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究式地进行学习。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能动心理状态。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别人代替不了,只有学生自己认真、主动地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积极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呢?下面,我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表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要给予学生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都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努力即可享受成功的氛围。
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告诉他们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肯动脑去想。
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进行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教师不要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总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并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到随机应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是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使学生用探究的态度去适应未来,对学生必将终身受用。
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爱学、乐学,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别人代替不了,只有学生自己认真、主动地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积极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呢?下面,我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表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要给予学生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都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努力即可享受成功的氛围。
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告诉他们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肯动脑去想。
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进行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教师不要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总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并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到随机应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是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使学生用探究的态度去适应未来,对学生必将终身受用。
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爱学、乐学,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