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而语用迁移作为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会阻碍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迁移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语用迁移 中学英语教学 语用失误 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9-0084-01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比较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教学,对英语的语用问题关注甚少。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语用问题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的几个问题。
一、语用迁移概述
语用迁移是指第二语言使用者把母语的语言运用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的使用中去(何兆熊,2000),分为语用正迁移和语用负迁移两类。正迁移能够促进外语语言运用与交流水平。语用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将母语里关于某个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搬到目的语里来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但是这种从母语里迁移到目的语的语用知识不同于目的语里已经存在的理解和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刘绍忠,2000)。负迁移却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或交际冲突。本文探讨的语用迁移问题主要是负迁移问题。
二、语用迁移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体现
在中学阶段,学生已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并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模式。在英语学习中,导致语用负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习俗差异导致语用负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外显,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语言的使用上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讲,汉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会带来重要影响,容易产生语用负迁移。例如,在遇到别人请吃饭时,中国人要先客气一番。于是,“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this evening?” “Don’t be polite.”语用失误就此产生。事实上,在英语国家,根本就没有“Don’t be polite.”这样的话语,纯粹就是汉语文化导致的语用负迁移。在这个语境下,西方人往往会这样说:“Thank you very much. I’d love to.”
在汉语文化中,“个人问题”一般指的是婚姻问题,关心他人的个人问题是一种善意和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然而,如果这样问一个西方人,“Have you solved your personal problem yet?”对方就会莫名其妙,一头雾水。这也是文化习俗差异带来的语用负迁移。
2.价值观差异导致语用负迁移
中西方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异。一些在中国人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问候,在西方国家却很少提及。典型的例子便是,见面时我们常常会说,“吃了没?”“你多大了?”然尔,在西方人看来,“How old are you?”涉及到他人的隐私,一般不会随意询问。“Have you had your meal?”这个言语行为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邀请,而不仅仅是问候。
3.思维方式差异导致语用负迁移
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也会产生语用负迁移。例如,我们所说的“下个星期四”,指的是下周的星期四。而在西方国家,如果今天是周二,那么“Next Thursday”指的便是本周的周四,而不是下周的周四。
我们在去机场接人时,往往会说:“辛苦了!累了吧?”在我们看来,舟车劳顿,这样的问候是出于关心。然而,如果你对一位西方人这样说,“You’ve had a hard time. 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Let’s go to the hotel now.”对方会很不高兴,他会想,我的体质有那么差吗?即使是累,他也不会承认的。事实上,在这个语境下,西方人一般都会这样说,“Did you enjoy the trip?”
三、中学英语语用教学策略
根据语用迁移的产生规律,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实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教学策略,以减少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用迁移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1.增加英语语用输入,培养学生英语语用意识
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我们老师除了要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有意识地传授英语语用知识。尤其是在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教学活动中,我们更要特意强调特定情景下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语用知识。比如,什么是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怎么产生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有哪些?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有什么区别?在特定语境下怎么去理解特定话语的意义?为什么在特定语境下会用疑问句来表达“命令”这个言语行为?加强文化背景注释,采用真实语料,对提高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会有很大的益处。
2.加强英汉语用对比,减少英语语用失误
如果没有英汉语用对比,中学生就不知道他们说的英语或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在该语境下是否合适。经过对比,能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一个生动又较为深刻的印象,对英汉语用的区别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可以有效抑制语用负迁移,减少英语语用失误。英汉语用对比跟英汉文化对比紧密相连。
3.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抑制语用负迁移
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外语教学方法各有优劣,但在提升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方面却都不尽人意。近年来盛行的任务型教学法似乎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总之,我们在中学英语课堂上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量减少语用负迁移给中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语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学英语老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符合语法习惯的英语句子,还要教会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用合适的英语去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 (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Edward Arnold.
[2] 刘绍忠.“请”字用法汉英对比与语用负迁移[J].外国语,2000(5):9.
[3] 彭丹.中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6(10):35.
[4] 郑志进.语用学与英语教学[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5]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 沈家煊.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语用迁移 中学英语教学 语用失误 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9-0084-01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比较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教学,对英语的语用问题关注甚少。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语用问题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的几个问题。
一、语用迁移概述
语用迁移是指第二语言使用者把母语的语言运用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的使用中去(何兆熊,2000),分为语用正迁移和语用负迁移两类。正迁移能够促进外语语言运用与交流水平。语用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将母语里关于某个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搬到目的语里来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但是这种从母语里迁移到目的语的语用知识不同于目的语里已经存在的理解和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刘绍忠,2000)。负迁移却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或交际冲突。本文探讨的语用迁移问题主要是负迁移问题。
二、语用迁移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体现
在中学阶段,学生已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并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模式。在英语学习中,导致语用负迁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习俗差异导致语用负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外显,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语言的使用上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讲,汉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会带来重要影响,容易产生语用负迁移。例如,在遇到别人请吃饭时,中国人要先客气一番。于是,“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this evening?” “Don’t be polite.”语用失误就此产生。事实上,在英语国家,根本就没有“Don’t be polite.”这样的话语,纯粹就是汉语文化导致的语用负迁移。在这个语境下,西方人往往会这样说:“Thank you very much. I’d love to.”
在汉语文化中,“个人问题”一般指的是婚姻问题,关心他人的个人问题是一种善意和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然而,如果这样问一个西方人,“Have you solved your personal problem yet?”对方就会莫名其妙,一头雾水。这也是文化习俗差异带来的语用负迁移。
2.价值观差异导致语用负迁移
中西方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异。一些在中国人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问候,在西方国家却很少提及。典型的例子便是,见面时我们常常会说,“吃了没?”“你多大了?”然尔,在西方人看来,“How old are you?”涉及到他人的隐私,一般不会随意询问。“Have you had your meal?”这个言语行为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邀请,而不仅仅是问候。
3.思维方式差异导致语用负迁移
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也会产生语用负迁移。例如,我们所说的“下个星期四”,指的是下周的星期四。而在西方国家,如果今天是周二,那么“Next Thursday”指的便是本周的周四,而不是下周的周四。
我们在去机场接人时,往往会说:“辛苦了!累了吧?”在我们看来,舟车劳顿,这样的问候是出于关心。然而,如果你对一位西方人这样说,“You’ve had a hard time. 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Let’s go to the hotel now.”对方会很不高兴,他会想,我的体质有那么差吗?即使是累,他也不会承认的。事实上,在这个语境下,西方人一般都会这样说,“Did you enjoy the trip?”
三、中学英语语用教学策略
根据语用迁移的产生规律,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实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教学策略,以减少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用迁移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1.增加英语语用输入,培养学生英语语用意识
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我们老师除了要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有意识地传授英语语用知识。尤其是在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教学活动中,我们更要特意强调特定情景下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语用知识。比如,什么是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怎么产生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有哪些?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有什么区别?在特定语境下怎么去理解特定话语的意义?为什么在特定语境下会用疑问句来表达“命令”这个言语行为?加强文化背景注释,采用真实语料,对提高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会有很大的益处。
2.加强英汉语用对比,减少英语语用失误
如果没有英汉语用对比,中学生就不知道他们说的英语或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在该语境下是否合适。经过对比,能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一个生动又较为深刻的印象,对英汉语用的区别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可以有效抑制语用负迁移,减少英语语用失误。英汉语用对比跟英汉文化对比紧密相连。
3.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抑制语用负迁移
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外语教学方法各有优劣,但在提升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方面却都不尽人意。近年来盛行的任务型教学法似乎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总之,我们在中学英语课堂上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量减少语用负迁移给中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语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学英语老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符合语法习惯的英语句子,还要教会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用合适的英语去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 (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Edward Arnold.
[2] 刘绍忠.“请”字用法汉英对比与语用负迁移[J].外国语,2000(5):9.
[3] 彭丹.中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6(10):35.
[4] 郑志进.语用学与英语教学[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5]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 沈家煊.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