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直到我在书店买偶遇《风不吹,叶已归》这本书,我才知道张小亮是我市旅居在外名气很大的诗人。那时张小亮已经70多岁,著作等身,名气很大,提携了不少知名年轻人。从他简介中可以看出,他已是中国作协会员,诗歌获得了日本、美国等国外大奖,国内重量级大奖更不用说。但我要说的,不是张小亮当地伟大的诗人,而是身边名不见经传的徐生明。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都是诗人。
不瞒你说,回头想想,徐生明好像从一开始不知诗为何物,也不怎么喜欢写作。他是将军寺村人,农村人嘛,谈不上富裕,家境好不到哪里去,祖辈上本不认识几个字皮子,嚼着馒头慢慢忘了,从没有出现过什么文学大家。当初上学时,还是徐生明父亲因在城市分不清“男”“女”进错了厕所被打一耳光,他才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发誓要让孩子上学吃“商品粮”。
徐生明清楚地记得,那天正在庄稼地里逮“地班长”(老鼠),一只老鼠从洞口露头可又逃回去,我们正找其它出口。这时徐生明他爹在村头喊他:“生明,生明,上学了。”徐生明不想上学,因为不自由,不如在家到处瞎跑着玩,下将军寺河捉鱼,到树上掏鸟窝、沾知了,烧“老扁”(蚱蜢)。
徐生明就这样上学了,在这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任何书籍。有一次,他一个在城里当老师的表叔说:“听到他说了一句话,风睡了,奶奶累了。”
“小小年纪,你出口就是诗,以后定是个有出息的人。”远房表叔建议徐生明多读书。
远房表叔在城里当老师,知识面广,说话多少有份量。虽然读书好,可上哪找书去读啊?小时候,徐生明接触最多的不过是小人书,他叔叔在省城打工,每次回来总会带几本,后来他知道那是叔叔收破烂捡的,这些书对他影响很大。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起上学,一直到小学我都没有发现徐生明有什么诗人的才能,普普通通一个,语文数学差得一塌糊涂,两门加在一起才考26分。
上初中时徐生明也没有什么大变化,每次回家村支书家的报纸多数被他找去,不是家里用来蒸馍,也不是纳鞋底子,而且把副刊上的诗、散文等文章剪下来,他弄了厚厚的一本剪贴作品。我们考进县里的高中后,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我要加入文学社,你要支持我。”诗总算在校报上发了,到处给人读,见到女孩就读,同宿舍的人捂住耳朵不愿意听。上课时,徐生明不听老师讲课,抱着《翡冷翠的一夜》《汪国真诗集》《席慕蓉诗选》看,成绩一塌糊涂。语文老师经常找他谈话:“有个爱好可以,但要先把语文成绩提上来,天天胡思乱想,考不上大学,写诗有屁用?”尽管他成绩不好,但高考时总算考上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被调剂成了燃气专业。这也不错了,大专也是大学嘛,对于他来说已经烧高香了,他自嘲道考入了“妓校”。
虽然我们不在一个大学,但对于他的事情我还是知道一些的。一到暑假或寒假,有不少来找他玩,这群人来到将军寺河边,也不是纯粹地玩,比赛什么诗歌朗诵了。大家点着火把转来转去,最后拿出一张纸朝天大声读。“啊——”声音穿过将军寺河。村子人指指点点笑:“这叫诗?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是这个样子?不正常。”尤其是上了年纪人像看耍猴一样,背着小手说:“这群神经病!”
其实那时我也喜欢诗,但不像他这样天天就是关心诗,从不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也写过几首,当作了爱好,生活中充满了五彩的滋味。
二
后来我才知道,徐生明毕业后没当什么燃气管理设计员,当地有一家燃气公司缺这方面人才录用了他,但他迟迟不去报道。他爹气得拿棍子打他。没想到越打他,他越不去工作,他摆出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架势,直至被取消资格。十年后,当徐生明他爹听说这专业前景不错,与他一起毕业的同学甚至都参加国家西气东输管道建设了,挣了不少钱,而此时徐生明正吃了上顿没下顿,连个媳妇都没有找到。他爹只是吧嗒吧嗒地抽煙,什么也不说,说了又有什么用,都过去了。
徐生明在家闲了差不多一年多,将军寺村里的人都喊他徐疯子。徐生明经常躲在家里不见人,不下地干活,有时饭也不吃饭,村里有红白喜事让他写字,他说浪费时间。所有的时间都用了读书、写作,或者睡觉上,他没有什么作息规律,有时候白天在呼呼大睡,屋里书堆得到处都是。他不管别人如何谈论他,也从不怕被当作饭后谈资,只为心中的诗人梦而奋斗。
“我会成为一个诗人,让历史记住,比海子、顾城要出名。你们这些人不懂的,没人能阻止我成为一个天才诗人。”哪有人听他瞎咧咧这些胡话,还不如去地里拔草。没人听,这话仿佛是他自己对自己说。
生活好像永远不缺少笑料,本来好好的一句话,不同人解读意义就不同了。比如徐生明的这句话,人们就嚷开了:“你们听听,这不是傻子这是啥?写诗能当饭吃?还成为诗人,让历史记住,有啥用?”
有人还说:“看样子,诗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一点不假。有个叫梵高的割耳朵,看样子这家伙也不远了。”
又有人说:“梵高不是诗人。要我看,都一个德性。这家伙八成是上学上疯了。”
徐生明成了将军寺村的反而教材,家长对孩子们说:“千万别学他,上学都成了书呆子。”后来人们见到他躲着他,仿佛徐生明有瘟疫似的。疯子、书呆子这类话传得多了,不知道怎么他就变成了傻子徐生明,连媒婆也都不敢给他说媒了。别说在将军寺村,就是别的地方,谁也不愿将自己的闺女嫁给他,闺女嫁给他会成为累赘的,但徐生明好像也从来不因缺少媳妇而伤心,他整天仍是乐呵呵的。
徐生明引起极大关注是从否定大诗人张小亮开始。“打倒权威”这个词在徐生明身上发挥到了极致。他大义灭亲,把本市最有名望的人干倒了。这是在一次研讨会上发生的。本来研讨会也没邀请他参加,更确切地说他不够资格参加,他不知道从哪里听了这个消息偷偷溜进去。要说参加一个会议也没什么,多一个人也无所谓。但在大家讨论诗作对本土作家的影响时,这小子大放厥词,炮轰张小亮,最后转为人身攻击,说他私生活有问题,管不住下身。报纸虽然没有报道,但参加会议的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在私下里将当天的事传开了。 仿佛从那一刻起,大家一下子记住了徐生明,那年他二十四岁,毕业后的第三年。
三
赵秀给我打电话说:“你知道吗?徐生明这小子要结婚了。”我装作吃醋说:“这小子咋不先给我说?”然后嘿嘿笑起来。赵秀长叹一口气:“唉,你呀你!”我接着说:“结婚后能拴住心,他也该成个家了。”挂了电话,手机来了一条短信:兹定于下周六(农历五月初八)邀请您携家人参加徐生明和桃子的婚礼!老朋友徐生明。这小子到底没把我放在重要位置,至少不比赵秀重要!我笑笑。
准确地说,赵秀是徐生明严格意义上誓死相追的女朋友。读大学时,爱情对他而言就像鱼眼中的水,他说轰轰烈烈的爱情是诗人的必备。那时,他看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后,决定要找心中的达吉雅娜。他一看到女生,眼里燃烧着烈焰,自己马上就要焚烧了。他先是爱上了自己的同桌,那个扎麻花辫子的姑娘。半月后,就看不上那个姑娘了,女孩哭了,他又迷上邻班一个白裙子女生,称她是爱情花的化身,为此还写了一首藏头情诗发在校报上。女孩先是不搭理他,最后女孩说:“你喜欢我什么,我改行吗?”看样子,写诗并不能带来爱情。那段时间他的生活到处是黑暗,也就在这时他遇到了赵秀。
赵秀这个姑娘至少一米六八,身材不错,是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徐生明。他认为赵秀是他心中的太阳,不,胜似太阳,开始发疯似的追求她。徐生明要死要活追求赵秀让无数男生嫉妒,也让无数女生嫉妒,但这冲动的爱情让他彻底栽了。赵秀是院长的侄女,学校要开除他。后来,赵秀亲自求的情,停他一个月的课,本来基础就不好,这下成绩更一落千丈。不过,徐生明对这事好像并不生气,赵秀认他做干弟弟。毕业后,赵秀到县城的一家银行工作,经常保持联系着。
我是通过徐生明认识赵秀的,后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过程是这样的。我参加工作后,单位发的第一个福利就是一件西凤酒,光肚瓶的那种,谈不上多贵。那时候我还没结婚,孤零零一个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好友徐生明,我找他喝酒。那时候,他在老家将军寺村没法混了,来到城里租了个房子,但依然没工作,日子也不好过。简单的一间房,屋里摆了一张床,上面摆了衣服和裤子,还有一些没吃喝完剩下的东西。我看到地上摆满着《海子的诗》《中国当代诗选》《朦胧诗寻》,还有一些写满密密麻麻的纸,应是他写的诗。他的爱好没有放下,这挺好,比我强,我写诗的爱好早就消失了。
我们只买了两袋花生米,弄了几个凉菜,喝起小酒来,感觉还挺美。他已加入了诗词协会,成了县作协的副秘书长,没事一群文友就到处采风。县里小报经常看见他发的几首酸诗。他突然给我说起了一个女诗人藤绿,对,这个是笔名。徐生明还没有往下说,我也正好奇,这时外面门响了。徐生明开了门,是一个女人,长得蛮漂亮的。
那女人说:“看样子我来的不是时候!”
徐生明站起来,愣了,想说话却没有说。
有点尴尬。我打圆场说:“都是朋友,一起吃吧!”
徐生明依然没说话。
“我来就是告诉你,我要结婚了!别再打扰我了!”女人瞟了我们一眼就走了。
徐生明喝的大醉!他胡咧咧说:“算了,也该结束了。都过去了,红的白的都过去,眼睛灼烧过,盛不下了!”他喝了一杯,说起了这些年两人的点点滴滴,不住埋怨生活和爱情:“天空下没有华丽的誓言,有的只是长满荆棘的吻!”我听着不免同情他。
就在那一天,他决定断了对赵秀的念想。
那晚我喝酒走的很晚,下楼的时候,那女的蹲在墙角一直在哭。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这个消息告诉徐生明,正犹豫间那女人起身走了。我喊住她,才知道她叫赵秀,就是她让徐生明着迷了多年。这件事后,徐生明像报复谁一样,竟然来了个闪婚,和一个叫藤绿的女孩子结了婚,也是个诗人,说话像绵羊叫一般。两人生活在一起后,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诗歌总不能当饭吃,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到一个月就离婚了。短暂的婚姻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女人给他的感觉就是卫生巾,无法长时间紧紧夹住。
后来就没了徐生明的消息,他好像消失了。我结婚时邀他来,他没亲自来,竟让赵秀送来的贺礼。因为上次见了一面,我留她喝酒,她不愿意留下来,说还有事。我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妻子的眼睛已经偷偷往这个女人身上瞄了。赵秀微笑了一笑,走了,走了几步,还不住地回头。
有一次我陪妻子在大街上散步,老远看见了赵秀,正当我犹豫是否给她打招呼时,她大方地给我说话:“嫂子真漂亮啊!”妻子拉着她的手笑了:“一起吃个饭吧!”赵秀拒绝不了,只好依了。那天我才了解到因为这个徐生明,赵秀也离了婚。我安慰她说:“下次我见到他,一定要好好说道他,这家伙太不让人省心了。”赵秀没说话,一口喝下了那杯啤酒,本来她从不喝酒的。
四
熟悉了,妻子和赵秀已经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妻子劝赵秀不要参加婚礼,赵秀说:“我去,为什么不去?嫂子,你放心,我不会大吵大闹的。”停了一下又说,“我可是有素质的。”
婚礼上,徐生明比以前精神多了,穿个燕尾服,比前些年還要年轻。这个叫桃子的女孩子个儿不高,但很耐看,小鼻子小眼睛小脸,化妆得像个妖精。听说还是一个演员!我这才知道这家伙消失了这么长时间竟搞电影去了。
有一个自称是李导的人添油加醋地讲起徐生明与新娘桃子的事。他说:“一次拍戏,老徐碰上一女演员在哭(后来我才知道只不过是一个群众演员,是个大学生)。老徐会写诗,诗人嘛!”然后自己哈哈大笑起来。从这个李导的谈话中,我慢慢了解到徐生明与女孩的关系,徐生明骗女孩说剧组拍电影缺演员,演出费不高。女孩信了,跟着徐生明走了。徐生明本来还没接触过电影,开始钻研剧本,感觉也没那么难,后来就和几个三四线的导演混熟了,这女孩拍了几个电影,还得了几个小奖,就跟着徐生明了。徐生明写诗没赚到钱,竟然在剧本上找到门路。不过,文艺圈里的事又有谁说得清呢!
婚礼上除了亲朋好友,还有政府单位退下来的老领导,他们平时很难请到的,这家伙竟然把这么多有头有脸的人都请过来,不得不说还真有两下子。徐生明穿梭其中,点头,握手,碰杯,寒暄,俨然一个成功人士。 大家不太熟,聊天时自然少不了徐生明。饭局中有人说:“上次见他,说徐生明现在在做培训,能讲学了。你们猜,讲一个小时多少钱?”没等别人回答,他伸出一个巴掌,又自言自语道:“不是五百,是五千!其实,这个时代喜欢文学并不比我们那个时代少,当他们拿起手机时,还是需要文学点缀生活的。”
也有人说:“徐生明文章写得漂亮极了,能吹会擂。一个卖烧饼的,他能写得像个英雄一样。街上扫地的大娘经他一挖掘报道,比一个领导更让人尊敬。发表的地方除了他的报纸,还在各种微信圈子,公众号平台,遍地飞,关注度极高,比电视台影响大多了。”
如今徐生明来头不小,挂了几个副主席头衔。别人“主席”“主席”地喊他,他一一回应,很自然,丝毫没一点难为情。
在厕所方便时,我听见徐生明与人聊天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啥都没有,别的我整不了,只有靠文化。文化这东西,不能吃,不能喝,但能转变为生产力。”旁边那人附和道:“那是,那是,徐主席。”
那天徐生明没有时间陪我,他忙着招呼那些所谓领导。有不少作协、书协、美协、摄协等成员,这个圈他很熟。只不过这么多人没一个谈文学,都在谈项目,谈金钱,谈与哪个领导关系好。
敬酒时徐生明和桃子相依在一起,我不能喝酒,正推之间,赵秀一把夺过酒杯说:“我来,一饮而尽。”然后不住地咳嗽。媳妇赶紧扶她出去了。里面仍然很热闹,媳妇和赵秀的外出并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
三个月后,我接到了徐生明的电话。说真的,这家伙很少给我打电话。在婚礼上我就发现我们已不是一路人,不是一个圈上的,道不同不足为谋!他在电话里说:“现在有个投资项目,可以包赚不赔,你要相信我!”他解释道 ,他要投资拍电影,这部影片一定震惊中外,定于5月1日开拍,现在正筹集资金!
“我不懂这个。”说真的,我对这事不感兴趣。再说了,我哪里有钱?
“这是个机会,请的是一线明星,已凑够了一个亿,还缺少300万元。到时候算股份,导演同意了,他是我好哥们。”
“可我真没钱啊!”
“有钱一起赚。以后别怪兄弟忘了你,你再考虑下。”徐生明挂了电话。
这事过去好久,无意间跟妻子提起拍电影的事。妻子说:“你真傻。你同学,应该靠谱,她怪我错失了发财的机会。”我说:“我这人就这命。”媳妇说:“跟着你也就受罪的命了。”我想说什么,看着寒酸的家,张张嘴不说话了。
徐生明又打来电话,依然让我投资,我感觉机会来了。徐生明说:“电影已开拍,导演专门到北京商量利润的事,估计能赚五千多万。现在还可投,我的亲戚都投了,不过现在起点高了,至少要100万。”有了上次妻子的数落,我长了记性,忙说:“好,我投。”回到家,各亲戚借了一遍,10万元,2万元,都借,总算凑够了60万元,这里包括准备买房的钱。媳妇听说是100万有点犹豫:“算了吧,会不会有风险?”我说:“没事,朋友嘛,怎么会呢?”妻子说:“算了吧。”她不同意,但我不乐意了,不就还差40万吗?我背着媳妇又借了小额贷款,两分的利。当我将100万元转给徐生明,徐生明说:“你就等着数钱吧,你还可以演一个小角色,等我的消息。”我一听,心里高兴起来,做起了美梦。
时间过得很快。有一天,赵秀在电话里打电话说:“你知道吗?”
“知道什么啊?”
“徐生明被骗了……他跳楼了。”
“啊?那他怎么样了?”
“还好,他命大,被救了下来。你去看他吗?”
“去,怎么不去?”
我请了假,驱车到了北京。徐生明在重病监控室里,气息奄奄。这时我才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徐生明拉了不少赞助,其实都是亲戚朋友们的钱,可是把钱交给李导没多久,无法联系李导了。起初他没想太多。李导不见了,他和妻子桃子商量怎么办,桃子也不见了。平时业务都是桃子和李导联系,两人都消失了。徐生明到北京公司找,公司里根本就没有一个姓李的导演,他知道上当受骗了。那个李导和桃子跑了,他们是一伙的。
我痛恨自己,心里埋怨自己!100万,我的100万,我的血汗钱啊!
“你投钱没?”赵秀问我。我目光呆滞,一言不发,想死的心都有,她长叹一口气,再也不说话了。
徐生明命真大,他被抢救了回来。后来,那个李导被警察抓住了,不过钱大都转移了,追回来不到200万。不过,徐生明给我一张卡,说:“里面有100万,密码是你生日!”我知道他日子难过,需要用钱的地方多,正考虑接不接,媳妇却一把夺了去。徐生明反复说:“不好意思,对不住你们。”
媳妇撇撇嘴不说话,死死攥着卡,怕徐生明夺走了。
徐生明走了,很孤独。从那之后,他又一次消失了,可能是为了躲债吧!
五
闲暇之时,我也开始舞文弄墨,写几个豆腐块,偶尔在市里小报上也有几篇文章刊出。不是为了名,也不为了钱,只是为了一个爱好,结交一些人。这年头有个爱好多好,生活中可以永远年轻。文学圈子永远不断,一直有新人加入,看上去很热闹的样子,文学并没有所说的边缘化,依然有人不断装点着面子。
多年后的一天,我听了一场文学讲座,这是市作协组织的。我外出透气,远远地看见一个大胡子正与一青年孩聊天:“你要有一个梦想,唤醒灵魂的东西。你与众不同,在历史中找寻你的足迹。”那个大胡子看起来很熟。我想了半天,应该是徐生明。
青年听着点点头,眼睛里是满是虔诚。旁边还有一个女孩拿个本子,一边听一边记。
大胡子要走了,女孩说:“胡子老师,给我簽个名吧。”
徐生明接过笔,顺便认真握了女孩子的手,抬头盯着女孩,女孩害羞地低下头。他潇洒地写着“爱诗爱生活,爱生活爱诗。”落款是两个字, 那两个字我看得清清楚楚“胡子”。女孩受宠若惊。
我走上前去:“给我也签个名吧?”
他抬头,一愣,“你取笑我吧,怎么是你?”他递给我一支烟。我没接,我说:“不会抽。”
“这么多年你没长进啊?吸烟都没学会。”
本来想问问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但不知道从何说起,没说话。两人沉默一会儿。他老了,头发白了,皱纹满脸都是,花白胡子疯长着。
我想和他谈谈文艺圈里的事,也想说我现在也写诗了,可总感觉说不出口,有点别扭。我抬起头问他:“你还写诗吗?”
“诗……这个嘛,你说呢?”他抹了抹头发,稀稀疏疏的。
后面又一个女孩走过来,抱着一本书,激动地说:“胡子老师,签个名吧!”
那是本诗集,简洁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寻秀》。
“你……你还……”我却结巴起来。
责任编辑 婧婷
直到我在书店买偶遇《风不吹,叶已归》这本书,我才知道张小亮是我市旅居在外名气很大的诗人。那时张小亮已经70多岁,著作等身,名气很大,提携了不少知名年轻人。从他简介中可以看出,他已是中国作协会员,诗歌获得了日本、美国等国外大奖,国内重量级大奖更不用说。但我要说的,不是张小亮当地伟大的诗人,而是身边名不见经传的徐生明。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都是诗人。
不瞒你说,回头想想,徐生明好像从一开始不知诗为何物,也不怎么喜欢写作。他是将军寺村人,农村人嘛,谈不上富裕,家境好不到哪里去,祖辈上本不认识几个字皮子,嚼着馒头慢慢忘了,从没有出现过什么文学大家。当初上学时,还是徐生明父亲因在城市分不清“男”“女”进错了厕所被打一耳光,他才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发誓要让孩子上学吃“商品粮”。
徐生明清楚地记得,那天正在庄稼地里逮“地班长”(老鼠),一只老鼠从洞口露头可又逃回去,我们正找其它出口。这时徐生明他爹在村头喊他:“生明,生明,上学了。”徐生明不想上学,因为不自由,不如在家到处瞎跑着玩,下将军寺河捉鱼,到树上掏鸟窝、沾知了,烧“老扁”(蚱蜢)。
徐生明就这样上学了,在这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任何书籍。有一次,他一个在城里当老师的表叔说:“听到他说了一句话,风睡了,奶奶累了。”
“小小年纪,你出口就是诗,以后定是个有出息的人。”远房表叔建议徐生明多读书。
远房表叔在城里当老师,知识面广,说话多少有份量。虽然读书好,可上哪找书去读啊?小时候,徐生明接触最多的不过是小人书,他叔叔在省城打工,每次回来总会带几本,后来他知道那是叔叔收破烂捡的,这些书对他影响很大。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起上学,一直到小学我都没有发现徐生明有什么诗人的才能,普普通通一个,语文数学差得一塌糊涂,两门加在一起才考26分。
上初中时徐生明也没有什么大变化,每次回家村支书家的报纸多数被他找去,不是家里用来蒸馍,也不是纳鞋底子,而且把副刊上的诗、散文等文章剪下来,他弄了厚厚的一本剪贴作品。我们考进县里的高中后,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我要加入文学社,你要支持我。”诗总算在校报上发了,到处给人读,见到女孩就读,同宿舍的人捂住耳朵不愿意听。上课时,徐生明不听老师讲课,抱着《翡冷翠的一夜》《汪国真诗集》《席慕蓉诗选》看,成绩一塌糊涂。语文老师经常找他谈话:“有个爱好可以,但要先把语文成绩提上来,天天胡思乱想,考不上大学,写诗有屁用?”尽管他成绩不好,但高考时总算考上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被调剂成了燃气专业。这也不错了,大专也是大学嘛,对于他来说已经烧高香了,他自嘲道考入了“妓校”。
虽然我们不在一个大学,但对于他的事情我还是知道一些的。一到暑假或寒假,有不少来找他玩,这群人来到将军寺河边,也不是纯粹地玩,比赛什么诗歌朗诵了。大家点着火把转来转去,最后拿出一张纸朝天大声读。“啊——”声音穿过将军寺河。村子人指指点点笑:“这叫诗?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是这个样子?不正常。”尤其是上了年纪人像看耍猴一样,背着小手说:“这群神经病!”
其实那时我也喜欢诗,但不像他这样天天就是关心诗,从不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也写过几首,当作了爱好,生活中充满了五彩的滋味。
二
后来我才知道,徐生明毕业后没当什么燃气管理设计员,当地有一家燃气公司缺这方面人才录用了他,但他迟迟不去报道。他爹气得拿棍子打他。没想到越打他,他越不去工作,他摆出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架势,直至被取消资格。十年后,当徐生明他爹听说这专业前景不错,与他一起毕业的同学甚至都参加国家西气东输管道建设了,挣了不少钱,而此时徐生明正吃了上顿没下顿,连个媳妇都没有找到。他爹只是吧嗒吧嗒地抽煙,什么也不说,说了又有什么用,都过去了。
徐生明在家闲了差不多一年多,将军寺村里的人都喊他徐疯子。徐生明经常躲在家里不见人,不下地干活,有时饭也不吃饭,村里有红白喜事让他写字,他说浪费时间。所有的时间都用了读书、写作,或者睡觉上,他没有什么作息规律,有时候白天在呼呼大睡,屋里书堆得到处都是。他不管别人如何谈论他,也从不怕被当作饭后谈资,只为心中的诗人梦而奋斗。
“我会成为一个诗人,让历史记住,比海子、顾城要出名。你们这些人不懂的,没人能阻止我成为一个天才诗人。”哪有人听他瞎咧咧这些胡话,还不如去地里拔草。没人听,这话仿佛是他自己对自己说。
生活好像永远不缺少笑料,本来好好的一句话,不同人解读意义就不同了。比如徐生明的这句话,人们就嚷开了:“你们听听,这不是傻子这是啥?写诗能当饭吃?还成为诗人,让历史记住,有啥用?”
有人还说:“看样子,诗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一点不假。有个叫梵高的割耳朵,看样子这家伙也不远了。”
又有人说:“梵高不是诗人。要我看,都一个德性。这家伙八成是上学上疯了。”
徐生明成了将军寺村的反而教材,家长对孩子们说:“千万别学他,上学都成了书呆子。”后来人们见到他躲着他,仿佛徐生明有瘟疫似的。疯子、书呆子这类话传得多了,不知道怎么他就变成了傻子徐生明,连媒婆也都不敢给他说媒了。别说在将军寺村,就是别的地方,谁也不愿将自己的闺女嫁给他,闺女嫁给他会成为累赘的,但徐生明好像也从来不因缺少媳妇而伤心,他整天仍是乐呵呵的。
徐生明引起极大关注是从否定大诗人张小亮开始。“打倒权威”这个词在徐生明身上发挥到了极致。他大义灭亲,把本市最有名望的人干倒了。这是在一次研讨会上发生的。本来研讨会也没邀请他参加,更确切地说他不够资格参加,他不知道从哪里听了这个消息偷偷溜进去。要说参加一个会议也没什么,多一个人也无所谓。但在大家讨论诗作对本土作家的影响时,这小子大放厥词,炮轰张小亮,最后转为人身攻击,说他私生活有问题,管不住下身。报纸虽然没有报道,但参加会议的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在私下里将当天的事传开了。 仿佛从那一刻起,大家一下子记住了徐生明,那年他二十四岁,毕业后的第三年。
三
赵秀给我打电话说:“你知道吗?徐生明这小子要结婚了。”我装作吃醋说:“这小子咋不先给我说?”然后嘿嘿笑起来。赵秀长叹一口气:“唉,你呀你!”我接着说:“结婚后能拴住心,他也该成个家了。”挂了电话,手机来了一条短信:兹定于下周六(农历五月初八)邀请您携家人参加徐生明和桃子的婚礼!老朋友徐生明。这小子到底没把我放在重要位置,至少不比赵秀重要!我笑笑。
准确地说,赵秀是徐生明严格意义上誓死相追的女朋友。读大学时,爱情对他而言就像鱼眼中的水,他说轰轰烈烈的爱情是诗人的必备。那时,他看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后,决定要找心中的达吉雅娜。他一看到女生,眼里燃烧着烈焰,自己马上就要焚烧了。他先是爱上了自己的同桌,那个扎麻花辫子的姑娘。半月后,就看不上那个姑娘了,女孩哭了,他又迷上邻班一个白裙子女生,称她是爱情花的化身,为此还写了一首藏头情诗发在校报上。女孩先是不搭理他,最后女孩说:“你喜欢我什么,我改行吗?”看样子,写诗并不能带来爱情。那段时间他的生活到处是黑暗,也就在这时他遇到了赵秀。
赵秀这个姑娘至少一米六八,身材不错,是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徐生明。他认为赵秀是他心中的太阳,不,胜似太阳,开始发疯似的追求她。徐生明要死要活追求赵秀让无数男生嫉妒,也让无数女生嫉妒,但这冲动的爱情让他彻底栽了。赵秀是院长的侄女,学校要开除他。后来,赵秀亲自求的情,停他一个月的课,本来基础就不好,这下成绩更一落千丈。不过,徐生明对这事好像并不生气,赵秀认他做干弟弟。毕业后,赵秀到县城的一家银行工作,经常保持联系着。
我是通过徐生明认识赵秀的,后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过程是这样的。我参加工作后,单位发的第一个福利就是一件西凤酒,光肚瓶的那种,谈不上多贵。那时候我还没结婚,孤零零一个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好友徐生明,我找他喝酒。那时候,他在老家将军寺村没法混了,来到城里租了个房子,但依然没工作,日子也不好过。简单的一间房,屋里摆了一张床,上面摆了衣服和裤子,还有一些没吃喝完剩下的东西。我看到地上摆满着《海子的诗》《中国当代诗选》《朦胧诗寻》,还有一些写满密密麻麻的纸,应是他写的诗。他的爱好没有放下,这挺好,比我强,我写诗的爱好早就消失了。
我们只买了两袋花生米,弄了几个凉菜,喝起小酒来,感觉还挺美。他已加入了诗词协会,成了县作协的副秘书长,没事一群文友就到处采风。县里小报经常看见他发的几首酸诗。他突然给我说起了一个女诗人藤绿,对,这个是笔名。徐生明还没有往下说,我也正好奇,这时外面门响了。徐生明开了门,是一个女人,长得蛮漂亮的。
那女人说:“看样子我来的不是时候!”
徐生明站起来,愣了,想说话却没有说。
有点尴尬。我打圆场说:“都是朋友,一起吃吧!”
徐生明依然没说话。
“我来就是告诉你,我要结婚了!别再打扰我了!”女人瞟了我们一眼就走了。
徐生明喝的大醉!他胡咧咧说:“算了,也该结束了。都过去了,红的白的都过去,眼睛灼烧过,盛不下了!”他喝了一杯,说起了这些年两人的点点滴滴,不住埋怨生活和爱情:“天空下没有华丽的誓言,有的只是长满荆棘的吻!”我听着不免同情他。
就在那一天,他决定断了对赵秀的念想。
那晚我喝酒走的很晚,下楼的时候,那女的蹲在墙角一直在哭。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这个消息告诉徐生明,正犹豫间那女人起身走了。我喊住她,才知道她叫赵秀,就是她让徐生明着迷了多年。这件事后,徐生明像报复谁一样,竟然来了个闪婚,和一个叫藤绿的女孩子结了婚,也是个诗人,说话像绵羊叫一般。两人生活在一起后,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诗歌总不能当饭吃,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到一个月就离婚了。短暂的婚姻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女人给他的感觉就是卫生巾,无法长时间紧紧夹住。
后来就没了徐生明的消息,他好像消失了。我结婚时邀他来,他没亲自来,竟让赵秀送来的贺礼。因为上次见了一面,我留她喝酒,她不愿意留下来,说还有事。我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妻子的眼睛已经偷偷往这个女人身上瞄了。赵秀微笑了一笑,走了,走了几步,还不住地回头。
有一次我陪妻子在大街上散步,老远看见了赵秀,正当我犹豫是否给她打招呼时,她大方地给我说话:“嫂子真漂亮啊!”妻子拉着她的手笑了:“一起吃个饭吧!”赵秀拒绝不了,只好依了。那天我才了解到因为这个徐生明,赵秀也离了婚。我安慰她说:“下次我见到他,一定要好好说道他,这家伙太不让人省心了。”赵秀没说话,一口喝下了那杯啤酒,本来她从不喝酒的。
四
熟悉了,妻子和赵秀已经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妻子劝赵秀不要参加婚礼,赵秀说:“我去,为什么不去?嫂子,你放心,我不会大吵大闹的。”停了一下又说,“我可是有素质的。”
婚礼上,徐生明比以前精神多了,穿个燕尾服,比前些年還要年轻。这个叫桃子的女孩子个儿不高,但很耐看,小鼻子小眼睛小脸,化妆得像个妖精。听说还是一个演员!我这才知道这家伙消失了这么长时间竟搞电影去了。
有一个自称是李导的人添油加醋地讲起徐生明与新娘桃子的事。他说:“一次拍戏,老徐碰上一女演员在哭(后来我才知道只不过是一个群众演员,是个大学生)。老徐会写诗,诗人嘛!”然后自己哈哈大笑起来。从这个李导的谈话中,我慢慢了解到徐生明与女孩的关系,徐生明骗女孩说剧组拍电影缺演员,演出费不高。女孩信了,跟着徐生明走了。徐生明本来还没接触过电影,开始钻研剧本,感觉也没那么难,后来就和几个三四线的导演混熟了,这女孩拍了几个电影,还得了几个小奖,就跟着徐生明了。徐生明写诗没赚到钱,竟然在剧本上找到门路。不过,文艺圈里的事又有谁说得清呢!
婚礼上除了亲朋好友,还有政府单位退下来的老领导,他们平时很难请到的,这家伙竟然把这么多有头有脸的人都请过来,不得不说还真有两下子。徐生明穿梭其中,点头,握手,碰杯,寒暄,俨然一个成功人士。 大家不太熟,聊天时自然少不了徐生明。饭局中有人说:“上次见他,说徐生明现在在做培训,能讲学了。你们猜,讲一个小时多少钱?”没等别人回答,他伸出一个巴掌,又自言自语道:“不是五百,是五千!其实,这个时代喜欢文学并不比我们那个时代少,当他们拿起手机时,还是需要文学点缀生活的。”
也有人说:“徐生明文章写得漂亮极了,能吹会擂。一个卖烧饼的,他能写得像个英雄一样。街上扫地的大娘经他一挖掘报道,比一个领导更让人尊敬。发表的地方除了他的报纸,还在各种微信圈子,公众号平台,遍地飞,关注度极高,比电视台影响大多了。”
如今徐生明来头不小,挂了几个副主席头衔。别人“主席”“主席”地喊他,他一一回应,很自然,丝毫没一点难为情。
在厕所方便时,我听见徐生明与人聊天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啥都没有,别的我整不了,只有靠文化。文化这东西,不能吃,不能喝,但能转变为生产力。”旁边那人附和道:“那是,那是,徐主席。”
那天徐生明没有时间陪我,他忙着招呼那些所谓领导。有不少作协、书协、美协、摄协等成员,这个圈他很熟。只不过这么多人没一个谈文学,都在谈项目,谈金钱,谈与哪个领导关系好。
敬酒时徐生明和桃子相依在一起,我不能喝酒,正推之间,赵秀一把夺过酒杯说:“我来,一饮而尽。”然后不住地咳嗽。媳妇赶紧扶她出去了。里面仍然很热闹,媳妇和赵秀的外出并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
三个月后,我接到了徐生明的电话。说真的,这家伙很少给我打电话。在婚礼上我就发现我们已不是一路人,不是一个圈上的,道不同不足为谋!他在电话里说:“现在有个投资项目,可以包赚不赔,你要相信我!”他解释道 ,他要投资拍电影,这部影片一定震惊中外,定于5月1日开拍,现在正筹集资金!
“我不懂这个。”说真的,我对这事不感兴趣。再说了,我哪里有钱?
“这是个机会,请的是一线明星,已凑够了一个亿,还缺少300万元。到时候算股份,导演同意了,他是我好哥们。”
“可我真没钱啊!”
“有钱一起赚。以后别怪兄弟忘了你,你再考虑下。”徐生明挂了电话。
这事过去好久,无意间跟妻子提起拍电影的事。妻子说:“你真傻。你同学,应该靠谱,她怪我错失了发财的机会。”我说:“我这人就这命。”媳妇说:“跟着你也就受罪的命了。”我想说什么,看着寒酸的家,张张嘴不说话了。
徐生明又打来电话,依然让我投资,我感觉机会来了。徐生明说:“电影已开拍,导演专门到北京商量利润的事,估计能赚五千多万。现在还可投,我的亲戚都投了,不过现在起点高了,至少要100万。”有了上次妻子的数落,我长了记性,忙说:“好,我投。”回到家,各亲戚借了一遍,10万元,2万元,都借,总算凑够了60万元,这里包括准备买房的钱。媳妇听说是100万有点犹豫:“算了吧,会不会有风险?”我说:“没事,朋友嘛,怎么会呢?”妻子说:“算了吧。”她不同意,但我不乐意了,不就还差40万吗?我背着媳妇又借了小额贷款,两分的利。当我将100万元转给徐生明,徐生明说:“你就等着数钱吧,你还可以演一个小角色,等我的消息。”我一听,心里高兴起来,做起了美梦。
时间过得很快。有一天,赵秀在电话里打电话说:“你知道吗?”
“知道什么啊?”
“徐生明被骗了……他跳楼了。”
“啊?那他怎么样了?”
“还好,他命大,被救了下来。你去看他吗?”
“去,怎么不去?”
我请了假,驱车到了北京。徐生明在重病监控室里,气息奄奄。这时我才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徐生明拉了不少赞助,其实都是亲戚朋友们的钱,可是把钱交给李导没多久,无法联系李导了。起初他没想太多。李导不见了,他和妻子桃子商量怎么办,桃子也不见了。平时业务都是桃子和李导联系,两人都消失了。徐生明到北京公司找,公司里根本就没有一个姓李的导演,他知道上当受骗了。那个李导和桃子跑了,他们是一伙的。
我痛恨自己,心里埋怨自己!100万,我的100万,我的血汗钱啊!
“你投钱没?”赵秀问我。我目光呆滞,一言不发,想死的心都有,她长叹一口气,再也不说话了。
徐生明命真大,他被抢救了回来。后来,那个李导被警察抓住了,不过钱大都转移了,追回来不到200万。不过,徐生明给我一张卡,说:“里面有100万,密码是你生日!”我知道他日子难过,需要用钱的地方多,正考虑接不接,媳妇却一把夺了去。徐生明反复说:“不好意思,对不住你们。”
媳妇撇撇嘴不说话,死死攥着卡,怕徐生明夺走了。
徐生明走了,很孤独。从那之后,他又一次消失了,可能是为了躲债吧!
五
闲暇之时,我也开始舞文弄墨,写几个豆腐块,偶尔在市里小报上也有几篇文章刊出。不是为了名,也不为了钱,只是为了一个爱好,结交一些人。这年头有个爱好多好,生活中可以永远年轻。文学圈子永远不断,一直有新人加入,看上去很热闹的样子,文学并没有所说的边缘化,依然有人不断装点着面子。
多年后的一天,我听了一场文学讲座,这是市作协组织的。我外出透气,远远地看见一个大胡子正与一青年孩聊天:“你要有一个梦想,唤醒灵魂的东西。你与众不同,在历史中找寻你的足迹。”那个大胡子看起来很熟。我想了半天,应该是徐生明。
青年听着点点头,眼睛里是满是虔诚。旁边还有一个女孩拿个本子,一边听一边记。
大胡子要走了,女孩说:“胡子老师,给我簽个名吧。”
徐生明接过笔,顺便认真握了女孩子的手,抬头盯着女孩,女孩害羞地低下头。他潇洒地写着“爱诗爱生活,爱生活爱诗。”落款是两个字, 那两个字我看得清清楚楚“胡子”。女孩受宠若惊。
我走上前去:“给我也签个名吧?”
他抬头,一愣,“你取笑我吧,怎么是你?”他递给我一支烟。我没接,我说:“不会抽。”
“这么多年你没长进啊?吸烟都没学会。”
本来想问问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但不知道从何说起,没说话。两人沉默一会儿。他老了,头发白了,皱纹满脸都是,花白胡子疯长着。
我想和他谈谈文艺圈里的事,也想说我现在也写诗了,可总感觉说不出口,有点别扭。我抬起头问他:“你还写诗吗?”
“诗……这个嘛,你说呢?”他抹了抹头发,稀稀疏疏的。
后面又一个女孩走过来,抱着一本书,激动地说:“胡子老师,签个名吧!”
那是本诗集,简洁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寻秀》。
“你……你还……”我却结巴起来。
责任编辑 婧婷