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新周期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是新周期的出现是有可能的。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从哪里来?
中国经济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是进入到调整和转型阶段,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个说法,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们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实际上它既有独特性,也有世界的普遍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它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跨入到工业社会的时候都会经历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并不是一个特例。
增长的源泉是从哪里来?各方面的因素都很多,我想提和改革开放有关的两个经济效率的提高。
一是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打破了旧的体制、计划体制的束缚,允许资源开始自由的流动,这样为中国工業化铺平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在市场的导向之下,资源从低效的农业部门流向高效的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工商业的资本积累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二是从低效的部门流向了高效的部门。在资源总量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在劳动资本和土地没有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出来的效率,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所在。
而之所以资源可以自由流动,是因为我们从1978年开始推进改革开放,在工业化过程当中,由于工商业的资本需求要高于农业,所以伴随着工业化我们经历了资本积累,也就是投资的高速增长。
投资的高速增长,资本的快速形成,一方面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带动了需求,这就是工业化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这并不是什么特例,在历史上德国、日本、俄罗斯,在工业化阶段都会出现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而经历的经济高速增长。
德国在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当时领先的英国、法国;日本在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在太平洋地区领先的美国。所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增长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工业化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
中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当前的情况,我们观察到的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整个增长重心从10%左右降到6%、7%,原因是什么?
用我们刚才讲过的思路来进行考察,一个原因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投资高速增长,资本积累的过程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不再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资本不再稀缺,反而变成了过剩的生产要素。工业化的过程,也已经基本完成了。
数据方面的支持,也和我们的论断是基本相符。中国过去的固定资产投资经历过几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在1990年代初,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迅猛,这是典型的工业化阶段,资本加速积累表现出的统计特征。
第二个投资高峰从2000年中国加入WTO变成了世界工厂,那时候资本稀缺,大量的海外订单进来以后,国内的生产能力不够,进入了第二个投资的高增长期。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高峰,历经的时间比第一个更长,大概从2000年、200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7年、2008年。
在工业化的过程完成,资本积累已经结束时,经济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运行特征?它的运行特征和工业化期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是投资高增长不再。我们可以看到,从2009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滑,2017年最终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估计是和GDP同步,在工业化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超过GDP的增长,因为资本积累的需要,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进行资本积累的需要。
但是在工业化结束以后,投资增长不会再像过去那么高。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今后我们的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也就是单位数的同步增长。
单位数的增长,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经济政策、后工业化时代投资策略和工业化时代投资拉动的高增长时期都有着根本的区别。
经济新周期是有可能出现的
后工业化时代的另外一个表现,是PPI(生产价格指数)从投资高峰进入到通缩时代,这个通缩表明什么?
表明产能过剩。从宏观经济的总体供求形势来判断,已经从计划时代的短缺经济变成当前的过剩经济。从宏观角度来讲,产能过剩,供应能力大于需求。因此,造成了价格的下降,也就是通缩的现象。
为什么货币短期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这么明显?为什么2017年全年中央政策的基调是收缩银根?原因是中央多次强调的,2016年全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在这时候提出防范系统性风险,非常及时,中央三令五申要严控债务,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全年货币供应是从紧。
中国经济的负债已经很高了,不能再继续增加下去。再增加负债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今年全年的货币政策也会是继续去年的趋势而偏紧。
货币偏紧,PPI的价格就没有支持。补库存,对于PPI的推动作用第二个因素在今年会逐步减弱,乃至于消失。最无法预测的第三个因素是行政化的去产能。
在这样的分析之下,中国经济确实是像权威人士所讲的应该还在“L”型中。但是说中国经济处于“L”型是不是对前景看淡?不是,尽管新周期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是新周期的出现是有可能的。
它的出现有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要消除我们多年执行拉动需求政策所积累的系统风险。
第二个条件是促进企业的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
工业化阶段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在拉动,工业化之后,后工业化阶段投资跟GDP同步增长,增长点从基层来、从微观来,这也是为什么中央政府在过去几年提出两个非常及时的政策方向转换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后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的常态和工业化时期的常态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概念是供给侧。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是来自于政策刺激之下的拉动需求,而是来自于供给侧的效率的提高。新常态转向供给侧,这都是未来经济发展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供给侧改革的三大关键
供给侧到底怎么样去理解?现在市场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供给侧是制度重于政策,真正的供给侧应该是通过制度性的改革来推动企业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关于供给侧改革,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私人产权保护,鼓励长期的研发投资。中国的经济要从制造转向研发,而研发的投资周期很长,见效慢。如果企业家对未来没有稳定的预期,就不可能进行这方面的投资,而要建立起企业和企业家对未来的稳定预期,我们必须加强私人产权的保护。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过去两年间,中央出了三个文件强调保护产权,强调重视企业家精神,尊重企业家的创造力,着眼点也正在这里。最近司法体系对于一些民营企业家的问题来重新进行审理,这也是表明对于产权保护方面的措施的加强。
我认为在这方面是需要花力气解决,没有有效的私人产权保护,就没有长期的研发投资;没有长期的研发投资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中国经济就找不到新的增长点。
第二,供给侧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造,真正实现国企和民企的平等待遇。对于国企的管理,按照十九大的精神,从企业管理过渡到国有资本的管理,不要再去具体管国企,不要束缚国企的手脚,让国企在市场上、经济中开展创新活动,过度的行政管制束缚了国企的手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造来营造一个民营企业平等、良好经营环境,并且解除对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行政束缚。
第三,供给侧制度改革应适当放松管制,管制之下难有创新。为什么出现了互联网的大市值公司,因为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野蛮成长起来的,要放手让企业家发挥创造力,要放手让资源去根据市场的导向来进行配置。
这是供给侧的制度改革,供给侧不需要太多的制度引导,但是它急需制度的配套。在后工业化阶段,我们的投资可以关注哪些方面?
最近我做了一些行业的研究和企业的研究,因为在宏观的层面上感觉后工业化时期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中国经济更多的亮点是在基层、在企业、在微观层面上,在微观层面上可以看到很多的投资机会,可以看到很多的资产配置的机会。
未来发展的三大突破口
第一,行业的整合与重组。一方面,很多行业中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但是在每一个行业中都可以发现有一些企业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它的日子反而比过去过得更好,为什么?因为市場份额正在向这些企业集中。
这些企业是有产品、有技术的,将来有可能成为行业整合与重组的龙头。投资就要跟着这些企业走,行业的整合与重组是后工业化时期一个投资可以关注的重点。比如说行业整合与重组,随便举个例子,中国汽车整车生产厂全国有70多家,美国2家。
说明什么问题?中国的汽车生产行业过于分散,无法发挥出规模经济效应,整合势在必行。那些没有规模的企业在成本的竞争上,在销售渠道的竞争上,在研发的竞争上可能要处于劣势,要被领先的企业或者是购并,或者是退出市场。
零售业。中国最大的零售商居然是京东,我说的不是平台交易,阿里不是零售商,阿里的行业属性实际上跟万达是一样的,是靠出租店铺赚钱的,不是零售商。通常把阿里和京东进行对比,我觉得对标就错了,真正的零售商是京东,京东去年的销售额2000多亿人民币,还不到中国的零售消费品销售的1%,这是最大的。
最大的传统零售商销售额大概是1000多亿。市场份额就更低。而沃尔玛一家零售商在美国市场份额的占有就接近20%。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的零售业有多么的分散。
这种过于分散的状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只要市场力量发挥作用,一定是成本低的,效率高的企业去整合那些效率低的企业。因此整个行业的重组势在必行,整合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有着很多的投资机会。
第二,消费升级。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日常的柴米油盐转向休闲、体育、旅游,从标准化产品转向定制化产品,消费升级的题目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做。
在旅游行业今天已经不再是组大团到每一个地方去拍张照片就走,“到此一游”,今天的旅游是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主题,各种各样的家庭定制旅游,全都是消费升级。
在商品方面,定制服装兴起。我看到过一家企业,利用三维测量的技术和大数据的技术,在流水生产线上完成了手工定制,大幅度的降低定制西装的价格,缩短交货期,把价格压缩了50%,交货期从一个月缩短到一个礼拜,使定制的正装从中高端、高端消费变成了中产阶级也可以负担得起的消费品。
我们在媒体报道上都看到高瓴资本收购百丽,高瓴明确表示要收购百丽2万家店,将来为了做定制鞋,把高瓴现在的鞋店改造为定制鞋店。这是为了抓住消费升级的机会,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标准化的消费品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是要求定制化的消费品。这也是消费升级的一个领域。
第三,制造业、服务业升级。我们讲的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是在供给侧。
先进的制造业:这是我自己去做的调研。比如iPhoneX,和其他的iPhone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摄像模组从过去的2D变成3D,从两维变成三维。这不仅仅使我们的照片由于增加了深度信息,显得比以前更加丰富,还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花样,进行二维照片无法做的编辑,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三维摄像机以后,将来可能是三维信息采集的移动终端。
它采集三维信息之后,后面就可以接上VR和三维成像。三维的摄像模组的技术含量远远高于二维摄像模组,中国企业在奋起直追,研发便携式三维相机模组,涉及到新材料、新元件、新工艺,企业的研发水平和技术水平要全面的升级,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突破,进入苹果的供应商,进入华为的供应商名单,这个企业会是什么样的发展,想象空间巨大。
我还调研过一家做数据驱动的自动生产线的企业。过去我们生产线是物流驱动,是跟着零件、部件、装配工艺走,现在这个概念有了根本变化,不再是物流驱动,而是变成数据驱动,大大提高了生产线的效率,提高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像这样的企业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先进服务业:在金融行业中,利用新的技术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这是先进的服务业。
我去看了一家火锅店,在研发用机器人带位,由机器人根据客户的消费习惯推荐菜品,推荐好菜品以后,到后台厨房一看,是无人厨房,都是机器人在配菜,整个是自动化,这就是先进的服务业。
看到微观层面上这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他们在进行的这些创新活动,使我在宏观层面上的悲观情绪一扫而空。
我相信只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和对外对内开放,围绕着提高企业效率来做制度上的配套,用创新驱动经济的增长,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感到悲观。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上述这一点,中国经济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增长率也许不那么高,但是增长质量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高质量的增长。
(来源:新华网思客)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从哪里来?
中国经济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是进入到调整和转型阶段,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个说法,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们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实际上它既有独特性,也有世界的普遍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它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跨入到工业社会的时候都会经历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并不是一个特例。
增长的源泉是从哪里来?各方面的因素都很多,我想提和改革开放有关的两个经济效率的提高。
一是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打破了旧的体制、计划体制的束缚,允许资源开始自由的流动,这样为中国工業化铺平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在市场的导向之下,资源从低效的农业部门流向高效的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工商业的资本积累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二是从低效的部门流向了高效的部门。在资源总量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在劳动资本和土地没有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出来的效率,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所在。
而之所以资源可以自由流动,是因为我们从1978年开始推进改革开放,在工业化过程当中,由于工商业的资本需求要高于农业,所以伴随着工业化我们经历了资本积累,也就是投资的高速增长。
投资的高速增长,资本的快速形成,一方面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带动了需求,这就是工业化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这并不是什么特例,在历史上德国、日本、俄罗斯,在工业化阶段都会出现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而经历的经济高速增长。
德国在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当时领先的英国、法国;日本在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在太平洋地区领先的美国。所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增长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工业化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
中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当前的情况,我们观察到的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整个增长重心从10%左右降到6%、7%,原因是什么?
用我们刚才讲过的思路来进行考察,一个原因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投资高速增长,资本积累的过程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不再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资本不再稀缺,反而变成了过剩的生产要素。工业化的过程,也已经基本完成了。
数据方面的支持,也和我们的论断是基本相符。中国过去的固定资产投资经历过几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在1990年代初,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迅猛,这是典型的工业化阶段,资本加速积累表现出的统计特征。
第二个投资高峰从2000年中国加入WTO变成了世界工厂,那时候资本稀缺,大量的海外订单进来以后,国内的生产能力不够,进入了第二个投资的高增长期。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高峰,历经的时间比第一个更长,大概从2000年、200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7年、2008年。
在工业化的过程完成,资本积累已经结束时,经济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运行特征?它的运行特征和工业化期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是投资高增长不再。我们可以看到,从2009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滑,2017年最终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估计是和GDP同步,在工业化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超过GDP的增长,因为资本积累的需要,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进行资本积累的需要。
但是在工业化结束以后,投资增长不会再像过去那么高。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今后我们的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也就是单位数的同步增长。
单位数的增长,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经济政策、后工业化时代投资策略和工业化时代投资拉动的高增长时期都有着根本的区别。
经济新周期是有可能出现的
后工业化时代的另外一个表现,是PPI(生产价格指数)从投资高峰进入到通缩时代,这个通缩表明什么?
表明产能过剩。从宏观经济的总体供求形势来判断,已经从计划时代的短缺经济变成当前的过剩经济。从宏观角度来讲,产能过剩,供应能力大于需求。因此,造成了价格的下降,也就是通缩的现象。
为什么货币短期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这么明显?为什么2017年全年中央政策的基调是收缩银根?原因是中央多次强调的,2016年全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在这时候提出防范系统性风险,非常及时,中央三令五申要严控债务,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全年货币供应是从紧。
中国经济的负债已经很高了,不能再继续增加下去。再增加负债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今年全年的货币政策也会是继续去年的趋势而偏紧。
货币偏紧,PPI的价格就没有支持。补库存,对于PPI的推动作用第二个因素在今年会逐步减弱,乃至于消失。最无法预测的第三个因素是行政化的去产能。
在这样的分析之下,中国经济确实是像权威人士所讲的应该还在“L”型中。但是说中国经济处于“L”型是不是对前景看淡?不是,尽管新周期目前还没有出现,但是新周期的出现是有可能的。
它的出现有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要消除我们多年执行拉动需求政策所积累的系统风险。
第二个条件是促进企业的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
工业化阶段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在拉动,工业化之后,后工业化阶段投资跟GDP同步增长,增长点从基层来、从微观来,这也是为什么中央政府在过去几年提出两个非常及时的政策方向转换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后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的常态和工业化时期的常态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概念是供给侧。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是来自于政策刺激之下的拉动需求,而是来自于供给侧的效率的提高。新常态转向供给侧,这都是未来经济发展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供给侧改革的三大关键
供给侧到底怎么样去理解?现在市场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供给侧是制度重于政策,真正的供给侧应该是通过制度性的改革来推动企业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关于供给侧改革,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私人产权保护,鼓励长期的研发投资。中国的经济要从制造转向研发,而研发的投资周期很长,见效慢。如果企业家对未来没有稳定的预期,就不可能进行这方面的投资,而要建立起企业和企业家对未来的稳定预期,我们必须加强私人产权的保护。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过去两年间,中央出了三个文件强调保护产权,强调重视企业家精神,尊重企业家的创造力,着眼点也正在这里。最近司法体系对于一些民营企业家的问题来重新进行审理,这也是表明对于产权保护方面的措施的加强。
我认为在这方面是需要花力气解决,没有有效的私人产权保护,就没有长期的研发投资;没有长期的研发投资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中国经济就找不到新的增长点。
第二,供给侧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造,真正实现国企和民企的平等待遇。对于国企的管理,按照十九大的精神,从企业管理过渡到国有资本的管理,不要再去具体管国企,不要束缚国企的手脚,让国企在市场上、经济中开展创新活动,过度的行政管制束缚了国企的手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造来营造一个民营企业平等、良好经营环境,并且解除对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行政束缚。
第三,供给侧制度改革应适当放松管制,管制之下难有创新。为什么出现了互联网的大市值公司,因为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野蛮成长起来的,要放手让企业家发挥创造力,要放手让资源去根据市场的导向来进行配置。
这是供给侧的制度改革,供给侧不需要太多的制度引导,但是它急需制度的配套。在后工业化阶段,我们的投资可以关注哪些方面?
最近我做了一些行业的研究和企业的研究,因为在宏观的层面上感觉后工业化时期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中国经济更多的亮点是在基层、在企业、在微观层面上,在微观层面上可以看到很多的投资机会,可以看到很多的资产配置的机会。
未来发展的三大突破口
第一,行业的整合与重组。一方面,很多行业中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但是在每一个行业中都可以发现有一些企业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它的日子反而比过去过得更好,为什么?因为市場份额正在向这些企业集中。
这些企业是有产品、有技术的,将来有可能成为行业整合与重组的龙头。投资就要跟着这些企业走,行业的整合与重组是后工业化时期一个投资可以关注的重点。比如说行业整合与重组,随便举个例子,中国汽车整车生产厂全国有70多家,美国2家。
说明什么问题?中国的汽车生产行业过于分散,无法发挥出规模经济效应,整合势在必行。那些没有规模的企业在成本的竞争上,在销售渠道的竞争上,在研发的竞争上可能要处于劣势,要被领先的企业或者是购并,或者是退出市场。
零售业。中国最大的零售商居然是京东,我说的不是平台交易,阿里不是零售商,阿里的行业属性实际上跟万达是一样的,是靠出租店铺赚钱的,不是零售商。通常把阿里和京东进行对比,我觉得对标就错了,真正的零售商是京东,京东去年的销售额2000多亿人民币,还不到中国的零售消费品销售的1%,这是最大的。
最大的传统零售商销售额大概是1000多亿。市场份额就更低。而沃尔玛一家零售商在美国市场份额的占有就接近20%。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的零售业有多么的分散。
这种过于分散的状况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只要市场力量发挥作用,一定是成本低的,效率高的企业去整合那些效率低的企业。因此整个行业的重组势在必行,整合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有着很多的投资机会。
第二,消费升级。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日常的柴米油盐转向休闲、体育、旅游,从标准化产品转向定制化产品,消费升级的题目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做。
在旅游行业今天已经不再是组大团到每一个地方去拍张照片就走,“到此一游”,今天的旅游是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主题,各种各样的家庭定制旅游,全都是消费升级。
在商品方面,定制服装兴起。我看到过一家企业,利用三维测量的技术和大数据的技术,在流水生产线上完成了手工定制,大幅度的降低定制西装的价格,缩短交货期,把价格压缩了50%,交货期从一个月缩短到一个礼拜,使定制的正装从中高端、高端消费变成了中产阶级也可以负担得起的消费品。
我们在媒体报道上都看到高瓴资本收购百丽,高瓴明确表示要收购百丽2万家店,将来为了做定制鞋,把高瓴现在的鞋店改造为定制鞋店。这是为了抓住消费升级的机会,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标准化的消费品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是要求定制化的消费品。这也是消费升级的一个领域。
第三,制造业、服务业升级。我们讲的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是在供给侧。
先进的制造业:这是我自己去做的调研。比如iPhoneX,和其他的iPhone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摄像模组从过去的2D变成3D,从两维变成三维。这不仅仅使我们的照片由于增加了深度信息,显得比以前更加丰富,还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花样,进行二维照片无法做的编辑,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三维摄像机以后,将来可能是三维信息采集的移动终端。
它采集三维信息之后,后面就可以接上VR和三维成像。三维的摄像模组的技术含量远远高于二维摄像模组,中国企业在奋起直追,研发便携式三维相机模组,涉及到新材料、新元件、新工艺,企业的研发水平和技术水平要全面的升级,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突破,进入苹果的供应商,进入华为的供应商名单,这个企业会是什么样的发展,想象空间巨大。
我还调研过一家做数据驱动的自动生产线的企业。过去我们生产线是物流驱动,是跟着零件、部件、装配工艺走,现在这个概念有了根本变化,不再是物流驱动,而是变成数据驱动,大大提高了生产线的效率,提高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像这样的企业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先进服务业:在金融行业中,利用新的技术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这是先进的服务业。
我去看了一家火锅店,在研发用机器人带位,由机器人根据客户的消费习惯推荐菜品,推荐好菜品以后,到后台厨房一看,是无人厨房,都是机器人在配菜,整个是自动化,这就是先进的服务业。
看到微观层面上这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他们在进行的这些创新活动,使我在宏观层面上的悲观情绪一扫而空。
我相信只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和对外对内开放,围绕着提高企业效率来做制度上的配套,用创新驱动经济的增长,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感到悲观。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上述这一点,中国经济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增长率也许不那么高,但是增长质量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高质量的增长。
(来源:新华网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