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和开放性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中教育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短缺、资源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教学质量偏低、高中教育不公平以及因学致贫和返贫等问题。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改革和发展好高中教育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形成原因
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且布局结构不合理。其历史原因主要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对于高中教育的定位不准、认识不足,普通高中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普九”教育迅速展开。数据显示,在第二期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20个项目省在2001年—2003年的项目资金规划总数为47亿元,其中中央专款30亿元。到2003年9月,实际落实到位资金近46亿元,完成规划总数的97.9%。1999年始,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致力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比“十五”计划的要求提前8年。200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599万,十年间几乎翻两翻。高校扩招以来,连续3年累计安排高等教育国债资金达70多亿元,拉动各方面配套投资120多亿元,额外增加中央本级教育经费470多亿元。而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高中教育却被忽视了。2002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见表一)和2002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见表二)的数据反映出普通高中发展的困境。国民教育发展的重心直接从义务教育阶段跃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跨过了普及高中教育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一个失误。
造成高中教育资源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一直是国家办学。这种单一的办学模式把大量民间资本排除在外。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民办高中的出现和兴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中教育资源的不足。
高中教育资源不足且布局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中学位严重不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由于教育资源紧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相对较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2年,我国高中到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增加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到高中的升学率从50.7%上升到58.3%,仅仅增加了7.6个百分点。2001年,全国初中进入高中的升学率仅为52.9%,这意味着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而提前走向社会。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资源布局一直以城市为中心。近几年,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截止2002年,占全国人口60.9%的农村地区,普通高中数仅占全国的49.6%。以城市为中心的高中学校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压力,同时也造成城乡歧视,广大农村学生学习费用增加,农村学生升学困难和农村学生流失、辍学数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造成高中教育瓶颈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我国的人口问题。1987年开始的第三次生育高峰给我国的高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目前,我国在校高中生大约在3500万到4000万之间。面对急剧增长的学生数量,许多中学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许多大中城市的高中学校利用优厚的待遇吸引城镇中学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师。面对师资的流失,城镇中学则大量抽调基层教师进城或者干脆从初中学校抽调教师进行补充。这些长期从事初中教学的教师很难适应高中教学,导致高中教学质量下降;这种做法也给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埋下了隐患。造成目前师资不平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受经济利益驱使和市场经济冲击,许多大专院校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学校从教,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新生力量的补充。另一方面,一些中学既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又面临着人员编制满员甚至超员的问题,有限的的财力无法支付新进教师工资,僵化的管理制度成为这些学校吸纳人才的绊脚石。此外,许多公办高中只有用人权而无人事权,只进不出的用人制度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普通高中发展的不均衡。这种不平衡包括区域发展不均衡和校际发展不均衡。一般来说,城市高中优于城镇高中、城镇高中优于农村高中、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优质高中数量短缺和由此带来的激烈的高中择校给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了挑战。优质高中往往“生满为患”,而农村中学却由于生源萎缩,教育资源大量闲置。由于大中城市及城镇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城市和城镇人口中高学历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的比例。
教育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高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来,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省级财政没有高中建设的专项资金,地方财政对高中建设的投入资金也十分有限。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许多高中开始减少正录生的比例,增加“高价生”或“协议生”的比重,同时对择校生收取高额的建校费、赞助费等。数据显示,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而进入高中的平均比例占到19.5%,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则达到25.2%。持续上涨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名目繁多的其他费用加剧了城镇及农村低收入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进程。武汉大学近期对农民工子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受经济状况影响,近八成的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弃读高中。
二、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突破高中教育瓶颈
除了上述原因外,高中教育瓶颈问题的形成还包括其他因素,比如我们对于教育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教育体制改革需要的周期长、机制创新难等问题。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高中教育瓶颈的形成不仅是遗留的历史问题,同时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之后,国家把教育放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教育工作的重点从抓“两基”转移到巩固“两基”成果、加快高中教育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为高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高中教育瓶颈问题的解决,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分级管理与动态调整相结合,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扩张外延与发展内涵并举的原则,争取实现教育公平。现阶段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调整高中布局结构,对教育资源实行整合优化和城乡均衡。扩大高中招生人数,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提高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进一步加大高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高中的标准化建设,争取更多教育发展经费的投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高中教育发展,确保师资补充和学位扩容。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学生实施政府财政补贴、助学贷款等扶持政策。
高中教育的发展是关乎国民教育整体推进和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千秋大计,高中教育瓶颈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就会突破这个瓶颈,迎来高中教育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3.
[2] http:∥www.eol.cnkuai_xun_307520060323t20060323_36158.shtml
[3] 周大平.高中教育何以成了教育公平的瓶颈.河南教育,2005(4).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高中教育瓶颈问题形成原因
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且布局结构不合理。其历史原因主要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对于高中教育的定位不准、认识不足,普通高中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普九”教育迅速展开。数据显示,在第二期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20个项目省在2001年—2003年的项目资金规划总数为47亿元,其中中央专款30亿元。到2003年9月,实际落实到位资金近46亿元,完成规划总数的97.9%。1999年始,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致力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比“十五”计划的要求提前8年。200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599万,十年间几乎翻两翻。高校扩招以来,连续3年累计安排高等教育国债资金达70多亿元,拉动各方面配套投资120多亿元,额外增加中央本级教育经费470多亿元。而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高中教育却被忽视了。2002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见表一)和2002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见表二)的数据反映出普通高中发展的困境。国民教育发展的重心直接从义务教育阶段跃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跨过了普及高中教育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一个失误。
造成高中教育资源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一直是国家办学。这种单一的办学模式把大量民间资本排除在外。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民办高中的出现和兴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中教育资源的不足。
高中教育资源不足且布局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中学位严重不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由于教育资源紧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相对较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2年,我国高中到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增加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到高中的升学率从50.7%上升到58.3%,仅仅增加了7.6个百分点。2001年,全国初中进入高中的升学率仅为52.9%,这意味着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而提前走向社会。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资源布局一直以城市为中心。近几年,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截止2002年,占全国人口60.9%的农村地区,普通高中数仅占全国的49.6%。以城市为中心的高中学校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压力,同时也造成城乡歧视,广大农村学生学习费用增加,农村学生升学困难和农村学生流失、辍学数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造成高中教育瓶颈问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我国的人口问题。1987年开始的第三次生育高峰给我国的高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目前,我国在校高中生大约在3500万到4000万之间。面对急剧增长的学生数量,许多中学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许多大中城市的高中学校利用优厚的待遇吸引城镇中学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师。面对师资的流失,城镇中学则大量抽调基层教师进城或者干脆从初中学校抽调教师进行补充。这些长期从事初中教学的教师很难适应高中教学,导致高中教学质量下降;这种做法也给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埋下了隐患。造成目前师资不平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受经济利益驱使和市场经济冲击,许多大专院校的师范专业毕业生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学校从教,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新生力量的补充。另一方面,一些中学既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又面临着人员编制满员甚至超员的问题,有限的的财力无法支付新进教师工资,僵化的管理制度成为这些学校吸纳人才的绊脚石。此外,许多公办高中只有用人权而无人事权,只进不出的用人制度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普通高中发展的不均衡。这种不平衡包括区域发展不均衡和校际发展不均衡。一般来说,城市高中优于城镇高中、城镇高中优于农村高中、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优质高中数量短缺和由此带来的激烈的高中择校给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了挑战。优质高中往往“生满为患”,而农村中学却由于生源萎缩,教育资源大量闲置。由于大中城市及城镇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城市和城镇人口中高学历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人口的比例。
教育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高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来,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省级财政没有高中建设的专项资金,地方财政对高中建设的投入资金也十分有限。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许多高中开始减少正录生的比例,增加“高价生”或“协议生”的比重,同时对择校生收取高额的建校费、赞助费等。数据显示,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而进入高中的平均比例占到19.5%,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则达到25.2%。持续上涨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名目繁多的其他费用加剧了城镇及农村低收入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进程。武汉大学近期对农民工子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受经济状况影响,近八成的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弃读高中。
二、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突破高中教育瓶颈
除了上述原因外,高中教育瓶颈问题的形成还包括其他因素,比如我们对于教育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教育体制改革需要的周期长、机制创新难等问题。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高中教育瓶颈的形成不仅是遗留的历史问题,同时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之后,国家把教育放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教育工作的重点从抓“两基”转移到巩固“两基”成果、加快高中教育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为高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高中教育瓶颈问题的解决,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分级管理与动态调整相结合,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扩张外延与发展内涵并举的原则,争取实现教育公平。现阶段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调整高中布局结构,对教育资源实行整合优化和城乡均衡。扩大高中招生人数,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提高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进一步加大高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高中的标准化建设,争取更多教育发展经费的投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高中教育发展,确保师资补充和学位扩容。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学生实施政府财政补贴、助学贷款等扶持政策。
高中教育的发展是关乎国民教育整体推进和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千秋大计,高中教育瓶颈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我们就会突破这个瓶颈,迎来高中教育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3.
[2] http:∥www.eol.cnkuai_xun_307520060323t20060323_36158.shtml
[3] 周大平.高中教育何以成了教育公平的瓶颈.河南教育,2005(4).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