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教学的教育理念在逐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创新同样影响我们的课堂。本文就如何让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如何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重构知识,为深度学习而教,借助信息化手段从课前预习与引导、课中授课与学习以及课后评价与作业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深度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60
著名教改专家哈维洛克认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本质上就是基于一定价值追求的教学现状所发生的意义转变”。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应该是从一间间教室、一节节课堂里萌生出来的,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而随着教改的逐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必然要走向深度的教与学。深度教学的理念,并不是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坚持通过学生的自己实践体验、亲身感悟和个人理解,进行真正的有意义教学。
教育理念的改变带来课堂教学的改变,教育技术的创新同样也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脑、平板电脑等信息化工具的普及,信息化课堂更加具有活力。下面,我主要结合《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信息化课堂实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深度教学的尝试。
一、改变课前预习与引导模式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其“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就说明,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技能,就必须要做到“先学后教。”先学就是常说的预习。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传统的预习做法是老师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布置任务后,学生往往在思想上产生误区,认为预习作业太简单,大多就是读一读书本,很多学生就好敷衍完成,甚至根本就不完成预习作业。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切实有效的完成预习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兴趣入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学习本节课时,通过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引入《称的发展史》,借助称量工具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他才会主动进入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其次,教师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要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节学习的方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预习资源制作导学单,通过网络平台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第三,信息化的课前预习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时代,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本课的预习环节,我在预习资料后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讨论区进行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改变课中授课与学习模式
在课堂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上好一堂课,绝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江苏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方建华博士说过,课堂授课要做到“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微课”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授课内容分为三个环节,在环节一的应变原理部分采用“微课”的方式授课。借助“微课”资源,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数据现象到归纳总结应变效应的原理,从“事实”到“意义”,生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架构,使学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能,让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环节二应变片的结构这一部分,主要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小组讨论、企业连线等方式完成教学。信息化手段多种多样,企业连线是其中的代表。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让千里之外的企业专家轻松走进课堂,不再受空间的限制。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技能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让所学及所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着较强的发展能力。测量电路的学习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抽象的理论讲授,知识空洞难以理解,单纯的实验演示,又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据此,我选择借助软件来模拟操作实验。信息化实践教学更加方便、直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调节学习进度,反复操作,对于错误的部分给予帮助提示,并且能够实时给出实验结果。实践显示,模拟软件的使用缩短了课堂实验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改变课后评价与作业模式
到底定一个什么标准来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最新的课堂大赛评审标准里特别突出了三个主题词:要坚持以职业教学改革新理念和新思维来审视课堂教学。坚持“以生為本”“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教学新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评价一堂课就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是深度的学习,看一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就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有是否有效达成,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有没有得到培养。
本节课,我所采用的评价过程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组成,其中,学生自评是重点环节,学生要主动参与评价,发现和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小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时进行对照和比较,从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做到“因材施评”,更多的是依据学生个性特征,给予暗示,培养兴趣、促进学习,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
作业也是检测一堂课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把作业布置的有针对性、有延展性、有创新性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信息化课堂不仅仅局限于上课时间,也拓展到了课下。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的作业与测试功能,教师可以采用试题、提问、追问、评判、共享、讨论等多种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平台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总与分析,帮助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的方法与过程。总之,深度教学强调有效训练,反对过度的重复训练,重点是通过适度、有效练习培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信息化教学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是一种时代文化,正在彻底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授课方式从单一的口授向视、听、说等多渠道转变,让相对固定的教学时空渐渐打破地点、时间的限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授知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正在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使教学更多地转向对知识真正意义的理解和重构,使课堂教学走向深度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松林.深度教学的四个实践着力点——兼论推进课堂教学纵深改革的实质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1)
[2]吴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郭俊杰,王佳莹.信息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0)
作者简介:尹璐(1990-),女,江苏徐州,学士,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工業自动化。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深度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3-0060
著名教改专家哈维洛克认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本质上就是基于一定价值追求的教学现状所发生的意义转变”。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应该是从一间间教室、一节节课堂里萌生出来的,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而随着教改的逐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必然要走向深度的教与学。深度教学的理念,并不是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坚持通过学生的自己实践体验、亲身感悟和个人理解,进行真正的有意义教学。
教育理念的改变带来课堂教学的改变,教育技术的创新同样也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脑、平板电脑等信息化工具的普及,信息化课堂更加具有活力。下面,我主要结合《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信息化课堂实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深度教学的尝试。
一、改变课前预习与引导模式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其“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就说明,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技能,就必须要做到“先学后教。”先学就是常说的预习。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传统的预习做法是老师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布置任务后,学生往往在思想上产生误区,认为预习作业太简单,大多就是读一读书本,很多学生就好敷衍完成,甚至根本就不完成预习作业。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切实有效的完成预习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兴趣入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学习本节课时,通过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引入《称的发展史》,借助称量工具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他才会主动进入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其次,教师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要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节学习的方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预习资源制作导学单,通过网络平台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第三,信息化的课前预习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时代,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本课的预习环节,我在预习资料后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讨论区进行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改变课中授课与学习模式
在课堂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上好一堂课,绝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江苏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方建华博士说过,课堂授课要做到“先教后学”或“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模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微课”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授课内容分为三个环节,在环节一的应变原理部分采用“微课”的方式授课。借助“微课”资源,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数据现象到归纳总结应变效应的原理,从“事实”到“意义”,生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架构,使学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能,让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环节二应变片的结构这一部分,主要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小组讨论、企业连线等方式完成教学。信息化手段多种多样,企业连线是其中的代表。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让千里之外的企业专家轻松走进课堂,不再受空间的限制。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技能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让所学及所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着较强的发展能力。测量电路的学习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抽象的理论讲授,知识空洞难以理解,单纯的实验演示,又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据此,我选择借助软件来模拟操作实验。信息化实践教学更加方便、直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调节学习进度,反复操作,对于错误的部分给予帮助提示,并且能够实时给出实验结果。实践显示,模拟软件的使用缩短了课堂实验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并且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改变课后评价与作业模式
到底定一个什么标准来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最新的课堂大赛评审标准里特别突出了三个主题词:要坚持以职业教学改革新理念和新思维来审视课堂教学。坚持“以生為本”“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教学新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评价一堂课就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是深度的学习,看一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就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有是否有效达成,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有没有得到培养。
本节课,我所采用的评价过程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组成,其中,学生自评是重点环节,学生要主动参与评价,发现和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小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时进行对照和比较,从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做到“因材施评”,更多的是依据学生个性特征,给予暗示,培养兴趣、促进学习,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
作业也是检测一堂课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把作业布置的有针对性、有延展性、有创新性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信息化课堂不仅仅局限于上课时间,也拓展到了课下。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的作业与测试功能,教师可以采用试题、提问、追问、评判、共享、讨论等多种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平台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总与分析,帮助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的方法与过程。总之,深度教学强调有效训练,反对过度的重复训练,重点是通过适度、有效练习培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信息化教学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是一种时代文化,正在彻底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授课方式从单一的口授向视、听、说等多渠道转变,让相对固定的教学时空渐渐打破地点、时间的限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授知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正在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使教学更多地转向对知识真正意义的理解和重构,使课堂教学走向深度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松林.深度教学的四个实践着力点——兼论推进课堂教学纵深改革的实质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1)
[2]吴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郭俊杰,王佳莹.信息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0)
作者简介:尹璐(1990-),女,江苏徐州,学士,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工業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