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社会主义的结构演进及理论述评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gfen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以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为目标的一种理论和思潮。市场社会主义在理论进程上经历了“初创—发展—突破—最新发展”四个阶段。文章从计划与市场关系方面追溯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并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出评析,尝试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一点思考。
  [关键词] 市场社会主义 计划 市场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或模式,是对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笼统称谓。梳理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把握其基本主张,明辨其理论得失,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深入认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其主要的发展脉络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即从计划主导机制论→市场与计划并存的二元机制论→市场主导机制论。据此,可以把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计划模拟市场的“兰格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
  作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能否独立于以至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热门话题。20世纪30年代前后,发生了一场围绕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大论战。论战的一方以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L·Von·Mises)、哈耶克(F·A·Hayek)为代表,另一方以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兰格(O·Lange)为代表,结果产生了“兰格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米塞斯、哈耶克等人断言,“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可能进行合理经济计算”。米塞斯对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组织方式进行比较后指出:如若没有自由市场而用共同社会的人为的计划代替市场的价格机制,以劳动时间作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分配的尺度,则合理的经济在逻辑上不可能实现。
  针对米塞斯、哈耶克等人的观点,兰格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中论证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经济计算、合理分配资源的可能性。他继承了泰勒的社会主义经济可以通过反复试验纠正错误、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达到目的的思想,指出“‘试错法’也适用于消费选择自由和职业选择自由都不存在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在那里资源分配不受消费者偏好的指导。”兰格认为:根据“试错法”,利用价格机制的计划手段,在只存在消费品和劳动力市场而不存在生产资料市场的前提下,解决生产资料价格问题,通过模拟市场求解线性方程组确定物价等一系列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兰格模式”是一个“模拟市场社会主义”,它还未脱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该模式中不存在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真实市场,不存在针对生产资源的使用而进行的竞争,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是在竞争中自发形成,而是自上而下地制定和推行的。因此,“兰格模式”就其运行方式而言,不外乎是一种主要运用价格调节手段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毕竟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的最早理论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微观经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确认了市场机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重大意义。兰格的市场与公有制兼容、计划与市场并存以及效率与平等相一致的思想,不但被以后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所继承,而且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和改革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启示。
  二、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
  二战后,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人们既不愿意抛弃计划这个“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力图利用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因而出现了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著名的有布魯斯(Wtodzimier Brus)“含有受控制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奥塔·锡克(Ota Sik)的“社会主义的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科尔奈(Janos Kornai)的“有宏观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亚历克·诺夫(Alec Nove)的“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等模式。
  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于1961年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市场》一书,他分析了集权模式的弊端,主张实行劳动者自主管理的国营企业与宏观经济中央计划结合的市场社会主义,认为国家通过控制市场来引导企业决策、引入市场机制的中央计划经济的分权模式是可供选择的一种合理模式。捷克经济学家锡克描述了一种被称作“社会主义的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他指出:“单靠市场或单靠没有市场的国民经济计划都不能保证经济的有效和符合社会长远利益的发展。”市场信息应成为计划制定的依据和执行的标准;计划还要为市场规定方向,以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匈牙利科学院通讯院士科尔奈于1980年发表的《短缺经济学》中提出“宏观间接控制下的自由市场理论”,认为传统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就是“短缺经济”,进而指出造成短缺的原因就在于国家对于企业的“父爱主义”。要消除短缺,必须改变由国家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状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英国经济学家诺夫在1983年发表的《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书中,把矛头指向马克思的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论忽视了经济计量化、机会费用、可替代材料的选择等问题,将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了不恰当的分离,以致只能按无差别的劳动时间确定价格,使用价值之间却无法进行比较和计量。
  分权模式是一种二元市场机制论,人们已经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试图在计划的有效控制下,尽力发挥市场的作用。然而,分权模式与兰格模式一样,都是在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利用市场。从根本上说,它没有摆脱计划——市场的二元模式,在计划与市场如何运用上,往往顾此失彼,如南斯拉夫、匈牙利两国都承认“尚处于计划与市场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两不像’状态”。在市场经济如何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问题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即在市场机制与公有制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上,也没有找到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案。
  三、“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英国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这就是“市场主导的社会主义”的确立。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利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市场”是配置经济资源、分配经济权力和协调经济决策的手段,而“社会主义目的”则是人们为消除现有社会的弊端而要努力实现的一系列目标,包括消除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实现收入、福利、地位和权利等方面的较大平等,以及满足基本需求等。从历史和实证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绝非是市场经济的唯一特性。“资本主义和市场的联姻可以分开理解,即尽管资本主义完全脱离市场是不可能的,然而市场完全脱离资本主义是极为可能的”。
  英国著名市场社会主义者索尔·埃斯特林(Saul Estrin)从资源配置、现代工业物质文明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对“市场主导机制论”作了全新的论证。从资源配置来看,如果将计划作为主要的经济机制,市场机制就会式微,而且会弱小到无所作为,中央计划体制必然会压制和损坏市场机制以及市场兴旺所赖以为根本的主要特征,即冒险精神、企业家精神以及竞争精神。据此,埃斯特林主张“最好将市场作为主要机制,只是在有需要之时才用非市场机制对它进行补充。”当非市场机制无所作为时,一个发育完好的市场制度可以作为依靠而予以运用;从物质文明来看,“在一个希望采取社会主义目标的复杂工业社会中,市场应成为交易机制的主导形式。”它们与其他制度一起,能够以令人满意的方式为一个经济制度配置资源提供信息和刺激;从社会制度来看,市场和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普遍特征”。
  “市场主导机制论”突破了长期以来在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下对市场与计划二元机制如何结合问题上的犹豫和徘徊,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区别开来,并通过市场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把效率和平等、民主、自由结合起来,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思路。但市场社会主义出于对苏联东欧中央集权社会主义的反感,也出于对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的反思,它逐渐转向自由主义。埃斯特林公开声称,市场社会主义“激进的重新取向”,“这意味着要对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集权手段干涉经济的倾向加以抑制。也许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我们对国家恰当角色的认识的改变。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官僚权贵的意图和政府干涉的效率极不信任,这使他们激赞放任自由。”[8]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20世纪70、80年代虽然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但却付出了同自由主义合流的巨大代价。
  四、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新建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社会主义思潮非但没有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潮和新保守主义思潮的盛行而销声匿迹,反而成为西方左翼理论家和知识分子反思传统社会主义、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重構未来理想社会蓝图的热门话题。他们认为:虽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但“幸运的是这项工作不是不可能的,有许多关于如何改善旧模式的观点,有许多教训要从20世纪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中汲取”。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唯有他们设计的市场社会主义才是“能够将自由经济的自由和效率与社会主义的人道和均等理想结合起来的第三种选择”。为此,他们设计了各种具体的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
  第一,罗默(John Roemer)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主张建立独特的“证券”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把全国所有企业的资产以证券货币的形式平等地分配给所有年满21岁的公民,公民用所分证券购买企业股票以获取股息收入。该模式用“证券”分配企业利润,实现社会公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利用银行和股票市场等市场资本主义成功微观机制的模式实现效率,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扬克(James Yunker)的“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主张将资本的个人所有转化为公共所有,消除非劳动挣得的私人资本所有权收入,通过对因资本占有不平等而造成的收入不平等的限制来促进社会平等。该模式从公平与效率结合方面考虑社会主义的改革设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没有过多触及资本主义的实质,而是在肯定当代资本主义效率的同时试图扬弃不公平的现象,至多称得上是从实用方面出发的一种与资本主义结合的改良设想。
  第三,米勒(David Miller)的“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他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出现很多问题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市场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限制了市场优势的发挥,工人阶级完全有可能离开资本主义而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他认为市场可以为社会主义提供更高的效率、民主和自由。可见,这种模式更多地关注平等、公正等价值目标实现的微观机制,寻求的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法和道路。
  第四,施韦卡特(David Schweikart)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企业由其工人民主管理;日常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新的投资由社会所调控;不存在资本市场;对外贸易不是“自由”贸易;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可以发挥作用。该模式主要以公平和效率的结合为目标,肯定了工人阶级的自我管理机制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模式提出的劳动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有利于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但过分强调民主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的大局。
  总之,这些新模式虽然对如何改造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设计出了各种侧重点互不相同的具体方案,但他们都把市场与社会主义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市场通过改造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作为其理论前提,力图把市场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实践,从而使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主题的论证深入到了更细致、更具体的层面。
  
  参考文献:
  [1] [日]伊藤诚:现代社会主义问题[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73
  [2][波兰]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
  [3][捷克]奥塔·锡克.第三条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9
  [4][英]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 市场社会主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14、14、107、144、2
  [5][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118
  [6]David Miller: Market,State and Community: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Market Socialism [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9,2
其他文献
不确定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用微分包含来描述系统的不确定性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微分包含系统比一般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更具有广泛性,例如线性时不变系统、区间系统、多
由于自相关过程的特性,其观测值不满足传统统计过程控制理论(SPC)对观测值的基本要求—观测值相互独立,所以使用传统休哈特控制图控制自相关过程会引发大量虚发报警,而且对过
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本文从分析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每年担负着大量的护生带教工作,为护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我们对护生实习期间的护理技能、专业知识、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进行了认真
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对多样的经济环境、复杂的政治环境、多元的文化环境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主体性
相对于状态空间系统,广义系统能够更好地描述一些实际系统。另一方面,时滞现象常常出现在很多控制系统中,时滞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和不稳定。同时,马尔可夫跳变系统
本文针对一类特殊的Loenz型自治微分方程,提出了一个基于Lyapunov理论的辅助搜索方法。主要思想是通过构造满足一定条件的Lyapunov函数的导数,进而反推出系统方程的形式。和
临床输血是现代医学中十分重要的医疗手段,特别是成分输血为急诊抢救、临床治疗等提供了有力保证。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输血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涉及多个专业的新兴学科。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