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古诗文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失去了真正的兴趣。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浅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点滴做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激发 古诗文 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事半功倍。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但在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释难字,译全篇,齐背诵”已成为固定公式,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文被教师们翻译成一杯白开水,叫我们的学生怎么有兴趣去学习古诗文呢?导致的结果是:古诗文教学成了初中教学的难点,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失去了真正的兴趣,这不能说不是我们教学的失败。因此,古诗文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我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要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以人格魅力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居主导的地位,这已是人们的共识。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做法如下:首先,培养自己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诗学就是情学,在讲解古诗文时要进入角色,并付之以感情和激情。上课时精力充沛,情绪高昂,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其次,提高教师自身古典文学修养和美学素养。因为我深深的知道,教师如果不多读一些典籍,文艺作品及美学方面的书籍,不了解文学鉴赏和审美技巧,不具备基本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美学素养的话,恐怕是很难把古诗文讲深讲透。只有拥有丰富的学识,教学中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最后,还要更新古诗文教学理念。教师不再只是古诗文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赏析品味古诗文,真切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学习所带给他们的情感熏陶和人文素养。所以我认为,只有做到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用自己伟大的人格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培养熟读成诵,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典到现代诗,名篇佳作美不胜收,特别是古典诗文,它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是中学生增强语感,加强记忆,净化心灵,陶醉情操的好教材。“日久生情”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鼓励他们做到“熟读成诵”。才能逐渐内化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熟读成诵”我做法如下:
1、精心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成功的导课能更快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完成课堂任务。例如我在执教杜甫的《石壕吏》时,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就意味着流血和牺牲,意味着亲人的生离死别,意味着人们生活的颠沛流离,还记得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吗?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当时正在逃亡的路上,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这样的导语,富有感染力,旨在用导语去震憾学生心灵,以求先声夺人之势,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蓄势,激趣作用。
2、简化古诗文讲解过程,力求扫通语言障碍,理解文章结构,了解大意就行了,为抓好学生的“熟读成诵”打好基础。
3、重点抓学生的诵读。古诗文语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首先我要求自己要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带读。接着,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对所教的古诗文进行诵读比赛,赛前重点指导学生把握古诗文的节奏和语气以及作者的情感,这样进行小组竞赛诵读后,学生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提高了,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诵读,谁都想为自己争光,谁都想比前面的同学读得更好,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好胜心促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对古诗文的诵读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次,进行配乐诵读。枯燥单一的朗读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因此在上古诗文时我都适当的找一些乐曲,结合诗文内容,让学生来配乐诵读。让学生们在优美的乐曲中去美读,品读,赏析,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博大渊深。例如:我在执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选了竖笛曲《送别》让学生配乐诵读课文,引领学生完成浸润在伤感的友人离别之中。这样的朗读效果会特别的好。主要是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最后,根据教材里的古诗文的情感需要,我也会适当的选择让学生进行表演诵读,例如在诵读李白《行路难》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句诗时,我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适当的加上抽刀和举杯动作以及愁的表情,这样的表演诵读,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了,还怕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古诗文吗?
经过以上的精心设计导语、简化教学讲解、重点抓好学生的诵读等步骤,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熟读成诵”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养成了,从而内化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善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师安排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综合性活动。为了强化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组织了如下一些实践活动:①我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节目,在某个节日到來之际,让学生朗诵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一些古诗句。例如,清明节时诵读杜牧的《清明》;重阳节时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②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我经常为古诗文配画,寻找古诗文情景再现的相关视频给学生欣赏。③有时还组织学生外出郊游活动,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尽情拍摄,所得照片标上意境相同的古诗句。这样的野外活动,抽象变具体,静态变动态。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进而激发了其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常常能够收到学生学习古诗文变苦为乐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消除古诗文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必须牢牢记住在教学当中要采取激趣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古诗文教学充满激情,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也只有这样的激趣策略,才会创造出情与趣的和谐与共振的教育效果,在使学生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的血脉才会代代相传不息。
参考文献:
1、延边教育出版社《鼎坚教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3、新课程改革标准
【关键词】 激发 古诗文 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事半功倍。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但在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释难字,译全篇,齐背诵”已成为固定公式,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文被教师们翻译成一杯白开水,叫我们的学生怎么有兴趣去学习古诗文呢?导致的结果是:古诗文教学成了初中教学的难点,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失去了真正的兴趣,这不能说不是我们教学的失败。因此,古诗文教学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我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要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以人格魅力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居主导的地位,这已是人们的共识。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做法如下:首先,培养自己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诗学就是情学,在讲解古诗文时要进入角色,并付之以感情和激情。上课时精力充沛,情绪高昂,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其次,提高教师自身古典文学修养和美学素养。因为我深深的知道,教师如果不多读一些典籍,文艺作品及美学方面的书籍,不了解文学鉴赏和审美技巧,不具备基本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美学素养的话,恐怕是很难把古诗文讲深讲透。只有拥有丰富的学识,教学中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最后,还要更新古诗文教学理念。教师不再只是古诗文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他们赏析品味古诗文,真切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学习所带给他们的情感熏陶和人文素养。所以我认为,只有做到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才能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用自己伟大的人格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培养熟读成诵,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典到现代诗,名篇佳作美不胜收,特别是古典诗文,它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是中学生增强语感,加强记忆,净化心灵,陶醉情操的好教材。“日久生情”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鼓励他们做到“熟读成诵”。才能逐渐内化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熟读成诵”我做法如下:
1、精心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成功的导课能更快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完成课堂任务。例如我在执教杜甫的《石壕吏》时,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就意味着流血和牺牲,意味着亲人的生离死别,意味着人们生活的颠沛流离,还记得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吗?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当时正在逃亡的路上,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这样的导语,富有感染力,旨在用导语去震憾学生心灵,以求先声夺人之势,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蓄势,激趣作用。
2、简化古诗文讲解过程,力求扫通语言障碍,理解文章结构,了解大意就行了,为抓好学生的“熟读成诵”打好基础。
3、重点抓学生的诵读。古诗文语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首先我要求自己要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带读。接着,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对所教的古诗文进行诵读比赛,赛前重点指导学生把握古诗文的节奏和语气以及作者的情感,这样进行小组竞赛诵读后,学生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提高了,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诵读,谁都想为自己争光,谁都想比前面的同学读得更好,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好胜心促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对古诗文的诵读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次,进行配乐诵读。枯燥单一的朗读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因此在上古诗文时我都适当的找一些乐曲,结合诗文内容,让学生来配乐诵读。让学生们在优美的乐曲中去美读,品读,赏析,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博大渊深。例如:我在执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选了竖笛曲《送别》让学生配乐诵读课文,引领学生完成浸润在伤感的友人离别之中。这样的朗读效果会特别的好。主要是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最后,根据教材里的古诗文的情感需要,我也会适当的选择让学生进行表演诵读,例如在诵读李白《行路难》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句诗时,我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适当的加上抽刀和举杯动作以及愁的表情,这样的表演诵读,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了,还怕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古诗文吗?
经过以上的精心设计导语、简化教学讲解、重点抓好学生的诵读等步骤,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熟读成诵”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养成了,从而内化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善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师安排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综合性活动。为了强化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组织了如下一些实践活动:①我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节目,在某个节日到來之际,让学生朗诵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一些古诗句。例如,清明节时诵读杜牧的《清明》;重阳节时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②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我经常为古诗文配画,寻找古诗文情景再现的相关视频给学生欣赏。③有时还组织学生外出郊游活动,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尽情拍摄,所得照片标上意境相同的古诗句。这样的野外活动,抽象变具体,静态变动态。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进而激发了其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常常能够收到学生学习古诗文变苦为乐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消除古诗文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必须牢牢记住在教学当中要采取激趣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古诗文教学充满激情,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也只有这样的激趣策略,才会创造出情与趣的和谐与共振的教育效果,在使学生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的血脉才会代代相传不息。
参考文献:
1、延边教育出版社《鼎坚教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3、新课程改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