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落实,初中语文教学扛起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因为初中承接了来自不同小学与不同家庭的学生,且年龄都为十三、四岁,正值花样年华,在此时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嗅觉最为敏锐,也最易接受,此时的初中语文教学如加以正确引导,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呢?下面,通过几点进行阐述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顾名思义,便是语言文字,大多数人容易走向一个误区,认为语文学习贯穿于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可以由先天环境所影响。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不必刻意。这是当前学生、家长对语文学习的普遍想法,也是语文教育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这种“去语文化”的思想深深地误导着我国民众,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难以产生兴趣,也无法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对我国历史、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便不能拥有良好的素养,也同时难以产生对民族的由衷热爱。初中语文教学处于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衔接口,接收着处于人生中接收能力最强也是思维能力最活跃阶段的青少年,此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融合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教学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
1.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教师要想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的过程中要着重讲解它的艺术造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诸子的雄辩,苏、辛的豪迈,屈、李的浪漫,建安的风骨,易安的婉约。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些美,需得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目标,舍出时间来让他们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
3.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顾名思义,便是语言文字,大多数人容易走向一个误区,认为语文学习贯穿于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可以由先天环境所影响。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不必刻意。这是当前学生、家长对语文学习的普遍想法,也是语文教育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这种“去语文化”的思想深深地误导着我国民众,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难以产生兴趣,也无法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对我国历史、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便不能拥有良好的素养,也同时难以产生对民族的由衷热爱。初中语文教学处于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衔接口,接收着处于人生中接收能力最强也是思维能力最活跃阶段的青少年,此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融合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就教学而言,解读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而领悟作品内涵,走进文本的精神世界。
1.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教师要想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的过程中要着重讲解它的艺术造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诸子的雄辩,苏、辛的豪迈,屈、李的浪漫,建安的风骨,易安的婉约。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些美,需得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目标,舍出时间来让他们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
3.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