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子恺 汲古出新

来源 :精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u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子恺内敛缓慢,如同他备受推崇的古篆,沉甸甸的,却又古奥难辨,
  一时间难为人所识。因为在世界各地推广古篆艺术,他告别了蛰居书斋的日子,
  希望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艺术的方式传播出去。
  那是一个极重的雾霾天,北京的冬天比往年显得阴冷一些。生于1969年的艺术家马子恺侧坐在窗边,眼镜边框折射着微光。
  他说在报告文学兴盛的年代里信息匮乏,读一张报纸是连中缝里的字都不会放过;说自己早先在国家画院任职时,接待全国各地来的“诸侯画家”,“诸侯”们学了一年,艺术上的“我”不见了,是好事还是坏事;说美国艺术家波洛克的放任不羁和中国画的文不对题,又拉拉扯扯地谈到打车软件、物质上的盛世和时代的漩涡总之话头跳跃得很,但又始终指向那个隐隐的“我”,就像递给你一台相机,明里让看的是他拍的照片,暗地里却是希望你认识镜头后面按快门的那个人。
  单看简历,他的籍贯、别署、号,问学之旅,数不过来的头衔、荣誉和展览,还有“以书印称名艺林,擅诗画鉴赏之美誉”的评语,固然都清晰明确,然而也都面目模糊。你当然也可以查到他在今年的米兰世博会上被授予艺术金奖的新闻,甚至可以查到他在卢浮宫举办的一次略有争议的展览,但这些都无助于说明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马子恺太内敛,太缓慢,又或者,他的艺术、人生与现实之联系太过“隐”,就像他备受推崇的古篆,沉甸甸的,却又古奥难辨,一时间难为人所识。
  所以他只能迂回,不必直抒胸襟,倒是先讲见闻、轶事,然后暗陈心迹,例如讲佛教,本是“无相”之学,就算有“神”,那也得是像孔老夫子说的,“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结果东渡之后,佛忽然就成偶像了,被塑成金身,藏在山里,供在庙里,人们求佛不在心中求,反而跑到庙里磕头去了,“这样的人心就没有寄托,是功利化的,世俗化的,影射到艺术创作,”他话锋一转,“就像现在的艺术家,画一笔一只大虾,再画一笔两条海参—两口子拿着尺子量能卖多少钱。”
  可是—他依然是平和而缓慢地,“我也未能幸免这场浩劫,算是被卷进来了,所以才来做这些什么访谈,想想很滑稽,但也算是借一个渠道来讲讲自己的内心吧。”
  中国的传统不是守旧是创新
  “我最近因为推广古篆艺术,在欧洲游历了一段时间。很多人说包豪斯伟大,我认为从包豪斯开始变乱古法,包豪斯之前的我都觉得伟大,之后的我都觉得是垃圾。”
  马子恺说这话之前,借的是艺术评论家李小山的“垃圾论”。把包豪斯一棍子打死也许是言重了,他的意思是,包豪斯风潮所及,欧洲遍地起了“方盒子”,这就导致了千城一面;中国更好不到哪里去—当了十几年的济南市政协委员,生在趵突泉旁边的马子恺一直建议政府别把老房子都拆没了,比如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都应适当保留一些,作为历史的见证,然而很可惜:“每次发言,听了都鼓掌,随后没一个执行的。”
  又比如屁股下的椅子,他看了看房间里的中式木椅,“你看咱们现在坐的椅子都不是这个时代的,这一下可麻烦了:这个时代该坐什么呢?没了。”
  绕了这么一圈,其实还是为了说自己的艺术:“我虽然是用2500年前孔子时代的文字作为我的艺术元素和符号进行创作,但放进去的更多是我内心的东西。”
  他说“汲古也要出新”,中国的传统不是守旧,恰恰是要创新,就像《大学》里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推陈出新,做新民。
  在他这个创作兼会客的工作室,书法条幅挂满四壁,虽然篆书我多半不认识,但模糊中也能感觉那些字是“旧”的,同时也是“新”的。有人跟他“商量”,说字有大篆小篆,你这个古篆有点俗了吧,他辩解:“我说你们真是不看古书,古篆不是我讲的,自古有之”;又去请教历史学家李学勤,心里更加有底了:狭义地说,夏商周三代的文字,就是古篆。
  北大学者王岳川、徐寒誉其为“当代古篆第一人”,艺术家韩美林赞其“不宗凡马”,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则认为马子恺的字“颇具匠心,正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饶有情趣”,至于齐白石的得意门生、书画大家许麟庐更是题赞其艺:“熔甲骨秦汉文字为一炉,创出个人风格又不失篆书法度无论章法布局均达到大家手笔”。
  相比起这些,马子恺的自我要求听起来似乎更加高格且严苛:“书不读三代以下,字不写三代以下”,要古,就追到上古,然后从那里推陈出新。因此看他的古篆书法,浑厚古拙之余,又有另一种“当代”的清新和天真。
  我问他如何划分自己所在的“阵营”,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传统,理由似乎也简单得很:与很多当代书法家或当代水墨艺术家相比,他并不将书法当成一种纯粹的形式,而坚持其应承载文化的文明的内容。所以,他会用古篆来书写《周易》《论语》中的经典字句,印章上所刻的只言片语也往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我们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茶,他身后的玻璃罩子里放着一枚缩小版的“泰和宝玺”,印面用古篆篆刻“政通人和”四字,印的四周则用周朝的文字篆刻季羡林先生的名作《泰山颂》。另一面墙上,则挂着他与爱马仕代工厂MARC ROZIER合作制作的艺术丝巾原本,诗书画印,色彩斑斓,目的即在于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和喜欢古篆艺术。他毕竟不愿仅仅蛰居书斋,而希望文化以艺术的方式传播出去。
  他说:“人这一生三万多天,掐头去尾,剩下的估计也就是万儿八千天,即便每天都创作一件,那才多少件?还是希望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化身千万’,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艺术成果。”
  和一个时代接上了
  马子恺自谓“幼受庭训,读经研艺”,“这八个字就概括了我的艺术启蒙之路”。他的祖父藏书颇丰,父亲也喜好文墨诗书,“但基本上是‘名不出乡里’”。
  他的外公是1949年后济南工商联第一任会长,“文革”期间被打倒,某天,家里人都在等米下锅,结果他回到家,才说把刚领来的薪水全部花掉了,换了一枚水晶印章。后来才知道,“是他朋友家里揭不开锅,对他说,你喜欢这个东西,那就跟你换钱。在那个时候了,他还要这个东西干什么用呢?”马子恺说,“但这传递了一个印象,就是你给朋友钱,人家绝对不会要的,民国范儿还在,那就用这种方式传递一点温暖。”   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马子恺的倾心文艺自然顺理成章。家里人看他喜欢,就介绍山水画家弭菊田教他山水画,后者指点他要书画同修。画画要题字,题了字还要盖章,他就自己买石头刻,刻好了拿给老师看,弭先生一看这学生有天赋,于是又介绍到齐鲁书画篆刻的名宿陈左黄门下。
  马子恺说“陈老光照齐鲁印坛五十年”,从后者的身上,他学到很多做人、从艺的道理。老先生是1918年生人,活到97岁去世,生前就不写四个字:“难得糊涂”。“他老家原在潍坊和淄博之间,郑板桥就是在潍县写的‘难得糊涂’。陈先生是大书法家,有人请他题这四个字,他就坚决不写。”他记得有一回当地的一个派出所所长到老先生家里求字,老先生一听要写“难得糊涂”,马上回绝:“你这个所长就够糊涂的了,你还难得糊涂,你是难得聪明吧?”
  当时马子恺不过十七八岁,“那对我影响很大。”
  另一位与陈左黄等人并称“山东五老”的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对他也颇有影响。有一次,蒋先生为吕叔湘先生的文集题字,“吕叔湘文集”这五个字写了不下千条,“挂得满屋子都是,写完之后又一个个地选”,马子恺在一次采访中说,“原来以为书法就是随手一写,通过这些事情才知道创作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醉来信手两三行的状态,有时候则需要反复地推敲。”
  马子恺重机缘。他说艺术家但凡要成功,离不开四个要素—天赋高、功夫深、人品正,这三者是“硬件”;软件就是“有机缘”。
  在他工作室的门上贴有“马子恺国学艺术展示中心”的标签,“马子恺”三个字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所书。“老先生生前对我很好”,他说。
  不止溥杰,对他好的老先生们多了去了,比如诗人臧克家,书法家欧阳中石、武中奇,国学家文怀沙,等等。“我那时候很小,老先生就愿意带着我玩儿”,原因之一,是年轻人诚心学习的不多,有的要了作品就走,“我是从来不去要东西,我当时搞篆刻,也给他们刻印,这些老先生们洞察人心,一看就知道哪个人值得教,值得托付,对这一点我特别感恩。”
  在所有这些老先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书画大家许麟庐。“我十几岁拜许麟庐先生为师,少年入门,一直到许老去世,受许老的恩惠很多。”早年很多画家请许先生看画,许先生为了把学生推出去,就常常对画家说,“画得很好,但印章太差了,找我学生马子恺去”。
  他还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子恺由青年过渡到中年、老年,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借鉴古人,借鉴前辈,融会贯通,追求必定还要高,我对他非常有希望,终究他非有成就不可!”
  马子恺还记得2000年3月在北京,当时许先生刚搬到顺义的“竹萧斋”,马子恺跟许先生的大儿子在过去的路上,“他跟他大儿子打电话说拿个火锅,我想拿火锅干嘛呢,老爷子说了,子恺来了咱们今天涮羊肉。但是你们不知道许老是不吃羊肉的,却专为了我做涮羊肉宴,你说我多感动啊。”
  有朋友羡慕他跟前辈们的交往,他也颇为自重:“这一连串的大师的名字,现在就当成我的背书了,他们每个人放了一点东西在我这里,就成了一个现在的马子恺。和这些人交流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你和一个时代接上了。”
  保持清醒的民族文化身份
  1999年夏天,马子恺到北京拜望欧阳中石先生,请其为自己的新作题词,却因为欧阳先生的一席话,放下在济南已经拥有的一片天地,到首都师范大学深造,从此寓居京华。首师大毕业之后,他又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潜心求学。几年后,他受聘任职于中国国家画院,最后又选择离开,重返燕园做访问学者。
  他说自己本处于艺术的中心,却甘愿自我边缘化,“保持清醒,努力把自己从漩涡中抽出来”。“自我边缘化不是坏事,我几次三番被体制拉回去,又每次选择把自己放出来,站在边缘来看自己。”
  2008年,马子恺为北京奥运会题写“中国茶”;2010年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举办首位当代个人书法专场拍卖会;2013年作品《你好·世界》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2014年鸿篇巨制《泰和宝玺》问世于文博会上;同期,大型艺术纪录片《中国艺术大家·马子恺专集》摄制播出;2014年10月在巴黎卢浮宫成功举办《马子恺古篆艺术展》;2015年在米兰世博会举办个展并获金奖。
  由于卢浮宫的展览设在临时展厅,因此网上有评论说那是“沽名钓誉”,马子恺感到不理解,“不在临时展厅展,难道人家把《蒙娜丽莎》拿下来,把你的画挂上去?”他拿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做例子,“他跑了个最后一名,但中国人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是从那儿开始改写的。我们这些年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古篆艺术,以此为载体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卢浮宫举办古篆艺术展览我是第一人,你们可能不知道,但历史会记住。”
  我问他这种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感从何而来,他说,艺术自爱好始,然后拜师学,到学堂去学,钻研它,从事它,温饱解决了,这时候多少就有点责任感了。“初期无非是东家西家请你帮个忙,写个字,答应了你就得去;后来出国,以艺术家的身份和人交流,交流越多,就越是认为自己应该如此,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
  从2008年至今,他已经在国内创立了18家“马子恺艺术馆”,展示他的诗书画印。创作之余,自然也要兼顾繁琐的推广事务,他知道近两年是“全民怀疑一切”“全民打倒偶像”的时期,露面和言说都有风险,“难就难在让自己的声音真正地被更多人听见,引起共鸣”。
  他在北大的导师王岳川对他说,要保持一个清醒的民族文化身份,这种意识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我们这个时代,要留下一点给后人做历史的线索。”马子恺说。
  马子恺 当代国学艺术名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现为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双秀书院院长、漱玉印社社长、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画院》学术总编。幼受庭训,读经研艺,问学于许麟庐、武中奇、欧阳中石、蒋维崧、陈左黄、魏启后诸先生。以书印称名艺林,擅诗画鉴赏之美誉。出版有《马子恺艺术作品集》《齐鲁名贤印迹》《古篆论语》《周易锦言》《汉印精华》《知水仁山》《依仁游艺》等十几种专著,曾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二十余次个展,获得重要奖项百余次,广受业内外赞誉。2014年10月《马子恺古篆艺术展》在巴黎卢浮宫成功举办,成为首位在卢浮宫举办书法展览的华人。2015年米兰世博会《泰和宝玺》获得金奖。
其他文献
犹太作家和俄罗斯作家  善于深思  文字是冰上的水  不是水的终极分子  也不是说出水时,舌尖的颤动  深思是加倍的  将脑壳剖成四种形态  面对爱不说一句话  只是为她开门  最艰难的时候  深思是只翅膀特别大特别长的巨鸟  带你进入丛林  或者山区  在深思中把活下去当作更好的选择  因为痛苦是它的燃料  血是它的价值
期刊
我要写一些不带情绪的诗比方,太阳从楼的一角升起河流不紧不慢地流向远方肚子饿了的人吃完了两碗米饭太阳从楼的另一角落下河流去了远方不再回来肚子饿了的人吃饱了后打起了瞌睡小卖部里有一只苍蝇飞来飞去它起飞的时候没想到终点是死亡
期刊
李晓强认为他只是心安理得地做好了分内的事情,而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当代艺术的润滑剂”。  “你们赞美什么样的精英,这是很重要的”李晓强话音未落,小女儿走过来仰着头,一脸稚气地问:“爸爸,你为什么要皱眉头啊?” 李晓强赶紧把蹙眉舒展开了:“爸爸想问题的时候就皱眉头。” “皱眉头不好。”小女孩因感冒而声音虚弱,但一脸认真。 “好,我争取不皱了。”李晓强大笑起来。 那是2015年10月底的一天晚上,我们刚
期刊
赵嘉,慢拍了西藏长达二十年。西藏于他,不再是常规的旅游景点,他先是一个观察者,慢慢地, 便融入了藏民生活,成为一个亲历者。  有关西藏的故事在赵嘉的一帧帧幻灯片中不住流淌。“故事太多,时间太短,很遗憾没能一一说完。”赵嘉面带抱歉。每一张作品闪现出来时,他都被回忆击中般轻声喊“哦”,先低下头后又快速抬起。回忆淌出,轻声讲述,语调徐徐。这些细碎的图片故事拼在一起,便可以管窥赵嘉在这片广袤清冷的土地上行
期刊
你是否曾经想过希望能够待在一家书店中,彻夜畅读?如果到访东京,你就能体验这样的一个夜晚。这是东京新开的一家名为“书和床”的旅店,这里邀请资深图书爱好者前来,沉浸在书的世界之中,并且能够在读书的时候陷入睡眠。第一眼看上去,这就是一家时髦的书店,一排排书架在房间的一端,另外一端是舒适的沙发和垫子。但是在这些书架后面,有12个独立的,如胶囊公寓般的睡觉单元,可以通过攀爬梯子抵达。  1 时尚:快消品的再
期刊
在山里,他租了四亩地  五十年的租期  用来种金线莲和兰花  在香蕉林的包围中  我们听着水壶滚水  每个人都超过四十岁  水流和缓且睡眠短浅  有价值的时间基本过完了  金线莲乏善可陈  兰花还没有花苞  植物特有的修养让它们长久沉默  我们说着完全可以不说的话  盯着水鸭的身子  这样日复一日也并无不可  不需要悔恨  也不用寻找上帝  只是树枝匍匐入地  树枝特有的修养让我们终于沉默
期刊
马未都的心愿很简单—让中国人深度品鉴中国文化。  2015年北京入冬特别早,11月初已飘起雪花。德胜门字里行间书店人头攒动,雨夹雪的冰冷,并没阻挡这些穿着厚厚羽绒服的观众的热情,他们都是冲着马未都的新书《都嘟》发布会而来的。 这一天,马未都一身黑衣,与主持人史航有说有笑地度过一个下午。他看上去有些累了,为了这场发布会,他早上五点起床,特意从上海飞回来。发布会后,他坐在书店贵宾室,与记者进行一轮又一
期刊
高希均创办人所提出的大格局之三,则是发挥自身的优势与软实力,运用于传统产业的提升、服务业的创新、绿色能源的研发,物联网的应用、文化产业的开拓及中华文化的推广,甚至是品德的示范等。  2015年10月28日- 29日,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多达600余位的顶尖企业家、官员及学者专家齐聚台北,参加华人世界最具前瞻性的经济论坛— 2015第十三届华人企业领袖远见高峰会。其中,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副领导
期刊
关于《暗算》,我一直欠读者一个“版本说明”。有些债欠久了就不想还,也许是不好意思还了。但这种状态有时又会戛然而止,好像屋檐上的一片瓦,有一天会突然受地心引力作用,砸碎在地上。此刻的我,似乎就是这片瓦。  《暗算》是我继《解密》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的时候,我不认为它将成为我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来得容易。我是说,相比于《解密》,它写得很容易。我多次说过,《解密》我写了11年,被退稿17次
期刊
连着两个晚上我都在水立方,和马云、柳传志等一起参与见证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这场由湖南卫视直播的大型狂欢晚会,水平超大、人气爆棚,就像是一个跨年晚会,时长四到五个小时,比春晚还要轻松活泼,而且更接近地气,更接近年轻“剁手党”,非常有意思。 我们在大屏幕上观看交易情况,令人吃惊的是,5分钟交易量就超过了10亿,30多分钟冲过了100亿。交易数字一直在变化,增长速度非常快。马云会搞气氛,让大家竞猜零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