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舞步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和前夫是同学,她喜欢他永远是一副平静如水的神态,比其他男生显得稳重可靠,给人一种安全的感觉。
  前夫工作在机关,每天踩着钟點上下班,日子过得很悠闲。她在一家公司工作,陀螺般地忙碌,常常加班,但收入也高。每每她携一身疲惫归来,他会为她倒上一杯香茶,备好可口的饭菜,她感觉幸福像溪水一样潺潺流淌。有时,工作中难免有不愉快的事,回到家,她偶尔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他也不在意,永远是吹不皱的一池春水。
  一日,机关精简,前夫被分流了。她责怪道:人家还不是看你好欺负,整天一副软瘫瘫的样子,没有一点男人的血性。他脸色沉下来,欲发火,嘴唇努了努,最后又咽了回去。
  房贷要还,仅靠她一人不行。他临时去拉保险,几个月下来,求亲戚拜朋友,没拉到几单,连生活费也不够。她下班回来,很倦怠,倒水,茶瓶空荡荡的,家里冷冷清清。这时他进门,她忍不住发火,他放下包,默不作声地去做饭。他的谦卑,却使她的脾气越来越坏,生活变得粗糙起来。
  再后来,她拿出一份离婚协议书,摆在他面前。前夫深深望了她一眼,在上面签了字
  再婚,做生意的丈夫很忙。他让她辞去工作,安心在家做家庭主妇。
  起初,她有些不习惯。早餐,要为他变着花样准备,渐渐地她习惯了柴米油盐的日子,厨艺也磨炼得大有起色,博得他的夸赞。原来的同事见到她,说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好意思地笑笑。
  一日,丈夫回到家脸色阴沉,生意没谈成,又喝了很多酒。她递上一杯清茶,他瞥一眼,烦恼地一推,茶倒在她手臂上,立马被烫红。她忍着痛,没好气地说,干吗把工作情绪带回家。他本来是烈日下的干柴,经她这么一点,便恶语道:我没有你角色转换得那么快!更借着酒劲,挥手打了她。她从没有受过如此委屈,前夫总是春天般温暖待她,她躲在书房里,流泪到天明。
  从此,她学会看他脸色说话做事。可他浑然不觉,如同以前的她对待前夫那样。
  没事时,她在家放音乐独自跳舞,慰藉着落寞的灵魂。一日他回来,看她在舞着,便让她教他。但是他总想着进,总忘记退步。她在心里说:舞步是在一退一进间,才能享受到和谐的美妙,婚姻又何尝不是如此?
  她想起上次婚姻的得寸进尺,这次婚姻的委曲求全。她想,幸福是云朵,她一直没有抓住。
其他文献
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翻译完布洛赫的《封建社会》之后,最近又译成冈绍夫的《何为封建主义》。这两本书同是关于西方封建的经典名著,前一本书讨论的是广义的封建,所以名之为封建社会,后一本则论述狭义的封建,主要是讲封建君臣关系和封土等问题。这两位作者可以说是同时代人,两本书也都出版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而且他们两人同是爱国主义者。布洛赫为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冈绍夫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反对德国对
钱谦益(一五八二至一六六四)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是明末清初极重要的诗人、评论家、藏书家及历史学家,他交游广阔,著作等身,在江左是动见观瞻、众望所归的人物。在明代朝廷,他担任过高官,特别是弘光元年乙酉(一六四五)他在南都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部事,加太子太保。可惜在清军南下的时候,他糊里糊涂地跟随当时总督京营戎政的赵之龙及大学士王铎迎降,这下子为他惹得千古骂名。后来史书上把他定名为“贰臣”
《三国演义》写官渡战役,从关羽解曹操白马之围说起,事在第二十五回后半截。袁绍遣大将颜良从黎阳渡河,在南岸白马与增援刘延的曹军相遇。颜良连斩宋宪、魏续二将,又杀退武艺不俗的徐晃,直使曹营诸将栗然。这时程昱给支着儿,让关羽出战。书中写道:“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关羽纵马下山,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
一篇堪称犀利、热辣的网文火了。这篇题为《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认为外卖业是塑料垃圾污染的罪魁祸首,还在文末提出了包括抵制外卖在内的多项倡议。  看到这样的文章,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说得太对了”。相信不少年轻人跟我一样,把一日三餐的绝大部分交给了外卖业。外卖一次性餐盒大多是塑料制品,送一次外卖还需要至少一个塑料袋。可想而知,外卖所用塑料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那些转发这篇文章的人,恐
A:我们好象越扯越远了。由华尔森·格拉斯引出的话题已经远远超越了“先锋派戏剧”本身。现代西方文化中充满着深刻的“危机意识”。毕竟,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已经离我们相当遥远了,那只是孩子的心目中之父亲,是世界上最英雄、最理想者的时代”。(卡夫卡《为科学院作的报告》)“今天西方的共同意识,只能用三个否定来加以标志,那就是,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的基本认识之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雅斯贝
中国的启蒙是什么?这是我想谈的另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问,中国是不是经过启蒙?这个问题有两种答案。  一种说法是根本没有。如果你说启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事,与其他地区无关,如果你拿西方标准一把尺子量天下,我们当然没有: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没有科学,没有哲学,没有宗教,没有国家……有也等于没有,就像崔健唱的,我们一无所有。既然没有,咱们就不用讨论了,倒也省事。  另一种说法是有。启蒙波及全世界,西方
话说贾宝玉在大荒山青埂峰下修炼多年后,某天忽然凡心一动,想酬补天之愿,便重返人间,不料竟来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目睹了种种黑暗腐朽、历经一番劫难后,宝玉偶然闯入了一处“文明境界”。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里,他乘着飞车翱翔天际,坐着潜艇畅游海底,见证了一个科技昌明、道德完备、千古未有的乌托邦盛世。这个异想天开的故事出自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一九0八)。在吴氏海量的著作中,此书尤为别致,用作者
一  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Sanders Theatre)当属校内最大的讲堂,除了用于举办音乐会、名人讲演、节庆展览之外,一些人气超旺的课程也往往被安排在此开讲。二00二至二00三年我在哈佛燕京学社访问时,时任燕京学社社长的杜维明就在桑德斯剧场讲授作为哈佛核心课程的“儒家伦理”,每周一节课,七八百号哈佛学子黑压压一片。十多年过去了,桑德斯剧场又迎来另一位颇受学生追捧的中国古代哲学教授,其课程名为
“漂泊”,一个美丽的词汇。它透着动感,富有韵味。它曾是古代人表达心灵自由、人身自由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代人面对由通讯卫星联成一体的世界电视网络,身处无国界的经济运作之中,享受着由信息高速公路和海底电缆构成的通讯系统,自然更加无法抵御漂泊——自由移民的诱惑。于是,古代就已兴起的“漂泊”潮流,可以说,至今愈演愈烈。  “今宵梦醒何处”是漂泊者的感慨。“却望并州是故乡”是漂泊者的沧桑。“天崖何处无芳草”是
在对文化自信的论辩中,金惠敏教授在《文化自信与星丛共同体》(《哲学研究》二0一七年第四期,这里所评論的是此文的英译稿,暂未发表)中提出,身份本身并非自在之物,并非孤立的实体,或者什么纯粹的自我建构或自我实现,恰恰相反,它总是“一种结构,一种必须借助于一个外围的他者来完成其自身叙事的话语”。于是,他继续指出,“文化自信的建构过程便必然牵涉我们对待外部文化或异质文化的方式,是它们对我们进行定位和再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