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顺序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w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顺序及对颈清扫术的指导意义。

方法

对67例下咽癌患者的75侧颈清扫整体标本连续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顺序。

结果

75侧颈清扫术整体标本中,淋巴结转移63侧(84.0%)。63侧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颈清扫术标本分析的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率由高至低依次为Ⅱ区(90.5%)、Ⅲ区(76.2%)、Ⅳ区(41.3%)、Ⅴ区(15.9%)、Ⅰ区(7.9%)和Ⅵ区(3.2%)。Ⅰ~Ⅵ区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颈部出现1枚淋巴结转移时,淋巴结转移位于Ⅱ、Ⅲ区;当颈部出现2枚淋巴结转移时,淋巴结转移位于Ⅱ、Ⅲ、Ⅳ区;当颈部有≥5枚淋巴结转移时,淋巴结转移位于Ⅱ、Ⅲ、Ⅳ、Ⅴ、Ⅰ和Ⅵ区。按颈部淋巴结转移出现的先后顺序、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及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分布,可将Ⅱ、Ⅲ区确定为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第1站,Ⅳ区为第2站,Ⅴ、Ⅰ和Ⅵ区为第3站。

结论

通过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站序的确定,为颈清扫手术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贵州2012—2015年风疹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方法于2012—2015年贵州省麻疹网络实验室共采集390例疑似麻疹病例,并从中诊断出25例风疹病例,使用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经Real-time RT-PCR方法鉴定为阳性的风疹病毒分离株,采用RT-PCR方法扩增风疹病毒E1基因两个核苷酸片段(480 bp和633 bp),在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拼接后,基于基因定型靶基
目的估计危险因素控制对203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期望寿命和劳动力人口损失的影响。方法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的结果,根据慢性病死亡风险与危险因素暴露的相关性和比较风险评估理论,计算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分值,将慢性病的死亡例数分成可归因和不可归因两部分。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出2030年危险因素暴露和慢性病的不可归因死亡例数,进而获得2030年慢性病的死亡例数。以WHO提出2025年全球主要慢
期刊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特征的术后预后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1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连续收治的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84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临床上常用的21个临床指标进行研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术前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和术中出血量3个临床指标的截断值(cut-off值),以Kaplan-Meier法和
目的通过启东地区的肝癌筛查实践,探讨在肝癌高发区开展高风险人群肝癌筛检的筛查效果。方法根据中国癌症基金会癌症早诊早治专家委员会制订的方案,对启东地区筛查发现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采用甲胎蛋白(AFP)联合超声检测的方法开展每年2次的诊断性筛查,评估筛查效果的指标为任务完成率、肝癌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对筛查患者开展随访,随访截至2016年3月31日。采用寿命表法计算观察生存率,并比
目的研究不同医师和同一医师之间直肠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磁共振扫描仪上行直肠MRI常规序列、双指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模型(IVIM)和动态对比增强(DCE)-MRI序列扫描。由1位从事消化道肿瘤影像诊断专业15年的医师,在b值为1 000的IVIM序列图像上选定用于测量的肿瘤最大层面。由2位医师(医师1和医师2,分别从事消化道肿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初衷是将局部晚期乳腺癌通过化疗缩小肿瘤,来提高手术的根治程度(安全性),期望改善患者的生存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新辅助化疗是在有可观察的原发肿瘤的基础上给予治疗,能及时评估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然而,当今对乳腺癌的治疗理念要求全程管理,这就要求临床医师依据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信息等制订出总体的治疗策略,并根据新辅助化疗不同的疗效适时合理
目的探讨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以优效性设计,收集北京4家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且腹部症状中医局部辨证为寒证的患者入组。区组随机化将患者按1∶1比例分组,在常规治疗(营养支持、胃肠减压、促胃动力药)的基础上,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予胃瘫外敷方或安慰剂穴位(中脘、神阙穴)贴敷,治疗14 d或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