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临床护理实践中,对治疗的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该类患者存在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性应激性心理因素及行为并影响了临床疗效及康复。为保证临床医疗护理顺利进行、保证疗效,现对该类患者护理体会总结汇报如下。
心理因素对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病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应激心理对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病的影响极大,由于心理失衡-行为消极-心身防御机能低下-疾病加重。
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这些都是血压升高的因素。不良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展极易形成负面影响。这类患者大多性情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感、多疑、焦虑、紧张、忧虑和烦恼,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控制过程失调,血管收缩中枢兴奋灶占优势,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紧张的信息刺激先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观察心律失常患者在紧张的心理因素下易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为此,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整体医学、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护理措施
控制应激心理因素,在护理方面要求做到:①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床铺整洁、松软、舒适,安静、无噪音。②医护人员仪表端庄,衣帽整洁,行为举止大方得体。③及时向患者及亲属详细介绍医院内环境及病房的各种护理设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④护士应主动、热情、友好地介绍自己,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拉近护患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应耐心细致,动作轻柔。⑤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⑥对患者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倍加细心,服务周到,不要让患者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⑦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该病的健康教育,使其能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并能充分掌握疾病恢复期如何进行自主的科学锻炼,从而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
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在护理过程中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
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终身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要向患者说明坐位或平躺时起立,动作要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1]。
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易紧张、激动,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诱发并加重心律失常[2]。老年患者病程长,病情进展快,一人身患多种疾病,多次反复住院,住院时间长,思想顾虑多,常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护士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取得患者合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生活,不要过度兴奋,激动或发怒。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焦虑及各种不良刺激。音乐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调节作用,要鼓励患者多听音乐,陶冶情操。
护理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扩展知识领域,才能适应患者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奇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2):325-326.
2 戴树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95.
心理因素对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病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应激心理对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病的影响极大,由于心理失衡-行为消极-心身防御机能低下-疾病加重。
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这些都是血压升高的因素。不良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展极易形成负面影响。这类患者大多性情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感、多疑、焦虑、紧张、忧虑和烦恼,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控制过程失调,血管收缩中枢兴奋灶占优势,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紧张的信息刺激先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观察心律失常患者在紧张的心理因素下易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为此,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整体医学、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护理措施
控制应激心理因素,在护理方面要求做到:①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床铺整洁、松软、舒适,安静、无噪音。②医护人员仪表端庄,衣帽整洁,行为举止大方得体。③及时向患者及亲属详细介绍医院内环境及病房的各种护理设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④护士应主动、热情、友好地介绍自己,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拉近护患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应耐心细致,动作轻柔。⑤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⑥对患者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倍加细心,服务周到,不要让患者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⑦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该病的健康教育,使其能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并能充分掌握疾病恢复期如何进行自主的科学锻炼,从而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
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在护理过程中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
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终身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要向患者说明坐位或平躺时起立,动作要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1]。
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易紧张、激动,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诱发并加重心律失常[2]。老年患者病程长,病情进展快,一人身患多种疾病,多次反复住院,住院时间长,思想顾虑多,常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护士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取得患者合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生活,不要过度兴奋,激动或发怒。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焦虑及各种不良刺激。音乐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调节作用,要鼓励患者多听音乐,陶冶情操。
护理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扩展知识领域,才能适应患者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奇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2):325-326.
2 戴树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