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Y33区块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来源 :石油化工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ll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水淹情况复杂,急需进行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储层三维地质模型作为其核心内容能够反映地质情况且为数值模拟提供可靠数据体.基于已有的地质认识、综合大量地质数据对研究区延7油层组进行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模型显示:(1)延72砂体在中偏东北及西南部有大面积连续分布;延71砂体在西北部、中偏东北部以及东部局部区域较厚,泥岩夹层较延72略为发育.(2)延71属于低孔中渗储层,延7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均质程度均为中等;平面上延71高值分布范围较延72大,且高值部位与砂体较厚的区域对应性好,是研究区的有利开发区.经概率分布一致性检验及储量核算验证,对Y33区块目的层建立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可靠,能准确反映出储集体的空间展布规律及物性参数的分布特征,可作为后续数值模拟原始数据体,为生产开发提供有利指导.
其他文献
盐穴型储气库是地下储气库的重要组成形式,与枯竭油气藏改建储气库相比,盐穴型储气库具有建设周期较长、单井吞吐量大、注采转换灵活等特点.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国内外形成了三种成熟的盐穴型储气库建库技术:大井眼建库技术、常规井眼建库技术和双井单腔建库技术,三种建库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盐穴型储气库工程投资主要包括前期评价费用、地下工程费用、地面工程费用、垫气费及其他费用.本文通过对某典型盐穴型储气库三种建库技术对应的工程投资进行对比,为盐穴型储气库建库技术方案优选提供依据.
渭北油田具有低渗、低压、低温、低产、低油气比的特征,在油井生产过程中存在泵效低,压裂效果差、集输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更好的优化设计电潜泵采油,节约采油成本,文章使用PIPESIM软件对渭北油田的基本情况进行建模模拟.根据渭北油田目前的高压物性参数和油藏及流入参数,利用PIPESIM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得出了电泵特性曲线和仿真结果,并模拟了相关参数对产能的影响.经过建模以及模拟的结果可以得出,四种增产的方法对渭北油田有一定的效果以及对产能还有一定的预测功能.
目前海上许多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的中后期,注水压力高、吸水指数低、作业频繁、达不到配注要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油田开发效果和储量动用程度的提高.因此,本文研发了一种具有疏水、防膨、耐冲刷多功能的材料.通过室内实验评价结果表明:生物纳米溶液具备较好束膨作用,可以阻止水进入黏土内部,表面形成疏水薄膜,防膨率达到90%以上,具有良好的防膨效果;生物纳米溶液浓度大于0.75%时,将岩石表面由亲水转变为疏水,平均接触角111.9°,其溶液浓度越高,接触角越大,可以使地层岩石表面润湿反转;生物纳米颗粒在多孔介质表面形成覆膜
输油管道由于空间有限或需改变流动方向,常需安装弯头进行连接,弯头处流体的速度、压力分布不同于直管.本文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应用Ansys Workbench18.0软件,定性定量分析弯径比、弯头数量对弯管内部流场及冲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弯径比越小流经弯头时的切向速度增量越大,冲蚀磨损速率越大,推荐弯径比R/D在2~3范围;安装4个弯头时,第三个弯头处流体速度最高并且冲蚀磨损最严重,建议管道安装设计时尽量避免安装多个弯头,本文研究内容为现场弯管的设计安装提供了理论依据.
印尼第二大含油气盆地库泰盆地海上部分和陆上部分油气富集存在明显的差异,搞清油气富集差异的原因及主控因素对该区域勘探方向和有利区块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库泰盆地海上和陆上已发现油气资源量及其分布出发,通过对构造和沉积演化、烃源岩特征、砂体分布、断层系统和油气成藏模式的系统分析,找出该区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岩和断层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库泰盆地海上部分的烃源岩为中中新统煤系烃源岩,为优质烃源岩;陆上部分烃源岩为始新统湖相烃源岩,为中-差烃源岩;烃源岩的性质和分布决定了库泰盆地海上和陆上的油气田规模差异.
长庆油田第三输油处多数站库在日常储输中仍采用原油“先进罐后外输”的方式进行原油交接,保证储罐安全至关重要.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储罐通常的设计寿命是20~30年,在7年之后就有可能发生漏油事故,10~15年出现孔蚀,如不及时处理,将会给站库生产工作和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
由于集输管网复杂,流速受到管容、管压、流体成分的影响,井筒排液导致管网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液,而积液量会降低集输能力、升高末端井压力,导致措施效果较差,井筒积液难以排出,连续生产时间短,形成恶性循环.为提升单井措施的有效率,提出从单井-干管-集气站“三级间歇”体系的新思路,由点至面,从井筒至干管至集气站,形成良性排液周期循环.研究表明三级间歇能有效排出井筒及管网积液,并可应用于气田其他相似液气比的区块.
大位移井钻井过程中普遍存在钻进扭矩高、井眼清洁差等问题,因此降低井筒摩阻,防止岩屑床堆积是实现大位移井安全作业的关键.渤海南部K油田勘探初期以浅层大位移井为主,相比常规大位移井具有地层泥质胶结疏松、钻井液滤失严重、岩屑产出量大等特征,进而导致井眼清洁、井壁失稳、井筒摩阻等问题进一步恶化.针对K油田开发难点,提出了强抑制钻井液流变性控制技术、浅层大位移井高效润滑技术、疏松地层井眼塑形技术,优化了现有水基钻井液,对现场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为解决高温深层水平井钻井液储层保护问题,利用甲酸盐与碳酸钙复配加重构建了一套高温高密度低固相钻井液体系,实验发现,将碳酸钙粒径(D50)控制在23μm左右时,碳酸钙加重对钻井液流变性和滤失性影响最小.采用甲酸钠、甲酸钾、碳酸钙三者复配加重方案,不仅可以实现钻井液良好的性能,而且使钻井液成本降低.高温高密度低固相钻井液在150℃老化后,仍具有良好的流变性与滤失性能,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能力,能够满足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水平井钻进的要求.另外,该钻井液受氯化钙、硫酸钙、页岩岩屑侵污影响小,具有良好的耐钙与岩屑
姬塬油田X区块长6油藏属于特低渗透油藏,目前综合含水51.1%,已进入中含水开发阶段,随着注水开发时间的延长,调驱技术的需求度更高,目前该区块水驱矛盾突出导致含水上升,而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则是针对储层深部剩余油,通过小粒径、低浓度、微球在储层深部的滞留降低高渗层渗透率,降低高渗水流速度、改变压力场分布、进而改变渗流场、达到改善水驱的目的,为此本文结合2021年1月以来微球驱现场应用及效果评价,对微球驱在X区适应性进行评价,总结调驱经验,为微球驱的推广与实施提供指导性意见.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当注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