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收录了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江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都教过,笔者也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教读过。实际生活中,老师们对待本文有这么几种态度:其一,看图说话,小学生就会的作文形式,高中生了,不必多讲;其二,讲这类文章对应试没有什么益处,把词语讲一讲就行了;其三,文章太深奥、太玄虚,讲了学生也不懂,不如不讲;还有,现在讲究整体感知,不纠缠细枝末节,了解个大致思路就行了……
  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确有偏颇。其实,这篇文章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我们老师细细研究,深入思考。先别谈怎么讲课,教师首先得理解得深一点,透一点,活一点。至于怎么向学生讲解,那是其次才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笔者一直认为,高中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现在有些老师赶时髦似地翻新花样地教,似乎轰轰烈烈、精彩纷呈,其实是外强中干、虚有其表,对于“教什么”这个第一要着却忽略了,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潮流。笔者没听说过鲁迅、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吕叔湘……刻意渲染、标榜“怎么教”,玩弄什么新名词,倒是这些一代宗师“教什么”的佳话流传永久。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侧重于“教学内容”“学习目的”而非教学技巧。国学大师陈寅恪关于“教什么”的原则颇值得今人崇仰:“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侧重内容,优质高效,不图虚名,真做学问。诚然,笔者并非完全否定教学技巧,而是认为应在完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讲究技巧,不能本末倒置。
  教读《前方》,从总体上看,首先应了解何为“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由照片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文体兼具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优势,照片具有视觉性、直观性、瞬间画面的逼真再现性等特点,散文具有运用语言来描摹对象、表情达意的自由度。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制约,联想翩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画面与文字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种文体兼有直观性和自由度两大优势。据此引导学生审读教材上的照片,应着眼于照片的整体特征和人物的细节特征,品味出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一辆斑驳的汽车,塞了满满一车的人;几双凝望前方的眼睛,眼神中传达出盼望、狐疑、迷茫、忧虑等复杂的内容。
  先从宏观角度观察,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引子——由照片引发,二阐述面对照片的感悟,三回应照片。但是,仅仅达到这种认识程度还是很肤浅的,一点都没有深入下去。我们不能借口“整体感知”来掩盖“理解浅薄”。
  阅读难点与理解关键在于文章第二部分,作者阐述了四层意思。
  其一,“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2~7段)(想离家);其二,“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第8~9段)(在路上);其三,“人生是一场苦旅”(第10段)(一场苦旅);其四,关于“人的悲剧性实质”(第11段)(走向前方却又思念家)。
  再概括一下,本文思路是:想离家——在路上——一场苦旅——思念家。
  以上工作属于分析概括文章思路的工作,这是阅读分析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环——江苏高考语文学科年年考到文章的思路分析,其他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也经常触及此——但是,仅仅有这个概括还不够,下面还要对这几层意思逐一分析,在分析时,又不能离开文本,不能离开微观角度的语言分析与品读。
  第一层意思:“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为什么这么说呢?与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有史以来就喜欢迁徙,人有离家远行的“习性”(第3、4段);外面的精彩世界“诱惑”人离家,离家可以获得“生命的快感”(第5段);当然,有的离家也是出于“无奈”(第6段);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人对前方存有“幻想”(第7段)。概括起来讲,原因就是文中的四个关键词“习性”“诱惑”“无奈”“幻想”所表达的内容,有的主动,也有的被动。“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就是他们艰辛离家情形的生动写照,惟其艰辛,愈见本能之难以改变、欲望之异常强烈。
  第二层意思:“命运把人抛到路上”。这一层是就抽象的意义而言的。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无家可归的感觉,在外流浪者不必说,在家的人因心中有目标,似乎仍在路上,无家可归,究其实质是心灵没有“归宿”。
  理解这一层次有难度。作者说: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这里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什么叫“形而上”,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提问学生,学生学过政治常识,他们都一致地解释:“形而上”就是“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这样的套话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其实,再追问一下,为什么这种世界观或方法论或思维方式取名为“形而上学”呢?怎么不取诸如“片面观点”“机械学问”“荒谬思维”之类的名字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讲解,深入浅出的讲解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似乎有一种倾向——老师不能讲,一讲了似乎就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也怕讲,甚至拒绝讲。似乎一切问题都该由学生“自主”解决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种倾向正掩盖了老师理解浅薄的真相,老师无“认识”“见解”可讲,于是“深刻讲解”的传统越来越远离了如今的语文课堂,取而代之的是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热烈讨论”“画面投影”“掌声笑语”等表象的热闹。
  《周易·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朝大儒王阳明也说:“形而上者隐也,形而下者显也。”
  解说:在有形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特点是“隐”,类似于今天的“抽象”;在有形的东西之下的,凭感官能够感知的东西叫做“器”,特点是“显”,类似于今天的“具象”。
  所以,文中所说“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是就抽象的意义而言的:人人生而为生存与生活而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目标随境遇而变化、更新,人从心灵深处感到难有归宿。这个“路”已经不是显性意义上的行走的路,而是隐性意义上的生命之路。由此引出下文:人生是一场苦旅,抽象化了的人生旅途不断有新的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不能停步,得苦苦追寻。   那么,本文中的“形而上”与哲学领域的“形而上学”又是什么关系呢?
  “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体系,由亚里士多德创立,其《形而上学》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圣经”。 亚里士多德本人生前手稿上的名称是《一切存在背后的存在》(being as being),几百年后,日本人井上次郎根据中国《周易》上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表述,把“一切存在背后的存在”译为中文“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天才的翻译,一直为后人沿用至今,连中国的大学者严复都未能抗拒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批判继承人类一切哲学的传统,概括《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形成了现在中国通行的对“形而上学”的基本认识,亦即前文同学们对此的表述。
  第三层意思:“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这么说呢?文中阐述了三点理由:照片上的人挤在车厢里,满脸“惶惑”“茫然”,自然是苦旅;钱钟书、丰子恺都表现过这种苦旅;抽象化了的人生旅途,不断有新的目标等待我们去追求,作者认为也是一场苦旅。这一层意思,由实而虚,由旅行实景引申到人生虚景,惟其不易,故称“苦旅”。
  第四层意思:关于“人的悲剧性实质”。“人的悲剧性实质”有三:“总想到达目的地却又总不能到”“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无法还家;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处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作者在这里把这“家”意思又分解为两层:作为“家的形式”的形而下的“家”——实实在在的家,具体可感的家,可能是祖籍、出生地、父母呆的地方;作为“家的意识”的形而上的“家”——抽象意义上的家,精神的寄托,事业的有成,人生的归宿,其实也就是人生的目标和追求。文中引用了古诗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更生动地表达了这种感受。
  进一步解释“人的悲剧性实质”:
  人在前进过程中,一个目标达成了,新的目标又在前方,所以人永远在路上。
  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奋斗的艰难时常又使人思念原点、回归本原,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人即便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却又抛不开人生目标与追求,所以人总是在矛盾中前进。
  需要指出的是,曹文轩先生在《前方》中关于“家”的悲剧性的阐述,尽管已经将人生本质的悲剧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又简约凝练,但是文章总体的情感倾向不是绝望或消极,其要旨在让读者正视人生的苦难,经过心灵的洗礼之后能够变得更纯粹,对社会的浮躁更警惕,对理想的追求更执著,对人生的历程更珍惜。在对高中学生的阅读引导中,尤其要注意和把握这一点,作者无意用悲观的情绪感染读者。作者感慨和赞美的是人生悲剧的崇高美。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结束《前方》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水到渠成地作如下讲解:人生总是充满坎坷和辛酸的,如果你能克服这些困难,你就会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做更多的事。人生不能停留在痛苦中,而要在逆境中学会前进,学会生存,实现更宏伟的计划,去开创更伟大的事业。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在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启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会有追求,有理想,才会永不满足,要离家不断向前方,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的前提与基础,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静下心来,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力求理解得深刻一点,准确一点,科学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同样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品读语言文字是根本,任何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分析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只有把工具性运用好,发挥好,人文性才可水到渠成。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片面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笔者认为正确的态度是抓住工具性不放,人文性要表现得自然得体,应当是一个“水乳交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浑然天成的过程。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中学]
其他文献
“三主四式”导读法是钱梦龙于1982年针对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讲读”教学模式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它有着明确的科学内涵:“‘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读教学改变了语文“讲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格局,促就了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促就了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互动,促就了语文教学由教
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五单元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教材注解为“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的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将“朱阁”理解为“朱红色的楼阁”,即“红楼”,指华美的建筑,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绮户”的“户”字自产生以来基本义项都是“门”,以及由“门”这个义项衍生的其余含义,遍查古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无“窗户”这个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探究”题的身影,江苏卷对其更是青睐有加。多年来,一直以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出现,赋分为6分。然而,在历次的模考中,学生答题情况均不理想,甚至在最近的一次全市统考中,该题目市均分仅为1.0分,得分率为16.7%。学生对此类题型有了“恐惧症”,在考场上对此题往往束手无策、乱写一通。笔者拟就散文探究题进行专项研究,拨去探究题上的“迷雾”,给学生以实用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能从容
【评议样本】  1.温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论争及思考[J]. 中国教育科学.2015(3)  2.王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的比较研究[D]. 青海师范大学.2015  3.彭艳.上海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5  4.曲慧敏.上海高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5.刘燕飞.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和助读系
四川何立新发来《随笔如何表现生活滋味》,近30页面,洋洋3万余言,系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刘勇写作教学专题,嘱我为之作一评述。二位与我,算得忘年交。两位青年才俊于教学及教学研究,从不让人,尤其刘勇,我几次到他的学校,听他的课,评点他的课堂教学,感觉这些年,他各方面长进不小。如今,他已是特级教师了。  这《随笔如何表现生活滋味》的专题,就见得出他作文教学的眼光。  在有关“随笔”作文教学的“
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依旧以新材料形式呈现,与往年相比,介于“务实”和“务虚”之间。如何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从材料的语法分析入手。对材料的审读和阅读理解的考场相比,更突出了读者主体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借鉴接受美学的一些观点来探讨立意过程。  一、对作文材料的语法分析  ①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②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③有时这是
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然而,长期以来,散文教学流于形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诸如此类的概念术语屡屡见诸散文教学的课堂。散文教学长期处于钟摆状态,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散文到底教什么?这成了一线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难题。李海林教授指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基本属性是审美。但是散文进入了教材,“即使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其重点也不在其文学审美属性,而在其语文审美属性”。结合自己的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中,如果只运用一种人称,要么就是第一人称,要么就是第三人称。但事实上,在叙事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多种人称相互转换的叙述方法,因而,形象生动鲜明,意境清新优美,意蕴丰富深邃,主题更加深化。正如艾青所说:“诗人应该为了内容而变换形式,像我们为了气候而变换服装一样。”①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也是享誉文坛的长篇抒情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样式,我国先秦时期就
笔者有幸聆听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两节同题异构课,两位执教者同样出彩,更重要的是,两节公开课以不同的解读角度设计课堂,呈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引发了众多听课者对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考。  思考一:古典诗歌教学意义何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散曲各领风骚数百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余秋雨先生是这样评价古典诗歌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
嵌套式结构(也称套层式结构)指的是一环套一环的复杂的叙事结构,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的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  《驿路梨花》选用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习略读”。但是,作为叙事性文本,本文的学习重点笔者以为可以放在小说的“嵌套式结构”上。课后“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呢?谁是小茅屋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