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h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的启发。
  2. 品析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行为特点,学习作者写人物时既写“看到的”也写“想到的”的具体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学习作者写人物时既写“看到的”也写“想到的”的具体写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1.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2. 交流收获: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根据学生发言梳理)
  (1)我们大体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了一条思路。(板书:观鱼——画鱼——笔谈)
  (2)我们初步把握了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再游到了纸上),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描写表现了这二者间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板书:心里——纸上)
  设计意图:“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通过回顾,点明这个关系,让学生对文章的线索更加清楚,也对本节课学习的主要方向更为明确。
  二、品读课文,领悟表达
  (一)探究: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鱼游到青年的心里
  1.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再认真读课文,细细品味,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鱼先游到了青年心里,再游到纸上的。
  2. 先来看“观鱼”部分。请大家认真默读第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让你感受到鱼游到青年心里的语句。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语句)
  3. 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鱼游到了青年心里?
  在引导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课件随机出现重点语段。
  重点句: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根据交流,重点指导“忘我”“呆呆地”“静静地”)
  (1)什么是“忘我”?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谁来说说,这位青年忘了什么?
  (2)但他从未忘记的又是什么?
  (3)你们去看过金鱼吗?你看鱼跟这个青年观鱼有什么不一样?
  (4)指名把青年观鱼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5)这样呆呆地、静静地看鱼,仅仅就这一次吗?谁能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来说说?(联系第三部分纸上交谈的内容)
  (6)这一年来,青年每个星期天都要到玉泉来,每个星期天都静静地站在金鱼缸边看鱼,你相信吗?
  (7)指导朗读。
  ①想象画面读句子。
  ②引读相关句子。
  师:不管严寒酷暑,每个星期天,青年都来看鱼,这是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青年还是——
  生(接读):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是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青年又是——
  生(接读):(句子与上同)
  师:这是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青年还是——
  生(接读):(句子与上同)
  师:这是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青年仍然——
  生(接读):(句子与上同)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神态、动作描写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通过声情并茂的引读,在想象中还原生活情境,让“忘我观鱼”现象更加具体化,整个情境也就更有画面感,这样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也就更加深刻。
  (二)探究: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感受青年画鱼时的认真、专注
  1. 鱼又是怎样游到纸上来的呢?再来看“画鱼”部分,认真默读第5~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让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语句。
  (生默读课文,圈画重點语句)
  2.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圈画出了哪些语句?
  3. (根据交流出示第7自然段)哪些词语启发了你呢?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4. 能联系课文的具体描写,来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这两种画法吗?工笔细描是怎么画?挥笔速写又是怎么画?
  5. 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一读(指名读),加深理解。
  (2)二读(师生合作读),体会句子的表达特点。
  (3)三读(对比读),体会这种表达特点的好处。
  6. 这些可爱的金鱼都有哪些动态呢?请同学们观察插图,结合生活中看见的实际情况说说。
  7. 可是这些动态作者都写出来了吗?
  (没有,一句“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多么传神啊!这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青年笔下金鱼的各种动态)
  8. 小结写作方法。
  姑娘绣花,金鱼在纸上游动,都是作者看青年画鱼时想到的。描写人物,不仅要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
  (板书:看?摇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发现表达方法之一——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然后通过比较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表达效果,学生自然就对这种表达方法的领会更加深入,为下一个环节的迁移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拓展阅读,深化认识   1. 默读课文,圈画“看+想”表达方式的句子。
  (1)(根据交流用课件出示第8、9两自然段)先来看上面这段话,谁读看到的?谁读想到的?
  (生分别读文)
  (2)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他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呢?
  2. 回顾前课,圈画“看+想”表达方式的句子。
  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很多作家都喜欢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我们刚刚讀过的第26课《全神贯注》中就有这样的语段(课件出示《全神贯注》片段)请用横线圈画“看+想”表达方式的句子。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3. 交流收获。
  课件出现以下四个语段。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四个语段都是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好好读读,认真想想:写好“想到的”要注意什么?
  (3)小结:我们一共有两点发现:第一,“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要有联系。第二点,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文本的写作奥秘,从领悟表达方法,到发现这种表达方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方法,层层推进,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四、实践运用,习得方法
  1. 动笔实践:运用“看+想”这种表达方法,尝试写作。
  (1)这是一个同学写下的关于踢毽子比赛的场景,请读一读。
  课件出示:
  踢毽子比赛紧张而又激烈地进行着,选手们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吧嗒,吧嗒,吧嗒,毽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选手们的脚跟着毽子的节奏不停地跳动,姿态轻快优美。
  (2)你发现了吗,这位同学只写了看到的,能不能帮他写得更好?
  (3)联系实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你觉得这段话中可以在哪里加上想到的,把它写下来,注意要用上添加符号。
  2. 学生交流小练笔,教师点评。
  3. 小结:其实不仅是描写人物,记叙事件、描绘景物都应该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不仅要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把教学重点聚焦到学科特点,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扎扎实实进行了语文文字训练,真正达到“一课一得”的教学效果。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略)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周老师是一名从教数载的优秀青年教师,执教语文学科,兼任班主任一职,多年如一日地奉献在教育第一线。上个月,周老师经历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堂市级公开课,然而,原本踌躇满志的周老师却在讲课过程中遗漏了一个重要知识点,导致这堂课未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没能取得预期的反响和效果。周老师为此十分懊恼,每每忆及此事就唉声叹气,在日常教学中还出现了明显的焦虑行为和强迫行为,总是生怕自己在课上漏讲些什么,明知没有必要
期刊
新华是我的学生。而且從本科、硕士一直到博士都是我的学生。  我们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家乡,一个位于苏北的小镇。  因此,我对他,早就有着特别的厚望、特别的期待。  上个世纪80年代,他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我正好执教他们的教育学课程和选修课《大学生与现代社会》。我是留校任教,他们那一届学生与我年龄相差不大,课堂上是师生,课后则是朋友,经常一起打球、交流。我的一些书稿,他们也帮助誊抄。说实话,那个时候,也
期刊
在阅读表现大自然景物的文本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往往是教学目标之一。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多数教师是用有感情朗读课文来落实的。但因朗读声音是在瞬间呈现,不容易进行仔细辨别,而作为感觉的思维状态不容易物化更不好掌控,这样对“大自然的美好”的体会程度如何,只能停留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觉中。对此,一线教师多感到为难。我们深入学习特级教师李吉林、薛法根在《燕子》一课教学中的做法,就会受到启发。  【李
期刊
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版块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提到:“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决策和推断,并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过程,逐渐产生对数据的领悟。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小小鞋店”一课是整理和表示数据的典型课时,学生在本课时的首学、互学、群学和共学过程中不断经历数据的整理或分析,
期刊
一、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统计需要”中唤醒  人教版二下的“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开始,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应能从统计的意识需要上被唤醒。  师:学校打算定做新校服,有四种颜色,辅导员想征求大家的意见,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呢?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各不相同,辅导员苦恼了,她苦恼什么呀?  师:问题被你发现了——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师:也就是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最多,我们就选那种颜色。可
期刊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精准界定。此后,“语用观”日益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有的致力于在文本中挖掘“语用”资源,有的着手在课堂上强化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还有的重点尝试课内的读写结合……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实践探索中感悟到,“语用观”应有机统一于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课内学习语言文字
期刊
一、以形助数,着眼意义理解  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对“分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学生只有对这两个意义理解到位,才能将较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几分之几=另一个数”这样的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其实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延伸,也就是整数倍到分数倍的延伸,虽然在之前学生已经建构了“一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这一数学模型,但要让学生从整数倍过渡
期刊
数学素养是评价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现代社会每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源于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要运用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课程内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等。  【教学目标】  1. 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体会计算的必要性。  2. 经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自主探索活动,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其笔算方法,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计算,形成估算、口算、笔算、验算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3. 在引导学生探索兩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感悟数形结合和
期刊
一、在算法多样化中突出数学思想  【教学片段1】  师:3.5×3是小数乘整数,你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计算吗?  生 :3.5+3.5+3.5=10.5。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根据乘法的意义,3.5×3表示3个3.5的和是多少,把它转化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来计算。  生 :3.5元=35角,35×3=105(角),105角=10.5元。  师:联系人民币的知识,化成以角为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