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参加了一次讲座。还未开课,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朱海燕便给我们这些学员留下一个悬念:到时你们会和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品牌专家、名记者、作家、哲学家来一个“亲密接触”……
当我们得知首堂讲座者是艾丰时,简直欣喜若狂。课间休息时,我们感受到了艾丰的热情,他丝毫没有大记者的架子,对我们这些刚出道的小记者、通讯员尤为关心,让人感觉他既是一位关心体贴人的长辈,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者。讲座最后,他耐心回答学员们提问,并签名、合影留念。艾丰是饮誉海内外的名人,他的平易近人让我们非常感动,他浑身散发出的知性、自信和幽默,让我们很难用语言表述。
在新闻圈和社科界,艾丰的大名可谓人人皆知,他是中国社会科学著作最高奖——吴玉章奖和中国新闻记者最高奖——范长江奖获得者;在企业界和经济界艾丰的名声更响,当年轰动全国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便是由艾丰组织策划并指挥实施的。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评传》一问世,就受到业界的热捧,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称其为“创造性的记者生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则称“想总理想的事情,敢于这样‘夫子自道’,而且能够真正这样去实践的可能只有艾丰。”
“记者要想总理的事情”,这是艾丰在讲座上勉励我们的话,也是他的准则。对艾丰来说,这不仅是首倡的理论,也是“责任”的同义语。艾丰是“不甘寂寞”的人,他曾是《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经济日报》总编辑;离开新闻岗位后他担任了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成为一个知名的经济学家。他说,“总理是一个国家的大管家,责任最广、最细,记者就要有这个责任感”。因此,艾丰做的许多事情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记者报道工作。
艾丰这样自我定位:“我是一个想干事业人,更是一个想干点开拓事业的人”1938年出生的艾丰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但在他本人的简历中却不包括新闻,而是宏观经济、名牌战略、企业管理、城镇化等几个内容。艾丰说:“新闻工作确实有很大影响力,它可以让记者广泛接触社会各个层面,但新闻工作也有局限,就是对媒介的依赖性太强,比如报社记者,离开版面往往做不成事情。”他说整个中国已经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他曾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中国质量万里行负责人、《经济日报》总编辑等职务,这些工作无一不与经济有密切关系。他说自己从52岁开始学习经济学。艾丰的远见今天得到了社会承认,如今他不仅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知识服务社会,而且也让自己在离开新闻岗位后依旧生活得非常充实、潇洒。
艾丰说:“现在到各地去,人家介绍我的头衔是著名记者,还有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如果人家不介绍,还介绍我是著名记者,我就告诉对方还是把我那个‘著名经济学家’放在前面,因为那个离开版面能活。我觉得新闻界是一所学校,一方面要做好新闻工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其他特长。当你的年龄不适合在第一线时,可以把你的作用拓展,既利于社会,也利于个人,这是一件好事。如果不介入经济界,还可以进入文学界、广告界……新闻界不排除专家,我们应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深入民心,事隔十几年,人们对此仍记忆犹新,且充满感念。1991年冬,一份关于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方案,摆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朱锫基的办公桌上。在认真阅读思考后,朱镕基副总理挥笔写下五条批示。第一条明确指出,政府不要站在第一线,要采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方式,请艾丰同志当主任。万里行的一炮打响,一些名牌企业纷纷致谢,给了艾丰很大启示:他与同事们决定成立一个名牌企业自我保护组织,并提出以“创造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作为宗旨。
虽然年过半百才踏入经济学殿堂,但艾丰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甚至超过了某些专家。从1994年开始,他相继完成了《论农业产业化》、《名牌战略和国际竞争》等多部经济专著。除了著书立说,他还奔走四方,讲述他的经济见解和主张。我们从艾丰的言论和著作中,发现他对中国国情了解得深刻,当然,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艾丰也不是今天的艾丰。
当我们得知首堂讲座者是艾丰时,简直欣喜若狂。课间休息时,我们感受到了艾丰的热情,他丝毫没有大记者的架子,对我们这些刚出道的小记者、通讯员尤为关心,让人感觉他既是一位关心体贴人的长辈,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者。讲座最后,他耐心回答学员们提问,并签名、合影留念。艾丰是饮誉海内外的名人,他的平易近人让我们非常感动,他浑身散发出的知性、自信和幽默,让我们很难用语言表述。
在新闻圈和社科界,艾丰的大名可谓人人皆知,他是中国社会科学著作最高奖——吴玉章奖和中国新闻记者最高奖——范长江奖获得者;在企业界和经济界艾丰的名声更响,当年轰动全国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便是由艾丰组织策划并指挥实施的。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评传》一问世,就受到业界的热捧,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称其为“创造性的记者生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则称“想总理想的事情,敢于这样‘夫子自道’,而且能够真正这样去实践的可能只有艾丰。”
“记者要想总理的事情”,这是艾丰在讲座上勉励我们的话,也是他的准则。对艾丰来说,这不仅是首倡的理论,也是“责任”的同义语。艾丰是“不甘寂寞”的人,他曾是《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经济日报》总编辑;离开新闻岗位后他担任了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成为一个知名的经济学家。他说,“总理是一个国家的大管家,责任最广、最细,记者就要有这个责任感”。因此,艾丰做的许多事情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记者报道工作。
艾丰这样自我定位:“我是一个想干事业人,更是一个想干点开拓事业的人”1938年出生的艾丰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但在他本人的简历中却不包括新闻,而是宏观经济、名牌战略、企业管理、城镇化等几个内容。艾丰说:“新闻工作确实有很大影响力,它可以让记者广泛接触社会各个层面,但新闻工作也有局限,就是对媒介的依赖性太强,比如报社记者,离开版面往往做不成事情。”他说整个中国已经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他曾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中国质量万里行负责人、《经济日报》总编辑等职务,这些工作无一不与经济有密切关系。他说自己从52岁开始学习经济学。艾丰的远见今天得到了社会承认,如今他不仅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知识服务社会,而且也让自己在离开新闻岗位后依旧生活得非常充实、潇洒。
艾丰说:“现在到各地去,人家介绍我的头衔是著名记者,还有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如果人家不介绍,还介绍我是著名记者,我就告诉对方还是把我那个‘著名经济学家’放在前面,因为那个离开版面能活。我觉得新闻界是一所学校,一方面要做好新闻工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其他特长。当你的年龄不适合在第一线时,可以把你的作用拓展,既利于社会,也利于个人,这是一件好事。如果不介入经济界,还可以进入文学界、广告界……新闻界不排除专家,我们应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深入民心,事隔十几年,人们对此仍记忆犹新,且充满感念。1991年冬,一份关于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方案,摆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朱锫基的办公桌上。在认真阅读思考后,朱镕基副总理挥笔写下五条批示。第一条明确指出,政府不要站在第一线,要采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方式,请艾丰同志当主任。万里行的一炮打响,一些名牌企业纷纷致谢,给了艾丰很大启示:他与同事们决定成立一个名牌企业自我保护组织,并提出以“创造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作为宗旨。
虽然年过半百才踏入经济学殿堂,但艾丰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甚至超过了某些专家。从1994年开始,他相继完成了《论农业产业化》、《名牌战略和国际竞争》等多部经济专著。除了著书立说,他还奔走四方,讲述他的经济见解和主张。我们从艾丰的言论和著作中,发现他对中国国情了解得深刻,当然,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艾丰也不是今天的艾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