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后危机时代竞争优势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t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企业而言,危机开始之初,关键是信心;危机进行中,关键是危机管理;危机之后,关键是竞争优势打造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从宏观层面观察,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最坏结果可能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全球经济似乎也已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势必会进入一个新阶段。
  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分依赖外向型发展必须转向外向与内需型并重,中国企业面临国际化扩展的机遇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产业结构升级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压力和长远机会,这些问题都是国企在金融危机后必然面对的命题。
  对于企业而言,危机开始之初,关键是信心;危机进行中,关键是危机管理;危机之后,关键是竞争优势打造。所谓“能力决定前途、素质就是命运”,必然是国企在金融危机之后发展的真实写照。
  鉴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定位及地位,实现持续发展势必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对于一些深层次问题反应的滞后性所致。与外企、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危机中多了一些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政府补贴和政府注资等方面的便利和照顾,从而也隐藏了一些深层次的发展问题。由于我国的4万亿元投资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使一些国有企业没有感受到经济危机应有的“寒冷”。危机过后,这些问题必将逐步显现,并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实现产业科学扩展
  
  从经验来看,一些企业因产能过剩没有死在危机中,反而死在危机后。这个现象,值得重视和思考。盲目投资、重复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痼疾。在经济危机导致需求绝对或相对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过剩再次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产能过剩已经从钢铁、电解铝、氧化铝、造船、水泥制造、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蔓延到风能、光伏等新兴产业,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此外,压倒一切的应对危机举措,客观上加剧了产能过剩之势,因为启动消费旷日持久,大规模投资则立竿见影。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首当其冲面临着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和风险。首先,可能面临产能过剩、产品结构老化的问题。金融危机后,这类风险会迅速显现,应对时间也很短暂。其次,可能面临近几年由于扩张过度、整合能力滞后带来的问题。金融危机后,这类问题将由隐性转为显性并逐步显现出来。从本质上看,企业过度扩展,是用新的潜在矛盾掩盖旧的显性矛盾。第三,经营模式滞后、资源整合体系落后带来的潜在压力将逐步显现。金融危机后,这类问题将在中长期逐步显现,要求应对时间不急,但应对难度最大。
  这些问题的应对和处理,是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打造竞争力首先面临的问题。应对的措施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积极有效地处理过剩产能,主要体现为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调整、产品结构的优化、资产重组等具体举措。在金融危机之后,政府有关部门必然会逐步加强调控,会出台一系列诸如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管、严格土地管理、金融政策有保有控、抓好技术改造等相关政策措施。从深层次讲,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促使国家对行业垄断进一步打破,放宽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由此壮大能够真正以市场信号为导向的市场投资、生产主体。在这样的预期下,国有企业必须未雨绸缪、积极适应。
  另一方面是科学地进行产业扩展、优化产业链,主要体现为协同、整合效应的实现。在推动企业成长和扩张的过程中,沿着产业链实现垂直整合始终是企业的重要选择之一。这是一种与多元化扩展和横向专注扩展模式不同的企业成长方式。近几年来,这种扩展模式更是中国企业所关注的主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终端市场激烈的竞争和价格战导致利润严重下滑,为了保持低成本的优势和发掘利润空间,也为了推动企业成长,许多国有企业将目光转向沿着产业链谋求扩展。当然,通过产业链整合实现企业成长也是有风险的。例如,可能会失去经营弹性,一旦市场发生某种变化时,企业转向困难;所整合的产业链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可能也会发生困难;产业链过长还可能导致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难题。在金融危机之后,国有企业必须立足于产业的协同效应、自身的整合能力提升,进行产业链的有效扩展。
  
  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从国有企业发展的状况看,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所推行的各项改革依然处在探索的“路途”中,依然有相当多的改革没有推进到位,甚至还存在部分需要“实质性创新突破”的任务没有完成。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下,很多矛盾也被忽视了。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内,国有企业“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掩盖了不少深层次问题。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虽然暴露出一些国企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但是在国家“保增长、保就业”大目标下,这些问题没有被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摊子大、战线长、投资风险难以控制的弊端。这样的弊端在金融危机中,恰恰又被进一步放大。危机之后,这样的弊端以及其衍生的困难可能更大。在危机过程中,国外优秀企业往往通过做“减法”来实现转型,而中国国企大量的并购重组等“加法”行为将面临巨大的消化压力,甚至有些“加法”行为将成为阻滞有效转型、提升“不可逆转”的障碍。
  毋庸讳言,金融危机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的影响和冲击远大于国有企业。从表面上看,国有企业的发展受到的影响较小。但从深层次看,诸多民营企业元气大伤、发展阻滞,对于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互相补充、唇齿相依的关系。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会给国有企业发展带来有效的产业补充、产业联动;民营企业良性发展会大大减轻国有企业保障就业的压力;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会通过给予国有企业必要的经营压力来促进国有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会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提升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持续的压力。更进一步说,过去几年,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提升与外资的进入、民企的发展有一定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隐性的,体现在产业的补充、管理提升的促进、员工职业观念的转变等方面。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外企、民企的发展会给国企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从长远看,是一种不断变革提升的压力和动力。金融危机之后,这种动力和压力在某种程度上的衰减,恰恰会影响国企公司治理体系变革、业务转型和组织变革的有效推进。
  金融危机之后,着眼于竞争力的提升,国有企业必须有效地深化各项改革,由此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关键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现代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依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此外,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既不可能靠借鉴某种国外的先进模式简单解决,也不可能靠推行几次“运动”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既牵涉体制的完善问题,还牵涉外部环境的成熟和发展问题,更牵涉到文化层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积极有效地推进组织变革。组织模式是企业整合内外资源的保障,也是体现企业生存理念的重要特征。国有企业在组织模式上的落后是个不争的事实,官僚化的痕迹依然普遍存在。由此带来的分工不合理、协作不到位、流程不顺畅、权责不清的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进入各类500强的企业,更多的是体现为大而非强,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国有企业的组织模式落后密切相关。组织变革是一件系统性、复杂性、创新性、艰巨性兼具的一项活动。国企必须能够有效地推进组织变革,从而实现竞争力的重塑和提升。
  
  实现业务转型与模式创新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必然会出现新的特点、新的要求,由此给国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压力。未来5~10年,既是金融危机后的特殊时期,也是我国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更可能是新产业迅速萌芽发展、新业务模式探索成型的关键时期。
  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证明:每次金融危机都会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新的产业变革、新的商业模式出现。这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冬天往往是创新的春天”。种种迹象表明,“物联网”技术将通过本次金融危机得到有效催化,并且将最终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同时对现有的产业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有迹象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业的关注和投入,也将成为发达国家摆脱危机、继续实现领先的重要抓手。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这些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孕育和发展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国有企业能否在自身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顺利实现转型,直接关乎未来的竞争力问题。
  未来几年,将是国有企业业务模式转型、新模式创新培育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整、转型、升级、创新将成为主旋律,但是在这方面,国有企业的适应性往往比较差。
  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有多种形式。如从外销到内销、内外销并举,从代工到自主研发、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与价值,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从制造延伸到服务、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资源,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以及升级风险管控能力体系。这都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经营模式革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革新四个方面有显著的提升,重塑自己的核心能力。
  重塑国有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样也是一个要求我们回归基点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国企业需要通过持续的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精细化的管理和高绩效的人力资源来获得可持续的增长。即便是过去国内企业安身立命的成本优势,其内涵与外延也将在今后发生改变。从资源型成本优势跃升到管理型成本优势,才是帮助国有企业纵横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核心能力,不断对核心业务进行调整,才能实现核心能力与利润区的匹配。利润区在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不断转移,传统的盈利业务有可能变成未来的无利润区。因此,企业须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顺应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文化的变迁,不断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定位与转型。
  金融危机之后,国有企业要顺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态势,有效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相关的举措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要从创新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支撑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有效开展商业模式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改变了整个经济的形态和内在规律。由此,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形态被人们所重视。一种新型商业形态的出现,也往往会改写产业竞争的规律,如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超市对于传统百货业的影响和冲击。金融危机之后,国有企业要有效塑造有利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
  企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某些规律是相近的,那便是“冬藏夏发、春生秋敛”。金融危机之后的国有企业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压力,也同样迎接着巨大的机遇和生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的三重因素驱动下,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核心要求体现为:全面的变革、创新、转型及升级。这也是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必然要求。
  作者为天强管理顾问总经理
  编辑|吴杰wujie@semg.com.cn
其他文献
铜业要整合也必须整合,这是中国铜行业的一个共识,也是中国铜业做强的必由之路    当中铝提着192亿美元在海外披荆斩棘时,其身后长长的背影中,是分散的中国铜业企业国内竞争的嘈杂。铝和铜,作为有色金属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在中国长期是“大铝小铜”的局面。  《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似乎能让“大铝小铜”的版图有所改变。参与此次《规划》讨论的专家向记者透露,国家希望借助《规划》来整合出具有代表性和
期刊
访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王金城    1990年前后,许多政府机构成立了“翻牌公司”。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对于“翻牌公司”的评价一般都倾向于负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正在忘记“翻牌公司”这个词。多数翻牌公司都成了个头比较大的公司。其中,一些公司因为垄断而遭受公众指责,另外一些公司则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CEC)属于为翻牌公司正名的一个例子。这是一家受
期刊
通过合并重组和战略转型,葛洲坝一公司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因修建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大坝而享誉国内外的葛洲坝集团,被誉为“中国水电第一品牌”。正如葛洲坝集团公司总经理、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杨继学所说,如今“葛洲坝”这三个字,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名称,而成为了一个行业的标准,一个业界领先水平的代名词。  2008年4月,作为集团公司旗下建筑板块最大的子公司,原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和葛洲坝集团
期刊
2009年,粤电进入“广东省企业100强”第8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24位    2009年6月28日,“广东省企业100强”揭晓,粤电集团以463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8位,比去年前进了6个名次;9月5日,“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正式发布,粤电集团名列其中第124位,比去年前进了1位。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粤电集团凭借扎实的发展基础,秉承既定的战略发展方针、理念和政策,克服了重重困难,想方
期刊
我们过去讲铁路行业是个夕阳行业,主要是指国外铁路发展的速度放缓了,比如说美国。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看,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保等方面的重视,现在各国的铁路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整个全球还处于一个比较快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说这个行业在全球来看还是处于发展阶段的。  我们的产品满足了国内铁路市场的同时,近几年出口有了比较大的进展。第一就是出口额的增长很快,南北车刚刚成立的时候
期刊
南新仓是明清两朝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现在成为文化休闲街的载体    时尚在历史中    是历史的也就很难是时尚的,两者结合起来并不容易。提起故宫,大家会想到那是皇帝工作生活的地方,谈不上时尚。现如今的北京,提起南新仓,许多人会想到那是文化休闲餐饮娱乐的好地方。南新仓作为皇家粮仓,始建于1409年。古老的皇家粮仓在今天华美转身,迎来了新的春天。  现代的绘画作品,在600年的粮仓中展出,营
期刊
高端路线和国际视野,把这家“老三线”企业推向了行业领袖的地位    当机床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备受煎熬的时候,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秦川集团)却仍然安如磐石。  在2008年机床工具行业报表中,秦川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0.49亿元,同比增长22%;工业增加值达到7.03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税3.47亿元,同比增长27%。今年上半年,产值利润略有下降,但与同行业相比,仍属佼佼者。  这是
期刊
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来说,避免染上“大企业病”,必须防微杜渐,通过持续的变革,让企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今年6月1日,成立于1908年的通用汽车公司(GM)正式向美国联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随后,旗下悍马、欧宝、萨博、土星等品牌纷纷转卖。通用汽车的破产保护,代表着美国经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正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变革。学习如何应对这种变革,对中国的企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大企业病”毁了通
期刊
国务院国资委已明确提出将于2010年起,在全部中央企业中推行EVA考核及与其挂钩的薪酬激励    “对经济增加值考核进行‘国产化’改造”,这个全新的提法来自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  今年4月24日全国国资系统工作会议上,黄淑和在阐述如何正确处理盈利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时强调:“经济增加值是全面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有效工具。在今后考核中,我们要大力推行经济增加值的考核。但要对经济增加
期刊
由于人员构成的“外部性”向“内部性”转化,企业监事会人员身份独立性缺失,使监事会的功能无法有效发挥    2000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体制有了新进展——由稽查特派员制向规范的监事会制过渡。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地方各级政府也相继成立了地方国资委,分别代行管理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向国有企业派驻的监事会,从体制上、机制上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