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化学条件对生物炭吸附四环素的影响研究

来源 :化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q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竹子木屑为原料在两种热解温度(300℃和450℃)下制备了生物炭(记为BC300和BC450),研究不同水化学条件下(pH、离子强度和Cu2+)生物炭对四环素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种水化学条件下,BC300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要小于BC450,这是由于后者的比表面积更大和极性指数更强;溶液中pH的升高(4.0~10.0)或离子强度的增大(1~20 mmol·L-1 NaCl),影响生物炭和四环素之间的静电作用,从而导致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吸附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然而,Cu2+存在条件下却展现出相反的趋势,随着Cu2+浓度的升高,四环素在两种生物炭上的吸附量逐渐升高,而且这种增强效应对BC300的影响更加明显,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与Cu2+在BC300上具有更大的桥连作用(cation?bridging).本研究结果为生物炭去除环境中四环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该文针对普通高校环境设计专业“重创新、强实践”的新需求,在教学中引入“工程项目制”教学模式,分别阐述了此模式的内涵、运行机制、考核评价体系,探索这一模式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前景.
生命科学是主要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学科,其对每一个现象的解释都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生命科学教材按照系统器官,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组织编写与教学.在这种框架下,学生学到的知识常常是碎片化的,不利于总结和融会贯通.习惯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演绎进行学习训练的理科学员,常常感到生命科学难以理解,只是死记硬背.事实上,生命科学并非是零碎的实验性学科,生命演化自有其遵循的规律和深层逻辑.通过引导,将生命科学的研究技术、运行规律及评价方法贯穿于生物医药等相关学科的教学,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本科网络直播教学成为特殊时刻的非常选择.本文以苏州大学生物学通识课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例,探讨了高校网络直播教学的相关实践探索,教师将网络教学平台与班级课程微信群等紧密结合进行网络直播授课,综合运用多媒体内容呈现形式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辅助教学目标达成,并密切关注线上课程教学全过程.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明显,该网络直播教学模式得到学生广泛认可.
本文以提升学生操作使用生物电镜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建成了“细胞超微结构分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再现了生物样品制备、超薄切片、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全过程.通过教学实践表明:生物电镜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打破了传统线下生物电镜实验在设备、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生物电镜实验线下实践教学效率,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为贯彻陆军首长指示和学院启动课程智慧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在认识和理解智慧教学的基础上,该文围绕机械基础课程智慧教学资源建设与智慧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并就加强智慧教学提出合理意见与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智慧教学落地见效,做好体系化课程改造“下篇文章”.
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综合实验”课程改革为例,探索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教师把最新的科研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实验技术获得课题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改革后的“植物学综合实验”课程不再单独设置验证性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将科研课题带入课堂,通过课堂教授三个主要的实验技术:石蜡切片实验技术、免疫定位实验技术和原位杂交实验技术的同时,引导协助学生获得科研数据,通过实验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环境化学是环境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环境化学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课程体系繁杂且分散等痛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教学内容的整合精选、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以“金课”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建设标准,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强化科研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助力环境化学一流课程建设.
对本科生植物识别能力的训练是高校生物、农林相关专业重要的实践内容之一.扬州大学以“互联网+”的发展为契机,应用Unity3D、显微数字成像、电子地图、SQL数据库等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包含植物标本采集、植物解剖、植物描述和植物识别数据库等资源的线上实验教学平台.教学团队通过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植物识别实验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拓展了实验教学时空,提升了实验学习效果,实现了碎片化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的目标.
该文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依托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结合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要求,进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以“汽车白车身成形制造全流程虚拟仿真实验”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是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核心模块,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主战场作用.“高等军事海洋学”是国防科技大学面向海洋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结合学科专业和教学对象特点,从教学目标顶层设计、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探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实践,不断提升专业课程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