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前白发风怀尽,不是销魂是断魂”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v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颇出了几个会作诗的汉奸,其中诗名最大的据说是汪精卫(兆铭)、梁鸿志(众异、仲毅)、黄溶(秋岳)、郑孝胥(苏堪、苏戡、苏龛)四人。这些人的诗作,通常都不易见到。
  其中汪精卫的《双照楼诗词稿》我曾寓目。汪作为汉奸名声最大,但作为诗人总的来说只是还过得去而已,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姑举其《浪淘沙·红叶》一首为例:
  江树暮鸦翻,千里漫漫,斜阳如在有无问。临水也知颜色好。只是将残。
  秋色陌头寒,幽思无端,西风来易去时难。一夜杜鹃啼不住,血满关山。
  无论从格调还是遣词造句来看,都乏善可陈,基本上属于无病呻吟之作。
  梁鸿志的《爰居阁诗》尚未及见;黄秋岳诗只见过零星作品,不过如《感事诗一百十韵》这样的长篇五言排律,概述清朝史事,倒是确有可观。
  已经得到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目前似乎只有郑孝胥的《海藏楼诗集》。
  郑孝胥(1860-1938)之为汉奸也,以前清遗老而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特叙勋一位,赐景云章,其“汉奸之路”与汪、梁、黄三人皆有不同。而作为诗人,他的成就可算是上述四人中最高的。
  郑孝胥被视为“同光体”诗人领袖之一,同时代人对其诗颇多赞誉。张之洞称赏郑诗,有“郑苏堪是一把手”之语(此处为“是一把好手”之意,非今日官场习见之“第一把手”之谓也)。金天羽谓郑诗“睥睨一世,正不必以辋川、四灵相比附,而自成为海藏之诗,足千古矣”。汪国垣有《光宣诗坛点将录》,借用《水浒》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座次,品评当时诗人成就高下,给郑孝胥的位置竟是第二号人物“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郑孝胥诗号“海藏”,有些来历。在1923年之前,郑孝胥曾有很长时间隐居上海,筑楼自居,号“海藏楼”。表面上看当然是来自苏轼“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他自己诗中也有“四围山海一身藏,历落风嵚崎自笑狂”等句。最能表现“海藏楼”取义之作,可举其《海藏楼试笔》一诗:
  沧海横流事可伤,陆沉何地得深藏?廿年诗卷收江水,一角危楼待夕阳。窗下孔宾思遁世,洛中仲道感升堂。陈编关系知无几,他日谁堪比辨亡?
  这年郑孝胥38岁,他正式成为汉奸,还是三十多年之后的事情,此时的郑孝胥尚不乏忧时愤世之意,也有济时用世之心,一直在等待时机施展抱负。此年的另一首诗《九日五层楼登高》也反映了类似情怀:
  市楼便是等高地,我辈方随行路人。一醉不辞中酒病,九秋还斗百年身。书来兄弟颜俱瘦,愁里江山事更新。红紫打围须未老,可能摩眼向风尘?
  郑孝胥年轻时即崭露头角,23岁那年(1882年)中福建省乡试第一名,同榜中举的还有陈衍(石遗)和林纾(琴南)两大未来的名人。汪国垣说曾见郑孝胥早年有一首为他人题扇之诗:
  山如旗鼓开,舟自南塘下。海日生未生,有人起长夜。 汪国垣谓此诗“凌厉无前,寄意深远,细细味之颇有刘越石闻鸡起舞之意”,信非虚语。但后来郑孝胥编《海藏楼诗》,却未将此诗编入。
  这首题扇诗中的“有人起长夜”之句,牵涉到郑孝胥生平一件隐秘之事——“夜起”。在郑孝胥的日记和诗集中,“夜起”的记载和题咏经常可见,比如《中秋葫芦岛夜起》、《六月二十一日夜起》等等,姑举后一首为例:
  林暗幽光起,楼高碧落通。微风成独夜,凉月亦凌空。草草随残劫,纷纷谁长雄?死祺聊插手,吾道若为东。
  夜深人静,不眠而起,自然思绪万千,感慨良多。问题是郑孝胥为何经常要“夜起”?以今人生活度之,导致“夜起”者,不外失眠、加班、洲际航空旅行后调整时差,后两项郑孝胥当年的生活中不会有;据其日记和诗集来看,他似乎也未受到失眠的困扰。那么他为何经常“夜起”?而且此一习惯在他周围的朋友中广为人知。
  张荣明教授有“鹤知夜半:郑孝胥的隐秘情结”一文,考证此事颇有说服力。大意为:郑孝胥一直称自己是“白鹤转世”——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华典雅的意象,为此郑孝胥从不吃任何鸡鸭禽鸟之肉,表示“物伤其类”。而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鹤知夜半”之说,谓鹤能够知道夜半时刻的来临。所以郑孝胥经常“夜起”并让此事广为人知,其目的和不吃鸡鸭禽鸟之肉一样,意在为自己的“白鹤转世”提供证明。
  可以对张文稍有补充的是,其实知识分子中喜欢深夜工作的颇有人在,或许郑孝胥恰好也是这样的人,但他处心积虑将一个“白鹤转世”的神话附会在自己这一习惯上,以求产生神化自己的效果。
  关于郑孝胥之“夜起”,他的同时代人还有更加娱乐化的解释。郑孝胥沦为汉奸之后,昔日的同乡知己陈衍这样谈论他的“夜起”:
  苏堪堂堂一表,而其妻乃淮军将领之女.秃发跛足,侏身麻面,性又悍妒无匹,苏堪纳妾,……苏堪中宵即起,托辞锻炼筋骨,备万一起用上阵,实就其妾宿也。为妻所破,诟谇之声,闻于户外。苏堪大言欺世,家之不齐,安能救国乎!
  这段说法,深合今日小报娱乐版八卦之旨,但张荣明教授已经指出,其说不足采信,至少是严重以偏概全的。因为郑孝胥与妾相处不过两年,同居不过半年,而他的“夜起”习惯则保持了几十年。
  郑孝胥的这位妾,是当年沪上有名的女演员金月梅,据说她“妖冶绝伦”,郑孝胥对她十分倾心。虽然两人没有多久就分手了,但钱仲联认为“海藏楼诗时有涉及梅花者,大半感金月梅而发”。郑孝胥曾有赠金月梅题扇诗九首,姑举其二为例:
  收拾闲情忏少狂,自怜积习总难忘。楼中见月牵残梦,江介寻梅触暗香。尘劫坠欢殊黯黯,楚天回首转茫茫。春来一种怀人味,不待箜篌始断肠。(其三)
  一见能令万恨消,今年端复得今朝。相逢梦续西楼雨,有信人归歇浦潮。已为难言成脉脉,可堪轻别更迢迢。知君不是章台柳,好向春风惜舞腰。(其七)
  郑孝胥诗经常被许为“清切”、“清寂淡远”,但从上面“春来一种怀人味,不待箜篌始断肠”、“相逢梦续西楼雨,有信人归歇浦潮”等句看来,他一旦堕入情网,艳诗也能做得不错。不过他编定《海藏楼诗》时,这些艳诗也未编入。
  海藏楼主人正式成为汉奸,应该从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算起(尽管此前他和溥仪小朝廷勾勾搭搭已有十年光景),那时他已经72岁,他的生命只剩下六年了。然而正是这六年使他身败名裂,从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1934年,在筹备溥仪“登极典礼”时,郑孝胥赋诗二首:
  笼沙月色三千里,苏子风流九百年。忠义文章自相感,何殊謦咳接先贤。
  天骄去后凤麟至,四座群贤尽霸才。并赵歌声君莫厌,繁弦急鼓送春来。 从诗意看,他对自己的政治抉择没有什么痛苦或遗憾。如果仅就诗歌技巧而言,这两首应景之作应该算是不错的。但诗中隐然以苏轼自况(郑孝胥经常如此),在这个场合有点不伦不类。而从政治角度言之,为伪政权颂赞粉饰,则是不可原谅的了。
其他文献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刘建军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这个冬天好像分外寒冷,但是当我拿到《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时,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洒进来,与封面上明朗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心头顿觉温暖……  早就期待这本书的问世了,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的策划人是我钦佩的学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专家,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本
我没有见过梁漱溟先生。最早见到这个名字,大概在初中二三年级。有一期《读者文摘》上登了许多人生隽语,其中有几条下面的作者写着“梁漱溟”三个字。后来我考入哲学系,可以专门有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努力思考人的生命和天地宇宙的事情,也接触到了更多思想家的名字,对某些著作也仔细读过。大三大四的时候,我在长春一个小店里看到梁漱溟先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也许因为算是曾经谋过面吧,就买了一本。但其实主要是为了“纪
邓小平发动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  2008年,我主编的《引发真理标准讨论文章问世纪实》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2010年,我和张义德等同志合作编著的《邓小平实践真理观研究》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  这两本书有什么联系呢?我以为,它们的内在联系就是都谈到了1978年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两本书可以称为上下篇。上篇即《引发真理标准讨论文章问世纪实》,虽然
古代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东起洛阳),西至意大利罗马,全程7000余公里,途经中国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从天山以北进入中亚、西亚、阿拉伯半岛,直至地中海东岸,最后到达意大利半岛,或者渡达达尼尔海峡到达东欧。  在古代丝绸之路新疆(古称西域)路段上,曾经分布过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郭之国。《汉书·西域传》说:“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就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流动建筑大师。  1913年12月在北京出生的王洛宾,一生中创作了近千首歌曲,其中有50多首广为流传,真正实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他创作的歌曲。特别是《在那遥远的地方》风靡全球,被多个国家作为经典收藏,法国、德国还把这首歌作为音乐教材。  王洛宾是一个执著的音乐朝圣者。他曾经当过国民党军官,被任命为部
对于西方人来说,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无疑是一份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熟练阅读这些典籍在古代还是大有人在的,但近代以来随着各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兴起,这样的人就越来越少,逐渐成为专家的绝技了。  1911年,一个名叫詹姆斯·洛布(James Loeb)的美国人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出版一套希英或拉英对照的读本,让古奥的典籍不再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第二年,这套书籍首批的20本与读者见面,从此拉开了一个伟大的
中国四大古典奇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金瓶梅》,都有作者、版本之谜。但前三部作品的作者和版本之谜,基本上已破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在他的《三国》祖本的基础上,有两个版本系统:一是《三国志传》版本系统,二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系统,前者早于后者。《水浒》的作者是施耐庵,也有两个版本系、统:繁本和简本,前者早于后者。《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西游记平话》是《西游记》的
与7年前发表的《借我一生》一样,余秋雨给今年新版回忆录《我等不到了》贴了一个怪标签:“记忆文学”。  回忆录偏不叫回忆录,却冠以“记忆文学”的怪名称。这种标新立异当然不止是商业炒作,更是一个海派文化商人的精明考量。“记忆文学”在回忆录和自传体小说之间骑墙。墙的一边,是真人实事;墙的另一边,是虚构想象。“记忆”可能有误可能遗忘,“文学”允许虚构允许想象。早早立起这两道阻挡批评之火的防火墙,他就可以躲
随着经济发展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很多人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敬意的人,为了实现探索中国思想和中国制度的突破,更愿意将目光投向曾在中国几千年传统中切实发挥过中流砥柱作用的儒学及其制度体系。在当代中国学人中,干春松教授是较早从事“制度儒学”研究的。他借鉴历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方法,从政治哲学、世界秩序层面切入儒家思想研究,并相继出版了多部著作。干春松又推出两部著作,即《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
在自己或他人的著译之后添加“附记”,这大概是周作人写作的一大特色。周作人所作“附记”,或长或短,短者只一句话,长者则篇幅大大超过正文。这些为数不少的“附记”,有的已被其收入自编文集,有的则仅见于原载报刊,迄今仍被遗留在“集外”。本文披露的四则“附记”,即属于这种情况。  《劳动的歌六首》附记  这六首歌是本年二月中所作,曾载在《新村》杂志第三卷第三号上,后来收入诗集《杂三百六十五》里边,我在前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