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警察“当场击毙”行为的法律规制

来源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u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场击毙”是国家赋予人民警察应对紧急情况,剥夺危险嫌犯生命,藉以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公权力行为.当场击毙会剥夺嫌犯的生命,生命的剥夺具有不可回复性,因此必须对当场击毙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当场击毙行为的控制应该从提高立法位阶,细化武器使用标准;确立当场击毙遵循的基本原则;完善当场击毙执行程序;建立公正有效的事后审查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法律规制.通过这些举措,使得当场击毙行为必须遵守法律规定,更应考量“最后手段性”,俾以落实保障警察、他人的生命法益和公益之维护.
其他文献
2019年上海、长沙两地警方相继推出《派出所的故事2019》和《守护解放西》,广受好评和追捧.其良好做法有:真实展现民警工作日常、警媒双方高度互信与合作、综合运用高科技成果、多渠道立体化传播、充分了解受众需求、对民警的生活化表达、叙事与普法相契合.带来的启示是:创新工作举措,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重视媒体作用,强化警媒交流;注意选材角度,从细节小事入手;紧跟技术发展,创新形式内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喜庆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rn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最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篇章.我在认真研读、悉心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回顾了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领略了百年大党的梦想与追求,感受了百年大党的情怀与担当.
期刊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已成为不可逆的潮流,在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人工智能民事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如何选择既不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造成障碍,又能预防和规范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的法律制度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给予积极回应.只有在符合法治理性、公平公正原则,同时兼顾发展与规范、创新与安全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方能与人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因此,加强人工智能民事侵权责任研究,对于人工智能民事侵权责任理论及法务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受趋利避害心理规律的影响,出于自卫和防御的本能,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后都会采取一系列反侦查手段,以逃避和减轻刑罚处罚,其中反讯问伎俩是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手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讯问的不同阶段,犯罪嫌疑人反讯问伎俩的目的、方式方法、表现形式都不同.
随着网络短视频、网上直播、网络游戏等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新型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一些传统刑事犯罪活动逐步向网络犯罪转换.公安机关对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存在着电子数据取证以及犯罪行为人身份不确定性等问题,而案件侦破的重点在于查明犯罪行为人的真实性,其核心问题是对犯罪嫌疑人网络虚拟身份和社会现实身份的同一认定.
电信网络诈骗目前已成为发展最快、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基层公安派出所作为与群众联系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战斗单元,如何有效提升反电诈工作的针对性,提高群众防骗意识,实施有效打击,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刑事技术中的心理测试技术能为刑事案件的办理提供有效的侦查方向.在运用传统侦查手段难以突破追逃案件的情况下,尝试应用心理测试技术对“人”的价值挖掘,即通过对在逃人员重要关系人的心理测试来获取追逃线索,随之结合测试过程中重要关系人心态的变化及时开展测后审讯工作,让重要关系人如实供述在逃人员落脚点,基于测试结论和供述的一致性实施抓捕,从而破获追逃案件.
公安“数字法制”建设是执法规范化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紧密相连的产物,是数字化转型时代下公安工作发展趋势.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从智能化执法办案、数字化执法监管、精细化流程再造等方面,初步探索了公安信息查询、涉案财物管理、执法监管、警务流程管理等基层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途径,以期对公安法制工作数字化建设有所裨益.
2012年《刑事诉讼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强制医疗程序被单独列为特殊程序的一项,将人民法院确定为决定和解除主体.但此后的数次修正与司法解释都未将2013年前已经被强制医疗的人员如何解除做出规定,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部分地方为解决此事制定有关规章,但仍然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对于此类人群采用“谁决定谁处理”和“程序从新”的原则进行妥善处理,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司法浪费和保障人权.
立法者为保持刑法条文的简约性将运输毒品罪条款规定的颇为笼统,从而造成了当下运输毒品罪既遂判断标准理解不一的局面.刑法理论界对运输毒品罪既遂标准的判断存在到达目的地说、起运说、合理位移说和行为完成说等多种分野,致使司法工作人员对运输毒品罪既遂标准的判断存有巨大差异,同判不同理的现象不时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结合法益侵害理论、行为发展原理和行为样态审视,应当以区分制下的“毒品进入运输状态说”作为运输毒品罪既遂判断标准的方案选择.就人货合一型毒品运输行为毒品起运就标志着既遂,而对于人货分离型毒品运输行为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