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以培促教,带所有人一起前行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anmi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陈春从贵州民族学院毕业,带着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荣誉称号,她开始和师姐一起自主创业,闯荡社会。时隔三年,自主创业的经历让陈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适合做教育的人。她决定回归大山深处,当一名乡村教师,因为农村的孩子更需要自己。她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将新的教育理念带给山村。2010年9月,适逢县里招教师,经过半年的层层考核,陈春从一千多人中脱颖而出,于2011年3月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身份走进了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保基乡中心小学的校门。
  孜孜不倦,以培促教
  初入學校,陈春便面临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局面。全校79名学生,10名教师,6个班,一个班10来名学生。学生人数虽少,但有三分之二都是苗族,连普通话都不太会说。陈春第一次在班上点名,有两个孩子甚至连自己的汉语名字发音都不知道。这三分之二的苗族孩子虽然上课也认真听讲,可一下课他们就用苗语交流,让初来乍到的陈春仿佛置身异国他乡。那时,陈春是全校唯一的女老师,孩子的不信任,性别的不协调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她不止一次怀疑自己是否该继续在大山里坚守岗位。
  带着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孩子成长的期待,陈春在一次次动摇之中坚持下来,在大山里一待便是八年。这八年里,陈春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她抓住一切机会,走出去学习,以省、市、县,教育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多种角色,参加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全国一流高校的在职进修。每一次培训陈春都会收获满满,她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创新的教学模式回到学校,与同事分享,在班级实践,再在全校进行推广。孩子们从最初的害怕英语,渐渐地变得喜爱英语,从胆怯变得自信。这样的巨变对于苗语是母语,普通话是第二语言,英语是第三语言的孩子们来说,是空前的。孩子们的变化也让曾经迷茫的陈春一点一滴地坚定自己的内心,农村的孩子也是有前途的!2012年,陈春在六盘水市举办的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上斩获二等奖,这一次的获奖让陈春更加自信, 她始终坚信,时代永远不会抛弃爱学习的人。
  探索适宜乡村儿童成长的实践道路
  立足于三尺讲台,陈春一直秉持“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教育信条。每当她把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送入他们理想的中学,心中收获的喜悦、幸福与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在新时代做一名教育工作者,首要的能力就是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要能用高科技、新思路、新理念引领孩子们。
  每年开学的前一周,陈春都会花时间去思考、去准备、去品味,如何让孩子们在开学第一课上能总结上学期的得与失,并制定出合理的学习目标与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陈春以立德树人为先、授业解惑为辅,以小组探究为主的形式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孩子在陈春的课堂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课堂是舞台,孩子们都是自己的主角,而陈春只是充当一名导演。让孩子学有自信,活有尊严,陈春的课堂总是充满掌声、鼓励声和欢笑声。
  陈春说自己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她的课堂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念与制度,班规的核心便是尊重每一名同学并理解自己父母的不易与对自己的期望,思考作为班集体的一员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义务。这样“务实”的班规让孩子们都找到了作为主人公的自我定位,整个班级因为相互理解而融洽,因为善于思考而进取。
  共同前行,走得更远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校永远是一股绳。幸运的是,八年来,陈春始终受到家长的高度信任与支持。每一年开学季的家长会,她都会跟所有家长谈论一些家庭教育类的话题,并有意识地给他们分享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让更多的孩子得以在有父母关爱的家庭健康成长。通过这样长期的大面积辐射,更多的家长意识到,老师终究是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拐杖,自己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只有家长不断进取,不断学习,才能真正教育好子女。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走得更远。深谙此道的陈春会将自己外出学习得到的收获都分享给身边的同事。连续三年,陈春为乡里一百余名教师开展免费讲座,为不同学段的老师答疑解惑。
  要给同事做讲座,准备是一件挺“烧脑”的事,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小学、初中不同学段老师的不同需求,还要让自己分享的内容年年有新意,可借鉴、可实操。因此陈春的讲座同样务实,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有许多实用的教学案例穿插其间,这些案例让老师们感同身受,找到共鸣,对讲座内容大加认可。三年来,保基乡的英语成绩从之前全县倒数逐渐上升为中上水平。2017、2018年,两年来陈春不断深入课堂为学校青年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以她的名师工作室为助推,采用请进来带出去的方式,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一路走来,陈春通过自己的成长,带动了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成长和同事的成长。陈春说,她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乡村教师是有前途的,乡村教育是有蓝天的。虽然今年她由于家庭原因调至县郊学校,但教育之路未停,她还会带领越来越多的同路人一起前行。
其他文献
三尺讲台之外,我们的老师是怎样的?  运动会,走红毯,变身学生,成立俱乐部……在带领同学们阳光学习的同时,老师们自己也是潮流十足,不时来点“致青春、致梦想”的主题活动。“老学究”的时代已经过去,老师们也是最具有青春活力的一个群体。  看看来自学校现场报道,不同老师们是如何“致青春”的吧!  宁波市第二中学  伴随着“提供孩子想要的便捷,服务好每一位教职工”的使命,宁波二中的“松竹新苗 ”亲子俱乐部
一场“闹剧”引发的思考  21年前,屈倩清从师范学校自然教育专业毕业,本应成为一名专职的自然学科教师。但当时的普遍现象是,自然这种“豆芽”学科教师,都是要兼任语数英学科教学。所以,在任教自然学科的同时,屈倩清还要教语文。她在语文学科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对自然学科教学的研究就越来越少。本想着教学生涯就这样理所当然地“混”下去,直到一次自然课上,一个学生启发了她。  这节课的内容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变化。课
求学于北京,就业于西安,追梦于深圳,三次位移,三座城市,于鲁江而言,和眼界一同被打开的,还有对教育思考的边界。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多年的探索让鲁江逐渐沉淀出答案,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他将从教31年来的经历娓娓道来,将个人的思考与感受毫无保留地对我们进行了真诚的讲述与分享。  电话那端的信号时好时坏,依稀还能听到匆匆走路的声音。采访时,鲁江刚结束一场腾讯云会议,50分钟以后,还
普遍来讲,学前幼儿对游戏的规则意识较弱,随意性比较大。我们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讨论,如何巧用标识来帮助中班幼儿形成秩序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好习惯。  由案例引出的问题思考  案例1,闹哄哄的剧场。“剧场”中,摄影师不断地在给客人拍照,客人走来走去在挑选衣服,看看这件又看看那件,衣服散落一大堆,化妆品堆得乱七八糟,有些顾客等不及了便自己随手拿道具,剧场里人多嘈杂,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案例2,
娄延果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校长,中学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石家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石家庄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河北省化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高中化学竞赛委员会核心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研究与培训专家团成员。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方向研究。曾在栾城师范学校、栾城中学、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任团委书记、教师、教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和几位志同道合者近年提出了“假语文”的概念。王旭明说:“从理论上来说,假语文就是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现象。”  《斑羚飞渡》是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小说。小说描写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  网上有个语文教师讲解《斑羚飞渡》的教学课件,印证了王旭明的说法。这个课件为“思考”做了这样的定向:“从这群斑羚的身上,我们看到羚羊具有
采访在马小宇下课的间隙进行。她扎着简单的马尾,说话干脆利落,节奏明快,毫不拖泥带水,她笑着说采访结束以后,还要赶去上课。  上课,是马小宇成为老师二十多年心中最重要的事,有多重要呢,曾经她上午上完课,下午才到医院生孩子。听起来实在是令人震惊的敬业精神,也不得不令人感叹孩子自己将出生时间选得巧妙。而这一切在马小宇本人看来却道是寻常。  马小宇的母亲也是一名教师,一位平凡、朴实无华的老师,虽然她没有参
在何加伟儿时的记忆中,家对面有一所小学校,老师白天忙着为孩子們上课,晚饭后又忙着为大人们上夜课,空余了,老师还为大家写写对联,讲讲故事,谈谈科普,聊聊“如何做人”的话题。于是,在年幼的何加伟的认知中,老师代表着无所不能,受人尊敬。“自己长大了也能当老师就好了”,1983年初中毕业,追随着初心,何加伟填报了师范,立志要做一名人民教师。  从教生涯的第一站是南部县较为偏远的丘垭乡联盟村小,学校条件极差
一寸心是对教师的信仰,三尺地是对讲台的热爱。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在黑板写下板书、第一次开家长会、第一次讲公开课……从懵懂无知慢慢地走向成熟,不变的是从教的初心——用心育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教育,是亦师亦友,是度人度己。好的教育是“浸”出来的,“润”出来的。  师生共成长:从“保姆”到班级“合伙人”  曾经的我,是一个典型的“保姆型”班主任:班级各种
作 者: (日)渡边淳一  出 版 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回想自己的生活,你有過类似这样的经历吗?在工作中为了领导的一句话,而成天闷闷不乐?为了生活中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爱人闹得不可开交?别人对餐桌上的饭菜吃得津津有味,可你总觉得某个调料放多了,无法入口。如果有,就充分说明了我们需要培养一种能力,那就是顿感力。顿感力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才能。  当下的社会,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