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知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u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往往需要以文本阐释为基础,充分理解其选择的文本是为研究的重要基础。具体到中国历史文献,字词的细微之别即能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传统“小学”的方法,对古代思想史的文本进行较为细致的文字甄别、文意辨析。在这一方面,《经义述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经义述闻》虽以小学为主,但其中对很多字词的辨析涉及较大的思想观念问题。在此试举两例说明。
  《左传》僖公五年谓“神必据我”。晋国将伐虢,虞君打算借道晋国,宫之奇担心此举招致晋国侵伐,于是以“唇亡齿寒”之理劝阻虞君。虞君回以“吾享祀丰,神必据我”,表示虞国受到神的庇佑,不会亡国。此处之“据”,在王引之之前,多从杜注释为“安”。王引之《经义述闻》将此处之“据”与《诗·柏舟》中之“兄弟不可以据”、《周语》“民无据依”、《晋语》“民各有心,无所据依”相联系,指出当释为“依”。①此说几成定论,后来,刘文淇、杨伯峻等学者均采用此说。②从训诂学上讲,无论是将据释为安还是依,皆不为错。王引之的说法之所以更胜一筹,关键在于王引之充分考虑了“依”与“据”的密切关系,和文本中上下文关系。据《说文》:“据,杖持也。”段注:“谓倚杖而持之也。杖人所据,则凡所据者皆曰杖。”③又,“依,倚也。”由此可见,据、依相通有扎实的训诂学根据。另外,释“据”为“依”,使得“神必据我”与下文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有了相呼应的效果,文意更加顺畅。
  值得注意的是,释“据”为“依”,不仅显示出王引之在文字训诂学方面的造诣,也侧面显示了他对古代思想的理解深度。从“依”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来看,“依”隐含一种从属关系。如前所引《周语》“民无据依”、《晋语》“民各有心,无所据依”中之“依”即“依从”之义。另外,文献中还有“依”与“辅”相对应出现的例子:“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④可见,“依”字所强调之从属关系。而“安”字则无如此明显之从属意味:《说文》“安,也”,⑤有安定之意。若以“安”释“据”,则“神必据我”即“神必安定我”;以“依”释“据”,则“神必据我”即“神必依从我”。因此,若将“神必据我”一词中之“据”释为“安”,则“神”的力量大于“我”的力量;释为“依”,则有“神”依从于“我”的意味。故,“据”释为“安”还是“依”,本质上是对春秋时人思想中神人关系的理解问题。而从时代上看,春秋时期,神人关系已经呈现出人之力大于神之力的现象。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所载史的言论:“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⑥又如《左传》僖公十九年所载司马子鱼之言论:“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⑦因此,王引之将“神必据我”释为“神必依我”,虽然对春秋时期思想观念的变化未着一词,但其“人的地位高于神的地位”的思想认识已经呼之欲出。
  另外,王引之对“天又除之”的分析,也揭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天又除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谌预言子产将执政,以“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辟之”,告与然明。在王引之之前,学者多以本字解“除”字,因而对“天又除之,夺伯有魄”一句,或以“丧其精神,为子产除之”⑧释之,或以“为子产清除道路”⑨释之。王引之则一反前人成说,以“开”“启”来解释“除”字。证诸文献,《诗经》毛传有以“开”释“除”⑩之例,且“巢陨诸樊,阍戕戴吴,天似启之”{11}与此处文例类似,此说应该是正确的。但王引之释“除”为“启”的意义并不止此。将“天又除之”释为“天又启之”,实际上将子产执政与天命联系了起来。众所周知,西周时期,天命通常与周天子存在直接联系。而降至春秋时期,天命一再下移,不仅诸侯开始自称祖先受天命,{12}一些诸侯国贵族也开始宣称祖先“膺受大命”。{13}此处言“天启”子产,正是春秋中晚期天命下移的反映。因此,王引之对此处的说解,揭示了春秋中晚期天命下移的问题。
  从以上对“神必据我”“天又除之”的考证可以看出,王引之虽只辨正了一个字,事实上却将思想史上一关键问题揭示出来。他的解释,无论从文本方面,还是从思想背景方面考虑,都是正确的。王引之这种做法,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从字句的细微处着手,进而辨析上下文意,即可阐明一个较大的思想史问题。
  《经义述闻》虽然是一部以小学为主的著作,但其涉及思想史的内容亦很多。《经义述闻》的研究方式,可以启发我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进行思想史的研究。在当前各种思想史话语体系日趋圆融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有助于打破时代思潮和话语体系的局限,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本的深刻内涵。
其他文献
数据科学专家公开了他们对2018年的预测  人工智能成为2017年众所周知的流行语,但所宣称的机器应用迄今还未能实现。  尽管如此,实际应用仍然有限,但看起来2018年这种情况将有所改变。  现实不再是炒作  企业已经把资金投到了人工智能中,但大部分投资还没有获得回报。据研究公司Forrester,55%的企业还没有从人工智能中取得任何实际的业务成果,43%认为现在谈论他们的投资是否成功还为时过早
如今已经不存在隐私性与安全性的较量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客户数据泄露等规定已经让隐私保护和安全工作融为了一体。  如今,欧盟影响深远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已于5月25日生效,Facebook也已被要求必须要向国会解释他们与剑桥分析公司的关系。与此同时,每天的新闻中都充斥着关于隐私问题和大规模数据泄露的报道。  对于网络安全专业人士来说,隐私保护成为重点意味着他们的担忧和
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驱动创新与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一个新的数字化经济时代正在来临。同时,智能电网、微电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可替代能源成本和储能成本的不断降低,促使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与上游的电网和下游的IT将会有更多的交互和融合。展望2019年,施耐德电气认为数据中心将迎来以下五大新趋势。  新趋势之一:边缘计算将与云计算协同发展  过去的一年,施耐德电气看到了很多关于边缘计算的
摘 要 :国家的软实力既可以体现为一国外交政策的道义原则,也可以体现为该国文化中具有普遍吸引力的内涵,例如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人格理想和伦理价值观、艺术审美形式和整体的人文环境,等等。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近代法国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值得加以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与当时宫廷和富有阶层对艺术的赞助和奖掖息息相关。艺术的华丽光芒又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格理想相辅相成。在借鉴意大利艺术的基础上,法国创造
4月30日,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在珠穆朗玛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开通全球海拔最高5G基站,成功实现5G信号对珠峰北坡登山线路及峰顶的覆盖。这将为珠峰登山、科考、环保监测、高清直播等活动提供有力通信保障。  今年4月,中国移动先后在海拔5300米珠峰大本营、5800米过渡营地、6500米前进营地建成开通5个5G基站,实现大本营到峰顶的5G连续覆盖。  此外,中國移动联合华为、准达,在珠峰5300米大本
新的发展目标旨在提高超融合系统在大型企业中的吸引力。  超融合技术正在飞速发展。  企业正在将存储投资从传统架构转移到软件定义的系统,以便实现更大的灵活性、更容易的配置和更低的管理成本。超融合系统——即将存储、计算和网络功能结合在一个单一的虚拟化解决方案中——已经进入了企业的视线。  企业对作为传统SAN和NAS存储系统的潜在替代品的超融合系统的兴趣反过来又激发了主要存储供应商进入超融合领域,收购
摘 要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展示中共施政理念与实践的最佳样本,在建构中共政治形象中具有典型意义。中共力图通过报刊、图书介绍、赴边区考察等形式向大后方民众宣传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把边区塑造为中国政治上最民主最先进的地区,从而构建一个既有先进理论指导,又具备善治能力的先进政党形象。这些措施扩大了陕甘宁边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增进了大后方民众特别是部分知识分子对边区及中共的了解,有力地提升了中共的政治形象
以下为企业成功部署物联网的基石,以及关于AWS IoT、IoT 1-Click、思科Jasper、Azure IoT、IBM Watson IoT和谷歌Cloud IoT Core的详细信息。  基本上不用你说,IT圈里的人都清楚,物联网(IoT)非常重要并且正以极高的速度飞速增长。据市场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估计,到2019年物联网设备将会达到233亿部。随着物联网连接越来越受企
日据东北时期,为了在伪满境内营造出一个万民崇奉的“国家信仰”,从而达到钳制民众思想,操控傀儡政权,实现将东北地区在文化上与中国母体彻底剥离等政治目的,日伪当局先后颁布了大量相关法令并辅之以各种行政手段,将伪满“国家祭祀”的基本内容由初期的“尊礼崇儒”调整为中后期的“惟神之道”,并将其纳入日本“国家神道”体系,最终实现了伪满“国家祭祀”的日本化。伪满“国家祭祀”的整体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是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学术年刊,因其所刊发的学术论文具有原创性,集学术性、前沿性、信息性于一身,被教育部评为CSSCI来源集刊。《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八卷已经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发行。作为主编,我感到本卷内容丰富而有特色,反映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进展,愿意向大家推荐这部佳作。  本卷强力推出的是11篇有关疾病医疗社会史方面的论文。近年来,这一领域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