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话语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402771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通过课堂参与者的言说来进行的,没有参与者的话语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课堂教学。基于这个意义,试想一下,我们的传统教学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呢?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叫“注射”,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榨成汁做成针剂进行注射,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和蔬菜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和散失了;传统教育中有一种母亲情节叫“叮咛”,它精心设计每一个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它千叮咛万嘱咐,把学习中的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并交待了,整个教育成了准确无误的精致流程。其实无论是“注射”还是“叮咛”,唯独疏忽了一样最珍贵的东西——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具有求知冲动和发展需求的学生,一个需要充分用语言表达自己和需要得到认可的学生。
  其实这样的做法实质都是替代:灌输替代了唤醒;控制替代了激发;“教”替代了“学”。在替代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的是教师作为教学参与者的身份,却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参与者的身份。而且,在教学中教师拥有了一种话语霸权。这种霸权造成了学生的失语,学生成为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教学的结构缔造者,学生的作用被“矮化”了。一堂课,甚至于整日的课,整年的课,学生正襟危坐,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如果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预设,就会得到廉价的表扬;一旦出格了(即使很有创意),就会得到否定评价。有时候,教师也允许学生提问,或者请他们发表意见,但教师总是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千方百计将学生的话语控制在自己能够驾驭的范围内。教师津津乐道的点拨,常常成为固化学生思想的重要手段,即通过所谓的点拨将学生的思考诱导到自己既定的轨道上来,而且对学生富有创意的见解不以为然,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表示愤怒。有少数教师还特别反对学生插嘴,一是学生插嘴会打断自己的思路,二是插嘴的内容常常令教师手足无措。说穿了,认为学生插嘴是对教师话语权的公然挑衅。
  我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这种长期固化的课堂中,我们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资源和教师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流变状态,而这种状态则需要师生的平等。
  当下,全国教育系统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这场改革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规格新的要求,在总结我国课程编制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广泛吸收借鉴了国际上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厘定师生关系,同时也呼唤课堂教学主体意识的回归。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师的话语霸权,将学生的话语权归还学生。这就要求长期主宰课堂的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主体意识。
  
  新课程强调师生双方的课堂主体地位,都拥有各自的课堂权利和地位。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机会用自己的视野去思考、感悟教育生活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在课堂中将“我思”、“我感”大胆地表达出来并与学生共同分享。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思考的空间,教师才有机会对现实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在这种研究中去反思、感悟,并使之成为加快自身专业化成长步伐及保持自身可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课程承载的知识是旨在解放学生个性精神并服务于智慧的生成,所以在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激活,其思想、观念、主张在课堂中有机会得到展现,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关乎每个课堂主体情感精神的课堂环境是相对自由的,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文化。
  
  二、转变师生观,重立课堂话语生态。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实质上破坏了课堂话语生态的平衡,而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则为课堂话语生态平衡提供了必备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的交往过程,师生双方都赋予了言说的机会和权利。这种对话是互动的、双向的、建设性的、富有创造性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关系不再是“主—客”关系,而是“主—主”关系,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也由原来的“师→生”单向交流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过程,而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见解的过程,师生双方都有发言权,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要真正实现话语生态,教师还需要做到: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2.平等待人,对所有学生都能一视同仁;3.多层面交流,交流的内容不应仅停留在认知领域,还应有意识地多向情感领域渗透;4.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的互动性活动中尽量增加学生言说时间。只有这样,教师话语、学生话语、专家话语(权威话语,文本话语)才能共存,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享知识、感情共鸣的场所,真正实现课堂话语生态的良性发展。
  和谐的课堂最需要的是教师的倾听。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都充满关注和期待,因为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三、认识到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充满灵性与活力,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智慧。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浇灌和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好奇心,关注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去激发和光大学生探究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生命化,是课堂话语文化建设的根基和指导思想。所以,我们营造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激情、生命动感的课堂,赋予教学以生命的意义,用叶澜教授的话说,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我想,这其中应该有三层含义:一是赋予学生生命成长必备的共享的核心价值观。生命化的课堂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应该确立的基本生命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把价值观教育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二是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与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赋予学生生命的关怀,是生命化课堂的基本诉求。三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生命的意义。
  总之,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控制的学生静听模式,积极关注和开发从学生经验世界里生成的“活资源”。当学生的提问与回答成为教学中心任务的“干扰”和“打岔”时,当学生的思考与活动偏离甚至“颠覆”我们的预定目标时,仍然要乐于面对学生,并能遵循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流程。在课堂中,我们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改变过去“教材主宰老师,老师主宰学生”的倾向,从而让教材成为专家留下的“征求意见稿”,让自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对话中的平等成员。我们要尊重差异,宽容失误,激发思考,鼓励创新。我们要坚持话语分权,反对话语霸权,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体验与激情。
  
  参考文献:
  [1]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丛海燕.论教师话语的失缺与重建.教师教育研究,2006,2,(99).
  [3]彭文秀.“引”与“放”新课改中课堂教学话语权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5,13,(29).
  [4]傅道春.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吴增强.课堂中的心灵交融.中国教育报,2004.
其他文献
摘要: 面对江苏新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科目达C级及以上作为填报普通高校志愿的首要条件,化学教师在最后的一个月应注重复习策略,狠抓达C难度较大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化学复习效率,让更多的学生顺利地跨过“小高考”这道门槛,轻松愉快中进入后期学习,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努力。  关键词: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后期化学复习策略    随着2004年9月海南、广东、山东、宁夏首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
会议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层出不穷。通过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本文作者对教改有了
1.问题提出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考试方法、手段与途径一直按照传统的传授式体系的方法、手段沿用至今。在中职教育深入改革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中职学生考试评价方法、手段与途径已不能适应社情、教情、学情的变化,本应严肃的学校考试制度在喜欢彰显个性、挑战学校规章制度的“90后”学生面前失去了往日的威严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也使得诚信教育变得十分随意而令人担忧。本文就“90后”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
针对棉纺厂对车间空气环境的要求,介绍了按机器露点控制车间温度,实现空调运行工况自动转换及空调参数的自动外给定的控制系统,以及变风量调节车间相对温度的分程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