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农村孩子写好作文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以来想写一篇关于“如何引导农村孩子写好作文”的文章。每每提笔,却不知从何说起。有时与同事闲聊,发现他们在对待学生作文问题上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总认为农村孩子见识少,没有什么可写,而我却不这样认为。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我认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应该指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发现农村景色的美,叙述乡间的趣事,抒发爱家乡的感情,体现鲜活的“乡土气息”,写出自己的特点。具体来说,我注意紧紧抓住“激情”、“观察”、“积累”、“读改”四个环节,指导学生写“乡土”作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文指导课,我多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某一情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在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之后,再开始习作。如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热闹非凡的街道,更没有风景如画的公园,叙事写景找不到内容。我告诉学生,这是大家对农村生活熟视无睹的结果。于是,我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实地观察。在边走边细心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同学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地劳动;有的说看到了滚滚麦浪;有的说看到了鲜红的大苹果、黄澄澄的梨等累累果实;还有的说看到了蓝天白云下燕子在空中穿梭、麻雀飞来飞去;看到早晨山林的薄雾,看到黄昏家家户户的炊烟……我进一步启发:“同学们,看到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一阵沉默之后,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家乡确实很美,我们应该热爱家乡,长大以后,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有的说当我看到那累累果实时,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满脸的汗水,一身的泥土,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粒粒皆辛苦”;有的甚至说我看到农民伯伯浇地漫灌时,就想到:长大后,一定要把它改造成节约用水型的灌溉形式……
  由此可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致地、多角度地、多方面地观察事物,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使其产生联想,体会事物的内在和本质,这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
  让学生看图说话谈感受,也是丰富学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的好方法。我把准备好的表现农村生活体现农村特点的挂图一一挂在黑板上,学生仿佛置身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图画中,有的被《梨园飘香》所吸引;有的被《鲜红的苹果园》所陶醉;有的在图画《马》上似乎看到了调皮的小马驹在草地上撒欢;还有的在数《葡萄熟了》的画面上的那一串串累累果实……学生沉浸在美景之中,这些熟悉的景物深深地唤起了他们的爱乡之情,激起写作的冲动。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只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乡村有写不完的美景,抒发不尽的感情。
  当然光指导观察还不够,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自觉地积累写作素材。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观察日记。观察日记的内容除了写观察者的姓名、时间、地点、天气情况外,主要写观察的对象、观察到的内容。观察的内容包括事物的特点、所产生的联想等。这样,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感知敏锐了,联想丰富了,写作素材也就多了。
  除了抓好“激情”、“观察”、“积累”这三个环节外,我还着力抓好“读改”这个环节。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互看、互读、互评、互改等系列群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互读、互评、互改中的主体作用和互动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
  昆明市嵩明县嵩阳镇凤雏小学
其他文献
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解决语感为标志,而朗读教学正是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创设情境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期刊
“理念决定一切,态度决定高度”,“思想是先导,思想指导行动”。从事农村乡镇中心学校教务工作多年,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理念引领着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重在落实。  一、树立三种观念  一是学生素质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学生特长,养成良好习惯为目的”的学生素质观念。具体做到:一是开齐课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阅读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培养阅读兴趣以及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根据低年级教材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把自主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层次地读整篇课文,由读得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通顺,读得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期刊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描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课文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地描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和陶马俑进行描述,抓住其神态和气势一一描述,展示其鲜明的个性,各异的神态。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以及抓住特征描述就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表达,提升阅读品质,还课堂以
期刊
不久前,我读了一篇文章——《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我惊讶于作者身上所蕴藏的那股孩子气:“教了四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他乐在其中……  也许,你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就写过《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一文。”其实不然!“变个小孩子”往往是小学教师的一个成长目标,美妙而和谐的境界,每每可望而不可及,对于一般的师范生是这样,对于身处第一线的我们亦然。尽管
期刊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然而,一些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认识的“主观化”、
期刊
教材简介: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有根据,坚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而且还蕴含着引人思考的道理。
期刊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要求周长的平面图形。在开展“边远农村校本培训中的‘同课异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活动中,笔者听了几位教师执教这个内容,感触颇深,现把精彩片段呈现,与同人共思共享。  片段1:类比迁移,提出猜想  教师出示1个正方形卡片,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你
期刊
读了《老师,知足吧》一文(《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2年第10期),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有些许别样的感触。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二十余年的教师,我和众多的同行一道在教育之路上前行、体验并感悟着。当重新拾起这个话题,不敢说是浮想联翩,却也有难以释怀之感。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原本就是一个充满意向的词汇,不是谁都甘心情愿领受的,我不怀疑龙德芳老师《以背
期刊
计算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计算参与了所有的数学学习过程,而验算就是它自纠的一面镜子,它们如影随行,不可分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使学生具有计算能力,要重视学生验算方法的指导,培养验算的习惯。”可是,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除了在教师的规定或题目的要求下进行验算外,大都不会自觉验算。验算似乎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累赘,更甚者在计算中出现了很多为了完成验算任务而滋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