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社区资源的调查和梳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在“组织与实施”部分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所谓社区资源,即社区内外所有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使社区居民问题获得解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力量总和。社区是幼儿生活的大环境,其中的设施、设备、工作人员及居民都为孩子们所熟悉、所关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
我园位于市北区拆迁安置小区内,是一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小区内部各种设施设备齐全,资源丰富,周边有交通便利的地铁站、绿树成荫的植物园、清澈见底的徐运新河、知名品牌绿健牛奶厂、热闹非凡的苏北农贸大市场,还有即将投入使用的综合广场、影院、易初爱莲大型超市等。我们在社区周围半径两千米范围内形成社区资源地图,搜集并整理周边的教育资源,形成课程资源库,为幼儿园实施生态式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态式教育活动的定位
生态式教育活动是融合式教育方式的一种,其主要渗透了中华民族重要的哲学思想——和合。和合,指在承认不同事物的矛盾和差异的前提下,将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点,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和合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社区和家庭之间的教育因素是不同的,而生态式教育就是将这些不同有机地统整、融合在一起,使之在幼儿教育中互利、互生、互长,形成有机的生态学关系,为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幼儿适宜、全面、个性化发展。
三、生态式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生态式教育活动的动态性
生态式教育活动是动态的,其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动态性和教育活动种类的动态性两个方面。
1.教育内容的动态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集体活动、自主游戏和社区、家庭之间是积极互动的,正是这种积极的互动,使幼儿园教育活动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例如,在大班开展的“认识标志”活动中,我们邀请当交警的家长来园,为孩子们开展助教活动,带领他们一起认识各种交通标志,并动手制作和设计交通标志。又如,在区域游戏“商店”中,我们发现,幼儿只是了解买卖商品的程序,但对商品价格和所付金钱之间的关系了解得并不深入。针对区域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及时组织家长带领幼儿到社区周边的商店或超市进行实地体验,获取有关商品和金钱之间的实际联系。由此,进一步丰富了班级区域游戏的内容,使区域游戏不断深入,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也是区域游戏动态性的一种表现。
2.教育活动种类的动态性
由于教育内容的动态性,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种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在科学活动“滚动”中,教师一开始只是组织幼儿开展一些与科学有关的滚动游戏,随着活动的逐渐深入,教师还会请家长配合带一些相关图书,或收集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家长的通力配合下,与“滚动”相关的阅读区应运而生。之后,孩子们可能更专注于制作滚动的图画书,而不再进行科学实验;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制作图画书或阅读,而是萌发了想要根据滚动实验进行建构活动,如制作汽车等。此时,建构区又成了活动的重点,如此循环往复。这也是生态式教育活动的另一种表现,即教育活动种类的动态性。
(二)生态式教育活动的开放性
幼儿园生态式教育活动和社区资源的互利、互通、互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普遍比较重视单一的教学,而开放性的特点就是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和社区、家庭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整体,为各个教育活动之间的交流打开一条互通的渠道,使幼儿园教育范围由室内扩大到室外,甚至扩展到幼儿园周边一切与幼儿有联系的方方面面。
(三)生态式教育活动的灵活性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区域活动开始阶段,孩子们一直处于游荡状态,好不容易找到了感兴趣的活动,可刚玩一会儿,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不得不收拾材料,结束游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态式教育活动,其游戏形式更为灵活,活动中强调的需要是幼儿真正的活动需要,而不是规章制度保障下的“需要”。例如,集体活动中有“认识春天的特征”,原有的计划表里是观察图片中春天的特征。但是,教师通过发放调查表發现,孩子们更愿意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通过社区周边的自然资源来实地体验春天,如去小公园采花、捉虫、扑蝴蝶,到小河里捞鱼、捕虾、抓蝌蚪,等等。这种灵活性的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从遵循规章制度或活动计划,转变为遵循幼儿活动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正是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生态式教育的一大优势。
(四)生态式教育活动的参与性
社区资源和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优化统整与融合,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参与性。在生态式教育活动中,社区资源的利用,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员的参与,是带着自身经验所进行的活动,幼儿由原来的计划或蓝图的被实施者,转变为计划或蓝图的设计者、制订者、参与者。这种以平等、对话为根本的活动参与性,构成了幼儿园生态式教育活动的根基,也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区域活动“商店”中,面对商店采购人员反馈的顾客建议与要求挑战,仅仅依靠货物加工区人员的现有经验与能力,往往很难应对。或者即便应对成功,也是对原有经验的重复,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访谈社区中货物加工厂的工程师与生产员、查阅社区图书资料等方式,自主设计或生产商品,提高商品在顾客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该活动体现了幼儿、教师、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的平等参与和积极对话,正是这种参与性和对话性,推动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促进了幼儿经验水平的不断优化和提高。
四、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生态式教育的理念调整 幼儿园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生态式教育活动对教师原有的课程观提出了挑战,强调教师从原有的教材和学科中转化到课程上,由教师、幼儿、社区、家长共同组成一个生态式系统。
(一)认识社区资源和环境价值
环境是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生态式教育活动要求教师站在较高的层面,以较宽的视角重新认识社区资源环境的重要作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重新认识社区资源环境的重要性,支持幼儿的各种教育和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发展与周边社区环境的关系。
(二)体会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审议现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尽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较以前有了较大突破,但仍停留在依靠现有教材和忠于教材内容方面。生态式教育活动则打破了幼儿园、社区、家庭之间的界限,强调不同教育活动之间的动态发展和融合。生态式教育活动要求教师不再按照既定的路线开展课程,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变化情景,依托幼儿园周边社区资源,灵活地调整自身行为,通过不断生成、充实、替换、增减和提炼,创造性地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
(三)理解幼儿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多数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往往过多地考虑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而很少站在幼儿的视角去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又会怎么去学习?生态式教育活动倡导,幼儿园教育应紧紧依靠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灵活地设置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幼儿甚至社区、家长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是幼儿主动的经验建构及意义的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园及周边社区资源,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即为儿童的发展而设计。教师应力求将幼儿的感受、體验、交往、探究、质疑等置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这也是生态式幼儿教育的真正意义,这样的儿童教育才更有生机,充满智慧与创造的欢乐。
总之,依托社区资源开展的生态式教育活动,强调社区教育资源在活动中的归纳和梳理,强调幼儿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社区和家长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教育资源的统整与融合,强调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理念,提供能促进幼儿发展的适宜的环境和生成性的教育活动,更强调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角色转变,力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自主体验、探索和表达,获得全面、适宜、个性化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在“组织与实施”部分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所谓社区资源,即社区内外所有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使社区居民问题获得解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力量总和。社区是幼儿生活的大环境,其中的设施、设备、工作人员及居民都为孩子们所熟悉、所关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
我园位于市北区拆迁安置小区内,是一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小区内部各种设施设备齐全,资源丰富,周边有交通便利的地铁站、绿树成荫的植物园、清澈见底的徐运新河、知名品牌绿健牛奶厂、热闹非凡的苏北农贸大市场,还有即将投入使用的综合广场、影院、易初爱莲大型超市等。我们在社区周围半径两千米范围内形成社区资源地图,搜集并整理周边的教育资源,形成课程资源库,为幼儿园实施生态式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态式教育活动的定位
生态式教育活动是融合式教育方式的一种,其主要渗透了中华民族重要的哲学思想——和合。和合,指在承认不同事物的矛盾和差异的前提下,将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点,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和合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社区和家庭之间的教育因素是不同的,而生态式教育就是将这些不同有机地统整、融合在一起,使之在幼儿教育中互利、互生、互长,形成有机的生态学关系,为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幼儿适宜、全面、个性化发展。
三、生态式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生态式教育活动的动态性
生态式教育活动是动态的,其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动态性和教育活动种类的动态性两个方面。
1.教育内容的动态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集体活动、自主游戏和社区、家庭之间是积极互动的,正是这种积极的互动,使幼儿园教育活动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例如,在大班开展的“认识标志”活动中,我们邀请当交警的家长来园,为孩子们开展助教活动,带领他们一起认识各种交通标志,并动手制作和设计交通标志。又如,在区域游戏“商店”中,我们发现,幼儿只是了解买卖商品的程序,但对商品价格和所付金钱之间的关系了解得并不深入。针对区域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及时组织家长带领幼儿到社区周边的商店或超市进行实地体验,获取有关商品和金钱之间的实际联系。由此,进一步丰富了班级区域游戏的内容,使区域游戏不断深入,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也是区域游戏动态性的一种表现。
2.教育活动种类的动态性
由于教育内容的动态性,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种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在科学活动“滚动”中,教师一开始只是组织幼儿开展一些与科学有关的滚动游戏,随着活动的逐渐深入,教师还会请家长配合带一些相关图书,或收集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家长的通力配合下,与“滚动”相关的阅读区应运而生。之后,孩子们可能更专注于制作滚动的图画书,而不再进行科学实验;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制作图画书或阅读,而是萌发了想要根据滚动实验进行建构活动,如制作汽车等。此时,建构区又成了活动的重点,如此循环往复。这也是生态式教育活动的另一种表现,即教育活动种类的动态性。
(二)生态式教育活动的开放性
幼儿园生态式教育活动和社区资源的互利、互通、互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普遍比较重视单一的教学,而开放性的特点就是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和社区、家庭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整体,为各个教育活动之间的交流打开一条互通的渠道,使幼儿园教育范围由室内扩大到室外,甚至扩展到幼儿园周边一切与幼儿有联系的方方面面。
(三)生态式教育活动的灵活性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区域活动开始阶段,孩子们一直处于游荡状态,好不容易找到了感兴趣的活动,可刚玩一会儿,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不得不收拾材料,结束游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态式教育活动,其游戏形式更为灵活,活动中强调的需要是幼儿真正的活动需要,而不是规章制度保障下的“需要”。例如,集体活动中有“认识春天的特征”,原有的计划表里是观察图片中春天的特征。但是,教师通过发放调查表發现,孩子们更愿意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通过社区周边的自然资源来实地体验春天,如去小公园采花、捉虫、扑蝴蝶,到小河里捞鱼、捕虾、抓蝌蚪,等等。这种灵活性的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从遵循规章制度或活动计划,转变为遵循幼儿活动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正是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生态式教育的一大优势。
(四)生态式教育活动的参与性
社区资源和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优化统整与融合,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参与性。在生态式教育活动中,社区资源的利用,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员的参与,是带着自身经验所进行的活动,幼儿由原来的计划或蓝图的被实施者,转变为计划或蓝图的设计者、制订者、参与者。这种以平等、对话为根本的活动参与性,构成了幼儿园生态式教育活动的根基,也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区域活动“商店”中,面对商店采购人员反馈的顾客建议与要求挑战,仅仅依靠货物加工区人员的现有经验与能力,往往很难应对。或者即便应对成功,也是对原有经验的重复,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访谈社区中货物加工厂的工程师与生产员、查阅社区图书资料等方式,自主设计或生产商品,提高商品在顾客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该活动体现了幼儿、教师、家长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的平等参与和积极对话,正是这种参与性和对话性,推动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促进了幼儿经验水平的不断优化和提高。
四、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生态式教育的理念调整 幼儿园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生态式教育活动对教师原有的课程观提出了挑战,强调教师从原有的教材和学科中转化到课程上,由教师、幼儿、社区、家长共同组成一个生态式系统。
(一)认识社区资源和环境价值
环境是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生态式教育活动要求教师站在较高的层面,以较宽的视角重新认识社区资源环境的重要作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重新认识社区资源环境的重要性,支持幼儿的各种教育和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发展与周边社区环境的关系。
(二)体会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审议现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尽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较以前有了较大突破,但仍停留在依靠现有教材和忠于教材内容方面。生态式教育活动则打破了幼儿园、社区、家庭之间的界限,强调不同教育活动之间的动态发展和融合。生态式教育活动要求教师不再按照既定的路线开展课程,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变化情景,依托幼儿园周边社区资源,灵活地调整自身行为,通过不断生成、充实、替换、增减和提炼,创造性地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
(三)理解幼儿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多数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往往过多地考虑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而很少站在幼儿的视角去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又会怎么去学习?生态式教育活动倡导,幼儿园教育应紧紧依靠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灵活地设置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幼儿甚至社区、家长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是幼儿主动的经验建构及意义的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园及周边社区资源,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即为儿童的发展而设计。教师应力求将幼儿的感受、體验、交往、探究、质疑等置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这也是生态式幼儿教育的真正意义,这样的儿童教育才更有生机,充满智慧与创造的欢乐。
总之,依托社区资源开展的生态式教育活动,强调社区教育资源在活动中的归纳和梳理,强调幼儿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社区和家长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教育资源的统整与融合,强调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理念,提供能促进幼儿发展的适宜的环境和生成性的教育活动,更强调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角色转变,力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自主体验、探索和表达,获得全面、适宜、个性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