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误成为财富——教学片断浅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h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与理念rn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自己费劲心思、绞尽脑汁设计好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一旦拿到课堂中实践时,自认为千思熟虑、百密无疏的教学流程,在40几个学生面前原来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学生总是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这让很多老师感到无法适从.但在传统课堂中,我们教师却总是千方百计的避免或减少学生出现错误,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把一个个富有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想法(尽管有时是错误的)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事与愿违,处置不当还会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让学生轻灵善飞的思维翅膀,在陈旧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失去了翱翔的自由.因此,作为新课改春风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在面对学生经过思考的错误回答时,如何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让学生的创新火花在教师的引导下迸射出闪耀的光芒,让不同的人在不同数学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身处一线的数学教师所应深思的.
其他文献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环境具有决定性意义,特别是家庭的精神环境。家访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日常的主要工作之一。那是一种充满人性人情的交流,那是一种真正的心灵的沟通。通过家访,让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知道老师是很重视自己的。  镜头一:  在上学期开园不久的一天,我发现我们班张思颖小朋友每天来园总是没精神,以前活跃的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一天早上来园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行星的运动》为例,思考和讨论分析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人文精神;行星的运动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53-01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中学阶段的物理教育过于重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理性技能的追求,因而淡化了物理教育中蕴涵的人文价值。所以在
我们常常只注意表层的安全教育,孩子内心的安全教育确常常被忽视。这是我身边发生一件真实的事后,我最真实的感受。  案例:年前的一个中午,班里在外吃饭的一个学生小峰突然出走,当我得知他手里有一张银行卡后,便与家长开始满世界地疯找,放学后最终在一家银行取款机门口相遇。身为班主任的我永远不能忘记当时的情景:当孩子的妈妈扑上前与他拥抱,大声说:“孩子,你不要妈妈了?”我们的小峰一言不发,一滴泪也没掉。见此情
本文用四硫富瓦烯(TTF)作为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体,通过牛血清白蛋白和戊二醛交联剂,把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Nafion-TTF修饰石墨电极上,最后在电极修饰一层Nafion膜,制备成
【摘要】毕节市农村中学学校地理地形特点、生态环境特点以及学校周边的生态资源适合构建生态体育课程,是将生态观念融入到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当中形成的一种新型体育发展模式,是改变认识观,改造传统教学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生态体育;毕节市;农村中学体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57-01  一、前言  毕节地处贵州高原屋脊,山高
前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人们对健康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近几十年来,各国科学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儿自
物理课是机电类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但是相当一部分女生却对学习物理学叫苦不迭。进而造成她们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非常吃力,很难达到机电类专业教育预期的要求。为了全面实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先将学生分组然后进行实验,这种模式适合学生亲自进行数学实验,需要多台计算机甚至每人一台亲自实践。师生在电脑平台(几何画板、“- Z +Z”、图形计算器、课件演示)上构建一个问题情境,由教师或学生去观察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这是一种教学上的数学实验.教师精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实验因子、实验课题,编制课件等,并采用典型课例带动的策略,构建“创设情境—确定主题—虚拟实
襄麦5号是本所从河南农科院引进的“6130”(郑引4号×郑州17号)材料中选择的优良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 1977—1980年(收获年,下同)三年参加襄阳地区小麦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