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也会有大回报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市场一直都是大片当道,小成本电影一直都在困境中寻求发展。2006年《疯狂的石头》的成功为小成本电影的突围带来了一线生机。从此之后,小成本电影开始因不同于大片的奢华而有所发展,让小成本导演以及投资方甚至所有人都开始相信,小成本也会有大回报。但是,小成本电影还存在很多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为小成本电影在困境中的突围开辟一条道路。
  关键词:小成本电影;突围;回报;大片
  
  经过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影的低迷期之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电影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出品的电影数量逐年增长。然而,在每年一两百部的拍成影片当中,在电影院上映的只有几十部而已,而为观众所知的更只有为数极少的寥寥几部。在占据中国电影票房前几位的电影中,大片几乎占了全部。而没有上映的电影,以及虽上映但票房惨淡的影片,几乎都是小成本电影。小成本电影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虽数量众多,但大多不为观众所知,而仅有的几部进入观众视线的影片也无法与大片相抗衡。比如新生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虽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大奖,但在国内上映时遭遇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惨淡,溃不成军。
  2006年宁浩导演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获得了2000多万元的票房,成为了小成本电影发展的转折点。小成本电影开始在困境中突围。虽然小成本电影已经逐渐进入观众的视线并受到观众的期望与青睐,但在票房上仍无法与大片抗衡,小成本电影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寻找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出路,让小成本电影与大片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小成本电影现状分析
  
  (一)“小成本电影”定义
  我们要分析小成本电影,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小成本电影。从投资方面来看,电影一般分为大成本电影、中成本电影和小成本电影。而按照中国当下的国情,一般把投资在8000万元以上的影片算作大成本电影,也就是所谓的“大片”,而1000万元到8000万元之间的影片叫“中等成本电影”,小成本电影就是投资金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影片。[1]因为投资金额在1000万到8000万元的影片数量很少,而小成本电影与大片可谓是处于天平两端的两种电影类型,所以本文中对中等成本电影不予考虑,而只论述大片与小成本电影。
  小成本电影是相对于大片来说的。“所谓‘大片’,顾名思义就是由著名导演、当红明星、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大阵容、大回报等等组成的‘大’级别的电影作品。”[2]比如众所周知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我国目前的大片一般都是由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吴宇森等大导演执导的,所用演员也一般都是红遍两岸三地的当红明星;而这些明星未必是影视明星,也可能包括在某一方面拥有巨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人,例如歌星、模特等。这类影片一般都追求宏大叙事、制作精良、画面精美,而这些都是在拥有巨额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完成的。
  而小成本电影,当然就是资金比较欠缺,在这个因素的影响下,采取小制作、小投入、小场面,导演大多是新生代等年轻导演,一般选用新演员甚至非职业演员。因为资金的限制,小成本电影一般都选取题材比较小的故事,场景也较之大片而言要小得多、单一得多,拍摄、制作周期一般都比较短。总而言之,小成本电影就是与大片相比因资金的限制而制作,投资、场面、演员阵容等都比较小的影片。
  (二)中国小成本电影现状
  自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开始,我国的电影业开始进入大片横行的时代,在此之后出现了诸多的大片,小成本电影在大片的压制下无从发展。然而,大片在票房上获得成功的同时,却开始慢慢地输掉了口碑,中国的观众在享受了一顿顿的视觉盛宴之后,开始对徒具华丽外表而空于内容的大片失望透顶。
  在观众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下,时间到了2006年,这一年,一部投资仅有3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却成为当年中国电影界的一匹黑马,最终不仅获得了超过投资好几倍的票房,更重要的是受到了观众极大的喜爱与追捧。而与《疯狂的石头》同时出现的《马背上的法庭》《东京审判》等小成本电影也深受观众青睐。之前一直在进口大片与国产大片夹缝中艰难喘息的小成本电影开始进入观众的视线。
  自此之后,中国的小成本电影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如2006年底上映的《大电影》、2007年发行的有模仿电视剧《武林外传》痕迹的武侠喜剧《天下第二》、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新生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等。2008年不得不提的一部小成本电影就是我国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这部投资仅有5000万元新台币的小成本电影不仅创下了六十年来台湾本土电影的票房最高纪录,更大受台湾以及我国大陆观众的喜爱。而在中国大陆,则有《十全九美》《桃花运》等小成本影片。在今年,也有歌舞喜剧《高兴》上映。
  
  当前困境下的突围
  
  统观这几年为大众所知和成功的小成本电影,主要有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例如《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等;此外还有不仅深受观众喜爱又在票房上比较成功的喜剧片,其占了小成本电影极大的一部分,主要有《疯狂的石头》《天下第二》《高兴》等。通过对这些小成本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因素。
  (一)故事
  电影归根结底还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故事是电影的基本要素,这可以说是无需谈的问题。但是,当前的国产大片却几乎集体忽视了故事,“故事讲述得支离破碎,缺乏起码的情节逻辑,在一幅幅华美的画面中,人性、精神、文化等元素凌空虚飘”[3]。
  而小成本电影则不同,因为资金的欠缺,小成本电影完全无法在形式上与大片相抗衡,因此只能将重点集中在内容上,讲好一个故事,成为小成本电影首先具备的因素。目前的小成本电影大都把故事放在核心地位;所讲述的故事也大都普通平凡,而不是大片中的神话、国家、战争等大的题材。小故事因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和心灵,而带给观众情感上的感动,以此有别于大片视觉上的震撼。
  《疯狂的石头》就是给观众讲述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因此才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应。再者2008年魏德圣导演的处女作《海角七号》,就是简简单单地给观众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梦想的故事,这是其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表达方式的丰富多样化
  当然,有一个好的故事,这只是电影取得成功最基本的因素,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在有了好故事的基础上,还必须要考虑如何把故事讲好,让观众沉浸其中,这就必须要用到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1.戏仿
  所谓“戏仿”,又称“谐仿”,就是借用别人作品中的片段、话语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以此或调侃或嘲讽或致敬。戏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很多电影通过“对经典影片里的故事情节、经典场景、人物形象、台词、音乐等戏仿来营造一种‘熟悉的陌生化’气氛,达到戏谑、滑稽的审美效果”[4]。纵观中外电影,很多电影中都通过对经典电影的戏仿,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喜剧或反讽效果。
  小成本电影很多都借鉴了前人戏仿的手法,通过在给观众熟悉感的同时,也形成了电影本身特有的喜剧效果。《疯狂的石头》当中的多处场景甚至台词,就戏仿了《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寻枪》等多部影片。而在这之后的《大电影》戏仿更为严重,戏仿了将近二十部电影。在《天下第二》中也可以看到《红高粱》《无极》《无间道》等多部影片的影子。
  当然,除了对经典电影的戏仿,小成本电影也从电视、网络甚至广为人知的日常用语等多方面吸取材料并加以利用,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利用和加工构建一个全新的文本,从此扭曲或解构了原文本。一般来讲都是把经典电影中的大场面或角色替换成了小成本电影的小场景或小人物。“这样既通过对旧文本的拼贴造成形式上的游戏快感,又可通过对原文本的改造形成经典的解构,从中也实现对现实秩序的反抗与嘲笑,肯定小人物的价值观与生存要求,在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的同时也较好地实现了商业价值。”[5]
  2.喜剧元素的运用
  在目前很多观众所熟悉的小成本电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喜剧片。很多观众看这些影片,大都也是因为这些电影的喜剧因素。这些喜剧元素不仅包括场景的幽默,另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台词的幽默。
  第一,场景的幽默。很多场景之所以具有喜剧效果,就是使用了上文所说的戏仿,例如《十全九美》中对女子十二乐坊的戏仿、《高兴》中对春晚的戏仿等,通过与戏仿对象的相似或极端反差,以达到独特的喜剧效果。再者就是小成本电影本身场景的设计,通过服饰、化妆、音乐等多方面的烘托,以博观众一笑。
  在场景的幽默中,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小成本电影创作者对黑色幽默的运用。“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其大多都是在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在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6]《疯狂的石头》中的很多笑料都伴随着剧中人物的悲惨处境,《高兴》中的很多幽默场景都是在描写底层人的可怜境况,甚至死亡的场景。正是这种黑色幽默的运用,让观众在笑声中同情着剧中人物,然后联系到自身的切身体验,达成共鸣。
  第二,台词的幽默。大多小成本电影的喜剧效果基本都是通过台词来实现的,《疯狂的石头》《十全九美》等电影都是如此。通过夸张、重复以及使用各种方言所表达出来的台词,就要比平铺直叙更具“笑”果,可以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贴近现实
  小成本电影,尤其是在极端低成本条件下,只能选择描写当下生活;就算是历史题材,也只是描述普通人、小人物的生活。这固然有一些无奈,但这种情况却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利”的一面是选择小人物为主角,反映当下生活的小成本电影却为观众提供了一些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相对于大片一般都不反映现实生活,小成本电影便更加贴近观众心理,这就使小成本电影具有了相当大的潜在市场。《疯狂的石头》《高兴》《暖春》《三峡好人》等影片,都将镜头对准了中国老百姓常规、普遍、世俗的卑微人生,基本上都抓住了老百姓生活的脉搏,有着真实的中国底色。
  从《疯狂的石头》开始,中国大量的小成本电影开始使用方言对白。《十全九美》当中用到了东北话、云南话、湖南话、保定话等多地的方言,《高兴》中也都使用陕西方言。方言的使用,更加贴近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好地还原了真实的生存状态;并且地域语言的差异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本地的观众会有一种熟悉和认同感,而外地的观众配合着字幕也会产生新奇感,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电影的魅力。
  小成本电影贴近现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演员贴近剧中人物。小成本电影因资金的限制,请不起大牌明星,只能启用新人甚至非职业演员,但是这些新人或非职业演员却可以更加贴近影片中的人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色。例如《三峡好人》中的男主角韩三明,本身就是一名矿工,他在剧中饰演矿工完全靠本色表演即可。使用新人或非职业演员,更加贴近剧中人物,从而可以更加贴近现实,让观众产生熟悉感和认同感。
  小成本电影通过不同于大片的一些特质,受到了观众的注意和青睐,票房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小成本电影,与大片相比,票房依然很惨淡,不论从小成本自身来说,还是外部环境,还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小成本电影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成本电影虽然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像《疯狂的石头》《海角七号》这样优秀的影片毕竟还是少数。目前,我国的小成本电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粗制滥造
  虽然有《疯狂的石头》《海角七号》等少数制作精良的小成本电影。但这毕竟是个案,目前大部分的小成本电影都存在粗制滥造的问题。2007年,我国总共拍摄了402部影片,当然,这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小成本电影。在这些小成本电影中,制作粗糙、不具备基本专业水准的作品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很多影片都没有基本、流畅、合乎逻辑地讲好一个故事,从编剧、导演到摄影、美术、后期制作等几乎都没有达到专业化程度。要知道,还在叫喊“影片质量不好是因为资金太少”已经不能让别人信服,毕竟,我们已经有了《疯狂的石头》这样一部各方面都近乎完美、但投资却只有3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作为参照和范本,“资金不足”再也不能成为影片粗制滥造的理由。
  (二)以小搏大
  小成本电影因自身资金的限制,所以转向拍摄小题材的影片。但是还是有很多影片以小搏大,以有限的资金和相对促狭的创作空间追求如大片一样的大场面、大题材等不易或不能达到的表达目标,这种近于偏执的创作追求必然导致影片漏洞很多。故事讲得七零八碎,细节的处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俨然与大片的毛病相同,但在形式、场面、制作上却远不如大片精致、华美,到头来,弄得影片不仅内容就连形式都有很大的缺陷,毫无专业性可言。
  以上这两点都是小成本电影自身存在的问题。除了这些自身的问题之外,小成本电影之所以举步维艰,很大的原因还是外在因素。
  第一,观众的观赏心理还未改变。虽然当前观众越来越对大片失去信心,一直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对大片的失望让观众开始把一些小成本电影纳入了自己的选择范围之内,但这毕竟是观众的无奈之举。虽对大片失望,但是目前我国的观众还是有名导演、明星崇拜的心理,看电影大多都是奔着名导演、明星去的;即使被人告诫影片拍得不好,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影片,观众依然会冲着张艺谋、吴宇森这些大导演,以及周杰伦、梁朝伟、林志玲等大牌明星去观赏这些电影。但是对于小成本电影,观众还是在这些影片口碑出来之后才去观赏,在观赏心理层面上,小成本电影已经不具优势。
  第二,电影院线的不支持。一般的电影院为了盈利,都会优先放映大片,以保证票房,获得极高的利润。而小成本电影一般不能保证票房,因此电影院一般都不太敢冒险。电影院线的不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小成本电影既难以打出知名度,又很难获得票房收益。
  《海角七号》获得了4亿元新台币的票房收入,《疯狂的石头》票房2000多万元,而《十全九美》票房也超过了5000万元,另外还有一些小成本电影也获得了100多万元或者几百万元的票房收入。这些票房收入虽然大都超过了成本的几倍,但是与大片的票房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小成本电影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院线、观众的不支持等外在因素,还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小成本电影要寻求长远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成本电影的突破之路
  
  小成本电影要想在以后的中国电影业中寻求长远的发展,首先就必须要改善自身的缺陷,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取适合小成本电影的题材,将故事年代放在当下;即使要讲述历史故事,也要密切贴合现实,将故事放在一个很小的本土文化语境中,关注现实生活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并运用丰富、娴熟的手段给观众呈现一个精彩的故事。不能因为资金限制就降低影片的质量,从编剧、导演到后期制作等人员都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以保证影片的质量。
  小成本电影要注重本土化和地域性。目前小成本电影中方言的运用就是本土化的实践,小成本电影需在更多方面实践其本土化甚至地域性。在商业宣传上当然也要有所侧重,如可以在拍摄地等相关地区进行宣传。
  另外,小成本电影要发展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为年轻导演提供一定的资金。小成本电影也需要电影院线的大力支持,而与电影院线支持密切相关的就是培养观众的观赏心理。
  总而言之,小成本电影一定要有大回报,这个大回报既要包含观众的接受与喜爱,也要有经济利益上的回报。当之前的大片模式越走越窄的时候,大片也开始了多样化的模式探索,例如2007年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2008年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等。在大片探索电影新路线的同时,小成本电影也必须利用比大片少得多的投资,改善自身的缺陷,走出更多样化的电影探索路线,从而在大片活跃的同时也有很多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空间,以使中国的电影产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健康态势。
  
  注释:
  [1] 参见檀秋文记录整理《中小成本电影市场的出路》,《当代电影》2009年第1期。
  [2] 大片,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4258.htm?fr=ala0)。
  [3] 刘成勇:《故事:小成本电影的核心语码》,《电影评介》2008年第16期。
  [4][5] 汪献平:《当代喜剧电影中的“戏仿”:表征与意义》,《当代电影》2008年第10期。
  [6] 黑色幽默,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81.htm?fr=ala0)。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与日本的“新天皇”导演北野武,在他们的电影中,动作设计、画面色彩以及音乐音响上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各自电影中暴力美学的魅力,所展现的艺术是那样的深刻和富有感染力,其暴力镜头与夸张的表现手法也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观影需求,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  关键词:暴力美学;黑色电影;后现代电影;“拼贴”    作为这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电影形式,暴力电影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之间。
期刊
摘要:本文在考察几种视角运用的利弊基础上,提出综合全能视角和限知视角的长处,提出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叙事策略及其操作方式,希冀能够以此平衡传统视角运用或失之武断或失之拘囿的矛盾。  关键词:全能视角; 限知视角;聚焦;叙事策略    《水浒传》中写武松初见潘金莲,是这样写的:“武松看那妇人时,但见: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得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
期刊
摘要:宁浩的电影为中国电影市场增添了一种不同于“石头”和 “赛车”式的“新幽默”,继续书写新生代的电影传奇。本文从影片的类型、影片的编剧思维、影片的后期处理三个方面浅析《疯狂的石头》的另类叙事。  关键词:商业电影;人物设置;倒叙和插叙    2006年的中国电影界,无疑给我们奉献了很多精彩的电影:有张艺谋、巩俐这对黄金搭档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冯小刚耗资千万打造的《夜宴》,还有在威尼斯电影节上
期刊
摘要:许鞍华导演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代表,影片《女人,四十》的成功让她走向了导演生涯的第二个高峰,自此之后,她的影片多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许鞍华作为一位女性导演,其特有的女性视角使其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较为独特的一面。本文分析了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许鞍华影片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以及其关照女性的立场与姿态。  关键词:许鞍华;女性形象;女性主体意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
期刊
摘要:对美国及其他英语语系的导演来说,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是极其困难,甚而是一生都难以做到的。但在旧好莱坞,美国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竟三次获奖,而他借以获得最佳导演奖的两部影片也同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从而以非凡的轻松喜剧的创作实绩为美国乃至世界影坛作出不朽的贡献。  关键词:旧好莱坞;弗兰克·卡普拉;轻松喜剧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所颁发的学院奖即奥斯卡金像奖(Oscars),迄今已颁
期刊
摘要:关锦鹏是华语电影史上极具个人特色的一位导演。他的影片题材多样,风格委婉,手法细腻,叙事结构屡屡创新,非凡高超的影像表现语言使得他在国内外频获大奖。而他的电影中深含的女性意识以及他对同性恋题材的关注和独特表现手法,都令他成为观众心目中一位极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导演。他从双重性别的角度出发,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向观众表达了强烈的情感符号信息。  关键词:关锦鹏;女性意识;同性恋;叙事  
期刊
摘要:当今影坛,蒂姆·伯顿无疑是一个异端,被称为好莱坞的“鬼才”导演。他的影片将哥特风格中的怪诞、恐怖、阴暗与活泼明亮的元素完美结合,拥有独特的个性,为影坛带来了特别的审美享受。本文在对伯顿的影视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和总结后,提炼出其作品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蒂姆·伯顿;哥特;温情;怪诞    《蝙蝠侠》(1989) 、《剪刀手爱德华》(1990)、《蝙蝠侠归来》(1992)、《艾德·
期刊
摘要:自《断背山》获得第78届奥斯卡大奖以来,“同志”题材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华语影坛,此类创作近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几位华人女导演所拍摄的女“同志”题材影片的解析,来窥探此类影片中所集中营建的有关人生的另一种思考。  关键词:“同志”电影;女性导演;“女同”人生    近几年,“同志”题材的电影一直是各大电影节的热门。从李安所导演的《断背山》开始,人们似乎逐渐地对“
期刊
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视剧所展现的时代变迁,结合电视剧的创作实践,提出了电视剧是社会生活经历的影像折射,是人的情感期望的寄托投射对象,是具有追随时代而变、表现时代内情的艺术等观点。  关键词:中国电视剧;时代变迁;艺术情境    人的生活状态其实取决于心智状态,当一种情感姻缘攫取住心灵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兴奋便难免抑制不住了。眼前就是如此。  几日来手头著作的写作正进入关键阶段,每天
期刊
摘要:对当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蜗居》中人物的评价,网络上众说纷纭。本文旨在通过对基督教中的“七宗罪”的理解,浅析《蜗居》中以郭海萍、郭海藻、宋思明、小贝以及老太太为主的人物性格所体现的种种“罪行”。  关键词:七宗罪;爱的反常;爱的缺陷    但丁在《神曲·炼狱篇》中有这样的描述:“他(天使)用剑锋在我的额头上刻了七个P字母,说:‘你到了里面,要注意选择这些伤痕。’” [1]天使给“我”的“七个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