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中问题教学法运用浅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3052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指出高考所考的文言文是“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但是,文言文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学生除了课堂已经没有使用文言文氛围和环境;因而,文言文可能虽“浅”,但对众多的高中生来说却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时,转变观念,改变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一、分析传统教学法利弊,提出问题教学必要性
  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必考内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视基础,主要是老师对文言文的范文教学多是运用分析讲解的方法,逐一串讲,缺少必要的互动与交流,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缺失。如此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可能对文言文的工具性掌握较多,但对经典范文的人文性少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因此,这样的学生可能会生搬硬套,可能因积累丰厚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谈不上真正具有文言文阅读水平和能力。
  可见,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要改变方法,采用问题探讨、互动教学,能够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主动性的氛围,使其既能主动的关注文言知识点,又能提高文言文分析和鉴赏能力。
  二、探讨问题教学开展途径,凸显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因此,让学生对有效的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解答,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提高他们文言文学习能力。
  1.问题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中文言文学习内容丰富。因此,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要注意前后勾连,采用问题导入课堂。如《兰亭集序》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周杰伦的《兰亭序》的MV之后采用问题导入:《兰亭序》反映了《兰亭集序》什么突出特点,那么,《兰亭集序》被选入教材,仅仅是因为这一特点吗?我们通过课前预习认识《兰亭集序》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文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从比较让学生对《兰亭集序》文学性有些认识,通过问题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领他们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问题导入,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获得阅读的兴趣,能够自然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也能积极参与进来。
  2.深入探讨,提高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重点在字词句的疏通和理解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挖掘文中一些蕴含丰富情感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和文章的主题,与作者情感思想。如《季氏将伐颛臾》中:“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等句中,冉有、季路两个人去见孔子,孔子为什么只是针对冉有说话呢?为什么一再用感叹号?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那么,孔子的政治思想就可见一斑了。再如《史记选读》中的《魏公子列传》学习时,对侯嬴“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进行挖掘:侯嬴为什么要自杀?不自杀行不行?这在表现魏公子信陵君“礼贤下士”品质上有何作用,司马迁为什么没写信陵君的反应?这表现司马迁写《史记》的什么特点?通过对这些问题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古代“士”的高贵品质,同时认识司马迁的创作特色,更能在深入探讨中获得深层阅读体验和能力。
  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需要记住夯实和提高学生文言文基础,更需要通过课文内容的挖掘,通过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发现与获得,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探究,提高思维品质。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句,感悟作品情感,更要开展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形成跳出文本的思维能力。如《长亭送别》学习后,我们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崔莺莺的母亲这个人物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再如信陵君为了救赵国而做出了背叛魏国的事情,那么,他这是为国还是为私,这本身是“义”吗?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作出多向解答,而他们要做到作答的合理性、客观性、准确性就必须去阅读、分析、思考;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他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然,我们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也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
  当然,我们的问题探究要注意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出现所谓的创新而背离了作品的本意。《陈情表》学习中有老师让学生探究:有人说李密辞官不就,有观望的成分,我们应该怎么看?只要我们学生能够根据课文与李密写该文时的境遇得出观点都是可以的,但是有学生说李密贪生怕死想远离官场的个性观点不值得肯定。
  可见,采用问题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但是要求我们老师设计的问题要新颖有创意,更要有启发性和启迪性,还要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升有价值。
  印月花,教师,现居江苏泰兴。
其他文献
在新时期文学的诸多母题中,反思文革的书写无疑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近几年来,作家们审视历史的写作尺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强化,余华的《兄弟》直面文革和改革两个时代的残酷交锋,苏童的《河岸》则展现了一代人在文革中的荒诞命运,其它还有王安忆的《启蒙时代》等等。陈河的《夜巡》是此类题材的佳作之一。这篇小说选择了一个少年镇球作为主角,通过描写他对一座高门大院的窥视行为,细致地展现了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情欲迸发的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文化继承的基本任务,要让语言文字、文学以及背后的文化能在课堂上真实地呈现出来,尽可能地靠近“作者视角”,也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照着讲”;另一方面要在保持语文深层活力因素的基础上,挖掘教学中的现实因素,将教师的智慧、学生的创造性融入学习中去,尊重学习中的“读者视角”,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判断,鼓励自我发现,并对自我的发现进行理性分析和诠释”,实现教学的从“证实”走向“解
不知怎的,一看到那只小鱼篓,我就想起了我的爷爷。  小时候,我最大的乐事就是背着小鱼篓跟着爷爷去捕鱼。我童年的宠物也是那只小鱼篓。那是爷爷花费了半天的工夫特意为我做的。青青的竹片,密密的、方方的网眼,颈口还有一条红红的绸带。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小鱼篓一直不空。要么是几条活蹦乱跳的小虾,要么是几只吐着白沫的螃蟹。这些都是爷爷给我的礼物。  河水很宽很宽,调皮的我老是一会儿扔一颗小石子,一会儿砸一块土圪
所谓的“有效教学”,个人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学安排合理、紧凑,学习效率高,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学生获得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持续发展应具体表现为其知识的获得,思维的进步,品质的提升。  多年来让语文教学背着“少慢差费”的重担,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的“低效”与“无效”,它是“有效教学”缺失的具体表现:一、教学目标设置失当,教学理念陈腐;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三、教学评价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新教材《语文》中编选了许多歌颂至爱真情的文章,为过去的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社会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学刻不容缓,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人文功能不能丢。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具性”和“
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了一位天姿英发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同时也发人深省。王安石认为,仲永悲剧之根源在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也就是后天教育没有跟进的问题。关于文章主旨,教材文本前的引言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编者对于文本主旨的解读均界定在“后天的教育”、“自身的学习”层面。  这固然都没错,但似乎
新课标下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立足教材,依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成为习作教学的芳草地。  一.读中悟  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  1、发现文本的结构特点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短小精悍,大多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引导学生谋篇布局的好范本。三年级下册中《赶海》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间存在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其研究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一致的策略,对学习特点中的短处和劣势采取有意识的控制,以促成有效的教学。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
冰心在《在寄小读者》一文中谈及小朋友写日记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义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语句带过就算了。”这三个“极”,冰心认为: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遇见的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困惑。而在现实习作中,学生胡编乱造,假大空抄,毫无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是习作素材匮乏,即“三乏”:生活积蓄贫乏,学生
我家背靠青山,门口有口大堰,大家都叫它“门堰凼”。恢复高考后,我们兄妹都相继跳出了农门,就有风水先生说我家地气好,是块风水宝地,门有源头活水来。对于这话的真假我们暂且不论,但发生在门堰凼里的故事却让人记忆犹新。  门堰凼水清、底平、塘面开阔,是个理想的天然游泳场。每到夏天吃过午饭,我们东西两湾和林场的人们就成群结队去那游泳、嬉戏,有时有人赤手就能抓起一两条大鱼。记得在我六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休假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