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很喜欢听于永正老师的课。他上课有如磁石一般,哪怕是从未教过的孩子,也能很快地被他吸引,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境界,感到如坐春风,其乐融融。在孩子的眼睛里,他不是威严的师长,而是“忘年”的学习伙伴。师生关系之融洽,课堂气氛之活跃,探究空气之浓烈,每每给听课者以强烈的感染。在他执教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师生、生生的思想碰撞,不时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就是那些原来被认为很“笨”的学生似乎也变得聪明了。
其问的奥秘何在呢?我以为,就在于于老师有一颗未泯的童心。一次,他要求学生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来。小朋友想象力真是丰富极了,画出的风也五花八门。有的把风画成黄色,于老师点评道,这位小朋友想,风会挟带沙尘,所以画成了黄色。有的画成绿色,他点评道,这位小朋友想,风会吹绿小草和庄稼,所以他把风画成绿色。有的小朋友把下面的小草都画得向一个方向倾斜,他则赞扬道:你没有画出风,却能让我们看到风,你真了不起!……按照我们成人的逻辑,风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说风是黄色的已经勉强,说成绿色岂不更是荒谬?于老师可谓善解“童”意,经他评说,孩子们的脸上现出了会心的微笑,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遗憾的是,随着光阴的流逝,我们老师的那颗可贵的童心也逐渐逝去,我们跟孩子已经有了很大的隔膜。我曾听人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外国的教育参观团来我们这里听课,这堂课是观察说话。教师拿了一只小乌龟让小朋友观察,小朋友们高兴极了,有个小朋友竞得意忘形地学起乌龟爬来。老师认为他太顽皮,就用眼睛瞪他,他竟没有发觉。老师又瞅了他一眼,他还是没有发觉。老师气极了,准备课后狠狠地魁他一顿。没成想外国的老师评课,竟大大地夸赞了这个“顽皮”的孩子,说他是这堂课学习最投入的学生。同是一个学生,同是一种行为,看法却截然相反。这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有一次,我向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请教:“怎么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他回答道:“要跟学生相似。”开始时我还不大理解,细细想来,这话说得何等精辟!我们过去上课,总是要求学生跟老师“相似”。不是吗?老师课前设计了一个个问题,并预拟了答案,上课时,再逐一问来,要求学生“入我彀中”。这不恰恰是我们过去上课的弊端吗?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反过来跟学生“相似”。也就是说,要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视学生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张光鉴《相似论》第227页)而要“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归来吧,逝去的童心!
(原载《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第6期)
其问的奥秘何在呢?我以为,就在于于老师有一颗未泯的童心。一次,他要求学生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来。小朋友想象力真是丰富极了,画出的风也五花八门。有的把风画成黄色,于老师点评道,这位小朋友想,风会挟带沙尘,所以画成了黄色。有的画成绿色,他点评道,这位小朋友想,风会吹绿小草和庄稼,所以他把风画成绿色。有的小朋友把下面的小草都画得向一个方向倾斜,他则赞扬道:你没有画出风,却能让我们看到风,你真了不起!……按照我们成人的逻辑,风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说风是黄色的已经勉强,说成绿色岂不更是荒谬?于老师可谓善解“童”意,经他评说,孩子们的脸上现出了会心的微笑,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遗憾的是,随着光阴的流逝,我们老师的那颗可贵的童心也逐渐逝去,我们跟孩子已经有了很大的隔膜。我曾听人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外国的教育参观团来我们这里听课,这堂课是观察说话。教师拿了一只小乌龟让小朋友观察,小朋友们高兴极了,有个小朋友竞得意忘形地学起乌龟爬来。老师认为他太顽皮,就用眼睛瞪他,他竟没有发觉。老师又瞅了他一眼,他还是没有发觉。老师气极了,准备课后狠狠地魁他一顿。没成想外国的老师评课,竟大大地夸赞了这个“顽皮”的孩子,说他是这堂课学习最投入的学生。同是一个学生,同是一种行为,看法却截然相反。这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有一次,我向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请教:“怎么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他回答道:“要跟学生相似。”开始时我还不大理解,细细想来,这话说得何等精辟!我们过去上课,总是要求学生跟老师“相似”。不是吗?老师课前设计了一个个问题,并预拟了答案,上课时,再逐一问来,要求学生“入我彀中”。这不恰恰是我们过去上课的弊端吗?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反过来跟学生“相似”。也就是说,要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视学生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张光鉴《相似论》第227页)而要“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归来吧,逝去的童心!
(原载《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