教学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也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大量运用地图来阐释地理特征是地理教学的特征之一。那么,如何合理有效运用地图来对地理知识进行辅助讲解,让学生能快速通过图示达到知识的贯通呢?笔者将以自身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就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做一论述,以让广大地理教师感受到在地理教学中地图运用的重要性。  一、地图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是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被教师牵着鼻子在走.而学生的思考也
摘要 只有激起并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线索,学生只有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才能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人格魅力    从事语文教学十余载,我常常感到困惑,我们语文教育的责任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地求索和反思后,终于明白我们的教育应是人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无论题材、形象,还是表达技巧,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我们能较好地把握这些作品的主旨内涵。但在有一部分作品中,却存在着比较特殊的现象,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