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问者会学也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引导学生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意识,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单向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及探究品格的形成,因而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在提问中收获更多,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提问 现状 必要性 引导措施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展开交流与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的开端。
  一、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现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进行问题设置,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但目前的提问形式过于简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达不到上述效果。具体表现在提问程序、内容的固定。固定的提问内容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学生水平,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限制,学生只能够在没有选择余地的前提下作答。同一个问题,对于某些学生是有意义的,但对于另外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意义不大,这种提问不是有效的提问,不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反而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固定的提问内容是针对部分教学任务设定的,因而教师利用这一提问也只能够了解到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学习效果及技能的掌握情况,难以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提问程序的固定性使得学生只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路,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目前的单一型的提问方式阻碍了学生探究、质疑品格的形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单个学生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水平存在差异,因而对于一些问题会有自己的认知与解决方式,单一式的提问方式限定了学生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导致学生丧失了解决问题的自由,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二、学生提问的必要性
  在《物理学的进化》中,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是对实验技巧的问题或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但提出问题则是从新的角度看待旧问题,它需要借助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才能够完成,而这些创造性的想象力则是人类科学进步的重要基础,因而,一个人就某个学科领域的某类现象提出了问题,能够体现出其所具有的能力水平。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深刻、越难于回答,则越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后自己独立解决或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问题的提出,必须是以发现问题为前提的,因而发现问题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够不断提高学习质量,达到更高学业水平。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所遇到的种种原理、现象作出透彻、深刻而又全面的思考,不断质疑、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学生不能够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则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将问题提出来,与老师或同学共同讨论得出解决方案;另一种是出于自尊心的考虑,放弃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而后一种情况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而,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多提问题,积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倾向,毕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所产生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回答问题所产生的价值。
  学生的提问,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作出更多思考,而这种思考是平时的教学备课过程中所没有的,在积极应对学生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渐丰富,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逐渐提升,也将更加有利于之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的提问,不仅指对于教师的提问,也指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对于被提问的学生而言,能够引起其对于问题的关注,在思考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而提问者则能够从侧面了解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及问题所具有的思考分析价值,因而,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方法之一。
  三、引导学生提问的措施
  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有用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正确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培养其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本能。如果对于学生的提问意识不加以重视,疏于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进而使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提问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1.重视学生的每个问题,使学生敢于提问。
  对于学生问题的重视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用微笑鼓励每个学生,不断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做出积极的应对,即使是一些简单、幼稚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予积极鼓励,肯定其积极思考、善于发问的精神。
  我们班有一个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有一次上课我请一位学生读课文,他发现这位同学把“着急”的“着”读成第一声了,也许是他平时注意到这个词了,所以马上就举手,指出了该同学的发音错误,对于这种行为,我给予了肯定和表扬,提高了该学生的自信心,之后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该学生的思考及提问热情更高了。因此,要使学生想提问题,就必须打消他们的种种顾虑,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安全感”,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问,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为培养问题意识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非常重视学生提问精神的培养,提出学生不仅要学会回答问题,更要学会提出问题,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的课堂教育模式并没有注重对学生提问精神的培养,缺乏合理的问题情境,导致学生对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只想做普通的“听众”,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提问兴趣,使得学生乐于提问。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提出的切入点。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优差生混合搭配,以优生带动差生,互助学习,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更加积极地研究理论教材,思考知识点,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进而使得学生由被动回答问题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答案,进而感受到质疑及解决问题的乐趣。
  3.授其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
  (1)实行课内外互补学习,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实现课内外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出质疑,对于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兴趣,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理念。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将这种自主学习的品质从课内引向课外,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放到课外借助于工具书找答案。而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对课文内容的延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2)对标题进行质疑。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表现方式之一。经常思考题目,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在学习《“黑板”跑了》这篇课文时,学生首先对引号感兴趣,为什么要在黑板上加引号?其次会思考黑板怎么会跑了?在深入学习及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所谓的黑板并不是真正的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因而也就不难理解黑板加引号及为什么会跑。因而,人类的学习是源于思考的,而思考则是由质疑产生的。质疑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善于发现、主动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学会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不应拘泥于现有答案。要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善于发现不同角度所隐藏的问题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及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习惯基础。
  (3)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课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所有不理解的词句;后期在精度课文的过程中,则可以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重点词汇,尤其是与中心思想有关的重点词句,把握好学习的重点。例如,在《学棋》这篇课文中“为什么后来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这一问题是整篇文章开始与结束所讨论与说明的中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学生能够提出该问题,则说明其较好地把握了该文章的学习重点。
  (4)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对于文章内容的质疑是更高层次的提问,它往往涉及课文的重点、难点及文章中心,是对文章全面把握之后的提问,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判断。同时,对于文章内容的提问也能够促使教师从更高层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总体语文素养。例如,教学《一路花香》,学生在通读整篇课文后,如果提出“为什么说信赖能创造出这么美好境界呢?”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于这篇文章作了相对深入思考,已经基本把握了整篇文章的内容与要义,并对于细节有所把握,才能够提出这种有深度的问题。
  四、结语
  对于学生进行适当启发,就能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提出相关问题,这种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式所产生教学效果要远远优于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所产生的效果,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心理,变等待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学习,才能够掌握生存的本领,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郁灵芝.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质量的良方[J].现代语文,2007(2).
  [2]梁春海.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1).
其他文献
摘 要: 昆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之一,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这门流传了有六百年的古典艺术在21世纪的多元文化冲击下,其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一如既往地保留,还是适应形势推陈出新,是戏曲界、文化界、演艺界等社会各界应关注和深思的。日本能剧也是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这两种古老的剧作能否融为一体,融为一体后的产物能否为大众接受及该如何定位,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论证与分析。  关键
摘 要: 在市场经济、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高中思政课教学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有趣有效,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师生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共同发展。作者参阅有关文献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调查走访部分教师、学生的基础上,对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背景和意义、具体方法及注意点,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不断创新高中思政课教学。  关键词:
摘 要: 教学实际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不论是作为主导的教师,还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他们都是有情感的个体,所以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情感的交流过程。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的感染、迁移、调节等功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情感领悟 情感教育 情感世界    一、
摘 要: 本研究以南京某理工高校党建工作为视角,通过对学生党员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了目前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基本方法,旨在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高校 党建 实证 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高校要将道德文化
摘 要: 本文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内涵、特点、主要形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考量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和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优化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归因 优化对策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概述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1.实践与社会实践。  《大辞海》认为
摘 要: 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电视节目如果以收视率作为衡量质量的唯一标准,势必会带来消费主义倾向。地方电视台如何在消费语境下寻求突围之路,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消费语境 鉴宝节目 天下收藏 突围之路  消费主义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在消费文化语境中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作
摘 要: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壮族嘹歌 苏
摘 要: 本文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的实际出发,在对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企业调研后进行了人才需求分析,探索了新增设专业的实践与意义。  关键词: 数字媒体设计 专业群 新增专业  引言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于2012年成功申报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其中原有专业为动漫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与游戏美术设计三个专业,2013年我系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新媒体设计方向增设为数字媒体设
摘 要: 日语报刊阅读课程是通过训练学生阅读日语报刊文章,培养其读解和表达能力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虽然课时量少,但在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结合日语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明确教学目的、开放性教材的选用、因材施教原则下的教学法、灵活有效的考查方式等方面出发,具体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 语言应用能力 报刊阅读 教学实践  对高
摘 要: 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生本”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理想,它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关键词: 师本 “生本”理念 相信学生 注意点  “生本”是目前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词,对它我早有耳闻,但在自己的教学中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这学期我有幸参加了教培研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